一瓶裝的三灶「非遺」,還很接地氣、通人心!

2021-02-08 澎湃新聞
一瓶裝的三灶「非遺」,還很接地氣、通人心!

2021-01-18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瓶裝的蠔油,

相信各位街坊並不陌生,

但作為三灶人的您,

知道三灶蠔油的名氣嗎?

2020年9月,

三灶蠔油製作技藝成功入選  

金灣區第四批區級非遺名錄。

看視頻了解三灶蠔油製作技藝

如今,

三灶蠔油成功獲批金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魚林村傳承蠔油文化也有了更多接地氣、

通人心的方法.

原創蠔油文化情景劇誕生

一出經典非遺情景劇誕生的背後,凝聚了一群魚林村熱心村民。

村民們齊心協力演繹蠔油文化,在此過程中,他們通過手工編織、改造原材料等方式,為情景劇增添上蠔襪圍裙、水袖、蠔篩竹排、蠔柱、禾衣、泥板等道具,以求原原本本、真實地還原村民打蠔、製作蠔油等場景,讓非遺文化活靈活現。

魚林村村民演員們堅持每晚七點半集體排練,各個下轄村之間為了蠔油文化傳承,互幫互助、團結一心,把非遺文化演繹出精氣神,令之栩栩如生。

如今這齣蠔油文化情景劇,已躍然登上村居活動舞臺,獲得多方好評。

老手藝人再現兒時味道

自從2018年魚林古法蠔油製作技藝重現,本地村民重拾兒時的味道,小小一瓶蠔油,承載了一代人的鄉愁,這是家鄉的味道。

每年喜愛古法蠔油的村民都會邀請村裡的老手藝人製作古法蠔油,將這古法味道與蠔油美意與親朋好友一起分享。

在魚林村古法蠔油製作現場,古法蠔油獨有的香氣會吸引眾多人圍觀,老手藝人熱情耐心地向各方朋友講述古法蠔油的文化與獨特之處。

文化展廳落地 文創產品面市

2020年12月,位於魚林村綜合服務中心的古法蠔油文化展廳正式落成。

展廳完整地介紹了魚林古法蠔油文化行動與三屆魚林蠔油文化節的歷史過程,展示古法蠔油製作工藝步驟、蠔油守藝人風採、以及農業漁業相關的老物件等。

文化創意產品

魚林村還創作蠔油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出大眾喜聞樂見的生活小物,通過展現傳統勞作情景或使用富含情感的老物件元素,讓公眾能夠直觀地看見與認識村莊的傳統文化,助力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

蠔油文化創意產品

非遺文化凝聚人心,

三灶蠔油文化在魚林村得到傳承,

年年有古法蠔油,文化行動不止不息。

整理 | 陳小瑞

來源 | 三灶鎮魚林村文化活動中心

編輯 | 三灶最前線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金灣區公布第四批區級非遺項目!三灶兩個項目入選~
    一起來了解這兩個項目吧清末民初,三灶蠔油主要出產於三灶鎮北部的魚月村、魚弄村、魚林村、草堂村等,作為地方特色產品銷往香港和澳門,與南水「李錦記」蠔油、唐家「疊石蠔油」齊名。2三灶陳氏剪紙三灶陳氏剪紙由山東高密剪紙發展而來,據史料記載和傳承人陳潔榮的回溯,通過家族傳承,繼承了高密剪紙造型稚拙、風格淳樸、線條剛勁挺拔的特點,融合了南方剪紙精緻細膩、造型生動的風格,形成了南北融合發展的剪紙特色。
  • 傳承非遺文化,三灶海華小學這首童謠頂呱呱!
    傳承非遺文化,三灶海華小學這首童謠頂呱呱!為傳承這一民間習俗,海華小學校積極開展鶴舞特色項目培育,被定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三灶鶴舞傳承基地」,於2019年12月,成功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中小學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學校」,鶴舞特色項目已成為海華小學課程改革教學的一面靚麗旗幟。
  • 這個地方溫暖了三灶人的心窩~
    12月3日,三灶市民藝術中心的臨展廳裡,保潔阿姨用雞毛撣子仔細清掃著廳內118幅三灶老照片,舞蹈室非遺烘焙體驗工坊三灶市民藝術中心硬體設施在逐步完善,公益活動項目陸續增設,延長每周開館時間,配置專業人員授課,免費向市民提供活動場地、器材,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動文化活動接地氣、入民心,
  • 三灶法庭人民調解工作室成立
    三灶法庭人民調解工作室成立2020年11月,三灶鎮人民調解委員會三灶法庭人民調解工作室揭牌儀式在三灶法庭舉行
  • 看書、品咖啡、學習會友...三灶人再添「文化鄰居」!
    看書、品咖啡、學習會友...三灶人再添「文化鄰居」!1、「消失的手藝」非遺編織展示:三灶非遺編織的傳承人教學編織的手法;跟隨三灶君的腳步,走進市民藝術中心公共閱覽服務空間——閱潮書店書店由三個區域構成:①精選圖書區②精品咖啡區③文創藝術區
  • 非遺進社區 「高冷」接地氣
    (常魁星 郝月霞)9月11日上午,北京市通州區定海園二裡社區與北京市通州區春曉心理社會工作事務所攜手開展了「非遺進社區,文化永傳承」活動,剪紙、毛猴、豆塑和活動現場老師教授和居民體驗的形式開展,四位非遺傳承人陳玉梅(剪紙)、肖靜(毛猴),孫格麗(豆塑)、楊帆(麵塑)現場分組教學、指導,讓剪紙、毛猴等非遺項目走進廣大社區居民,
  • 三人行·重訪三灶通濟橋
    由耕樂橋沿西街向東走半裡路,這裡近三灶舊時的鎮中心,西街36號前又有一座跨三灶港的橋梁,表面看就是一座現代水泥公路橋,因七年前曾經仔細觀察過它,知道在它的下面還留有古橋的殘跡,所以我們再次來到它的身旁。
  • @三灶人,來這些書香氣息濃鬱的地方打卡吧
    閱潮將與三灶文化共生長,尊重並參與本地的非遺文化傳承工作。書店由精選圖書區、精品咖啡區、文創藝術區這三個功能區域構成,聯動周邊居民,共同構建「新閱讀、新美學、新生活」的社會文化生態圈。隨手拿起一本讓你心動的讀物,點上一杯手衝咖啡,讓咖啡與書陪伴你的精神漫遊。
  • 非遺援疆行第三天 「太接地氣了!」
    記者跟隨採訪,聽到社區居民這樣一句讚美的話語:「太接地氣了!」這句話,或許能從一個側面彰顯此次演出的特點和魅力。「接地氣」首先體現在節目內容上在機械廠小區廣場附近開小賣部的何永飛,「近水樓臺先得月」,他早就聽說廣場上有山西的非遺節目要表演,就提前趕到了現場。
  • 珠海首次發現侵略三灶島日軍人員回憶錄
    昨日,由金灣區民主黨派人士組建的三灶島日軍侵華罪證調研團隊,發布了一份由侵略三灶島日軍人員撰寫的回憶錄。回憶錄中記述了大量日軍侵華事實,包括在三灶島犯下的各種滔天罪行。據悉,這是珠海首次發現此類回憶錄。
  • 民間團體公布日本衝繩名護市史珠海三灶島移民團資料
    朱希)珠海三灶島日軍侵華罪證調研團24日向媒體發布了最新調研成果,該調研團公布了日本衝繩名護市史珠海三灶島移民團資料。  該資料首先縱觀日本三灶島移民到來的背景、時代狀況等,其後根據調查對其動機、在當地的生活與工作、島民與日本軍隊的關係、以及戰敗後的收容所生活等具體的足跡進行追溯,涉及的內容非常全面,比較客觀真實。  據三灶島日軍侵華罪證調研團團員劉昌言介紹,中日戰爭時期, 除了中國的東北地區以外, 日本政府還向華南地區的三灶島派出過農業移民團。該島位於廣東省鬥門縣南方的海上。
  • 珠海三灶旅遊攻略 | 快來看快來玩,珠海金灣三灶大門口水道溼地...
    今年,三灶最火的網紅拍照打卡地在哪裡?茅田山森林公園、珠海金沙灘、陽光咀沙灘觀音山郊野公園……還是金灣情侶路?NO,NO,NO,都不是,都不是沒錯,就是三灶大門口水道溼地公園大門口水道溼地公園檔案大門口水道溼地公園位於珠海金灣區三灶鎮定家灣工業區二期濱河路旁邊,緊鄰大門口水道。
  • 三灶街坊玩嗨啦~三灶最前線 昨天
    為了給大家提前慶祝雙節,三灶早早安排了精彩的活動喲~隨三灶君來看看,9月26日這場熱鬧的三灶遊園會吧~現場還為街坊準備了精美獎品不僅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還以節日為載體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快來留言告訴三灶君吧~敬請期待更多精彩的雙節活動,讓三灶居民這個秋天都收穫快樂!
  • 這麼多精彩的三灶故事你聽過幾個?
    2019年7月,珠海市委政法委、金灣區委政法委到三灶調研社會治理,並提出可以藉助三灶8個村居的居家養老服務站,開展「三灶故事大講堂」的構想。於是,在市、區政法委和三灶鎮黨委的支持下,這一構想很快實施,「三灶故事大講堂」從1個站點增加到了9個站點。
  • 非遺接地氣講好濟南故事
    這既是對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肯定,也是對濟南100多項各具特色的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發展取得成績的肯定。  參加本次博覽會的濟南非遺項目包括民間曲藝、故事傳說、手工技藝、社會風俗、禮儀禮節等,分類不同,特點各異,代表了濟南源遠流長的民間文化,彰顯了歷史名城的厚重積澱,展現著城市文化品位,成為城市精神與城市內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受到市民追捧與媒體關注。
  • 最新史料證明:二戰時日本向三灶島派出衝繩移民團
    ,對外發布了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衝繩三灶島移民團的相關信息。此前,國內對這一領域知之甚少。  在香港發現新的日文史料  三灶島日軍侵華罪證調研團隊成立於2013年10月,由致公黨金灣支部黨員劉昌言首先倡議和發起,並與農工黨金灣支部黨員華躍進共同組建,該團隊致力於挖掘當年日軍侵佔三灶島相關史實,並取得一系列成就。
  • 吃非遺美食、讀最新詩集,松江這個活動「接地氣」
    吃非遺美食、讀最新詩集,松江這個活動「接地氣」 2020-06-16 0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舌尖上的珠海非遺,你pick哪一個?
    記者從珠海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了解到,珠海非遺項目橫山鴨扎包和唐家麥記餅藝將亮相廣東省線上「非遺購物節」活動。據統計,珠海現有44個非遺項目,涵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劃定的10大類中的8大類。民俗16項、傳統舞蹈2項、傳統醫藥3項、傳統音樂5項、傳統技藝13項、傳統體育和遊藝與雜技3項、曲藝1項、傳統戲劇1項。
  • 10名非遺傳承人首次亮相校園 手工絕活接地氣
    5月7日,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鑫陽春會館,組織了10名濟寧地區的非遺傳承人來到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他們不僅帶來了精美的手工藝作品,還現場展示了看家手藝,這也是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首次帶著神秘的手工絕活到校園「接地氣」。 傳承人現場尋找「有緣人」  作為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主幹道,崇德大道是學生上課、吃飯和回宿舍休息的必經之路。
  • 南寧米粉製作技藝傳承基地掛牌成立 非遺文化接地氣
    在傳承基地裡,市民不僅可以了解到廣西米粉文化的起源、演變、發展及形成,還可以親自動手體驗古代制粉過程,體會到米粉製作技藝的樂趣。「南寧米粉歷史悠久,米粉種類繁多,值得我們好好挖掘和保護。」南寧米粉製作技藝傳承人劉亞松表示,南寧米粉作為一個非遺項目,應該在產業發展上起到「領頭羊」作用,而做強做大米粉產業,更需要有紮實的文化支撐,今後傳承基地將方便更多市民近距離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工藝。 非遺項目傳承基地建設是促進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