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父親發微信告訴我,明天是臘八,他已經準備好了食材。明天會給我們熬好臘八粥等我們。歲月匆匆,如果不是父親提醒,我壓根沒有顧得上臘八節。回想起來無比慚愧。
與臘八節緣起有關的另一段往事,也令我感到內疚。那就是悉達多被牧羊女供養的傳說。
在北印度朝佛的旅行中,我們一路奔馳,牧羊女供養處所在的蘇迦塔村就是其中一站。
然而,直到離開此地半年後,我才得知臘八粥的緣起就是這座我曾參拜過的北印度小村莊。一股悵惘之情油然而生。
從小至今,老父親一直堅持著臘八煮粥的習慣。他會在臘月之初就備齊了糯米、晚粳米、黑米、赤豆、花生、米仁、紅棗、蓮子、桂圓,還有葡萄乾、枸杞、山藥等食材。
熬製臘八粥的過程我們都不曾看到,只到時節來臨那一刻,父親會招呼我們一起喝臘八粥。
父親的臘八粥非常實誠,由於材料多,熬製起來煞費苦心。他全不為意,反而會煮上一大鍋,兒輩、孫輩都能分享,有時候還會特意招呼我的好友一起上家品嘗這份年節的饋贈。
對於父親而言,這份儀式感的背後有著他對我們的體恤與慈悲,也有著他對歲月的敬畏與感恩。
臘八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臘八粥是這個節日裡的傳統美食,為什麼寺廟會有臘八節舍粥的傳統呢?
釋迦牟尼佛成道前,身為悉達多太子,曾嘗試六年苦行而毫無收穫。
他從迦毗羅衛國出發尋找人生的真諦,先後在阿羅邏和優陀羅羅摩子兩位當時的宗教導師處短暫學習,很快他就超過了老師,覺得並非究竟的解脫之道。
悉達多日食一麻一麥,歷經六年仍無法成道,乃知苦行並非通往覺悟的正道,於是入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羊女蘇迦塔供養乳糜後,前往缽羅笈菩提山。因此山為佛成正覺前所登,名為「前正覺山」。
依唐玄奘大師著《大唐西域記》記載:「如來勤求六歲,未成正覺,後舍苦行,示受乳糜,行自東北,遊目此山,有懷幽寂,欲證正覺。自東北岡登以至頂,地既震動,山又傾搖。山神惶懼,告菩薩曰:『此山者,非成正覺之福地也。若止於此,入金剛定,地當震陷,山亦傾覆。』
菩薩下自西南,山半崖中,背巖面澗,有大石室,菩薩即之,跏趺坐焉,地又震動,山復傾搖。時淨居天空中唱曰:『此非如來成正覺處。自此西南十四五裡,去苦行處不遠,有畢缽羅樹,下有金剛座,去來諸佛鹹於此座而成正覺,願當就彼。』
菩薩方起,室中龍曰:『斯室清勝,可以證聖,唯願慈悲,勿有遺棄。』菩薩既知非取證所,為遂龍意,留影而去。」此大石室,人稱「留影窟」、「龍洞」。
苦行修煉的悉達多在快要體力不支的時候,附近村中的牧羊女用乳糜供養了他,讓他恢復體力,在菩提樹下參悟,最終走向正道。
正是這段佛祖往事,讓蘇迦塔村成為朝佛之旅中繞不開的一個聖地。然而朝佛之旅無比辛苦,在攀登完「前正覺山」後,印度炎熱的氣候已經令人體力消耗很大,我們一行穿越尼連禪河前往參觀蘇迦塔紀念塔,拜見供奉悉達多和牧羊女的寺廟。
這是緬甸佛教徒所捐資修建的蘇迦塔廟,相傳此為蘇迦塔供養佛陀乳糜處。原在蘇迦塔村有一阿育王石柱,為阿育王感念蘇迦塔供佛乳糜所建,在十九世紀摩訶菩提大塔重新修復時移至塔區。
因為是近代修建的佛教建築,塑像和建築本身並不細膩。炎熱的天氣也是對意志力的極大考驗。面對牧羊女和悉達多的塑像,我雖然畢恭畢敬朝拜,但對於蘇迦塔廟與傳說故事的真實性還是略存疑惑的。雖然我並沒有把這些說出來,但內心的感受卻記憶猶新。
半載之後的臘八節,當我在與友人交流中得知,牧羊女供養悉達多的蘇迦塔村其實就是臘八粥的緣起之時,這份愧疚無以言表。
傳說牧羊女用乳糜供養了悉達多,讓他恢復體力,在菩提樹下參悟,最終走向正道。
這一天,剛好是臘月初八。所以,印度的佛教寺院,每年的這一天,都用米、谷、棗、蓮等煮粥供佛。後來,為了回報、感恩信眾,僧人們也開始在這一天向信眾施粥。
再後來,這一習俗隨佛教一起,從印度傳到了中國。
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之後,歷朝歷代都有寺院施粥的記載。這種寺院施粥的傳統也一直持續至今。現在,僧人們煮臘八粥布施給大家,體現的是佛教以施粥的方式感恩社會、回報信眾供養的感恩精神。
在蘇迦塔村,面對供養悉達多的牧羊女,我是如此無知,甚至懷疑傳說故事的真實性;
在父母養育我的這些歲月裡,我也沒有完全做到感念哺育之恩,時常會以忙碌為藉口忘記關念親恩。比如這個到來的臘八節。
整理這篇文字的時候,我頓然感受到這個節氣的意義: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及成道之前牧女供粥給佛陀之外,我們喝著這碗暖暖的臘八粥時,更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親恩,感恩身邊每一個與我們結緣的眾生,感恩歲月的這份饋贈。
欣慰的是,當我和餐桌前的孩子談及臘八節的由來,他已經懂得了臘八的緣起。
從牧羊女到悉達多,從我的父輩到我的孩子,一碗歲月的粥把他們都連在了一起。粥暖情深意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