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蘭住了一晚,第二天我從米蘭的貝爾加莫機場飛到西班牙首都馬德裡,開始了我的西班牙之旅。幸好我的居留證在這次旅行前千呼萬喚辦出來了,才使得我的西班牙之行能夠成行。不過後面的事實證明,居留證根本就一點用都沒有,從沒有人在任何時候檢查過它。不過不能冒這麼大的風險,萬一被抓就要免費回國了。
皮歐王子車站
在馬德裡的第一站,我選擇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塞哥維亞,它位於卡斯蒂婭萊昂省,距離馬德裡大約1個小時的車程。去塞哥維亞的方法是在Principe Pio地鐵站乘大巴。Principe Pio地鐵站車站圓拱形的天頂,有懷舊的感覺。聖誕時節夜晚從這裡望去旁邊的普林西比商場,裡面的繁榮跟火車站的懷舊感覺相映成趣。
皮歐王子車站
皮歐王子車站
聖維森特門
出站後,就看到一個很大的拱門。在西班牙經常看到此類的拱門。在1775年由弗朗切斯科·薩巴蒂尼(Francesco Sabatini)完工的聖維森特門(Puerta de San Vicente)佔據了馬德裡河(Madrid Río)重要的位置,坐落在Casa de Campo和PrincePío交匯處的入口旁邊,通往西班牙廣場。1892年,因圍牆拆除後,阻礙了交通,所以被迫移除。現在所看到的版本是1995年遷移並根據讓·洛朗拍攝的照片進行的重修後的聖維森特門。
Glorieta de San Vicente
在車上睡了一覺,醒來就到了塞哥維亞。整個小鎮給人一種很安靜祥和的感覺。
聖米憐教堂
聖米憐教堂是塞哥維亞的一間教堂,是典型羅馬式的建築,同時還擁有一座穆德哈爾式的塔樓與柱式,大約建於11世紀。
聖米憐教堂
聖米憐教堂
塞哥維亞渡槽
從車站出發不用走多遠,就可以見到塞哥維亞最有名的景點——古羅馬輸水道。該輸水道是伊比利亞半島最雄偉,也是保存最好的古羅馬遺蹟,是塞哥維亞的象徵,出現在其城城徽上。建於古羅馬圖拉真大帝(公元53-117年)時代,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至今完好。 渡槽用土黃色花崗巖幹砌(不用灰漿)而成,堅固異常。
渡槽全長813米,分上下兩層,由148個拱組成,高出地面30.25米,氣勢非凡。其水源來自17公裡外的冷水河,水流在途中會過濾掉一些泥沙,通往老城中心的城堡。該建築是該市最重要的標誌性建築。古羅馬工程師開通了平均坡度為1%的運河。按他們的方式,唯一的天然障礙就是如何跨越克拉莫爾河。為了跨過這一天塹,
到達城市坐落的堅固巖層,他們不得不採用大塊的磚石,分四部分建成。輸水道是由被128根柱子支撐著的雙層拱洞構成。輸水道頂端是水渠,到現在還在引導流水,起初斷面標準是30X30cm。後來15世紀末,主教命令將其修整,之後一直維修利用至今。為塞哥維亞提供了水源,可謂是奇蹟。當你第一眼看到它的時候,你就會被它的宏偉深深折服。
塞哥維亞渡槽
1929-1930年,頂部改建為水泥槽,原物遭到很大破壞。近年在水道石柱地基出土的文物似乎證實了塞哥維亞輸水道修建於公元50年前後。這座令人驚嘆的雙拱建築鑲嵌在壯麗的古城之中,成為塞哥維亞驕傲的象徵。
塞哥維亞渡槽
塞哥維亞渡槽
因為我實在太愛這個古羅馬輸水道了,前前後後左左右右拍了N張相片。參觀完輸水道,我繼續向下一個重點景點前進。沿途的這種西班牙小徑,很有感覺。
老城
整個塞哥維亞都是世界文化遺產,因此沿途隨便走都會遇到很古老但是很漂亮的建築,例如教堂,劇院和博物館。
老城
Palacio de Cascales o del Conde
Palacio de Cascales o del Conde de Alpuente好像是一座宮殿,現在好像是一個政府機構,我進去的時候很多老外在那排號等著什麼。
Plaza de Medina del Campo
Plaza de Medina del Campo是塞哥維亞最有魅力的廣場,廣場中央的青銅雕塑是塞哥維亞英雄胡安·布拉沃。周邊有建於12世紀的聖馬丁教堂(Iglesia de San Martín),建於十四世紀的羅索亞高塔(Torreondelos Lozoya)。
Plaza de Medina del Campo
Iglesia de San Vicente Mártin
Iglesia de San Vicente Mártin是建於12世紀的教堂,將穆德哈爾式風格的塔頂和拱形樓座與羅馬式的半圓形拱門混搭在一起,不同建築理念碰撞出美妙的火花。漂亮的拱廊高於街道,一排石柱支撐一個個連拱,而每一個柱頭都雕飾著不同的花樣。
Iglesia de San Vicente Mártir
Iglesia de San Vicente Mártir
Iglesia de San Vicente Mártin教堂內部。
Torreon de Lozoya
位於下圖中右側的高塔是建於十四世紀的羅索亞高塔(Torreon de Lozoya),塔頂也是穆德哈爾風格的。這座高塔原先是用作防禦的建築。
路上遇見的一個很有才的街頭藝人,他表演音樂的樂器就是普通的玻璃杯,裡面裝著不同容量的水,然後觸摸杯壁,就可以發出美妙的音樂。
老城
老城
米蓋爾教堂
米蓋爾教堂是一座保存著羅馬式元素的哥德式不起眼的土紅色教堂,有著漂亮的彩色尖頂。這裡曾經是伊莎貝拉一世加冕為拉斯蒂利亞女王的地方。米蓋爾教堂內部。
米蓋爾教堂
馬約爾廣場
馬約爾廣場東側是保存著羅馬式元素的哥德式建築——米蓋爾教堂(lgesia de san miguel),不起眼的土紅色教堂,有著漂亮的彩色尖頂。廣場周邊還有1610年建造的塞哥維亞市政廳和建於1917年的胡安·布拉沃劇院(Teatro Juan Bravo)。最美麗的建築則是有著「大教堂中的貴婦」之稱的塞哥維亞主教座堂(Catedral de Segovia)。
馬約爾廣場
塞哥維亞主教座堂
接著來到我塞哥維亞的另一個重要景點,塞哥維亞主教座堂,它是一座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座堂。塞哥維亞主教座堂建造在塞哥維亞古城的最高點,是卡洛斯五世統治時期,在1525年由建築師Juan Gil de Hontanon在原羅馬式教堂(建於1520年)被火焚燒後的舊址上重新修建的。新建的教堂還利用了部分最初老教堂的殘留建築。
教堂於1678年正式投入使用。教堂中一座名為「慈悲」的祭壇雕塑由胡安·德·胡尼在1571年製作。塞哥維亞主教座堂是西班牙和歐洲晚期建造的哥德式主教座堂,建於16世紀。當時歐洲大部分地區已經流行文藝復興建築。 寬50米,進深105米。穹頂完成於17世紀。鐘樓高達88米,是西班牙最高的鐘樓。
塞哥維亞主教座堂
我很喜歡這座教堂火焰柱。
塞哥維亞主教座堂
塞哥維亞主教座堂
塞哥維亞主教座堂
塞哥維亞主教座堂內部。
塞哥維亞主教座堂
塞哥維亞主教座堂
塞哥維亞主教座堂
教堂的另外一面,可以看到傳說中的高塔。
塞哥維亞主教座堂
塞哥維亞主教座堂
參觀完主教堂後,繼續沿著西班牙的小徑。
老城
老城
Iglesia de San Andres
Iglesia de San Andres教堂在塞哥維亞主教座堂附近。
Iglesia de San Andres
Iglesia de San Andres
Monumento a los Heroes del 2 de Mayo
Monumento a los Heroes del 2 de Mayo雕塑。
塞哥維亞城堡
塞哥維亞城堡
塞哥維亞城堡是一座造型獨特的石砌城堡,位於巖石峭壁之上,接近瓜達拉馬山,坐落於Eresma河與Clamores河的交匯之處,位於西班牙塞哥維亞城西端,城堡所處的位置正好是當時西班牙北部城市卡斯提爾(Castile)的要衝上,臨崖而建的塞哥維亞城堡,因戰略考慮,擁有絕佳的視野,入口還有10多米深的護城河,以防範敵人攻入。
堡壘首次歷史記載可以追溯到12世紀的基督教文獻。在羅馬統治時期,該城堡不斷被加固,城堡的名字取自當地地名。城堡建在巖石上面,是軍事要地,也曾作為阿方索八世(Alfonso VIII)居所。西班牙伊莎貝爾女皇在此加冕。1764 年,查爾斯二世在這建立了王室炮兵學院 。1862年,整個建築被大火燒毀,現在你看到的美麗城堡是1862年活在後在原址上建造的。在城堡中,摩爾文化的痕跡處處可見,
在許多房間都常常可以看到以明麗的顏色在石膏的背景上繪製的摩爾文化中常見的繁複的裝飾。經過了幾個世紀的不斷改建,現在整座城堡已經成為一個融宮殿建築和軍事防禦建築為一體的古典建築。亮點包括Sala de las Pinas, 此建築的天花板上裝飾著由392個鳳梨形狀的鐘乳石排列而成的飾品。國王廳Sala de Reyes 內的石柱上有一幅三維立體雕刻作品講述了西班牙失地收復運動中52位國王浴血奮戰的場面。迪斯尼動畫片《白雪公主》、《睡美人》中的城堡以此城堡原型。
塞哥維亞城堡
這個城堡給人一種很夢幻的感覺。仿佛中世紀的天使城堡,會有惡龍盤踞在城堡的高塔上。
塞哥維亞城堡
塞哥維亞城堡
站在城堡看遠方。城堡前的壕溝非常深,入口還有10多米深的護城河。
塞哥維亞城堡
從城堡上可以遠眺塞戈維亞的風景。
塞哥維亞主教座堂
塞戈維亞博物館
塞戈維亞博物館位於大教堂西面,成立於1997年,主要展示當地古羅馬時期與中世紀時期的繪畫、雕塑、裝飾藝術,共有1500多件藏品。
塞戈維亞博物館
Casa de los Picos
Casa de los Picos是一座漂亮的文藝復興風格宅第,因正面布滿了鑽石形狀的石塊而得名,它們會隨著光線變化產生不同的光芒。宅第內有一家應用藝術學院,經常舉辦展覽。
Casa de los Picos
Casa de los Picos
在塞哥維亞大概轉了3個多小時,本來很想嘗嘗當地最有名的烤乳豬。不過由於我是一個人,估計吃不起也吃不完。所以只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