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踏踏 圖 戴踏踏、華蓋
「我想像著,
那羅馬諸神也曾高高地飄蕩,
在弧形的券拱下穿越,
繞著柱子迴轉、
追逐、嬉戲和欣賞。」
這是林達在《西班牙旅行筆記》中
對塞哥維亞羅馬水道橋的聯想。
自此,羅馬水道橋猶如魔咒一般
牽引著我的思緒。
為了一睹其風姿,
我從馬德裡搭乘半小時高速火車,
來到90公裡外的塞哥維亞。
兩千年前的偉大工程
這座古城所在的西班牙中部,夏日時節特別乾旱,水自古以來就是極其匱乏的資源,由此可見輸水道的重要性,而羅馬人卻有本事把純功能性的輸水道變作了偉大的藝術品。雖然我在相片中見過它多次,但真正站在阿索圭霍廣場抬頭望著它時依舊震撼。那種壓倒一切的架勢和氣魄,不得不令人佩服羅馬人的智慧和毅力。
羅馬水道橋建於公元1世紀末,為了將18公裡外的弗裡奧河水引進城中,修建了這座橋梁式渡槽。它自瓜達拉瑪山脈起全長14965米,拱橋長958米,上、下兩層一共有166個和諧優雅的券拱,距離地面最高處達29米。在它的頂部有U形水渠,水就是由它而輸送過來,流經市內送至塞哥維亞城堡中。正中心的壁龕不是建造時的碑銘,而是放置著聖母瑪利亞的雕像。用來建造的兩萬塊花崗巖巨石全部來自於中部的瓜達拉瑪山脈。令人稱奇的是,切割過的方形巨石完全沒用任何水泥或灰漿作為黏合劑,只是幹砌而成,依靠著力量的完美平衡結合在一起。歷經兩千年的風雨,大自然的神手賦予水道橋的第二次加工,巨石的尖角都已打磨得圓潤光滑。我喜歡登上它端點的高臺遠望,最迷人的當屬它的光影變幻。日落時分,連貫的黑白相間的光影宛如鋼琴的黑白鍵,黑影每時每刻越拉越長,每一分鐘都有不一樣的姿態和圖案,甚是美麗。
1072年託萊多的Al-Mamun進攻塞哥維亞時有36個拱門受損,後來被重建。水道橋傳輸著生命之水,直至1884年才停止使用,同時成為國家古蹟,並在1985年被選為人類文化遺產。它的巍然屹立,也要歸功於西班牙政府在20世紀末歷時8年的修復,且不允許汽車從橋下經過以防震動導致結構變形。如今,不論站在橋底的圓拱下抬頭仰望,還是站在兩邊的山上舉目眺望,雄姿煥發的它都予人以強烈的視覺和心靈衝擊。這工程學、建築學和美學的巔峰之作,訴說著歷史。一橋飛架城市的水道橋,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塞哥維亞的標誌。
神聖信仰所在
從羅馬水道橋所在的阿索圭霍廣場出發,沿著Juan Bravo街走到大廣場,大教堂就位於廣場的西面。城堡王宮花園中的舊大教堂在1520年的地區戰爭中被毀,於是塞哥維亞人民在1525年新建了這座晚期哥德式的Nuestra Senora de la Asuncion y de San Frutos大教堂,直至1768年完工。它高88米,鐘樓直到20世紀中葉還有敲鐘人居住於此,也是欣賞城市美景的最佳觀景臺。遠遠望去,圓頂、尖塔、塔樓和飛扶簷勾勒出了它美麗的輪廓,鵝黃色的外牆在藍色的天空下尤顯優雅姿態,難怪有「大教堂中的貴婦人」之美譽。
主立面是西面,被稱為「原諒門」,有Juan Guas製作的聖母雕像。南面是以塞哥維亞第一任主教San Geroteo命名的大門,北面則是San Frutos大門,以紀念17世紀初城市的守護人。教堂呈十字形共三大部分,前後各為半圓形的附室,圍繞著許多祈禱廳。
我踱步走入大教堂內部,內部非常明亮,有著高雅的穹頂。14世紀美麗的彩色玻璃窗絢麗迷人,18世紀的巴洛克式管風琴依舊傳遞著觸動心靈的旋律。老教堂中給尊貴客人專坐的哥德式椅子保存完好,新古典主義的唱經廳後保存著San Frutos遺蹟的棺木。18個祈禱室中收藏著許多珍貴的畫作和雕塑,極富有藝術性。
我最喜歡教堂的迴廊部分,陽光將精緻的花窗印刻在牆壁上的灰影迷幻動人,那些散落在地面石磚上的溫暖餘光組成的光影美麗得讓人不知所措。大教堂附屬的博物館珍藏了Pedro Berruguete和Van Orley的藝術作品,資料庫則保存了超過500本的古本書籍,其中Aguilafuente會議書籍是西班牙第一部印刷書籍,彌足珍貴。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