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然排核汙水,日本制度解決不了福島核洩露事件

2021-01-18 楊玉順

最近諸多大事件發生,除了諸多政治新聞以外,對於整個人類和全球的生物而言,還有一個聽起來很恐怖的決定正在被坐實。那就是東京電力公司以及日本政府,似乎要將現存的以及未來幾十年福島核電站的冷卻廢水倒入太平洋了。

消息一出,國內外均出現了強烈的譴責之聲,但官方的聲明卻是這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了。同時作為同為七級核事故的車諾比事件,已經過去30多年了,還有2600平方公裡仍是隔離區。而福島核事故僅僅是不到十年的事情,政府已經在成規模的組織人口遷回,福島的農產品也為他們的政府積極出口。

而且對比當年蘇聯的大工程,日本這邊除了注水似乎也沒做啥別的了。這裡有沒有疑問,是否合理?是否有更大的危機正在醞釀,我們需要認真回顧這個事件以及核反應原理,同時與之前的災難做比較,這樣才能理清責任,明確後果,做出防範。

核裂變反應因為自身鏈式反應的特性,一旦啟動並失控,除非燃料耗盡,否則將無法停止。要理解這個事故的可怕性,我們還是要回顧一下核反應的原理。

現在用的核反應堆燃料鈾235被一個中子擊中並吸收中子之後會變成不穩定狀態,然後裂開成為兩個較輕的原子,同時又釋放出三個中子。一般裂變反應釋放出來的中子速度較快,不易被鈾235吸收,所以天然鈾礦正常不會出現核反應。

維持鏈式反應的方法,一個是增大裂變反應物的濃度,讓裂變出的中子更大概率能射入另一個鈾原子核內。另一個方法是用石墨、重水等中子慢化劑讓中子減速,使其更容易被其他鈾235吸收裂變。這個反應中有部分質量轉化成能量,以光能及熱能放出,光能是伽瑪射線,熱能是原子分子的動能,如此往復。鈾原料的濃度越大,被中子撞擊到的概率就越大,宏觀上的裂變反應也就越劇烈。

核電站的鈾235濃度在2%到5%,與中子慢化劑結合形成鏈式反應,濃度在85%以上就是核武器。所以核反應的微觀過程不受任何外界溫度、磁場的影響,想關掉它可不像把火吹滅一樣容易。如果核反應材料與促進反應的中子慢化劑熔融在一起,那這個反應就再也停不下來了,除非燃料耗盡。

這個熔融狀態的巖漿幾乎可以融化地球上所有普通物質,而且幾百噸且濃度低的反應物需要上萬年才能反應完。同時裂變反應物,也就是鈾235裂開之後變成了眾多原子,都不穩定,還會繼續放射出各種物質,同樣產生巨大的熱量。這個熱量的微觀表現就是放射出的粒子撞擊其它粒子,使其動能增加。溫度的本質就是微觀粒子無規律運動的動能。這就是最恐怖的堆芯熔毀的情況。石墨中子慢化劑是車諾比事件毀滅性的主角兒,那這個福島核電站出事又是啥原因啊?

大致了解一下這個核電站的原理,與車諾比核電站的R B M K沸水反應堆相似。日本福島的B W BR反應堆同樣是通過核反應直接加熱核燃料周圍的冷卻水,使其沸騰,帶走反應堆產生的熱能,然後沸騰的水推動發電輪機運轉,推動輪機運轉的水蒸氣冷卻之後又會被管道抽回反應堆底部再次加熱沸騰,實現循環。同時用可以吸收中子的控制棒對反應進行控制。

只有飛出油泵的中子才能被各種慢化界減速,成為適用於核裂變反應的熱中子,射入相鄰的油泵才能反應。理論上控制棒插入其中,可以吸收絕大多數飛出鈾棒的熱中子,從而阻止反應繼續。

福島與車諾比核電站的建造時間也都在七十年代,其實福島核電站的建造比車諾比核電站還要早一些。相對於我國以及世界主力的壓水堆,這種沸水反應堆結構簡單,造價低。

但是一分錢一分貨,福島第一核電站一號機是通用電器生產了在美國沒有拿下訂單的反應堆。日本在七十年代作為美國的第五十一個州,且因為本子正處於狂熱發展,求速度不求質量的時期,於是照單全收。其實這個核電站本來也準備在2011年三月二十六日廢止,就差了十五天。

與車諾比反應堆不同的是,這個反應堆有一個多重防護的安全殼,是後面故事的主角之一。

吸取上次災難的教訓,福島核電站也配置了堆芯緊急冷卻系統和海水冷卻系統。控制棒底端也再也沒有石墨了。

回顧事件的經過,首先是天災。被太平洋板塊和亞洲板塊擠出來的日本,一直在這個夾縫中中惶惶不安地生存著。

2011年三月十一日14時46分,日本東北地方外海130公裡處,發生了史無前例的9.1級地震。雖然震級空前,但是震中不在日本本土,加之地震頻繁,日本房屋都有很高的防震措施,地震的直接影響不大,可是地震在大海裡劇烈的攪動了海水,整個日本東海岸都遭受了10米以上海嘯的衝擊,防震設計的大量輕質房屋被衝毀,一度造成日本部分地區的徹底癱瘓。食物、水電長時間斷供,近兩萬人在這次災害中喪生,致傷致殘者超過6000。

而且日本距離震中較近的福島縣海岸上還坐落著福島第一、第二核電站。日本的核電站本身就有對地震的自動應對系統,強烈的地震立刻觸發了核電站的緊急關停,控制棒全部插入堆芯。

雖然地震也導致國家電網對核反應堆的供電中斷,不過安置在核電站的柴油發電機也在設定好的程序中被啟動,給整個水循環系統供電,即使核反應已經停止,大量核反應的產物都具有極高的放射性,依然在進行著各種衰變,放出熱量。如果這個熱量不能被循環水帶走,這個高溫也足以熔毀堆芯,這就是柴油發電機的作用。

話說車諾比核電站事故就是為了試驗突然斷電處置措施,演練斷電後柴油發電機的作用,結果各種粗暴的毛氏操作導致的災難,這也算是前人的教訓,換來了當前的暫時安好。

可是地震過後64分鐘,13米高的海嘯直接衝過核電站的防波堤,衝入核電站內,嚴重破壞了核電站的外部設施,也淹沒了所有柴油發電機,導致短路失效,一、二、四號機失去了全部的外接電源,三號機僅剩直流電源。

當所有內置電池耗盡之後,反應堆的餘熱無法被帶走,開始積累熱量。13米高的海嘯確實在核電站設計之初就沒有考慮到。鑑於海嘯在日本並不稀奇,更大的海嘯在歷史上也出現過,所以在此事的疏忽確實是危機的隱患。

本來為了防止反應堆過熱的多重保險,包括應急冷卻系統、海水冷卻系統,都是需要外部電源驅動的。這些既定措施隨著電源斷電以及電池耗盡全部失效,一號機所有內部電池當場被海嘯吞沒失效。

反應堆安全殼內水循環泵停止工作,很快反應堆內水被燒乾,堆芯開始熔化,水蒸氣在高溫和輻射的作用下,開始與包裹核燃料的金屬外殼反應,產生氫氣。安全殼內的壓力急速增加,這時候急需外部電源啟動冷卻系統,為整個安全殼降溫,否則一旦壓力超標,安全殼就會被撞破。如果氧氣進入,在超高溫下很可能與氫氣爆燃,發生反應堆核心的爆炸,那就是車諾比事件的翻版,或者更可怕。

車諾比是只有一個反應堆出現狀況,而這次一、二、三號反應堆之前都在開機狀態,真的全部爆炸了,日本就不能住人了,所以當前需要趕緊把新的發電機部署過來。

海嘯襲擊斷電兩個小時以後,東京電力公司才派出了電源車,但是受到地震海嘯襲擊的日本東海岸交通癱瘓,車輛走了一半無法前進,然後準備空運發電車,可是能調集了日本和駐日美軍的直升機升力都不足,吊不起來。最後還是東北電力公司從另一個方向支援,打開通道,將自家的電源車開進了核電站,可是結果電源不配套,需要架設新的輸電塔以及變電站。

夜裡11時,儀表顯示一號機內部壓力是安全和設計強度的1.5倍。二、三號反應堆有部分內置電池還在運轉,但是功率不足,內部壓力也在增加。

在反應堆隨時爆炸的恐怖陰影下,核電站廠長吉田昌郎決定釋放核電站安全殼內的氣體施壓。由於沒有外部電源,所以只能手動洩壓。還在崗位上沒有離開的一號機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進入反應堆廠房,手動洩壓成功,大量含有輻射的蒸汽以及氫氣噴出安全殼,瀰漫在廠房裡。

又一個猶豫再三的決定之後。另外兩個工作人員又進入二號機器,但是內部輻射強度過大,這兩人沒洩壓又跑回來了,二號機洩壓失敗。一號機洩壓成功已經是第二天的14時30分,內部已經幹燒了23小時,堆芯早已熔融,不過暫時被控制在安全殼內,同樣還在不斷地產生氫氣。

一小時後,一號機廠房內發生氫氣爆炸,廠房屋頂被炸開。這個鏡頭被公共攝像機捕捉到。時任首相菅直人是看到這個視頻之後才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之前幾乎無人上報,氫氣爆炸還將剛剛建成不到六分鐘的受電設施毀掉。之前輸電的努力功虧一簣。

二號機廠房一塊外壁脫落,反應堆安全殼暴露。與此同時,三號機電池用盡,一號機的情況開始在三號機上演。工作人員同樣對三號機進行了洩壓,洩壓兩天之後,三號機廠房頂部氫氣爆炸,燃起大火。

由於三號機與四號機共用一個排氣孔,氫氣同樣在沒開機的四號機廠房內聚集。在次日四號廠房這也被炸毀。

二號機雖然也失去全部外部電源,但內部電池大部分沒有被海嘯毀掉,所以注水冷卻堆性維持了三天,讓反應堆不至於升溫過快。直到十四日電池用盡。同樣的情況又開始在二號機裡上演。更為嚴重的是,二號機一直沒有洩壓成功,壓力在反應堆內持續堆積,這期間所有人束手無策,直至安全殼漲裂。

在此期間,東京電力甚至申請所有人員撤出電廠,防止出現傷亡,因為員工在他的指揮下死亡,他賠不起。但這也就是準備將這場事故棄之不管,然後大半個日本將被毀滅。所幸這個安全科強度並不均勻,一個小口破裂,內部氣體未經任何處理,從小口噴出。

因為二號機廠房被之前的爆炸破損漏氣傾瀉,從破損處溢出,沒有發生爆炸。但放射性物質直接噴入空氣,隨風飄散。

一號和三號機的主動洩壓氣體中的放射性物質會被部分過濾,有汙染,但不算太嚴重。二號機是直接噴出來了。整個事故洩漏的放射性物質主要來自這個二號機。從十一日到十五日,除了給一、三兩個反應堆洩壓以及杯水車薪的噴水降溫以外,東京電力以及日本政府沒有做成任何事。

最開始甚至連噴海水降溫都曾被東電阻止,因為噴海水鹽分會讓反應堆失去價值。這是一家出了事先想著控制成本的公司。直到一號機氫氣爆炸,反應堆沒救之後,政府才不得不下令用海水冷卻反應堆。直到十七日,也就是事故發生整整六天之後,日本自衛隊的消防車和直升機才開始給事故反應堆大量噴水,在這之後,各路力量以及輸電裝置才逐步部署到位。

由於一、二、三,三個機組堆芯熔毀,核反應已經得不到有效控制了。即使部分控制棒的材料也被熔化其中吸收中子,但促進反應的慢化劑也在其中,緩慢裂變反應還是在產生大量的熱,所以東京電力只能讓供水系統持續大量向反應堆噴水,希望冷卻堆芯。

其實時至今日,安全殼內部是什麼情況也不得而知,因為內部強烈的輻射沒有什麼儀器扛得住。

最開始的三個月,冷卻水帶著熱量和輻射物排出後無處存放,也沒有處理,東京電力公司直接將其排入大海。其中不僅有氚,還有碘131和銫137等致命物質,半衰期都在30年以上。

三月十一日發生的事故,十七日開始注水冷卻,直到六月底一直在向大海直接排汙。具體排掉多少,這家公司沒有說明,但當時每天要用掉三百多噸水,還導致中國當時的搶鹽風波。

七月後,東京電力將產生的廢水全部儲存了起來。次年十月,ALPS核素去除裝置開始分離汙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先不說絕對重核素的處理效果在早期檢驗中的不過關,氚作為氫原子的同位素,本身就與氫原子一樣參與水分子的構成,所以根本無法清除。

氚的放射性是會放出一個電子,然後自身變成氦三,放射出的電子不能擊穿人體的角質層,所以對人體沒有直接危害。但是如果隨著海水進入海產品,然後進入人體參與新陳代謝,進入細胞內部,那可能直接參與到核苷酸的構建。那麼放射性的氚將直接釋放電子轟擊DNA,自身又變成氦,化學性質改變擾亂DNA的結構,這就有畸形和癌變的可能。只是如果氚貝大海稀釋了,那這個危害的概率會降低,但絕不是沒有可能。萬噸級的氚流入整個太平洋,最終會隨著洋流和大氣循環遍布全球。世界如此複雜,誰能絕對保證不會有什麼影響,說不定直接加速物種的進化。

直到現在這個核電站每天也要產生140噸核汙水,現在累積123萬噸的汙水,又在2020年開始倒入大海,因為東電沒地方存了,且現在的儲存罐也有壽命。一罐一罐的汙水就像一個個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崩塌。

13年七月已經發生過一次高輻射的汙水外洩,300多噸在反應堆內的汙染水流入太平洋。隨後日本政府才終於建立了凍土牆,以及升級版的核素處理裝置,以應對這樣的事件。

而這次東電要把百萬噸處理汙水倒入太平洋,已經被政府默許。但這還不是危害的全部,或者說最大的危機還沒有被公眾認識到。對比一下蘇聯當時為了冷卻堆心,首先是讓一對一對的直升機在完全暴露了核反應堆上空,向堆芯倒下了五千多噸碳化硼和沙子,藉此吸收中子,停止裂變反應,然後又讓礦工頂著輻射在核電站底部挖洞,注入液態氮降溫,之後在反應堆底部注滿隔絕輻射的混凝土,把熔毀的堆芯控制住,不讓它繼續下沉,汙染土地處理。輻射的危害,更是動員了至少六十萬人來到事故周圍。

而東京電力以及自衛隊好像只是在灌水,其他都沒有做。在福島核電站最危急時刻留下來工作了五十名工人,後來被稱為50死士,還在今年拍成了電影。但當時處理事故的也就這麼點人,還是輪流工作。後來對外界說的是堆芯會被安全殼控制住,可是安全殼是防輻射洩漏用的。

美國通用公司也說自己製造了這個沸水反應堆,沒有針對堆芯熔毀的設計,那麼這個上百噸的堆芯,如果徹底熔融了,安全殼作為金屬物質,只要溫度達到熔點,當然也會被熔穿。裡面的情況現在不得而知,有很大可能的情況是冷卻水凝固了熔融的三個堆芯上層,形成阻隔,下層核燃料繼續融化土壤下沉,然後因為壁掛效應逐漸縮小,形成三個放射性物質溶洞。因為無法回收,所以上萬年不斷的釋放放射性物質給土壤。

如果堆芯真的一直在下沉,直到逐漸損失殆盡,地下水和土壤將承受全部汙染。如果遇到石油或者天然氣田更是不堪設想。可以看看劉慈欣的小說《地火》加強版,外加核輻射。

其實也確實因為這個安全殼的存在,整個福島核事故放射性物質的洩漏量大約是車諾比事件的十分之一。

但「這個安全殼能控制住熔融的核反應堆堆芯」,這樣的說法是否只是東電願意相信的,然後使勁注水,說明自己在做事情。

關於堆芯熔毀這一事實,東京電力是在事故發生後兩個多月才正式承認,之前一直在隱瞞。如果日本政府甚至駐日美軍一開始知道堆芯融毀,是否會採取更加果斷的舉措,我也不知道。

完全可以看出這次事件處理的確實有問題,但感覺一直是一家公司在漏洞百出地解決這一重大事故,日本人似乎認為這是東電的責任,所以要他自己解決。而東京電力只是一家公司而已,他還是會利益最大化來行事,所以所有事情都做了畏首畏尾,行事拖沓,甚至會根據眼前的利益隱瞞消息。

政府高層是看到爆炸的視頻才開始關切此事,關切過後也只是敦促這家公司解決事情,完全沒有向蘇聯當時將整個國家動員起來去處理。

在我看來這裡沒有人性優劣,就是日本這樣的制度無法解決這樣的危機。單單看排汙水這件事情,對於東京電力來說,他作為一家公司確實沒有地方存汙水了,可是對於整個日本來說呢?土地雖然是私有制,但是沒有所屬的或者政府管控的土地不可能沒有了,政府為什麼不能給出地方和資金去處理?

因為這事兒的第一負責人不是日本政府,而是東京電力。結果就是這個樣子。

環境的惡劣導致了強烈的集體主義,然後集體主義催生恥感文化。事情的解決與否一直沒有榮辱判定以及尋找責任重要。

最後我想說的是,鑑於事情可能造成全球的危害,日本政府似乎已經負不起責任了,那我們應該暫時不要再糾結責任的問題了,希望能像六方會談一樣,相關國家一起協商解決問題。日本也應該讓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研究人員實地探明事情的危害程度,實現信息的絕對透明,然後捨得投入資源解決問題。

理性、客觀、科學,在這種關乎全人類生存環境的事情上是最重要的原則。當前我國大部分現役的以及在建的核反應堆,大多運用的反應堆循環與發電輪機循環分離的壓水堆,相對於沸水堆更加複雜,成本高,但是更加安全。應急冷卻裝置據說也不需要電力就能啟動。

但是發生可怕事故的反應堆之前也被認為是絕對安全的。所以一旦出現事故,我們該如何應對,如何建立相關的安全機制,甚至國家動員機制。現在正例反例都有。當前我國平均每年新增八座核電站的速度,發展核電與之相關的。既以思考對於大眾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相關焦點

  • 日本還想瞞到啥時候?福島核電站出現41條裂縫,放射性廢水或洩露
    ,日本福島核電站防止核輻射擴散的地面保護層的狀況已經不容樂觀,甚至有些問題隱瞞2年至今沒能解決,至關重要的隔離牆上甚至出現了多達41條裂縫,如果不能儘快封堵,放射性廢水或發生洩露,從而造成巨大的汙染危機,面對福島核電站出現41條裂縫的尷尬情況,日本到底打算放任隱瞞到何時。
  • 日本311核洩漏3周年 汙水仍是福島核電站頭等難題
    日本311核洩漏3周年 汙水仍是福島核電站頭等難題     3月10日,在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東京電力公司工作人員建造廢水儲存罐。
  • 菲律賓發現南海輻射上升,福島核廢水罪魁禍首,呼籲大國必須阻攔
    分析人士認為,菲律賓在南部海域發現海水輻射水平上升,此事的罪魁禍首很可能是日本的福島核電站。菲律賓學者呼籲,包括中俄在內的大國必須阻攔日本向大海排放核廢水的行為。根據日本當局在10月中旬的說法,他們打算將123萬噸核汙水排入到大海之中,日本的這一計劃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一片譁然。據悉,日本當局想要召開內閣會議,討論將福島核電站內部廢水排放到太平洋的相關事宜。
  • 國際事件丨韓國漁業界發表聲明,欲阻止日本排核汙水入海
    其中與日本隔著太平洋面面相覷的韓國更是對日本這一做法感到後怕,一直以來韓國都以種種措施來阻止日本這一極度自私的行為。後果嚴重,引發國際反對根據中國新聞網報導稱,東京電力公司為了冷卻福島核電站受損的核電站燃料堆芯,數年來已經儲存了數萬噸汙水無處可排,對於這個問題日本政府卻選擇了極端的做法。
  • 日本福島核電站,汙水入海計劃引發的擔憂
    這是繼日本媒體報導稱日本政府計劃向海洋排放核電站汙水之後環保組織發出的警告。針對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汙水排放計劃,很多科學家表示風險很低,不過環保人士中不乏反對的聲音。日本政府對綠色和平組織的這一報告尚未作出回應。
  • 福島核災近9年,117萬噸核廢水有可能排入太平洋,福島漁民不答應
    日本福島核災近9年 117萬噸核廢水有可能排入太平洋 福島漁民強烈反對日本福島核電廠核災後產生的廢水,正以每天170圖:翻攝自日本東京電力官網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核災已近9年,除汙工作到現在還沒有解決方法,至今(12月24日)核廢水已經累積117萬噸無路可去,日本經濟產業省23日提出草案,考慮將廢水稀釋後排入大海的「海洋排放」,以及透過蒸發,釋放到空氣中的「水蒸氣排放」2個方案,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
  • 日本漁民抗議:福島汙水存儲空間將耗盡,日本政府計劃排汙水入海
    據美國有線新網(CNN)10月9日新聞報導,日本政府計劃將福島核電站的汙水排入大海,而此舉則遭到日本漁業聯合會的極大抗議。2011年3月,福島核電站在9級地震中發生核洩漏,震驚世界。至此9年間,受到福島核電站汙染的廢水已有上百萬噸。
  • 福島核汙水儲存罐將滿,日本政府仍未定具體對策
    據日媒報導,當地時間1月13日,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汙水儲存罐明年將滿一事,有記者向日本首相菅義偉提出了相關問題。不考慮增設核汙水儲水罐?菅義偉:做好了應對外界議論的準備!報導稱,自2011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事故以來,該核電站平均每天產生170噸汙水。
  • 直擊福島核輻射中動植物變異情況
    蘇聯車諾比事故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洩露事件,而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芮氏9.0級地震並引發特大海嘯,受地震、海嘯的影響,福島第一核電站大量放射性物質洩漏,導致了歷史上第二大核洩漏事件,對當地以及周邊城鎮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核輻射的影響是通過水和空氣,所以對當時的周邊國家中國
  • 福島核電站還有多危險 還能去日本旅遊嗎?
    近日,有關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測算出超高輻射值的新聞引發關注,公眾再次對福島核洩漏事故可能造成的危險產生擔憂。那麼,這種擔憂是否必要?在核洩露事故發生近6年後,福島核電站究竟還有多危險?
  • 福島核電站核汙水儲蓄罐即將裝滿,日本政府計劃將核汙水排放入海...
    △福島核電站用來儲存核汙水的儲水池。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已過去9年多,但其核汙水處理問題仍未解決。據日本媒體報導,由於福島第一核電站中核汙水儲蓄罐即將裝滿,日本政府近日考慮將大量儲存的核汙水排放入海。受此影響,屬於東京電力公司(東電)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大量放射性物質洩漏,釀成前蘇聯車諾比核事故之後最嚴重的核事故。事發後,福島核電站附近劃定了區域禁止人員進入,然而汙染卻一直存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近日,日本決定將核汙水排放入海,引起了更大範圍的爭論:排入海裡,汙染海水;不排,陸地上儲存汙水的池子馬上就不夠用了。
  • 日本福島核輻射唯一活人,獨自照看變異體6年,現在怎麼樣了?
    日本福島核輻射「唯一活人」,獨自照看「變異體」6年,現在怎麼樣了?日本是位於地震帶上的島國,可以稱得上一個神奇的國家,地震、海嘯,是常年發生的事情了。而由地震 、海嘯所帶來的一系列的災難更是給日本民眾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核洩露事件無疑是其中最為嚴重的災難之一了。在2011年的日本福島就發生了嚴重的核洩露,此次產生的核輻射影響到了日本的很多地區,除福島之外,還包括千葉縣、栃木縣等地區,核輻射的影響是通過水和空氣。
  • 安倍提議將2020奧運會聖火傳遞起點定在福島
    據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當地時間2月14日,在東京奧運會帕運會推進總部會議,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明個人意向,提議東京奧運火炬接力從福島出發。安倍參加東京奧運會帕運會推進總部會議圖,圖源:日本時事通信社對於提議將曾發生核洩露的福島作為火炬接力起點,安倍表示:「希望向全世界展示日本從大地震中復興的姿態。」截至發稿前,日本2020年東京奧運會官網的相關介紹稱,本次火炬接力的起點將為福島的「J-Village」國家訓練中心。
  • 日本補貼搬到福島核電站家庭12萬 福島核汙染處理的怎麼樣了現在有...
    日本補貼搬到福島核電站家庭12萬 福島核汙染處理的怎麼樣了現在有人住嗎時間:2020-12-15 18:55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本補貼搬到福島核電站家庭12萬 福島核汙染處理的怎麼樣了現在有人住嗎 隨著時光的流逝,福島核電站的事件漸漸的被淡忘了,近日,日本補貼搬到福島核電站家庭
  • 國際觀察:福島核電站還有多危險
    在核洩露事故發生近6年後,福島核電站究竟還有多危險?  「超高輻射」怎麼回事  東京電力公司日前宣布,他們最新推算的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最大輻射值高達每小時650希沃特。人暴露在這種環境中幾十秒即可致死,就連東電公司調查用的機器人在進入安全殼後都故障連連。
  • 日本福島核電站坑道汙水中檢出高活度放射性銫
    為防止汙水流出,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取水口附近正在進行護岸地基改造工程。圖為用於向地下注入化學藥液的機器,攝於7月22日傍晚。(圖據日本共同社) 中新網7月27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東京電力公司27日表示,26日從福島核電站廠區靠海一側「坑道」地道積水中檢測出了每公升23.5億貝克勒爾的放射性銫。據報導,這一濃度相當於福島核事故後2011年4月流向大海的核汙水,東電方面將加緊鎖定洩漏源頭。
  • 123萬噸核廢水還沒排放,又來了110噸,菅義偉都不敢打包票?
    日本頻頻發生核洩漏事件,直接打消了人們對於美好環境的嚮往!當地時間1月12日,日本濱岡核電站突然發生洩露事故,洩露總量超過110噸消防用水。該核電站運營方表示,這次洩露的消防用水不會對外界產生什麼影響。這樣的話肯定沒人信,因為日本到現在還沒有處理好福島的核廢水。要知道,8年前的福島核洩漏事故造成的影響至今也沒有消失。
  • 日本欲將123萬噸核廢水倒入太平洋,危害有多大?
    媒體談最近的福島事件,經常會說到「核廢水」。日本官方不這麼認為:「核廢水」是衝刷反應堆的被汙染水。而這些水被滌蕩除核,除了氚元素超標,和真正的「核廢水」(比如核反應堆冷卻水)根本是兩碼事。日本政府一開始將「核廢水」稱作「氚水」,後來「氚水」檢出其他元素超標(半衰期很長,對魚類幾無影響),改稱作「核處理水」。
  • 日本福島核汙水入海計劃引發擔憂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國際觀察)日本福島核汙水入海計劃引發擔憂  新華社記者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政府打算把大量儲存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水排入大海。這一設想在日本國內及周邊國家引發反對聲浪。
  • 福島核電站排放汙水會導致農產品賣不掉,東電稱將賠償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汙水儲存設施(資料圖)據日本時事通訊社報導,東京電力控股公司(簡稱:東電)一名高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由於該公司計劃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汙染水,會導致當地農產品銷量下降,公司將對此進行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