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爺爺今年七十五歲,是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諾鄧古村的村民。諾鄧是一個有著「千年白族村」之稱的古村落,村民自古以白族為主。依山而建的村莊保留著大量的明清時代的房屋。清代康乾年間,諾鄧村舉人黃桂是聲噪一時的文化名人,被譽為「滇中儒傑」。諾鄧村現在還有將近一半的人都姓黃,而黃爺爺就是黃桂的第十八代後人之一。
黃爺爺住的房子是祖上留下來的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一座老宅。經過祖輩許多代人的改造和修繕,老宅變化了許多,但依然完好的住著他們一家人。廳堂之中的臺階上擺放著黃爺爺自己種植的幾盆花,黃爺爺雖然出生農民但是卻有著自己的生活情趣。除了養花之外,黃爺爺還自己釀酒,自己做樂器玩音樂,當然還有諾鄧村家家戶戶都會做的諾鄧火腿。
諾鄧火腿是諾鄧村獨有的美食,用曾經締造諾鄧這個村落的諾鄧井鹽醃製而成,再經過風乾而形成極其獨特的美味。因為《舌尖上的中國的》而名聲大噪,很多人慕名前來購買,諾鄧這個千年古村也就漸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圖為黃爺爺家的屋子裡掛滿了研製好的諾鄧火腿,有的已經在這裡存放了好幾年。
隨著諾鄧和諾鄧火腿的名聲越來越大,來這裡參觀的遊客也多了起來。於是黃爺爺就在前幾年又把房子改造了一下,也開起了客棧,因為老宅旁邊有一口古井,於是就給客棧起名叫古井客棧。熱情好客的黃爺爺贏得了許多人的喜愛。
火腿在諾鄧是家家必備的美食,釀酒可就不是家家都會了。而黃爺爺釀酒最初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喜歡喝酒,現在也成了收入的一部分。他每天中午和晚上吃飯的時候都要喝上幾杯,只是他從來都只喝自己釀的酒。圖為黃爺爺存放酒的房間。
釀酒的工作都是黃爺爺自己一個人完成,從發酵到接酒都是用的傳統的方法。而釀酒之後的酒糟他就用來餵豬,家裡養著三十幾頭豬,幾乎每周都會殺一頭,主要用來做火腿,剩下的肉就由兒媳婦背到集市上售賣。
雖然每天都要喝一些酒,但是七十五歲的黃爺爺身體依舊硬朗,頭腦也非常清晰。有空的時候他都會看一些他喜歡的歷史相關的書籍,他還經常給家裡的客人講一些歷史故事,最常講的就是諾鄧古村歷史,有人說他就諾鄧的活歷史。農民出生的他雖然那裡都沒去過,但是天南海北的知識他都從書上和電視上了解了很多。
喝酒之外,黃爺爺最大的愛好就是音樂。他利用了書本自學了樂器和簡譜,還自己手工製作了很多樂器。每周一他都會約幾個老夥計來家裡彈奏一番,他們彈奏的大多都是傳統的白族樂曲。
老一的輩人大多不會簡譜,曲子都是口口相傳,導致很多曲子都遺失了。黃爺爺學會簡譜之後就趕緊把還流傳的幾個曲子都記錄了下來。曾經有一位喜歡白族文化的大學教授看到這些譜子還特意用手機拍了回去比對研究。
牆上的這些樂器,只有兩個是買來的,其餘的全部都是黃爺爺自己做的。
黃爺爺在用他自己製作的樂器彈奏。
黃爺爺展示他自己手工製作的樂器。
在這座有著三百多年歷史居住過十幾代人的老宅裡,75歲的黃爺爺用自己做的笛子演奏了一曲不知流傳幾百年的傳統白族樂曲。慶幸在這樣的時代裡還有這樣的村子,有這樣的房子,還有一位這樣的老人。
老酒,一個留著山羊鬍的攝影人,一個心懷理想卻胸無大志的青年。這裡是老酒的自留地,不定期更新內容。也許有趣、有種;也許無聊、無奈;也許有料,也許扯淡。但是,所有內容均為原創。歡迎掃描二維碼,一起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