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倭亂戰爭中明朝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2020-12-13 落日餘暉盼朝陽

引言

壬辰倭亂是指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場持續七年(1592--1598年)之久的由剛統一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動的對朝鮮王朝的侵略戰爭以及明朝出於宗藩關係和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抗倭援朝戰爭。在戰爭期間,明、朝兩國將領及士兵共同作戰,明朝將士使中國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得到了朝鮮王朝軍民的認可和接受。

在戰爭結束後的恢復重建工作中,大量明朝官員和學者留在朝鮮本土,將明朝文化結合朝鮮半島的自身情況傳播下去,並延續至後世。明朝文化的輸出不僅對朝鮮王朝後世產生重要影響,也對明朝和朝鮮半島的關係起到了重要的鞏固作用。

(圖1:壬辰倭亂)

一、壬辰倭亂

1590年,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開啟了日本統一的歷史進程。日本經過統一戰爭之後,豐臣秀吉在日本的統治地位已經不可撼動,政治地位的穩固,國內封建領主對市場的渴望,最重要的是豐臣秀吉渴望改變東亞格局的野心,使得豐臣秀吉將目光轉向了文弱的鄰國朝鮮甚至更遠的明朝。

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了對朝鮮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戰爭開始後,日軍在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日本名將的率領下分頭北進,在朝鮮國內並未遇到有組織的反抗,1592年4月,會和後的日軍來到漢城城外,完成了對漢城的合圍,在朝鮮王朝軍隊屏弱的國防力量下,日軍僅用了20天就攻克了漢城。日軍攻克漢城後,各軍團對朝鮮八道進行割佔,朝鮮國王逃至鴨綠江邊境。

面對日軍的來勢洶洶,朝鮮王朝君臣最終決定向明朝遣使,請求明朝派兵支援。明神宗考慮朝鮮與明朝歷來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召開御前會議。在商議之下,兵部尚書石星代表的主戰派佔據上風,明神宗決定派遣李如松出徵朝鮮。

1593年正月,李如松率43000明軍與朝軍聯合,打敗小西行長,助朝鮮成功收復平壤。隨後,朝、明聯軍經歷了成功收復開城、碧蹄館失利及收復漢城後,日軍和朝、明聯軍都不約而同的顯示出了議和的意向。日軍經過幾次與明軍交戰後發現根本不是對手,欲與明朝和談。

(圖2:豐臣秀吉)

和談輾轉平壤、漢城、名古屋、北京四地,歷時三年,卻最終因豐臣秀吉拒絕接受明神宗的冊封而破裂。故,豐臣秀吉在1597年正月,第二次出兵侵略朝鮮,史稱"丁酉再亂",明朝再次派遣麻貴等老將出兵派援朝作戰。

1598年8月,豐臣秀吉的突然離世,這場對東北亞格局的演變產生深遠影響的戰爭,長達七年的侵略戰爭重以豐臣秀吉的逝世而結束,在朝殘餘日軍狼狽逃回國內。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是戰爭對三個國家深遠的影響並沒有終止,也使東北亞格局發生了變化。

(圖3:抗倭援朝)

二、軍事傳播

在萬曆援朝戰爭中,大量明朝官兵以及其帶去的先進的思想文化、軍事理念等進入朝鮮半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對朝鮮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首先,是明朝軍事文化的傳播。明朝援軍的到來,不僅在戰場上給予朝軍幫助,在軍事方面也有了交流,主要體現在武術的傳入和明朝用兵之術對朝軍的影響。第一,武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明朝將士也在援朝戰爭中發揮了出色的武技。 第二,明朝援軍進駐朝鮮半島,不僅在戰爭中直接援助朝鮮軍隊正面與日本侵略者對抗,同時在對朝鮮王朝軍隊建設管理上也有直接的幫助。

(圖4:露梁海戰)

在明朝東徵將領的提議督促下,朝鮮訓練督監的設立,不僅為明軍訓練朝鮮王朝軍隊提供了平臺,能夠使朝鮮王朝軍隊更好的與明軍配合戰鬥,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朝鮮王朝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軍隊實力提高更有利於朝鮮王朝以後保障國家安全,提高國防實力。

其次,在軍事上的文化傳播另一項就是用兵之術在朝鮮的傳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明朝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的兵書《紀效新書》。《紀效新書》是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戚繼光所著的軍事著作,成書於1560年,屬於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

壬辰戰爭爆發後,明朝東徵將士將《紀效新書》帶入朝鮮,《紀效新書》的傳入,使朝鮮王朝軍隊學習到戚繼光抗倭的有效戰術,朝鮮王朝在"昇平二百年,民不知兵"的情況下直接導致了戰場的失利以及顯示出了朝鮮王朝對用兵之法和軍事策略的生疏,此時《紀效新書》的傳入,無疑解決了朝鮮軍隊在這方面的燃眉之急。根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朝、明聯軍收復平壤之戰,就採用了《紀效新書》中的戰術。

(圖5:戚繼光與《紀效新書》)

三、信仰傳播

關羽作為戰神一直在中國人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幾千年來,對於關公的忠勇民間一直十分崇敬,這種敬仰在明朝尤為明顯。明朝可以說是對關羽信仰的崇敬發展到巔峰的一個朝代,因關羽在明朝被稱之為在"戰神",故進入到朝鮮半島的明朝東徵軍都將對關羽的崇祀帶到朝鮮王朝。萬曆援朝戰爭被派去援助朝鮮的明軍,使關羽信仰在朝鮮半島傳播與發展。

在萬曆援朝戰爭以前,甚至是明朝東徵軍到達朝鮮半島之前,朝鮮王朝君臣只是通過史書及朝鮮朝燕行使者對關王廟的描寫及記錄中獲知關羽的形象和故事,對明朝的關羽信仰並不了解。萬曆援朝戰爭是關羽信仰傳播至朝鮮半島的契機。朝鮮王朝對關羽信仰的態度以及重視程度是有變化的,朝鮮君臣及將士並不是起初就完全接受、認同關羽信仰。

在明朝援軍的將士們把關羽信仰帶到朝鮮時,更多的是想藉助關羽的"神靈"保佑戰爭的勝利,而朝鮮王朝與明朝交往時一直奉行的慕華、事大政策,使朝鮮王朝君臣把對關羽信仰的接受當做對宗主國明朝的一種尊重,只是外交上的一種禮儀。在萬曆援朝戰爭結束後,外部侵略勢力的消失,瘡痰滿布的國家面貌需要恢復,更需要重建國民對王室的信心,從戰爭的傷痛中走出,這讓朝鮮王朝國王更加重視對國家的治理。

(圖6:關公像)

此時,關羽人物性格最重要的"忠義"精神是朝鮮王朝國王需要的統治思想的工具,鑑於此,朝鮮國王對關王廟的參拜次數逐漸多了起來,同時重視對關王廟的參拜、修繕及官方主導修建,不僅是在向明朝示好,更多則是向臣民們滲透關羽忠義兩全的思想,讓臣民學習關羽對國家和君主的忠義精神,以此教化臣民,加強對國家、君主的忠誠。

在這種統治需要的基礎上,關羽信仰能真正的在朝鮮半島傳播與發展則是由於中國傳入的關羽信仰不僅僅在國家層面的主導下傳播與滲透,更是與朝鮮王朝本土化的思想和需要融合,最後成為了朝鮮王朝本土需要的一種思想信仰體系。

四、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是正德年間的大儒學家王陽明在傳統儒家經典和程朱理學基礎上建立的以"知行合一""致良知"為核心思想的理論體系。這種實用主義心學在明中期廣泛流傳,後經王陽明弟子發揚傳承,在民間廣泛流傳,取代了已經過時的程朱理學,形成明朝中晚期思想學術領域中的著名流派--陽明學派

壬辰戰爭前,朝鮮王朝盛行的主流學說是朱子理學,朝鮮王朝統治者以及多數學者推崇朱熹,並將朱子理學當做統治學說。這時期的陽明學由於在理論上與朱子理學觀點相悖,所以在朝鮮半島的發展是比較坎坷和艱難的,少數推崇陽明學的學者也受到了其他學者的排擠,使得陽明學在朝鮮半島的發展受到阻滯。

壬辰戰爭爆發後,朝鮮王朝舉國上下發覺朱子理學在治國理念上的尚虛遠實、清談空論,在這個戰亂的時期不能安撫民心,不足以成為解決國家實際問題的指導思想,而陽明學主張的"親民說""心即理",則是統治者在戰爭中安撫民心、有效管理國家的一劑良方。為此,朝鮮王朝對陽明學的態度有所改善,並且寄希望於陽明學的思想理念可以幫助其走出統治困境。

(圖7:王守仁)

隨著程朱理學的失效性逐漸暴露,王陽明的思想學說逐步左右了思想界。陽明心學的觀點將對封建統治者有利的倫理道德說教改造的更為系統、完善,且通俗易懂,便於傳播與推行。這種學說,在動蕩的社會時期無疑為行將衰敗、沒落的封建地主階級提供了新的統治工具。

朝鮮王朝對陽明學的受容,除朝鮮王朝本身是儒學治國外,明朝援軍部分將領希望朝鮮王朝能發展陽明學的意願也是促使陽明學在萬曆援朝戰爭中得到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萬曆援朝戰爭中,明代將領和學者宋應昌與袁黃秉持著自己對陽明學"改過""親民"思想的認同,對朝鮮宣祖及儒學者進行勸善,尤其希望朝鮮王朝的統治者及學者放棄腐舊的朱子學,認同並發揚陽明學。

所以,雖陽明學在萬曆援朝戰爭之前傳入朝鮮半島,卻因戰爭時期,朝鮮王朝內憂外患的危機形勢,受到了統治者和部分學者的重視,使陽明學在朝鮮半島的發展得到轉機。

結語

在朝鮮半島上中國文化傳播的主體是明朝東徵軍,明軍對朝鮮王朝軍事理論思想的傳入以及關羽信仰的傳入和陽明心學的發展,對朝鮮王朝軍隊作戰能力、國防意識的建立以及武將地位的提升,使朝鮮王朝軍事觀念產生改變,不僅為統治階級指出了新的思路,也豐富了朝鮮半島的思想學說,甚至成為朝鮮王朝後期實學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

在萬曆援朝戰爭過程中,中國文化的傳播主體為明朝東徵軍,這一時期傳播

至朝鮮半島的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是都具有實用性和現實意義。以這場戰爭為契機傳播到朝鮮半島的中國文化,對中朝兩國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利於中朝兩國關係的繼續發展,加深了中朝兩國的宗藩關係,從兩個方面都有所表現。

相關焦點

  • 壬辰倭亂:東北亞關係的重新組合
    主要著述有《文祿•慶長之役(壬辰•丁酉倭亂)》、《日本與壬辰倭亂》。    「戰爭其實是日本侵略,是日本和朝鮮、明朝之間的戰爭。」    壬辰倭亂戰爭期間是從1592年開始到1598年,大約有7年的時間。壬辰倭亂的戰爭背景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是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背景下展開的。
  • 「壬辰倭亂」不能忘記的另一場韓戰(上篇)
    作為中國人,我們都知道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就是抗美援朝戰爭。我國志願軍與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進行了殊死的戰爭,成功將美帝國主義打退到北緯38度線,為我們國家爭取了和平發展的空間與時間。但歷史上其實還有另一場在朝鮮半島發生的戰爭,同樣決定了東北亞幾百年的格局,只是今天鮮有被人們體提及。
  • 壬辰倭亂,大明出兵朝鮮擊退倭人,彈丸之地如今卻說自己是發源地
    明朝滅亡後的小中華在朝鮮王朝建立之初,李成桂就制定了「為大明服務」的國策。連朝鮮的名字都是李成貴在諮詢請示明朝朱元璋皇帝後得到的。但真正讓朝鮮對明朝心存感激的是,在壬辰倭亂中,明朝出兵數十萬,損失數萬人,花了幾百萬兩銀子援助朝鮮。可以說,沒有明軍的援助,朝鮮必然滅亡。
  • 1592年—1598年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壬辰倭亂) 現韓國不承認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
  • 尚武 士兵的信仰:壬辰倭亂裡的關王崇拜
    這一場戰爭,豐臣秀吉已謀劃數年,在他平定日本列島戰國割據勢力時,即已有了侵略朝鮮和進攻明朝的打算。到1590年,豐臣秀吉在連年徵戰後,終於將戰國割據百餘年的日本,粗略統一,將目光轉向西邊那個文風昌盛而又武備空虛的半島,及其背後那片富饒遼闊的大陸。
  • 萬曆朝鮮戰爭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種子
    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又稱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是指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和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是一場抗倭援朝的戰爭。這場戰爭是由日本人豐臣秀吉發起的,1588年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野心逐漸大了起來,他打算在亞洲建立由自己主導的大帝國,甚至做出了先攻佔朝鮮,然後徵服中國、印度的大規劃。日本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侵入朝鮮。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內攻陷朝鮮京城漢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朝鮮無力抵抗,只好向大明求援。
  • 《壬辰錄:萬曆朝鮮半島的抗日傳奇》新書講座暨籤售會在滬舉辦
    我國明朝萬曆二十年、朝鮮宣祖二十五年(1592),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派遣數十萬大軍入侵朝鮮,朝鮮宣祖李昖向宗主國大明求援,明神宗派軍赴朝鮮半島,與朝鮮軍民共同擊退入侵者。是年幹支紀年為壬辰年,故稱「壬辰倭亂」。萬曆二十五年(1597),日軍再次入侵朝鮮,史稱「丁酉再亂」,明朝再次派軍救援。萬曆二十六年(1598),這場長達七年的戰爭以日本完敗而告結束,豐臣秀吉也在戰爭末期死去。
  • 壬辰倭亂:如果明朝不派兵去救朝鮮,朝鮮會不會被日本佔領?
    李氏朝鮮政權是明朝最重要的藩國,也是明朝在遼東方向上的一道屏障。正如開戰時的明朝官員所說:「我之救朝鮮,非只為朝鮮,實乃自救耳」。朝鮮在,則遼水無憂;朝鮮亡,則兩遼必亂。可以說,明朝支援朝鮮,實際上是御戰火於國門之外的戰爭。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這場戰爭以平壤戰役為轉折點,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 明明是島國,動員的兵力竟比明朝多?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這樣說
    編者按:萬曆朝鮮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之役,是明代中後期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爭中,日軍的數量一直多於明軍。第一次日軍有15萬-20萬之間,第二次日軍也有十幾萬。但兩次明軍都不超過10萬。
  • 鏖戰碧蹄館--壬辰倭亂中的轉折點
    於去年臘月二十五日渡過鴨綠江的明朝大軍於正月初六至初八日發動了光復平壤的戰役。戰鬥很快就結束了,據《宣祖實錄》記載「上曰:相持幾時乎?德馨曰:辰時接戰,巳初陷城矣。」早上八點開戰,九點多就攻殼城池了。明朝的軍事能力得到了時證。大傷元氣的小西行長撤出平壤,逃往南部。平壤大捷,極大鼓舞了朝鮮君臣。自從去年四月倭酋太閤豐臣秀吉命令15萬8千7百人西徵朝鮮以來,朝鮮陸軍幾乎一觸即潰。
  • 古代朝鮮人用漢字寫了一部小說,講述聯手明朝抗倭的故事
    11月12日下午,《壬辰錄:萬曆朝鮮半島的抗日傳奇》新書講座暨籤售會在上海圖書館舉行。該書編者、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遜、趙維國,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總編輯田松青出席了本次活動,講述朝鮮「壬辰倭亂」及其相關的文學和歷史書寫。
  • 古代朝鮮漢文小說再現中朝聯手抗日傳奇
    我國明朝萬曆二十年、朝鮮宣祖二十五年(1592),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派遣數十萬大軍入侵朝鮮,朝鮮宣祖李昖向宗主國大明求援,明神宗派軍赴朝鮮半島,與朝鮮軍民共同擊退入侵者。是年幹支紀年為壬辰年,故稱「壬辰倭亂」。萬曆二十五年(1597),日軍再次入侵朝鮮,史稱「丁酉再亂」,明朝再次派軍救援。
  • 揭秘朝鮮環刀的興衰史,壬辰倭亂中朝鮮不敵日本是因它太短?
    朝鮮與中國不同,刀劍分類並未像中國一般嚴格。在其國朝五禮儀中,環刀是被歸於劍這一條的,與劍的區別僅是裝飾不同而非構造有別,而所謂長劍是一把長柄刀。《說文》:「人所帶兵也。這是與朝鮮建國、建軍乃至於周邊環境,以及本國社會階層狀態和經濟條件所決定的。早在王氏高麗時代,朝鮮半島事實上被蒙古人軍事徵服。
  • 為了朝鮮半島,明朝用七年打了一場得不償失的戰爭
    在對朝鮮和明朝進行詳細的調查了解後,「猴子」兄終於下定決心:先攻朝鮮,再侵明朝!1592年,豐臣秀吉的十幾萬大軍渡過朝鮮海峽,於四月十三日在朝鮮釜山登陸,開始了侵朝戰爭。日軍自登陸朝鮮海峽後,一路所向披靡,連克漢城、開城、平壤,在開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拿下了朝鮮八道中的七道。朝鮮軍民望風皆潰,「三都失守,八方瓦解」,日軍幾乎佔據了朝鮮全境。
  • 從朝鮮刀劍的變遷,看朝鮮半島文化如何"兼容並蓄"
    1392年李成桂自立為王,在朝鮮半島稱王后,上書禮部請明太祖朱元璋在「朝鮮」和「和寧」兩個國號中選賜,朱元璋認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故賜國名「朝鮮」。整個李氏朝鮮時期,大量的學習中原文化,儀仗、甲冑、刀劍無不帶有強烈的明朝風格。此時朝鮮的儀仗完全照搬明朝,只是降格使用。
  • 明朝最慘勝仗:雖取得勝利,卻損失慘重,導致明朝衰亡
    在明朝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場非常慘烈的戰爭,明朝大軍雖然歷經數年的徵戰,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揚名海外,但自身卻損失慘重,甚至因此導致明朝的衰亡。這場戰爭就是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壬辰倭亂」,也稱之為萬曆援朝戰爭、文祿慶長之役,那麼這場戰爭到底對明朝有多大的影響呢?
  • 透過朝鮮刀劍的變遷,看朝鮮半島文化如何「兼容並蓄」
    1392年李成桂自立為王,在朝鮮半島稱王后,上書禮部請明太祖朱元璋在「朝鮮」和「和寧」兩個國號中選賜,朱元璋認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故賜國名「朝鮮」。整個李氏朝鮮時期,大量的學習中原文化,儀仗、甲冑、刀劍無不帶有強烈的明朝風格。此時朝鮮的儀仗完全照搬明朝,只是降格使用。
  • 萬曆朝鮮戰爭:一支強大的明朝海軍終於滿血復活
    只能憑著朝鮮半島南部的「倭城」苟延殘喘。待到豐臣的家臣們一致贊同從朝鮮撤兵,急火火派使者去朝鮮送信時,卻見各路日軍早已聚攏。「滅朝鮮吞明朝」的美夢早扔到九霄雲外,就盼著趕緊跑路了。走?在嘉靖年間那場持續數十年的東南大倭亂裡,很多勾結倭寇的沿海海盜甚至豪族地主們,「慷慨」的把明朝戰船技術出賣給日本。到了萬曆朝鮮戰爭第二階段爆發前,日本更是不惜血本,加造了大批「山寨福船」,然後兇狠撲向朝鮮。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二):逐漸興盛
    而自16世紀末至17世紀上半葉,日本挑起的壬辰倭亂與滿洲貴族的兩次入侵更是多次給予國家與社會以滅絕性打擊。  (1)黨派紛爭   士林派在燕山君、中宗和朝鮮明宗統治期間勢力一直被削弱。朝鮮宣祖統治時期,士林派重新掌權但很快分裂成為東人黨和西人黨兩派。東人黨又分裂為南人黨與北人黨。西人黨又分為老論派和少論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