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倭亂:東北亞關係的重新組合

2020-12-12 搜狐網

導語:

    1368年1月23日,明成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200年後包括壬辰倭亂在內的「萬曆三大戰爭」從根本上傷了大明王朝的元氣,從此女真崛起。

    更多的人知道這場戰爭是因為前不久在中國上映的《鳴梁海戰》,在民族情感上朝鮮的抗爭史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韓國高麗大學的崔官教授是韓國研究壬辰倭亂的著名學者,其所著《壬辰倭亂——四百年前的韓戰》獲得了中韓學者的高度評價。搜狐歷史特邀其撰文,以獨到全面的角度來揭開這場戰爭的重重迷霧。

    崔宮:出生於韓國鹹平,韓國高麗大學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專業學術博士。歷任韓國高麗大學一般大學院副院長、高麗大學日本研究所所長、韓國日本學會會長、人文韓國海外地域研究事業團長等。現擔任韓國高麗大學日文系教授、東亞文化交涉學會會長、韓日比較文學研究會會長。主要研究方向是日本近世文學、韓日比較文化、東亞學。主要著述有《文祿•慶長之役(壬辰•丁酉倭亂)》、《日本與壬辰倭亂》。

   「戰爭其實是日本侵略,是日本和朝鮮、明朝之間的戰爭。」

    壬辰倭亂戰爭期間是從1592年開始到1598年,大約有7年的時間。壬辰倭亂的戰爭背景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是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背景下展開的。

    日本發動壬辰倭亂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想最終徵服中國,就是明朝。壬辰倭亂是分兩個階段進行的,到了第二個階段,丁酉再亂那個階段,日本感覺要徵服明朝不可能,所以就改變了戰爭的目的,就是說最後要把朝鮮一半要割讓過去。

    但是這個戰爭最終的結果,朝鮮的領土上沒有任何的變化,而是豐臣秀吉的死亡,這是戰爭結束的契機。戰爭其實是日本侵略,然後它是在朝鮮發動的,朝鮮這邊又得到了明朝援軍的支援,所以這是日本和朝鮮、明朝之間的戰爭。壬辰倭亂戰爭一共有109次戰役,109次戰役當中有很多確實跟明朝軍隊一起打仗的,但是大部分還是朝鮮自己打的仗多一些。但是這109次戰役當中,關鍵性的,而且能改變戰爭局勢的大戰役,基本上是明朝和朝鮮聯合作戰的。

    戰爭產生的影響有很多種:

    一是對朝鮮來說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在朝鮮是從未有過這麼大的災害,朝鮮人口的1/6--1/7的人口就死亡了。朝鮮李氏王朝大約持續了600多年時間,壬辰倭亂正好把朝鮮李氏王朝分成兩個部分,壬辰倭亂之前叫朝鮮王朝前期,壬辰倭亂之後叫朝鮮王朝後期。

    對日本來說產生什麼影響呢?就是豐臣秀吉死亡之後它的政權就倒塌了,轉變成了江戶幕府時代,日本從朝鮮掠奪的人力物力資源,它的近世產業文化得到了發展。以壬辰倭亂為契機,韓國和日本的國力正好顛覆性的發生了變化。

    對中國的影響,因為明朝那時候派了支援軍也花費了很多的財政支出,明朝以這個為契機,走向了滅亡的不歸路。

    壬辰倭亂對三個國家都產生了這樣的影響,日本就把這個戰爭還有一些其他的名稱來表達,陶瓷器戰爭、書籍戰爭、活字戰爭、俘虜戰爭。其中這個活字戰爭,因為日本從朝鮮把銅字印刷技術,把那些東西都拿走以後,又過了50年以後才能恢復原來的活字印刷技術。書籍方面也是,日本掠奪了大量的書籍,現在在日本大量地方都可以看到當時日本掠奪走的那些書籍。

    本人看來,壬辰倭亂應該是日本最初的海外侵略戰爭。

    後面日本也發動了很多次海外侵略戰爭,但是應該考慮到它發動戰爭的根本,應該追溯一下它最初發動的海外戰爭。而且這個戰爭它的性質是豐臣秀吉發動的,他是想考慮顛覆一下當時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所以從這兒我們也可以看到,和日本以後發動的太平洋戰爭的本質東西都可以聯繫起來。而且這也是東亞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全面戰爭。

      在壬辰倭亂之前有兩次比較小的戰爭,一是660年的白村江戰爭,那時候百濟和日本是一方,新羅和唐朝是一方;二是1274年和1281年兩次的戰爭,是元朝侵略日本的戰爭,當時元朝和高麗是一方,它們侵略日本。可以看出來這兩次戰爭都是非常短暫的,只有壬辰倭亂這個戰爭長達7年時間,這在後面也沒有這麼長的戰爭。這個戰爭的意義在哪兒?它改變了東亞的基本格局。對中日韓三國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影響,也是韓日關係的原點。在韓國,只要小學畢業的,沒有一個人不知道壬辰倭亂的;在日本也是,一提到豐臣秀吉,小學生畢業的都知道。

history.sohu.com true 綜合 http://history.sohu.com/20150123/n408027325.shtml report 4947 「戰爭其實是日本侵略,是日本和朝鮮、明朝之間的戰爭。」導語:  1368年1月23日,明成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200年後包括壬辰倭亂在

");}

相關焦點

  • 壬辰倭亂戰爭中明朝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引言壬辰倭亂是指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場持續七年(1592--1598年)之久的由剛統一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動的對朝鮮王朝的侵略戰爭以及明朝出於宗藩關係和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抗倭援朝戰爭。在戰爭期間,明、朝兩國將領及士兵共同作戰,明朝將士使中國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得到了朝鮮王朝軍民的認可和接受。
  • 壬辰倭亂,大明出兵朝鮮擊退倭人,彈丸之地如今卻說自己是發源地
    但真正讓朝鮮對明朝心存感激的是,在壬辰倭亂中,明朝出兵數十萬,損失數萬人,花了幾百萬兩銀子援助朝鮮。可以說,沒有明軍的援助,朝鮮必然滅亡。在隨後的三百年裡,感恩大明救亡成為整個朝鮮的政治正確目標。明與日本之間的朝鮮壬辰倭亂那時候的朝鮮國對「小中華」這個稱號感到非常榮幸。
  • 壬辰倭亂時日本戰國名將使我軍多次失利
    明朝在萬曆時期發生了萬曆三大徵,其中第一次戰爭就是中日之間的壬辰倭亂。壬辰戰爭中的日軍和明軍相比全方位不足,所以在前期的正面對抗中處於下風。但日軍將領戰爭經驗豐富,在後期利用己方擅長的山地築城戰法,防守反擊,使明軍損失慘重。所以日本這些戰國時代的名將,有幾個還是表現可圈可點的。
  • 壬辰倭亂:第三次平壤之戰,明軍大擺鴻門宴,查將軍刀劈日本使者
    壬辰倭亂:第三次平壤之戰,明軍大擺鴻門宴,查將軍刀劈日本使者1592年,在朝鮮人的千呼萬喚中,大明終於派兵進入朝鮮,和日本人直接面對面,因為之前戰略忽悠局初代局座沈惟敬的忽悠,日軍將領小西行長不知道明軍的深淺,故而遲遲沒有動兵,以至於延誤了徹底滅亡朝鮮的時機
  • 1592年—1598年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壬辰倭亂) 現韓國不承認
    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後三百年的東亞的和平局面。軍情不實,朝鮮情報指出平壤只有1000多名倭軍,實際交戰後估計倭軍有上萬人。指揮權不專,朝鮮群臣一直希望明軍能由朝鮮將領指揮,並且壓迫明軍在天時不利的情況下出兵。
  • 1592,壬辰之戰:一場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大戰
    1592,壬辰之戰:一場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大戰聽說推甄歷史系的時候,老師如果問你看過哪些書,想都不要想,大聲說《萬曆十五年》就對了。當然,江湖傳言永遠就只是傳言,奉勸各位看官一句話:大家還是醒醒吧。出於各種原因,人們稱呼這場戰爭的名字各不相同,有人說這叫作萬曆朝鮮之役,因為明朝出兵平定動亂;有人稱它壬辰倭亂,畢竟那年是壬辰年(1592),倭人來犯;最後,一個不奉中國正朔的國家,用自己的年號命名,所以是文祿慶長之役。不論如何,這發生於壬辰年的戰爭,姑且就稱作壬辰之戰吧!
  • 東北亞的「三角關係」格局
    凡此種種,讓東北亞的局勢處於新的變動與曖昧之中,多個「三角關係」開始運轉,減少了地區衝突的可能性,當然,為了實現東北亞的和平,需要各方付出相當的外交努力。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制裁朝鮮的決議,經過80多天的磋商,最終通過了一份「加強版」的制裁決議。
  • 倭館與三浦倭亂,古代朝鮮王朝是如何管理在朝日本人的?
    倭館地毯式轟炸這次轟炸是韓戰時期的一次著名行動,也是軍事史上一次經典的地毯式轟炸,不過,很多人看到這次行動發生的地點也許會有些好奇:倭館。這個地名相當的特殊,似乎和日本有什麼關係。說到這個,要先介紹一下朝鮮半島和日本的特殊關係,在大部分人印象中,由於倭寇問題、豐臣秀吉侵略、近代日本帝國的殖民歷史等因素,朝鮮民族和日本民族之間相互對立的情緒很重,但如此之外,兩國之間還存在另一層關係:在古代,朝鮮半島是和日本聯繫最多的地緣板塊,因為這兩處實在是太近了,所以,朝鮮半島和日本的文化在古代交流(當然也包括衝突)極為頻繁。
  • 【主旨演講】於洪君:中美關係與東北亞的未來
    本期會議由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韓國亞洲大學中美政策研究所以及金九論壇聯合主辦,以「全球秩序變化與中韓關係」為題,兩國專家匯聚一堂,深刻探討彼此關注的問題,尋求更加穩定和強化合作的中韓關係以及政策方向。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高級顧問、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於洪君出席了本次會議開幕式,並就《中美關係與東北亞的未來》這一主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 壬辰倭亂,明朝為何拒絕建州女真幫忙
    朝鮮跟女真的關係太差,人家請的是天兵,不是蠻兵。糧秣運輸還得仰仗朝鮮人,不好強拂人意。努氏當時並未成形,他要去最多也只能作為李家近衛家丁,作為個人參加戰鬥。要允其帶兵統領一鎮則是萬萬不可能。加上他仍然不屬於開化者,與麻貴等漢化將領的對待不可同日而語。
  • 動物世界-倭河馬
    倭河馬生活於密林之中,數量稀少且為夜行性,一直到19世紀才被西非以外的人所知。倭河馬為河馬科僅有的兩個的現存種之一。 倭河馬為單配偶制(河馬則是一夫多妻制),然而尚不清楚配偶關係可以持續的時間長度。在人工飼育的環境下,全年都能夠繁殖。孕期190-210天,每胎產1隻,偶爾產出雙胞胎。
  • 東亞智慧與東北亞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19年10月11日和12日,「東亞智慧與東北亞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和日本京都產業大學世界問題研究所共同主辦。研討會上,來自日本京都產業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中日兩國的知名學者就東亞文明在東北亞地區的國際關係、社會構建、經濟發展領域的影響等課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討論。開幕式上,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李雪濤教授介紹了本次研討會舉辦的緣起及意義,認為重構東亞傳統智慧並將它們的現代性因素運用到東北亞關係的構建中具有重要意義。
  • 「倭來了」:明朝曾遭遇了豐臣秀吉怎樣的挑戰?
    本 文 約 5550 字閱 讀 需 要 15 min「我來了」,「倭來了」《倭奴遺事》有一則故事:嘉靖三十年(1551)二月,一縣城報事人飛奔入城,說「我來了」,守城人誤聽成「倭來了」,於是,民眾頓時驚慌失措。
  • 壬辰倭亂:如果明朝不派兵去救朝鮮,朝鮮會不會被日本佔領?
    朝鮮在,則遼水無憂;朝鮮亡,則兩遼必亂。可以說,明朝支援朝鮮,實際上是御戰火於國門之外的戰爭。如果當時明朝拒絕支援朝鮮,不僅朝鮮會滅亡,就連中國本土也會受到進攻。歷時200多年來,中朝兩國關係基本穩定。到萬曆(明神宗年號)年間時,朝鮮國內太平、文化昌盛。朝鮮·高麗民族本身是個驍勇善戰的民族,但此時因為長期處於和平狀態下,軍備廢弛,民不思戰。反觀日本列島,織田信長經過長期的戰爭奠定了日本統一的趨勢。
  • 倭蛙,倭犰狳,倭黑猩猩!這些帶「倭」字動物原來是這樣命名的
    「倭」字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讀音和含義。倭並不特指日本,我們稱日本人為倭的說法,源於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對當時日本君主的御封——「魏」字去右邊的「鬼」字捨去「魂魄」之意,加上左邊的「亻」賦予「友人」的意思,並沒有「矮小、弱小」嘲諷之意。古代中國對日本同樣有「東瀛」和「扶桑」這樣的雅稱,因此將「倭」字同那種居高臨下的嘲諷聯繫起來的說法站不住腳。
  • 細說「壬辰」日柱
    ◆ ◆ ◆ ◆ ◆水從水庫中漫了出來,也代表壬水入庫死掉了,所以壬辰日生人一生都是起伏非常大的。◆ ◆ ◆ ◆ ◆為什麼是下等組合,一是天幹坐了墓地,二是地支是劫財七殺傷官三個兇神惡煞,60組幹支組合中壬辰是帶的毛病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