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倭亂:第三次平壤之戰,明軍大擺鴻門宴,查將軍刀劈日本使者

2020-12-13 百家號

壬辰倭亂:第三次平壤之戰,明軍大擺鴻門宴,查將軍刀劈日本使者

1592年,在朝鮮人的千呼萬喚中,大明終於派兵進入朝鮮,和日本人直接面對面,因為之前戰略忽悠局初代局座沈惟敬的忽悠,日軍將領小西行長不知道明軍的深淺,故而遲遲沒有動兵,以至於延誤了徹底滅亡朝鮮的時機,事後小西將軍那叫一個氣,等自己這邊手忙腳亂的擺好了陣型,那邊明朝大軍也早就有了準備。

不過已經兵臨平壤城下的李如松卻遲遲沒有進攻的打算,反而再次把沈局座給派了出來,去告訴小西行長,大明皇帝已經同意了豐臣秀吉的所謂的對朝鮮領地的要求了,不日就會讓人去平壤籤訂和約。小西行長看著眼前這個忽悠了自己兩回的假藥販子沈惟敬,將信將疑,他都被騙了兩回了,要是再不長點心就真不如一頭撞死在豆腐上來的好,不過他身邊的幕僚景轍玄蘇和尚卻很高興,這老禿驢早就受不了軍營和異國他鄉的苦悶生活了,如果能和談,他不就能回家了嗎?

一高興之下,這個肚子裡面沒什麼墨水的老和尚,還吟詩一首:「扶桑戰息中華服,四海九州一家同。喜氣忽消窗外雪,乾坤春早太平花。」說實話,這個老傢伙寫的肯定不是漢詩,因為無論從那種方言上來度,小編都找不到韻腳。不過從字面上還是很能感覺得出,當時的日本人對於李如松的話還是比較相信的,大概都覺得大明不可能會為了朝鮮和自己開戰。

然而事實就是很殘酷,此時進入朝鮮的明軍已經成千上萬了,李如松也做好了和日本人打一場長期戰爭的準備,日本人吃不準李如松的底細,小西行長不斷派人前去刺探明軍的情報,然而李如松是誰,和女真人,蒙古人打了這麼多年交道,戰場上的那些虛虛實實他早就爛熟於心了,他將一部分精銳偽裝成朝鮮人,埋伏在平壤城左右,一旦有日本人出城,不管是刺探軍情還是去辦別的什麼事,只要人數不多便就地格殺,反正他們裝成了朝鮮人,也不怕日本人來興師問罪。

這一來二去,明軍殺日本探子殺得非常過癮,而日本人這邊也被殺怕了,探子們再也不敢接這種活,而知道是朝鮮人做的之後,小西將軍勃然大怒,但也沒有辦法,只有對城裡面的朝鮮人的壓迫更加嚴重了。

到了1593年的1月,眼看就快要過年了,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的新年和中國人一樣都是按農曆來過的,小西覺得可以借新年訪問的機會去試探一下明軍的底線,順便也表示一下自己對和談的誠心。於是他就擺出了自己的侍衛長竹內吉兵衛帶著20人前往順安城,這裡有李如松的副手查大受以及那個讓他恨得牙痒痒的「日本人民的老朋友」沈惟敬。

對於日本人的來意,查大受和沈惟敬都心知肚明,前者更是大擺宴席,熱情款待竹內等人,酒席宴前,查大受和沈惟敬都說了一大通「友誼地久天長」,「明日親善,同存共榮(?)」之類的鬼話,把竹內吉兵衛感動得熱淚盈眶,再加上查大受從遼東帶來的燒刀子烈酒比日本人常喝的清酒度數高得多,一下子就把竹內一群人給通通灌趴下了。就在日本人喝得醉醺醺的時候,查大受突然臉色一變,做了個手勢,屏風後面閃出了幾十個刀斧手,看到日本人,不分緣由當場砍殺,竹內吉兵衛本來喝得都快睡著了,這一下子又被嚇醒了,還沒等他說些什麼,查大受一刀便劈到了他的面門上……

鴻門宴的事情傳回平壤,小西氣得上躥下跳,你們這群大明人良心大大滴壞了!不過事已至此,他除了加固城防之外,也沒有別的辦法了,明日朝鮮之戰中的第一戰,第三次平壤之戰,正式打響!

相關焦點

  • 壬辰倭亂時日本戰國名將使我軍多次失利
    明朝在萬曆時期發生了萬曆三大徵,其中第一次戰爭就是中日之間的壬辰倭亂。壬辰戰爭中的日軍和明軍相比全方位不足,所以在前期的正面對抗中處於下風。但日軍將領戰爭經驗豐富,在後期利用己方擅長的山地築城戰法,防守反擊,使明軍損失慘重。所以日本這些戰國時代的名將,有幾個還是表現可圈可點的。
  • 1592,壬辰之戰:一場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大戰
    1592,壬辰之戰:一場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大戰聽說推甄歷史系的時候,老師如果問你看過哪些書,想都不要想,大聲說《萬曆十五年》就對了。當然,江湖傳言永遠就只是傳言,奉勸各位看官一句話:大家還是醒醒吧。出於各種原因,人們稱呼這場戰爭的名字各不相同,有人說這叫作萬曆朝鮮之役,因為明朝出兵平定動亂;有人稱它壬辰倭亂,畢竟那年是壬辰年(1592),倭人來犯;最後,一個不奉中國正朔的國家,用自己的年號命名,所以是文祿慶長之役。不論如何,這發生於壬辰年的戰爭,姑且就稱作壬辰之戰吧!
  • 壬辰倭亂戰爭中明朝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引言壬辰倭亂是指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場持續七年(1592--1598年)之久的由剛統一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動的對朝鮮王朝的侵略戰爭以及明朝出於宗藩關係和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抗倭援朝戰爭。在戰爭期間,明、朝兩國將領及士兵共同作戰,明朝將士使中國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得到了朝鮮王朝軍民的認可和接受。
  • 1592年—1598年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壬辰倭亂) 現韓國不承認
    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後後撤,而明軍因兵力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 壬辰倭亂:東北亞關係的重新組合
    歷任韓國高麗大學一般大學院副院長、高麗大學日本研究所所長、韓國日本學會會長、人文韓國海外地域研究事業團長等。現擔任韓國高麗大學日文系教授、東亞文化交涉學會會長、韓日比較文學研究會會長。主要研究方向是日本近世文學、韓日比較文化、東亞學。主要著述有《文祿•慶長之役(壬辰•丁酉倭亂)》、《日本與壬辰倭亂》。
  • 日本戰國時代的名將,在與明軍的對抗中表現如何?
    壬辰倭亂的鬼子將領很一般,有的很爛。 當時的日本無論戰將還是士兵,沒什麼了不起的。 倭寇在朝鮮始終保持十幾萬甚至二十幾萬的規模,國內還有10萬預備隊。 而大明始終不過七八萬人規模而已。
  • 壬辰倭亂,大明出兵朝鮮擊退倭人,彈丸之地如今卻說自己是發源地
    明朝滅亡後的小中華在朝鮮王朝建立之初,李成桂就制定了「為大明服務」的國策。連朝鮮的名字都是李成貴在諮詢請示明朝朱元璋皇帝後得到的。但真正讓朝鮮對明朝心存感激的是,在壬辰倭亂中,明朝出兵數十萬,損失數萬人,花了幾百萬兩銀子援助朝鮮。可以說,沒有明軍的援助,朝鮮必然滅亡。
  • 細說戰爭史之平壤之戰:明軍剿滅日軍的榮耀之戰
    今天說的戰爭史是:平壤之戰。16世紀末,豐臣秀吉通過強硬的勢力,將日本其他勢力逐個擊破,讓日本走向了統一。但豐臣秀吉對於日本的統一併不滿足,他想佔領朝鮮之後,在擊垮中國,整體目標就是擴張自己在大陸中的勢力。1591年,豐臣秀吉開始了他的侵略。日本先是成功將朝鮮突破,並且佔領了朝鮮的大部分城池。
  • 歷史上中國與日本的五次較量:第三次萬曆朝鮮之戰(中篇)
    朝鮮跟明朝告急,讓明朝太出乎意外,明朝官員跟朝鮮的使臣說:你們國家實力不弱,為什麼突然這麼快三個月就淪陷,都快亡國了,所以開始懷疑朝鮮是不是跟日本聯合起來,先讓明朝出兵到朝鮮,然後將明軍一起給殲滅了。朝鮮國王聽到回報,估計快崩潰了,立馬在派好幾波使者,並把日本給朝鮮的國書帶去,表示自己真的沒有跟日本合起來坑你。
  • 大炮讓日軍顫抖――中日平壤之戰
    自去年七月第一批明朝援軍戰敗於平壤之後,明王朝始終在用外交手段迷惑日本人,為的就是給精銳的遼東邊軍以及南方軍隊平定寧夏都指揮使拜的叛亂以及重新集結的時間,叛亂平定後,明庭任命李如松為東徵提督率領三萬餘人進入朝鮮。一月五日,明軍進抵平壤城郊,在擊退日軍的幾次夜襲後,完全包圍了平壤。
  • 萬曆援朝之平壤戰役丨一場戰役暴露出中、日、朝三國冷兵器的差異
    引言公元1592年,萬曆朝鮮戰役爆發,日本舉兵進攻朝鮮,並想以朝鮮為跳板,藉此覬覦大明江山。大明王朝隨即察覺出日本的真實用意,為了彰顯大國威嚴和救助朝鮮,從而出兵援助朝鮮。明、日雙方爆發了多次大戰,戰況十分激烈,平壤之戰作為萬曆朝鮮戰役中的重要一環,其涉及兵力之廣、規模之大,都成為了萬曆朝鮮戰役的重點。
  • 明朝末年的輝煌:一戰擊潰日軍15萬人,讓日本300年不敢進犯中原
    02朝鮮戰敗江山盡失,求助大明聯合抗日豐臣秀吉見朝鮮態度明確,那只能硬來了,他決定先攻下朝鮮,再以朝鮮為跳板進攻明朝,於是壬辰倭亂就這樣爆發了雖然日軍有15萬人,但是此時的明軍戰鬥力依舊是十分強大的。李如鬆手中只有4萬人馬,但武器裝備比日本先進太多了,打敗豐臣秀吉是理所應當之事。戰事的進展十分順利,明軍一路勢如破竹,李如松很快就來到了平壤城下。平壤城是朝鮮當時的幾個大城之一,城高壁厚,易守難攻。
  • 中國歷史上與日本交手最多的276年,僅四位民族英雄級超一流名將
    張輔早年跟隨父親名將張玉參與靖難之役,因功被封為新城侯。永樂四年在,朱棣令朱能為徵夷將軍,張輔為右副將軍,率軍八十萬攻伐安南,十月份的時候,總兵官朱能突然離世,考慮到軍中各級將領的軍事能力後,張輔毅然受皇命接受軍隊繼續率軍南徵安南,其在安南境內屢戰屢勝,屢勝屢戰,最終一舉滅亡胡朝,改安南為交阯,設交趾布政司。
  • 日本劍聖都是槍劍雙修,為何明代軍隊抗倭,只提倭刀不提倭槍?
    而長槍作為長度最長的兵器也一直被稱為百兵之王,刀劍與長槍相比也是公認的難以抗衡。但是在明代抗倭的戰鬥中,戚繼光評論倭寇的倭刀:「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併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但是卻絲毫沒有提倭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倭寇不用長槍嗎?
  • 文祿之役:豐臣秀吉對大明朝的挑戰,日本最早的「大東亞」構想
    從農民一步步登上關白之位,完成統一日本大業的豐臣秀吉將手中的刀指向了更為廣闊的大陸,這隻尾張猴子已不滿足於日本狹長的舞臺,渴望徵服朝鮮和大明,合三國為一,當上大唐關白。而大明餘威尚在,絕不會允許蕞爾小邦挑戰自己的權威。「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平倭詔》
  • 孫衛國評《壬辰戰爭》|一部有趣而稍顯偏頗的「壬辰戰爭史」
    「戰爭前夜」重點敘述戰爭的歷史背景、日本軍隊的建制,並分析豐臣秀吉侵朝的原因,朝鮮軍隊情況和國內政事狀況。「壬辰倭亂」敘述1592年日軍侵朝經過、主要戰役、朝鮮之抵抗、李舜臣水軍的勝利、朝鮮義兵之蜂起。在作者看來,豐臣秀吉原本信心滿滿,要率大兵直入明朝,但因為李舜臣水軍大敗日水軍,阻遏了日軍海上供給線,使得豐臣秀吉失去了進攻的意願;義兵蜂起,拖累了日軍的進攻,日軍將領也失去再進攻中國的意願。
  • 龍戰三千裡 萬曆平倭之役
    以此為藉口,在豐臣秀吉的統一部署下,日本正式發動侵朝戰爭。史稱萬曆朝鮮戰爭、文祿-慶長之役、壬辰倭亂、丁酉再亂。李如松在此戰五年後,於一次搗巢作戰中中伏力戰而死,若李如松在,後來的努爾哈赤定成不了氣候。關於萬曆朝鮮戰爭還有個現象就是明軍多用大炮,倭寇多用火銃。明軍到後與倭寇一戰於平壤經過艱難的攻堅戰後收復平壤,此戰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上一千四百九十二人。倭寇傷亡據《日本戰史》記載,參與守城的有小西行長第一軍全部一萬八千餘人,第二軍部分五千餘人,合計兩萬三千多人。
  • 壬辰倭亂:如果明朝不派兵去救朝鮮,朝鮮會不會被日本佔領?
    正如開戰時的明朝官員所說:「我之救朝鮮,非只為朝鮮,實乃自救耳」。朝鮮在,則遼水無憂;朝鮮亡,則兩遼必亂。可以說,明朝支援朝鮮,實際上是御戰火於國門之外的戰爭。如果當時明朝拒絕支援朝鮮,不僅朝鮮會滅亡,就連中國本土也會受到進攻。
  • 一名朝鮮使者的故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單讀編輯何珊珊的推薦語:這是一部以朝鮮使者為主人公的歷史故事書。朝鮮使者們的故事從「壬辰倭亂」講起, 1592 年,豐臣秀吉率兵攻打朝鮮,朝鮮瀕臨亡國,只得緊急派出使者向明朝求救。作為中國的藩屬國,朝鮮向中國派遣使者是朝貢體系的一部分,但對仰慕中國文化的朝鮮人來說,從漢城到燕京,也是文化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