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壬辰之戰:一場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大戰

2020-12-13 百家號

1592,壬辰之戰:一場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大戰

聽說推甄歷史系的時候,老師如果問你看過哪些書,想都不要想,大聲說《萬曆十五年》就對了。當然,江湖傳言永遠就只是傳言,奉勸各位看官一句話:大家還是醒醒吧。然而,因為這本書的影響真是太大了,一般讀者對明朝的印象不外乎是肥胖倦勤的萬曆皇帝(1563-1620),還有那個腐敗而又沒效率的中央政府。

明神宗像

明朝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我想答案可以很多元,端看你從什麼角度看它,以下我們要談論的是一段明朝的故事,同時也是與韓國、日本共同分享的過去。且讓第一位嘉賓上場,他是明朝最紅的小說家(沒有之一),他的書你沒讀過也聽過,他叫馮夢龍(1574-1646),最著名的作品是白話小說《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

《警世通言》其中一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開頭有這麼一番話:自永樂爺(明成祖)九傳至於萬曆爺(明神宗),此乃我朝第十一代的天了。這位天子,聰明神武,德福兼全,十歲登基,在位四十八年,削平了三處寇亂。那三處?日本關白平秀吉,西夏承恩,播州楊應龍。平秀吉侵犯朝鮮,承恩、楊應龍是土官謀叛,先後削平。遠夷莫不畏服,爭來朝貢。真箇是:一人有慶民安樂,四海無虞國太平。話中單表萬曆二十年間,日本國關白作亂,侵犯朝鮮。朝鮮國王上表告急,天朝發兵泛海往救。

看看這故事的開頭,馮夢龍筆下的萬曆皇帝英明神武,絕非我等想像中步履顢頇的胖小哥。更重要的是,萬曆皇帝出兵平定了三處動亂,首列第一的就是日本侵略朝鮮,其次是兩個邊境叛亂。從馮夢龍的評價來說,萬曆統治的明朝是人人有飯吃,人人有功練,可以這麼說,那是個平民百姓充滿自信的時代,因為明朝為朝鮮擊退了日本,保衛了一個國家。

出於各種原因,人們稱呼這場戰爭的名字各不相同,有人說這叫作萬曆朝鮮之役,因為明朝出兵平定動亂;有人稱它壬辰倭亂,畢竟那年是壬辰年(1592),倭人來犯;最後,一個不奉中國正朔的國家,用自己的年號命名,所以是文祿慶長之役。

不論如何,這發生於壬辰年的戰爭,姑且就稱作壬辰之戰吧!

在這蔓延七年的時光中,形形色色的面孔充斥其間,有為國奔走的朝鮮使者,有提兵起師的明朝將領,也有夢想一統中國的日本大名。今天我們將把目光聚焦在那些渡過鴨綠江,為他國作戰的明軍將領。他們扭轉了戰爭的結果,也改變了那個時代的國際關係。戰爭的開始,一切是那麼的快速而出人意料。雖然早在一年前,明朝、朝鮮官方各自得到情資,顯示日本豐臣秀吉(1537-1598)在統一日本後,即將出兵,目標是統一中國。(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但是朝堂上的大人物們,每天忙著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繼續醉生夢死,所以事情吵了一年,新聞就過去了。

朝堂大人物吵鬧示意圖,非當事大人物

1592年,歲在壬辰,秀吉先生年初已經擬定了徵兵計畫,約28萬人(包含補給人員、後備軍),打造火繩槍,磨利武士刀,準備殺過來了。同時的明朝、朝鮮完全沒有準備,歌照唱,舞照跳。(關於日軍的配置點我)同年4月13日下午5點,日軍小西行長(1558-1600)、宗義智(1568-1615)率領的第一軍團登陸釜山。隔日起,日軍除了在釜山遭遇到有規模的抵抗,此後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只花了20天就打下朝鮮首都漢城(今天的首爾),意思是說他們行軍的速度是每天20公裡。最後,除了平壤一帶、全羅道部分地區,全部落入日軍手裡,他們還順手抓了朝鮮王子。

話說有情報的人跑得比較快,戰爭開打不久,王子他爸朝鮮國王李昖(1552-1608,宣祖)跑啊跑的就飛奔平壤。道理很簡單,既然打不過人家,那就搬救兵吧!

朝鮮自開國以來,奉明朝正朔,也就是跟著明朝混,既然被欺負了,按照分層負責制,當然是找總部派人處理。當時總公司董事長就是萬曆皇帝,他雖然很久沒露臉了(不上朝),但挺重視子公司的糾紛,於是一手拍板定案,總公司出人出力(士兵、火器),還支付一切差旅費(軍隊不靠朝鮮補給),請所有好手到子公司幫忙。

哆啦A夢幫幫我……

經過七年的苦戰,在總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日軍全面退出朝鮮,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明朝朝鮮贏了,而主要的戰役都是明朝的將軍打的。他們是來自總公司的職員,也是朝鮮的英雄。必須提的人太多,所以我們聊聊幾個重要的,例如楊鎬(?-1629),我第一次聽這個名字還以為是朝鮮人。楊先生來自河南,戰爭剛開始時,他被任命為總管朝鮮分部事務主任(經略朝鮮)。

根據朝鮮人《宋經略書》的記載,楊鎬非常廉潔,絲毫不取,如果明軍有什麼騷擾朝鮮百姓的事情,他絕對秉公處理。在他離開朝鮮時,就好像封麥演唱會一樣,所有人堵得大街水洩不通,邊哭邊喊你不要走。(及其還也,都城士民、老少、男婦俱號哭於郊外,攀轅不忍舍。──按:粗體為史料原文,下同。)一支好的軍隊,上有好長官督察軍紀,運籌帷幄,協調糧草;下要有投入戰爭的良將,帶領勇者,決勝沙場。有位值得一提的,叫做李如松(1549-1598)。

李如松,遼東鐵嶺衛人,他們家基本上從小練的是拳法、兵法、劍法,偶爾上戰場看老爸示範一下,一個標準的武人世家。這就好比強者我朋友從小喝高粱對水,長大真的威力驚人。李如松一家都是著名的將軍,鎮守北疆,防禦明朝的大患蒙古。

李如松拿到徵集令後,也是跑啊跑啊的,帶著當時中國最精銳的遼東兵,飛奔朝鮮。李先生不愧是名將,我想找他不好的紀錄還真難找,根據朝鮮文獻《龍灣聞見錄》的說法,他也是一位軍紀嚴明的長官(行李蕭然,其所經過,秋毫不犯) ,而且善於打仗!到底多厲害?當他於1592年抵達朝鮮時,當時平壤已經丟掉了,朝鮮國王都想到遼東住,你說情況有多慘。

李如松收復平壤的時間很快,大概是兩小時(辰時接戰,巳初陷城),他除了依靠戰術外,更依賴明朝作為當時的火器大國,帶來最先進的火炮技術。(例如佛狼器、虎蹲炮、滅虜炮)因此,朝鮮方面有太多史料提及明朝靠火器打敗日軍,簡單一句話,拳頭大的人就是贏家。(大炮勝小炮,多炮勝少炮)

傳說中的佛朗機

如此說來,明朝不惜血本,為朝鮮打跑了敵人,用當時常用的一句話來說:使其無國而有國,明朝曾經出於正義,使一個國家從無到有。按照著名歷史學家李光濤的計算,明朝出兵16萬人次,花費了1700萬兩百銀,代價不低。時至今日,這樣一件比徵文比賽有意義的故事,格外令筆者注意。就好比萬曆皇帝的生命故事不應該只是肥胖、不上朝,明朝的歷史也不僅僅只需用腐敗、黑暗、專制來解釋 。

後人對歷史的學習,不是直接聆聽萬曆皇帝分享自己的故事,也不是請教李如松的所見所聞。我們經由一代一代的傳續,慢慢了解,也慢慢繼承過去。明朝在朝鮮的故事看來正面,但對於討厭明朝的人來說,或許是個不舒服的橋段。李光濤曾經注意到一個奇特的現象,明朝文獻對於壬辰倭亂的著墨很少,清朝修的《明史》對於1592年踏上朝鮮戰場的明朝將軍,有的稍微提一下,更多的是消失了。

消失的程度,有時超乎你想像。清朝官方公布的一本就通明朝史──《明紀綱目》,完全沒有交代這場戰爭,就像是被遺忘一樣。戰爭不被人們記憶,也就不存在,或者說:不重要了。

(《明史綱目管窺》詳細解釋理由:譏當時之無人也。是役興,糜爛人民數十萬,軍餉不計其數,國用大匱,以至開礦、增稅、加賦,民不聊生,變亂蜂起,皆由此也。故《綱目》即削朝鮮請援,又不書救朝鮮,……,所以(譏)刺其(明朝)不能自已而搖其本也。)

儘管如此,有人仍記得他們。朝鮮國王李昖先生在戰爭結束後,建立了武烈祠、宣武祠,祭祀楊鎬、李如松等重要將領。他親自寫了再造藩邦的匾額,高掛其上。

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根據《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戰後李昖幾次明白說道:我們能打贏都是靠明朝幫忙,有的將領只會撿尾刀,有的其實打得很普通,還好而已。(今此平賊之事,專由天兵,我國將士不過或隨天兵之後,或幸得零賊之頭而已,未嘗馘一賊首,陷一賊陣。其中如李(舜臣)、元(均)二將海上之鏖,權慄幸州之捷,差強表表)朝鮮官員覺得他太客氣了,他還特別申明:我說話最老實了,不喜歡不要聽啊!(非天兵之力,倭賊豈退乎?恢復疆土,皆天兵之功,我國人無所為,此予據實而言也。)

清朝既然不喜歡這段歷史,拋棄了書寫他的權力,那朝鮮、日本在戰後的數百年,各自從不同的角度詮釋這段歷史,實在是很合理的發展。現在有人質疑明軍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主力?輔助?不存在?也有日本史料判斷明軍慘敗,日本退兵給你面子而已。

(日本史料《徵韓偉略》認為:自壬辰以來七年間,明喪師數十萬,縻餉數百萬,明與朝鮮迄無勝算,至秀吉薨始得免焉。)不管結果你喜不喜歡,當你讀完這篇文章,李如松又活了一次,重新進入我們的腦袋裡。聽說每個人一生中都有成名15分鐘的機會,在你閱讀的這15分鐘裡,屬於那些遠赴朝鮮,用生命換來和平的勇士們,就又被記住了一次。

相關焦點

  • 壬辰倭亂:東北亞關係的重新組合
    主要著述有《文祿•慶長之役(壬辰•丁酉倭亂)》、《日本與壬辰倭亂》。    「戰爭其實是日本侵略,是日本和朝鮮、明朝之間的戰爭。」    壬辰倭亂戰爭期間是從1592年開始到1598年,大約有7年的時間。壬辰倭亂的戰爭背景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是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背景下展開的。
  • 孫衛國評《壬辰戰爭》|一部有趣而稍顯偏頗的「壬辰戰爭史」
    這是近世東亞所發生的一場世界性大戰,隨後參戰三國的政治格局都發生了巨變,對近世東亞的歷史走向有著深刻影響,餘波一直延續到今天。既有朝鮮戰場上拼殺的戰爭場景,也有發生在三國後方的戰爭準備、黨爭事件、三國間的外交往來,還有琉球、菲律賓與日本之間的糾葛,以立體的方式,完整地將這場東亞世界大戰的多重層面敘述出來,文筆生動,引人入勝,是一部關於壬辰戰爭以及近世東亞史重要的通俗歷史讀物。
  • 中日韓藝術節將在濟州島演出 展現三國和諧之美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魏悅】據韓聯社8月26日報導,「中日韓藝術節」將於27日晚在韓國濟州島國際會展中心上演。屆時,中日韓三國的演出團體將帶來精彩紛呈的演出,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中日韓藝術節」是2016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的配套活動之一,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和濟州政府共同主辦。
  • 日本入侵中國國土第一戰,1592年兀良哈之戰
    是的,朝鮮半島屬於中日之間的位置,中日兩國的地緣衝突通常也是從朝鮮半島出發的。日本出兵大陸通常要先打朝鮮(壬辰倭亂、九一八事變都是如此)、而如果大陸政權要攻擊日本,通常也是以朝鮮為基地(元日戰爭)等。這裡要問一個冷知識了:不包括倭寇等海盜勢力,日本正規軍隊第一次入侵中國本土,是在什麼時候呢?
  • 女真兵血戰日本武士,1592年加藤清正入侵東北之戰
    是的,朝鮮半島屬於中日之間的位置,中日兩國的地緣衝突通常也是從朝鮮半島出發的。日本出兵大陸通常要先打朝鮮(壬辰倭亂、九一八事變都是如此)、而如果大陸政權要攻擊日本,通常也是以朝鮮為基地(元日戰爭)等。 這裡要問一個冷知識了:不包括倭寇等海盜勢力,日本正規軍隊第一次入侵中國本土,是在什麼時候呢?
  • 1592年—1598年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壬辰倭亂) 現韓國不承認
    1592年4月12日其第一軍團一萬八千七百人渡海至對馬島待命。4月13日九軍出發之命到達,4月14日侵朝的日軍首先於釜山登陸,19天後的5月2日克朝鮮王京漢城,1592年6月15日陷平壤。面對日軍的大舉侵略,朝鮮各地的有力鄉士自組義軍,如慶尚道星州的郭再祐於1592年4月21日組織義兵,屢次令安國寺惠瓊敗戰使其無法順利進入全羅道,甚至在1592年10月10日的第一次晉州城之戰中擊退細川忠興和長谷川秀一的大軍,人稱「天降紅衣將軍」,還有鄭仁弘、孫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輝元無法順利佔領慶尚道。
  • 九月鳥巢上演北京最大型中日韓三國音樂盛典
    這是北京舉辦的最大型的中日韓三國音樂盛典,將會帶給觀眾一場跨國界、高水準、新形態的亞洲巨星演唱會,這是一次中日韓明星的巔峰對決,也是一場海內外樂壇的盛大巡禮。發布會現場,作為中方藝人代表,青春美少女到場獻唱助陣。據悉,三國演藝-中日韓風雲音樂盛典將於9月25日在北京鳥巢國家體育場上演。
  •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以弱勝強誰最猛?
    在數不清的戰役中,最出名的當屬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些都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那麼哪一場戰役最猛烈呢? 一、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爆發於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之間的戰役,當時袁紹在整個北方處於絕對的優勢,而曹操一方則是其眼中釘肉中刺
  • 中日韓三國共同發布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
    人民網北京12月21日電 (白帆)近期,經過中日韓三國各自評選,中國的紹興市與敦煌市、日本的北九州市、韓國的順天市共同當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 「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是中日韓領導人機制下創建的中日韓三國文化領域的重要品牌,自2013年啟動以來,每年各國評選出1-2個城市當選「東亞文化之都」。
  • 曾培炎:中日韓三國可合力編織共同期待的東北亞夢
    最後,經濟結構不斷升級,發展方式全面轉型,是中日韓三國共同面臨的艱巨任務。三國正努力通過擴大內部市場,重塑新的分工格局,構建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等途徑,增強經濟競爭力和內生發展動力。這些變化具有結構性、戰略性和趨勢性的特點,三國都需要直面新時代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去年以來,中日韓都經歷了國家領導人的換屆。
  • ...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舉辦「疫情期間及後疫情時代的中日韓...
    人民網韓國濟州11月7日電 (記者馬菲) 11月6日,在韓國濟州島舉行的第15屆濟州論壇期間,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舉辦主題為「疫情期間及後疫情時代的中日韓人類安全合作」分論壇。秘書處副秘書長曹靜致開幕辭並介紹三國合作進展及中日韓合作秘書處情況。線上線下共計120餘人參加。
  • OVAL中日韓三國大學生商業創意大賽在京落幕
    據悉,OVAL中日韓大學生商賽從2005年開始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三屆,是由中日韓大學生發起並獨立組織運營的非營利性文化交流項目,本屆大賽三國的報名參賽學生就達到近4000名之多。中日韓三國首先在各自國內進行預賽,從三國上千名報名者中選拔、培訓90名優秀的選手參加三國輪流主辦的國際決賽。本屆OVAL主題為「文化產業」的國際總決賽在中國北京舉辦,三國90名選手分為30支隊伍,每組由中、日、韓各一名選手組成。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裡,每組都需小組合作、共同構思完成一份縝密的商業創業計劃。
  • 壬辰倭亂:第三次平壤之戰,明軍大擺鴻門宴,查將軍刀劈日本使者
    壬辰倭亂:第三次平壤之戰,明軍大擺鴻門宴,查將軍刀劈日本使者1592年,在朝鮮人的千呼萬喚中,大明終於派兵進入朝鮮,和日本人直接面對面,因為之前戰略忽悠局初代局座沈惟敬的忽悠,日軍將領小西行長不知道明軍的深淺,故而遲遲沒有動兵,以至於延誤了徹底滅亡朝鮮的時機
  • (文化)中日韓三國共同發布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周瑋)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近期,經過中日韓三國各自評選,中國的紹興市與敦煌市、日本的北九州市、韓國的順天市共同當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根據慣例,三國文化部長在每年的中日韓三國文化部長會上共同為當選城市授牌。
  • 官渡之戰——三國鼎立的開始
    於是雙方之間不可避免的要發生一場大戰。袁紹自覺自己實力強大,兵力雄厚,曹操與自己對上,也會像秋風掃落葉一樣被快速消滅,自己一統北方的宏景已近在眼前,觸手可及。於是本來就剛愎自用的他一如既往地不聽手下謀士的諫言,統帥大軍直接就浩浩蕩蕩的向許都進發。而曹操一方清楚自己力量弱小,對作戰細節都仔細考慮。
  • 首屆中日韓三國青年環境峰會在日本名古屋召開
    首屆中日韓三國青年環境峰會在日本名古屋召開 來源:人民網 2009年11月24日15:13   人民網北京11月23日專電 「我們希望今後加強中日韓三國青年環境的交流
  • 三國文化架起中日韓文化交流橋梁
    在近期結束的中日韓名記者對話會上,成都給中日韓名記者、文化名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所承載的三國文化更是讓他們讚嘆和嚮往。位於蜀漢都城,劉備、諸葛亮君臣合祀的三國遺蹟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每年吸引著全世界,特別是日韓遊客紛至沓來。與此同時,中日韓三國的文化交流也頻繁開展。
  • 三國最後的大戰,夷陵之戰蜀國到底損失多大?看戰死的主將就明白
    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可以說是吸引了無數人的興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爾虞我詐的群雄割據世界,三國有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以及最後的大戰夷陵之戰,這也基本確定了當時天底下的形式。繼承正統的蜀國比起另外兩個政權,也獲得了很多的粉絲。
  • 石垣泰司:中日韓最高領導人政治決斷力英明 推動三國關係取得進展
    【環球網綜合報導】為落實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成果,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與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於2016年4月29日在中國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共同舉辦「首屆中日韓公共外交論壇暨2016年中日韓合作國際論壇」。環球網受邀作為本次論壇的唯一中文媒體,對論壇全程進行直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