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劍聖都是槍劍雙修,為何明代軍隊抗倭,只提倭刀不提倭槍?

2020-12-18 騰訊網

編者按:老話說: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而長槍作為長度最長的兵器也一直被稱為百兵之王,刀劍與長槍相比也是公認的難以抗衡。但是在明代抗倭的戰鬥中,戚繼光評論倭寇的倭刀:「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併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但是卻絲毫沒有提倭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倭寇不用長槍嗎?

上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抗倭圖卷》的局部,可以看到倭寇並非只有長刀,一樣也使用長槍與明軍作戰。就算是日本的那些著名的劍聖,比如天真正傳香取神道流的宗家,被封為劍聖的冢原卜傳,在繼承流道之前是武士,也是擅使長槍,現今的香取神道流之中槍術也是不傳之秘。而另一位被授予「天下第一」的劍聖稱號的上泉信綱,在《渋川流柔道大成錄》中曾提到上泉信綱乃是劍槍二道之達人。長野業政亦曾授予過上泉秀綱「上野國一本槍」的感狀。所以即便是以刀法聞名的日本劍聖上戰場也一樣拿長槍作為主武器。那麼為什麼明軍根本沒有提到過倭槍的厲害,卻總是強調倭刀很厲害呢?明明倭刀面對長槍其實比較吃虧才對。

▲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青銅槍矛頭

日本廣泛應用長槍的時間其實比較晚,這得從元朝東徵日本,當時相當一部分元朝士兵登陸日本後與日本武士們作戰,只有薙刀和太刀這些刀類兵器的日本人吃了大虧,只是因為颱風和缺乏補給最終元朝東徵失敗,但是卻讓日本開始學習使用長槍。等到長槍在日本被廣泛使用的時候已經到了明代了。也就是說明代倭寇其實只是才開始廣泛使用長槍,而我國成建制使用槍矛的時間,就算石器時代不算在內,從青銅槍矛開始算也已經早了日本2、3千年了。

日本的長槍雖然從中國學習而來,但是很神奇的依然走著中國從青銅時代長槍的發展模式,最為流行的是長刃鋌裝內插結構的長槍,這種東西在中國先秦時期一度非常流行,當時在中國被稱為鈹。

▲秦代青銅鈹

不過鈹這種東西在漢代進入鐵器時代以後就迅速被淘汰了,因為披甲率的上升,這種長刃更多用於劈砍的長槍類武器吃不開了。在青銅時代因為青銅太重也太脆,盔甲主要是皮甲,皮料畢竟難以廣泛大批量獲得。所以披甲率較低,對於無甲對手來說這種可以劈砍的長槍類武器還是比較好用的,而到了漢代冶鐵技術上去了,更方便批量製作的鐵甲拉高了披甲率,於是這種又廢料又因為重心太靠前做不了太長的鈹迅速被淘汰。而一千多年後在日本又開始流行起來,這大約也是因為日本普通足輕的披甲率不高,所以更適合用這種更利於劈砍的長槍。

▲日本長槍槍頭

雖然日本也有小型銎裝套筒結構的素槍,但是根本不受重視,沒有發展出很成熟的使用技術。而明代已經強調「槍頭不過兩」的小槍頭,因為夠輕,杆子可以做的更長,集團列陣使用的技術非常成熟完備。所以日本倭寇在和明軍對抗時,笨重的日本長槍和不成熟的長槍對戰技術根本無法抗衡明軍的長槍陣,明軍可以很驕傲的說玩自己長槍是日本人的祖宗。更不用說倭寇根本不是正規軍,只不過是戰敗的流浪武士和海盜組成的強盜組織,根本沒有玩長槍陣集團作戰的能力。在面對中國長槍陣時,倭寇如果也用長槍是很難在正面作戰中取勝的。

《明實錄》記載嘉靖三十三年:「倭寇自嘉興還屯採淘港、柘林諸處,進薄嘉定。會募兵,參將李逢時、許國以山東民槍手六千人至,與賊遇於新涇橋。逢時率麾下先進,敗之。賊退據羅店,官軍追及之,斬八十餘人。」在面對中國民兵槍手,倭寇也一樣連敗兩陣。但是再好的武器也得看誰用,嘉靖年間南方的明軍軍備廢弛,明代是軍戶制,軍戶這個身份是永久的、世襲的,後代子孫都只能幹這一行。每戶出一男丁當兵,稱為旗軍。旗軍需要做的是操練守衛以及屯田種地。如果一個軍戶的家裡沒有成年男丁的話,那就必須選一個未成年幼兒成為「幼丁」,等到成年後就去當兵。而且出徵時軍戶的軍裝路費都是自備的。軍戶耕種的軍田在三頃以內者免雜役,三頃以上的必須與民戶一起承擔雜役。不僅於此,屯田軍戶還要納稅。早期每畝地要交稅1鬥,後來加稅到每畝2.4鬥。而且衛所長官侵吞土地,私自加稅,剋扣月糧的行為愈演愈烈。衛所軍戶淪為農奴,戰鬥力自然是上不去了。這也是明後期家丁私兵成為主流的原因。

相比需要列陣施展的長槍來說,倭寇作為流竄的匪徒,沒有條件進行軍團作戰的訓練,這種情況下就只能靠個人武力來作戰了。當時的日本比較流行野太刀,這種超長雙手刀甚至一度成為武士們炫耀武力的工具,甭管武藝怎麼樣,扛著一把超長大刀看起來就很厲害的樣子,唬人的效果一流。這也是戚繼光所說的:「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看對方明晃晃的長刀,缺乏作戰經驗的新兵就已經害怕了。而很多浪人和流浪武士也有戰場作戰經驗,個人武力要遠遠超過承平已久的明帝國南方衛所士兵。

另一方面因為雙手刀造價高,但是對抗長杆武器比較吃虧,同時對抗單刀盾牌也比較吃虧,雙手拿刀也缺乏對抗遠程武器的能力。雙手刀的性價比較低,所以明軍並不使用雙手刀,這也導致了明軍缺乏對抗雙手刀的經驗。所以當戰鬥經驗比較豐富的那些流浪武士拿野太刀衝陣時,往往能出其不意的近身,讓承平太久的普通明軍士兵驚慌失措,導致陣型被衝散。

長槍只要一旦被對方近身就很難翻盤,雖然正常情況下受過正經訓練的長槍手是很難被敵人近身的,如何防止敵人近身這是所有長槍手必練的內容。但是由於軍備廢弛,普通的軍戶甚至可能根本沒受過訓練或是只受過一點簡單的訓練,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被戰鬥經驗豐富的倭寇近身。於是就變成戚繼光所說的「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

筆者和小夥伴打兵器對抗時,因為小夥伴長槍技法訓練時間較短,我還是能夠比較容易的抓到破綻近身。即便是穿著護具使用安全武器,並不會受傷的情況下,小夥伴一旦發現自己要被近身都會慌神,因為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就會本能轉身逃竄。更不用說明代軍備廢弛的那些軍戶了。但是正規訓練的正規軍就可以用各種兵器進行配合作戰,只要不害怕正確應對,雙手長刀其實並無優勢,所以戚繼光可以打出己方傷亡個位數這種驚人的戰損比。這也是為什麼戚繼光誇了一通倭寇的長刀,卻並不給肉搏部隊配備,僅僅配發給鳥銃手作為防身的副武器使用。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連戚繼光都嘆氣,明刀真不如日本刀?收藏者眼中明代中日刀劍比拼
    編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的《武士刀明明是刀,日本人為何非說是劍?收藏者眼中的中日刀劍比拼》文章發表後,有讀者留言,提到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天工開物》。而其實,這本書還正式介紹了明朝人所接觸到的日本刀。那麼作為飽受倭寇所擾的明朝人眼中的日本刀什麼樣呢?
  • 明代抗倭的神秘部隊-少林僧兵
    ▲圖為日本倭寇手持倭刀在天后宮侮辱媽祖神像明代自從1405年大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探索外面未知的世界,中華因航海貿易經濟發達。這激起了中國朝野上下和老百姓的憤怒反抗,這樣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俞大猷率領全國人民開始抗擊倭寇,當初中央正規軍隊不具備戰鬥力和對付倭冠日本刀的實戰冷兵器,只好臨時就地徵召各地戰鬥力較強的地方武裝。所謂武藝出眾的少林僧兵出面保家衛國,就在這時開上了戰場。
  • 劍聖為何掏槍?葦名流為何無敵?我們找到了原型
    劍聖為何掏槍?葦名流為何無敵?》是目前我玩過的最接近真實劍鬥體驗的遊戲。在這方面,遊戲中的「劍聖」葦名一心,以及他所創立的葦名流劍法,相信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葦名一心是真實歷史上的何方神聖?葦名流炫酷到極點的招式在現實中是否有原型?今天,我們便來作出一些猜測和推理。本文有劇透劍聖為何掏槍?
  • 明代中國進口日本刀 以朝貢為名是一門暴利生意
    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他也曾稱讚日本刀製作精良、構造合理。悵然提刀起四顧,白日高高天冏冏。毛髮凜冽生雞皮,坐失炎蒸日方永。聞道倭夷初鑄成,幾歲埋藏擲深井。日淘月煉火氣盡,一片凝冰鬥清冷。持此月中斫桂樹,顧兔應知避光景。」評價都是很高的。到了明代,中日之間的貿易在「勘合」的大框架下進行。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這場戰爭以平壤戰役為轉折點,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 一直作為非主流存在的雙手刀,為何在明代大放異彩?
    因為青銅的這個特性,青銅時代的刀劍都很短。也就是說,中國刀劍一開始出現,便是以單手的形式存在的。上圖:長度只有55釐米的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到了鐵器時代,騎兵開始盛行。秦漢騎兵的近身作戰以馬上劈砍為主,故而一直沉寂的刀,成為騎兵的主要兵器之一。因為騎兵在馬上不便雙手持刀,所以也都是以單手的環首刀為主。
  • 小小島國, 為何能製造出如此鋒利的日本刀!
    圖:日本刀已是好萊塢招牌冷兵器 元軍兩次徵日戰役中,倖存回來的士兵都對鋒利的日本刀印象深刻,稱自己的刀槍很容易被砍斷。戚繼光也無奈地承認:「長刀,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遭之者身多兩斷」。
  • 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
    編者按:日本刀,或者說特指的日本武士刀比如太刀、打刀等等,一直被很多人認為是精品刀劍的典範。然而,正所謂「蘿蔔快了不洗泥」,質量與數量永遠是對立與統一的矛盾體。日本刀也不能免俗。日本刀在歷史上,有兩個時期平均質量(相對)下降很快,被認為是名刀匱乏。而且,這兩個時期都跟中國有很大的關係,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日本武士刀號稱世界第一名刀,但是中國的這種刀專門克它—是苗刀
    相信很多喜歡冷兵器的小夥伴都知道,日本的武士刀憑藉其獨特的製作方法,以及不斷、不彎、能砍的特性,有著「世界第一名刀」的美譽。但是在中國,卻有一種刀,設計比武士刀更加合理,使用上更加安全,但是殺傷力卻不輸它,它就是——苗刀。苗刀,聞名中外的傳統刀技,是漢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 道境劍修和劍聖有什麼區別!?
    劍聖強,好歹道境劍修是道境,那劍聖是個什麼境界? 就比如嶽老,他是個什麼境界,在比如未央天,她是個什麼境界? 聖境還是造化境?以上的幾個問題可能是困惑很多兄弟的,今天鸞某跟大家解釋一下。 道境是道境,劍聖是劍聖。
  • 所以日本刀才大行其道?
    同等強度的刀劍,明代武器遠遠重於前代,趁手的刀劍強度又弱於前代。流傳下來的明代刀法劍法,用真正的明代武器很大可能使不出來。強用,尤其是防禦動作,有可能只用一招,刀劍就彎/扭了。然後就沒了。你的圖中出現了兩類武器,一類是槍頭。一類是刀劍。你不能否認槍頭短匕上強度是比長刀劍容易吧。刀匠成名是要用長刀劍來證明自己的水平的。如果你多接觸明清,或者只說明代,你也會認同我說的話的。
  • 老歷史:明代知縣王其勤為抗倭修無錫城,並給無錫四座城門命名
    無錫美景無錫在中國歷史上建城很早,這熟悉無錫歷史的人都知道,無錫早在東漢就已經建立了城垣。無錫老城圖王其勤任知縣的時候,正是倭寇(那時候還不叫日寇)橫行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時候,倭患嚴重,無錫老百姓經常遭遇倭寇的傷害。
  • 從《只狼》葦名弦一郎 了解日本三大劍聖
    從《只狼》葦名弦一郎 了解日本三大劍聖 「你不配再稱劍聖了,雖然你有劍道之心,卻沒有聖人之心。」
  • 日本歷史上真實的劍聖,比《只狼》裡的葦名一心如何?
    葦名一心做為遊戲的BOSS,不論是老年一心,還是巔峰一心,玩家都能在BOSS戰中體驗到一心作為劍聖的恐怖實力。年老一心行雲流水不帶一絲拖沓的劍術與巔峰一心肆意揮灑長刀與長槍的豪邁,都讓絕大多數玩家吃盡了苦頭。遊戲中的劍聖一心被稱為萬人敵也不為過。那麼,在日本近代以前,那些真實存在的劍聖究竟有多強呢?
  • 此刀是中國十大名刀之一,戚繼光為其寫了刀法,成了明朝抗倭利器
    古代屬於冷兵器時代,要想行走江湖,一把趁手的武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古代有名的神兵利器也不在少數。刀和劍都是古代常用的兵器,關於兩者之間究竟誰更具有實戰意義,也是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成了熱門的話題。關於這兩種兵器,最早的記載是在黃帝和蚩尤大戰的時候,據傳皇帝佩戴的是軒轅劍,而蚩尤所持的是苗刀。因為蚩尤最後戰敗了,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劍更勝一籌。不過這也是一段傳說,苗刀的出現時間比較晚,所以也只是後人的娛樂罷了。
  • 世界著名的十大名刀,個個精美絕倫
    日本武士刀起源於中國唐代的唐橫刀,在隋唐時期,日本國派遣遣唐使者來中國學習深造,其中許多是當時日本的能工巧匠,他們把唐橫刀的制刀技藝帶回了日本,經過模仿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日本武士刀。日本人通過一代又一代不斷的改良創新,使得武士刀作為武器的同時以其優美的造型著稱,很多名刀被當作美術品收藏,並寓含著武士之魂的象徵意義,現已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
  • 將夜2:君陌為何會輸給劍聖柳白?他若修浩然氣入魔,劍聖必敗
    我們知道君陌修煉的是浩然劍,其實柯浩然所創的劍法分為浩劍和浩然氣。君陌以及李慢慢修煉的都只是浩然劍,並未修煉浩然氣,因為浩然氣修煉到了一定程度需要入魔,可是君陌並沒有入魔,也沒修煉浩然氣,所以威力自然比之柯浩然所創的浩然氣弱不少。
  • 鎮海:被遺忘的明朝抗倭指揮中心
    自明代開始,鎮海經歷了一次次來自海上的外敵衝擊:明代的抗擊倭寇、驅逐葡萄牙海盜,鴉片戰爭時期的抵抗英國侵略軍,中法戰爭時期的反擊法國艦隊,抗日戰爭時期的鎮海保衛戰。 終明一代,南倭北虜即東南沿海一帶倭寇的侵擾和北部邊境蒙古的襲擾,是長期困擾明朝的兩大問題。明廷規定,寧波是日本朝貢船登陸中國的唯一口岸。
  • 劍與刀為何被稱為「百兵之君」和「百兵之膽」?你更喜歡誰?
    在漢代,就出現了尚方寶劍,在當時又被稱為「尚方斬馬劍」,是指中國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劍,至明代稱尚方劍,即皇帝御用的寶劍,持有尚方寶劍的大臣,具有先斬後奏等代表皇權的權力。尚方(也作上方):掌管制造供應御用器物的官署,秦已有之,漢負盛名。據《前漢書 朱雲傳》載:朱雲上書皇帝就曾說「臣原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明代劉伯溫也說過:「先封尚方劍,按法誅奸贓。」
  • 在明代的抗倭鬥爭中,溫州平陽建造了多座城堡!
    原來其中「平陽一縣九條城」說的是明代平陽的所建造的抗倭設施-城堡,除老平陽縣城昆陽外,那另外八條指的是金鄉衛城、蒲壯所城、壯士所城(現屬蒼南)、蘆浦城、耙艚城(現屬龍港)和平陽縣的宋埠寨城、仙口城、江口城。這個「一縣九城」由來與明代的衛所制度有重大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