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老話說: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而長槍作為長度最長的兵器也一直被稱為百兵之王,刀劍與長槍相比也是公認的難以抗衡。但是在明代抗倭的戰鬥中,戚繼光評論倭寇的倭刀:「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併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但是卻絲毫沒有提倭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倭寇不用長槍嗎?
上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抗倭圖卷》的局部,可以看到倭寇並非只有長刀,一樣也使用長槍與明軍作戰。就算是日本的那些著名的劍聖,比如天真正傳香取神道流的宗家,被封為劍聖的冢原卜傳,在繼承流道之前是武士,也是擅使長槍,現今的香取神道流之中槍術也是不傳之秘。而另一位被授予「天下第一」的劍聖稱號的上泉信綱,在《渋川流柔道大成錄》中曾提到上泉信綱乃是劍槍二道之達人。長野業政亦曾授予過上泉秀綱「上野國一本槍」的感狀。所以即便是以刀法聞名的日本劍聖上戰場也一樣拿長槍作為主武器。那麼為什麼明軍根本沒有提到過倭槍的厲害,卻總是強調倭刀很厲害呢?明明倭刀面對長槍其實比較吃虧才對。
▲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青銅槍矛頭
日本廣泛應用長槍的時間其實比較晚,這得從元朝東徵日本,當時相當一部分元朝士兵登陸日本後與日本武士們作戰,只有薙刀和太刀這些刀類兵器的日本人吃了大虧,只是因為颱風和缺乏補給最終元朝東徵失敗,但是卻讓日本開始學習使用長槍。等到長槍在日本被廣泛使用的時候已經到了明代了。也就是說明代倭寇其實只是才開始廣泛使用長槍,而我國成建制使用槍矛的時間,就算石器時代不算在內,從青銅槍矛開始算也已經早了日本2、3千年了。
日本的長槍雖然從中國學習而來,但是很神奇的依然走著中國從青銅時代長槍的發展模式,最為流行的是長刃鋌裝內插結構的長槍,這種東西在中國先秦時期一度非常流行,當時在中國被稱為鈹。
▲秦代青銅鈹
不過鈹這種東西在漢代進入鐵器時代以後就迅速被淘汰了,因為披甲率的上升,這種長刃更多用於劈砍的長槍類武器吃不開了。在青銅時代因為青銅太重也太脆,盔甲主要是皮甲,皮料畢竟難以廣泛大批量獲得。所以披甲率較低,對於無甲對手來說這種可以劈砍的長槍類武器還是比較好用的,而到了漢代冶鐵技術上去了,更方便批量製作的鐵甲拉高了披甲率,於是這種又廢料又因為重心太靠前做不了太長的鈹迅速被淘汰。而一千多年後在日本又開始流行起來,這大約也是因為日本普通足輕的披甲率不高,所以更適合用這種更利於劈砍的長槍。
▲日本長槍槍頭
雖然日本也有小型銎裝套筒結構的素槍,但是根本不受重視,沒有發展出很成熟的使用技術。而明代已經強調「槍頭不過兩」的小槍頭,因為夠輕,杆子可以做的更長,集團列陣使用的技術非常成熟完備。所以日本倭寇在和明軍對抗時,笨重的日本長槍和不成熟的長槍對戰技術根本無法抗衡明軍的長槍陣,明軍可以很驕傲的說玩自己長槍是日本人的祖宗。更不用說倭寇根本不是正規軍,只不過是戰敗的流浪武士和海盜組成的強盜組織,根本沒有玩長槍陣集團作戰的能力。在面對中國長槍陣時,倭寇如果也用長槍是很難在正面作戰中取勝的。
《明實錄》記載嘉靖三十三年:「倭寇自嘉興還屯採淘港、柘林諸處,進薄嘉定。會募兵,參將李逢時、許國以山東民槍手六千人至,與賊遇於新涇橋。逢時率麾下先進,敗之。賊退據羅店,官軍追及之,斬八十餘人。」在面對中國民兵槍手,倭寇也一樣連敗兩陣。但是再好的武器也得看誰用,嘉靖年間南方的明軍軍備廢弛,明代是軍戶制,軍戶這個身份是永久的、世襲的,後代子孫都只能幹這一行。每戶出一男丁當兵,稱為旗軍。旗軍需要做的是操練守衛以及屯田種地。如果一個軍戶的家裡沒有成年男丁的話,那就必須選一個未成年幼兒成為「幼丁」,等到成年後就去當兵。而且出徵時軍戶的軍裝路費都是自備的。軍戶耕種的軍田在三頃以內者免雜役,三頃以上的必須與民戶一起承擔雜役。不僅於此,屯田軍戶還要納稅。早期每畝地要交稅1鬥,後來加稅到每畝2.4鬥。而且衛所長官侵吞土地,私自加稅,剋扣月糧的行為愈演愈烈。衛所軍戶淪為農奴,戰鬥力自然是上不去了。這也是明後期家丁私兵成為主流的原因。
相比需要列陣施展的長槍來說,倭寇作為流竄的匪徒,沒有條件進行軍團作戰的訓練,這種情況下就只能靠個人武力來作戰了。當時的日本比較流行野太刀,這種超長雙手刀甚至一度成為武士們炫耀武力的工具,甭管武藝怎麼樣,扛著一把超長大刀看起來就很厲害的樣子,唬人的效果一流。這也是戚繼光所說的:「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看對方明晃晃的長刀,缺乏作戰經驗的新兵就已經害怕了。而很多浪人和流浪武士也有戰場作戰經驗,個人武力要遠遠超過承平已久的明帝國南方衛所士兵。
另一方面因為雙手刀造價高,但是對抗長杆武器比較吃虧,同時對抗單刀盾牌也比較吃虧,雙手拿刀也缺乏對抗遠程武器的能力。雙手刀的性價比較低,所以明軍並不使用雙手刀,這也導致了明軍缺乏對抗雙手刀的經驗。所以當戰鬥經驗比較豐富的那些流浪武士拿野太刀衝陣時,往往能出其不意的近身,讓承平太久的普通明軍士兵驚慌失措,導致陣型被衝散。
長槍只要一旦被對方近身就很難翻盤,雖然正常情況下受過正經訓練的長槍手是很難被敵人近身的,如何防止敵人近身這是所有長槍手必練的內容。但是由於軍備廢弛,普通的軍戶甚至可能根本沒受過訓練或是只受過一點簡單的訓練,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被戰鬥經驗豐富的倭寇近身。於是就變成戚繼光所說的「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
筆者和小夥伴打兵器對抗時,因為小夥伴長槍技法訓練時間較短,我還是能夠比較容易的抓到破綻近身。即便是穿著護具使用安全武器,並不會受傷的情況下,小夥伴一旦發現自己要被近身都會慌神,因為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就會本能轉身逃竄。更不用說明代軍備廢弛的那些軍戶了。但是正規訓練的正規軍就可以用各種兵器進行配合作戰,只要不害怕正確應對,雙手長刀其實並無優勢,所以戚繼光可以打出己方傷亡個位數這種驚人的戰損比。這也是為什麼戚繼光誇了一通倭寇的長刀,卻並不給肉搏部隊配備,僅僅配發給鳥銃手作為防身的副武器使用。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