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作為非主流存在的雙手刀,為何在明代大放異彩?

2020-12-16 短片姬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大約在四千多年前,中國結束了石器時代,逐漸進入青銅時代,青銅是各類武器的主要材質之一。青銅,其主要元素是銅錫合金,以及少量的鉛鋅。銅、錫的比例不同,所產生的青銅在形狀上千差萬別。而且,青銅的配比存在一個非常尷尬的矛盾:銅的含量高,則青銅的柔韌度好,不易斷,但是硬度低,難以磨成鋒利的刃;錫的含量高,則青銅的硬度高,而且可以研磨的非常鋒利光滑,但是韌性差,甚至可能像玻璃一樣易碎。

因為青銅的這個特性,青銅時代的刀劍都很短。也就是說,中國刀劍一開始出現,便是以單手的形式存在的。

上圖:長度只有55釐米的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

到了鐵器時代,騎兵開始盛行。秦漢騎兵的近身作戰以馬上劈砍為主,故而一直沉寂的刀,成為騎兵的主要兵器之一。因為騎兵在馬上不便雙手持刀,所以也都是以單手的環首刀為主。並且在同時期,步兵也開始認識到刀的優勢,開始普遍裝備環首刀。

上圖:徐州博物館館藏的漢代環首刀

在當時,步兵的長兵器主要為卜字戟。為了克制戟兵,刀手除了環首刀外,還裝備了專門克制戟的鉤鑲或者大盾,一手持刀,一手持盾,成為漢軍的典型形象之一。雖然零星出土過漢代到三國時期的雙手刀,但是單手刀才是主流。之後的魏晉一直到隋唐,戰刀依然多為單手刀。

上圖:西漢兵馬俑,一手持刀,一手持盾

上圖:專門克戟的鉤鑲盾

宋代則是刀具的一個大變革時期,伴隨著鐵甲和重甲騎兵的普及,步兵刀開始向重型化發展。宋代的手刀一改過去細長的風格,變成尖頭、寬片的厚重形象,並且出現了刀鐔,用刺擊和大力的劈砍造成對著甲敵人的傷害。儘管宋刀厚重,但是依然是以單手刀為主。

上圖:宋代墓室壁畫中手持手刀的宋軍形象

然而,到了明代,尤其是明代後期,雙手刀卻在中國大放異彩,一度成為主流。甚至在明朝滅亡之後很多年,滿清的綠營兵依然使用雙手刀作為其主要的戰刀。我們今天的苗刀,也是明朝長刀的後裔。

上圖:苗刀

需要注意的是,苗刀在尺寸上和明代雙手刀有出入,並不等於明代雙手刀。

按照明代後期成書的《武備要略》記載,明代稱雙手長刀為單刀,因為雙手共用一刀,故而得名。單刀分為兩種,一種是弓弩手使用的單刀,長三尺六寸,即115.2釐米,一種為刀手使用的單刀,長四尺九寸,約157釐米。

就目前來看,明代單刀的刀法大致有兩種,一種以《辛酉刀法》為代表,一種以《單刀法選》為代表。現在很多人將明代的《辛酉刀法》和《單刀法選》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種風格完全不同的刀法。

《辛酉刀法》使用的多為五尺大單刀,側重在戰陣中的使用,步法穩健,劈砍有力,而且刀鐔前有一尺長的銅製護刃,在某些招式中,可以用一支手握持刀柄,一隻手握持護刃,以增加力度。

上圖:韓國人演示的《辛酉刀法》,可以看到該刀法獨特的握刀方式

而《單刀法選》側重私人比武和防身,使用的多為三尺六寸的弓弩手苗刀,刀鐔前沒有護刃,但是更加靈活,甚至有趁人不備丟出暗器的招式。我們今天的苗刀刀法,大多源自於《單刀法選》:

上圖:《單刀法選》中的飛刀勢

其實,明代雙手刀的盛行,不得不提一提我們一衣帶水的「好鄰居」,日本。

日本刀雖然深受中國刀劍的影響,但是卻走上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日本早期文明,就是各種外來族群即渡來人和本土土著的大雜燴,其刀劍也沒有自己的特點。漢代,強盛的中國開始極大的影響日本,日本也出土了東漢時代的環首刀,日本也有很多本土鍛造的「環頭大刀」出土,中國式刀劍成為日本的主流。

到了三國時期,日本的邪馬臺(讀音ye ma tai,即Yamato,大和)國曾經遣使入貢,為了表示答謝,魏國皇帝賜邪馬臺女王卑彌呼各種禮物,其中就包括兩把「五尺刀」(三國五尺約合今天的120釐米)。(《三國志-東夷傳》)這應當是文字記載的日本雙手刀的開端。

上圖:出土的東漢環首長刀,長約115釐米

在中國刀的影響下,日本在平安時代(相當於中國的唐宋時代),發展出了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日本刀:毛拔形太刀。隨後,毛拔形太刀又演化為我們今天的太刀,進而又演化出脅差、通鎧、打刀等等我們今天常見的日本刀種類。

上圖:毛拔形太刀

因為日本獨特的政治制度和作戰環境,決定了日本刀造型纖細,裝飾華麗的特徵,從宋代開始,精美的日本刀就成為了中國士大夫們的收藏品。歐陽修就曾經從浙江福建一帶的商人手裡購得一把日本刀,並且作詩稱讚其「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閒雜鍮與銅」的精美做工。

上圖:裝具精緻的太刀

在明初,海外貿易由政府管控,其他國家的商團憑藉明朝政府的「勘合」(相當於今天的籤證),在指定時間與地點與明朝政府進行貿易,史稱勘合貿易。而明朝的中日勘合貿易中,日本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商品,經常一次貿易便向中國出口數萬把日本刀。

到嘉靖年間,明朝因為日本使團出現械鬥而終止了與日本的勘合貿易,這也是倭寇泛濫的主要原因之一。截止到這個時候,明朝已經累計進口了數十萬把各式日本刀。而且,這期間明朝也自己少量生產日本刀,稱之為「倭滾刀」。

但是此時的明朝對日本刀的興趣並不是很大。因為明朝購買日本刀,純粹是因為便宜。雖然採購價格遠遠高於日本國內的價格,但是考慮到兩國以中國貨幣進行結算,而且當時的中日消費水平差別很大,對明朝政府來說這已經算高性價比的產品了。

到了倭寇橫行的嘉靖時期,日本倭寇的五尺長刀(野太刀)給明軍留下了深刻映像。之前主要應對北方邊患的明軍從未遇到這樣的對手,故而明朝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生產自己的雙手長刀,也就是單刀。

上圖:明代古籍《武備要略》,明確說單刀「自倭奴」

但是,明朝不是簡簡單單的仿製,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的風格,綜合了中日刀劍的優勢,使其更適合中國的國情。比如說,明朝生產的單刀是用來批量裝備軍隊的,故而有很強的制式化,其規格非常統一,從造型、做工、用料等等各方面都有詳細的規定。

有個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單刀因為其長度在慌亂之中難以快速拔刀,故而明朝強調在軍陣之中可以採取互相拔刀的方法。不同士兵的刀可以互換使用,可以看出當時的明軍對裝備規格的統一化上有很強的自信。

上圖:明代《單刀法選》中的你我拔刀勢

現在有一種說法,即認為明朝的雙手單刀是完全本土的。然而無論是《武備要略》還是《紀效新書》、《單刀法選》都承認單刀是受日本刀影響發展而來的。

其實,承認學習他國,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日本人可以學習中國的唐刀形成了日本刀,我們再借鑑日本刀形成自己風格的單刀,又有何不可?文明本身就是在互相交流之中走向進步的。要是較真的話,全世界熱兵器的源頭都是中國,然而這一百年來,我們不都是積極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熱兵器技術嗎?

相關焦點

  • 明代雙手刀:青龍偃月刀的實戰原型
    青龍偃月刀作為武聖關羽的武器,是中國古代武器的重要象徵。當然,對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三國時代還沒有出現類似青龍偃月刀的這種雙手使用的長柄大刀。▲出土明代偃月刀當然,明代雙手刀並不只是有偃月刀一種。下面我們就來列舉一下明代的雙手刀。首先說一下樸刀。提起樸刀,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用的、可以接在長杆上的分體樸刀。
  • 它是兩千多年中我國冷兵器戰場上的主力短兵器,今天依然大放異彩
    它是兩千多年中我國冷兵器戰場上的主力短兵器,今天依然大放異彩傳統中國戰刀以直刀形制為主說起我國古代冷兵器戰場上的主力短兵器,許多人的第一印象也許是寶劍。的確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已成為我國傳統的歷史符號,但是這其中有一個錯誤印象-就是劍並不是我國古代戰場上的主力短兵器。在春秋戰國時的戰場上,各種名劍爭相亮相,但終究是曇花一現。到了西漢中期劍幾乎就在一夜間被另一種短兵器所取代而只能成為王公貴族的身份象徵,到了唐代劍已成為文人的配飾,在短兵廝殺的戰場上,已看不到劍的身影。
  • 日本劍聖都是槍劍雙修,為何明代軍隊抗倭,只提倭刀不提倭槍?
    而長槍作為長度最長的兵器也一直被稱為百兵之王,刀劍與長槍相比也是公認的難以抗衡。但是在明代抗倭的戰鬥中,戚繼光評論倭寇的倭刀:「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併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但是卻絲毫沒有提倭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倭寇不用長槍嗎?
  • 終極鬥羅:第十九冊預言,「金龍公主大放異彩」,升龍大賽開啟
    藍軒宇在第十八冊的時候就在龍馬星系中大放異彩,讓所有人都感到無比的興奮,特別是他一人阻擋千軍萬馬之時,那可真是無比的震撼。不過藍軒宇一行人在經過追殺之後,並沒有選擇逃離,而且繼續留在龍馬星系之中。
  • 拉風就能當主角,巨型雙手刀劍和長杆刀誰更強?古人:實戰投過票
    但是這些巨型雙手刀劍雖然都是窄刃細長的,可是因為適用環境不同,重量上也差別不小。其中最輕的是中國的明長刀,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就詳細的記載了這種長刀的數據:「刃長五尺,後有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
  • 刀劍龍鳴:揭秘明代刀的發展
    一直以「長刀」或「長劍」的名稱,活躍在戰場上及軍隊之中,成為一種雙手握持的軍事武備。到唐宋之交時,「長劍」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兵種,「長劍軍」往往是由最驍勇的將領統領的軍中主力。到了宋代,中國的雙手長刀技術已近於純熟,出現一種環首直刀的加長版,也就是史書中赫赫有名的「斬馬刀」。此類型即為步兵作戰的環首長柄雙手刀,北宋曾大量用於軍中,用以對付契丹、西夏、蒙古等遊牧民族的騎兵。
  • 中國雙手刀的歷史與發展
    最早的雙手刀——雙手環首長刀西漢前期,青銅兵器逐漸被鋼鐵兵器所取代,至漢武帝時期,原的兵制從車騎換狀為騎兵、步後部隊為主,這就需要一種新型的、相對輕便並可方便使用的單兵作戰武器。鋼鐵劍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雙手長刀是指雙手握的長刀,而非雙手分別持刀。
  • 電影《非誠勿擾2》大放異彩 華麗登陸《首映》
    電影《非誠勿擾2》大放異彩 華麗登陸《首映》     據《首映》欄目組透露此次參加《首映》《非2》明星雲集,群星閃耀,各位主演傾情獻藝,大放異彩。電影頻道《首映》欄目為烘託愛情的浪漫氣氛,還特別製作了浪漫唯美的水晶簾,使舞臺效果更加絢麗奢華。    12月19日19:35CCTV6電影頻道《首映》欄目即將奉獻一場盛大的首映典禮,屆時請鎖定收看。
  • 先秦諸子百家-名家,百家爭鳴的時代,名家為何能大放異彩?
    當萬事萬物皆不存在絕對的分別時,就能到達天地一體的境界。在政治上,惠子提出"去尊",但是具體內容並沒有流傳下來,應該是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這種"去尊"的平等觀在中國思想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惠子和公孫龍還提出了"偃兵",反對用暴力統一天下。但是名家作為一個學派,並非有著共同的政治思想或經濟主張,而僅僅在於他們都以「名」作為研究對象,並以此與其他學派相區別。
  • 日本劍聖都是槍劍雙修,為何明代軍隊抗倭,只提倭刀不提倭槍?
    而長槍作為長度最長的兵器也一直被稱為百兵之王,刀劍與長槍相比也是公認的難以抗衡。但是在明代抗倭的戰鬥中,戚繼光評論倭寇的倭刀:「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併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但是卻絲毫沒有提倭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倭寇不用長槍嗎?
  • 歷史名刀大比拼!小日本的傢伙是墊底的存在!
    ▲ 歐洲手半劍歐洲手半劍,這是出現在十五世紀的主流武器,一直統治中世紀戰場直到中世紀結束。它兼顧了闊劍的輕便,騎士劍的突刺,雙手劍的劈砍和斬擊,無論雙手握持還是單手配盾都能發揮作用,深受歐洲騎士們的喜愛。手半劍發展出了成熟的劍術使用技巧。
  • 武俠中以劍客居多,但也有厲害的刀客,今天聊聊雙手刀的故事
    漢朝之後,出現了雙手把握的環首刀,這時候都變成了鐵製品。儀刀,橫刀,障刀,橫刀。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唐橫刀,它的特點是直身彎刃,適合於劈砍,並且這種刀以及鑄造技術不久之後就傳入日本,最後成就了日本刀的萬世威名。雙手刀從此登上歷史舞臺。
  • 讓優秀嶺南文化大放異彩
    原標題:讓優秀嶺南文化大放異彩 全省文物工作會議今天召開。這是廣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舉措,也是今年全省文化工作的重頭戲。 廣東不是文博資源大省,但是近年來在全國文博界卻頻頻大放光彩。首先,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發源地,近些年廣東的水下考古發現舉世矚目,「南海I號」整體打撈及保護項目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都具有裡程碑意義,「南澳I號」的發掘同樣吸引了國內外業界和大眾的眼光。其次,深圳鹹頭嶺遺址、高明古椰貝丘遺址、鬱南磨刀山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等史前文化遺址,相繼獲得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 古代飲食方式變遷:為何分食制到合食制的成功轉型會在明代?
    二、明代之前長幼尊卑秩序分明,是一種階級下的飲食方式。而到了明朝,原本固化的階層已然是崩塌,階層重組給了合食制機遇。中國早在宋朝以前,是一個階級分明的社會,貴族世家門閥數不勝數。古代,作為封建制度,最鮮明的特點就是階層分明。比如荀子就有提到:「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貧賤輕重皆有所稱者也」。
  • 專業記者為何能在疫情報導中大放異彩?
    為何專業型記者在疫情報導期間能夠大放異彩?專業型記者對媒體而言的重要意義有哪些?又要如何培養?   圍繞這個問題,《傳媒茶話會》對話健康時報副總編輯趙安平,第一財經總編輯楊宇東,中國新聞周刊副總編輯陳曉萍,健康時報新媒體部主任楊小明,新京報記者張秀蘭、王卡拉,第一財經記者馬曉華,界面新聞記者艾瑪。
  • 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
  • 她重生獲天眼異能,淘寶撿漏+賭石斷玉,在商界大放異彩的空間文
    她重生獲天眼異能,淘寶撿漏+賭石斷玉,在商界大放異彩的空間文hello!歡迎來到小說迷的世界,大家一起來看精彩小說吧,作為一個鍾愛小說的老書蟲,小編可是每日更文,為大家特意帶來好看的小說,如果你們有喜歡的小說,歡迎與小編分享哦,今太難給大家分享的是她重生獲天眼異能,淘寶撿漏+賭石斷玉,在商界大放異彩的空間文。
  • 明朝特殊群體宦官:他們「大放異彩」的朝代
    明成祖朱棣時期,宦官權力不斷增加,他們手握整個明朝的特務機構,負責監視文武百官與錦衣衛,從此明朝宦官就開啟他們「大放異彩」的時代。明朝大臣經過科舉考試層層選拔而出,這樣的選拔讓他們擅長寫長篇大論,而且還是用「之乎者也」的口氣寫的長篇大論,皇帝看這些奏摺往往是看了許久還完全不知道這些大臣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如果這時候奏摺裡面再存在一些隱晦的成語典故或者專有名詞之類的詞語
  • 連戚繼光都嘆氣,明刀真不如日本刀?收藏者眼中明代中日刀劍比拼
    編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的《武士刀明明是刀,日本人為何非說是劍?收藏者眼中的中日刀劍比拼》文章發表後,有讀者留言,提到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天工開物》。而其實,這本書還正式介紹了明朝人所接觸到的日本刀。那麼作為飽受倭寇所擾的明朝人眼中的日本刀什麼樣呢?
  • 從非主流到主流 15吋為何能替代14吋?
    為什麼說15英寸產品將替代14英寸筆記本成為新的主流?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輕薄化機身讓重量變得更輕,讓15英寸筆記本漸成主流。大屏遊戲本兼顧性能與散熱  大眾鍾愛於15英寸筆記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硬體配置更高、性能表現更強。一直以來,高性能、遊戲級等標籤都是貼在15英寸筆記本身上的,過去幾年市面上鮮有幾款14英寸高性能配置筆記本產品,因為性能與散熱能以得到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