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椽巨筆書新篇
從良渚古城遺址的壯闊到溫州永嘉崑劇行腔的明快,從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氣度到浙江美術館典藏的藝術高度,從文化機構的星羅棋布到浙江精神的無形滋養……新中國成立70年來,浙江文化建設源遠流長、潤物無聲。
「千百年來,浙江人民積澱和傳承了底蘊深厚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的獨特性,正在於它令人驚嘆的富於創造力的智慧和力量。」習近平同志對浙江文化的表述,在最近16年間得到了尤為鮮明的印證——文化遺產保護亮點頻出,文化浙江建設穩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春風化雨。
像空氣一般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像之江一般奔騰不息,生機勃勃;像東海一般海納百川,胸懷全球。文化浙江正在書寫嶄新的篇章。
一城出浙江 驚豔世界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摘自習近平2003年赴良渚遺址調研時的講話
「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文明更發達、更先進。」英國學者保羅·甘迺迪的論斷,讓杭州良渚街道東蓮村村民錢琴英頗有共鳴。
2019年7月6日,和許許多多浙江人一樣,錢琴英把目光聚焦在千裡之外的亞塞拜然。
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3屆大會主席手中的木槌重重落下,人們熱血沸騰——經歷數十年努力,良渚古城遺址從被發現到被確認,終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良渚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2003年以來,習近平同志曾兩次到良渚調研,多次就良渚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03年7月16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赴良渚調研。在良渚文化博物館會議室,習近平同志語重心長地說:「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2007年,良渚發現古城遺址;2009年後,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壩遺址陸續出土。考古學家還發現,距今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就開始使用文字,為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證。
10多年來,浙江廣大幹部群眾認真貫徹習近平同志對良渚古城遺址的重要指示精神,舉全省之力,努力擦亮這張世界級的「文化金名片」。
就在申遺成功次日,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開門迎客。總面積14.33平方公裡的遺址公園,目前有限開放了城址區3.66平方公裡的核心部分。開園首月,公園吸引全國各地近7萬人次遊客前來參觀,讓身為講解員的錢琴英和同事們辛苦卻又自豪。
這種自豪,不僅僅源自良渚。如今的浙江,擁有江郎山、西湖、大運河、良渚4處世界遺產和23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群星熠熠,閃耀東方。
除了可觸可感的物質文化遺產,習近平同志還非常關心散落在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僅2005年5月到6月,習近平同志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了6次批示,涉及「浙江民間工藝傳承保護」「浦江縣高登山古村落搶救」「民間藝術保護工程」「搶救振興永嘉崑劇團」等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浙江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之所以能多年來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其重要原因和根本保障,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浙江省文物局局長柳河感慨道。
習近平同志關於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在浙江大地貫徹落實,生根、開花、結果——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非遺名錄中,浙江省有9個項目上榜,入選數位居各省之首;在全國率先啟動涉及全省範圍的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浙江為172個重點村、868個一般村定製了保護利用項目;《浙江省傳統戲劇保護振興計劃》出爐後,每年安排1620萬元用於56個傳統戲劇非遺項目的傳承和越劇藝術的振興發展……
文化作地標 築實家底
「加快文化大省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我省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摘自習近平在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設座談會上的講話
背倚玉皇山,毗鄰西子湖,浙江美術館依山形展開,向湖面層層跌落,建築輪廓起伏有致,與西湖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剛過10周歲生日的她,推出了一系列韻味十足的展覽:「紙上談繽」「我負丹青」「丹青育美」「自我修養」……
時光回溯到2003年,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經過深入調研後,拍板美術館要建在西子湖畔,還於2005年親自出席浙江美術館奠基儀式並按下開工按鈕。
建築是一座城市的生動面孔。秉持著「宜藏不宜露」的設計理念,2009年8月9日,體現「中國風格」的浙江美術館正式開館。
浩志凌雲,十年曆歷。在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看來,區別於博物館代表歷史的厚度、文化館代表文化的廣度,美術館代表著藝術的高度。如今,裝入萬卷書畫的館區,不僅「腹有詩書氣自華」,還擔負美育重任,引領著浙江的藝術展覽與創作。
「開館至今,我們穩步建構了具有浙江地域特色的典藏體系、學術研究體系,累計舉辦展覽500個以上,舉辦學術活動300餘場次,藏品達2.5萬餘件。」應金飛的話語中滿是自豪,浙江美術館已躋身全國重點美術館之列,成為浙江的文化地標之一。
漫步杭州南山路,文化勝跡串珠成鏈,與西湖山水相映成趣。距離浙江美術館約1.5公裡處,西湖博物館風採奕奕。
2005年5月,習近平同志考察西湖博物館建設情況。在臨時搭建起的工棚內,他講了這樣一番話:「建築是『丫環』,西湖是『主人』,西湖博物館的建築形式要符合西湖特色,要進一步堅持『濃抹自然、淡妝建築』的理念。」
西湖博物館館長潘滄桑介紹,按照習近平同志的要求,開館14年來,該館以闡述西湖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為己任,開展了有體系、有理論、有科學的「西湖學」研究,徵集收藏西湖文物及歷代文獻資料等藏品1萬餘件,不斷舉辦特色鮮明的專題展覽,組織面向青少年的第二課堂活動及科普環保教育活動,成為解讀西湖的重要陣地。
9月1日,「我心相映湖山間——西湖文化及摩崖碑碣展」在西湖博物館拉開帷幕,70餘件(套)文物及展品,從「湖山之境」「風雅生活」「石載丹青」等維度展示西湖山水與人文精神的契合;開幕式現場的捐贈活動,更是體現出本土藝術家、杭州百姓對西湖文化的無盡熱愛。
從2003年「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寫入「八八戰略」,到建設文化強省、文化浙江,浙江文化研究的步伐堅定、足音鏗鏘。尤為讓人自豪的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曾親自擔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導委員會主任。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地方文化研究項目之一。自2005年啟動以來,圍繞「今、古、人、文」四大研究主題,一期工程的財政專項投入就超過1億元。2017年3月啟動的二期工程,重點突出當代發展研究、歷史文化研究、「浙學」文化闡述,計劃到2021年底基本完成全部研究項目,逐步形成有中國氣派、浙江特色的當代「浙學」品牌,打造浙江文化研究新高地。
丹青傳千古,翰墨有餘香。「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是習近平同志多年來一直高度重視、持續關注,並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項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
在《宋畫全集》《元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部分卷冊陸續面世後,今年8月,讀者終於盼來了《先秦漢唐畫全集》卷冊的出版和發售。
以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繪畫《女史箴圖》為例,為了不使畫作在捲動過程中受損,每年僅平攤展示六周。而在《先秦漢唐畫全集》中,我們隨時可以翻看極為精美的畫卷,感受春蠶吐絲般的筆法和畫中人物的瘦骨清相。
文化力量,潤物無聲;文化之河,生生不息。以文博藝術場館、重大文化工程構築起文化地標的浙江,不斷築實家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噴湧不盡的精神力量。
此間花自開 共建共享
「我們的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實現好人民群眾文化權利。」
——摘自習近平在2015年浙江省宣傳文化系統調研座談會上的講話
「不雨山長澗,無雲水自陰。」翻過西湖西南面的五雲山、獅子峰,就到了龍井茶知名產地梅家塢。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曾踏訪杭州梅家塢茶文化村,並表示「省裡積極支持西湖綜合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鼓勵保護好、利用好西湖周邊的歷史文化遺存。
此情此景,梅家塢村老書記翁廣銀記憶猶新。「當時,我和龍井村的支部書記陸鑫富一起向他匯報工作。」翁廣銀說,「我們兩個基層書記的名字裡,又帶金又帶銀,恰好也在帶著村民努力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除了弘揚綠意盎然的茶文化,梅家塢幹部群眾還自發自覺地建設紅色文化。
「從1957年到1963年,周恩來總理先後5次到梅家塢視察工作和調查研究,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梅家塢村村幹部翁國良介紹,梅家塢周恩來總理紀念室已先後改建3次,每年都會迎來數萬遊客。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不僅關注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精品的鍛造、文化人才的培養,還十分關心群眾文化建設。如今,浙江百姓不僅共享身邊的文化資源,而且參與文化共建。
9月中旬,在杭州市拱墅區,原熱電廠留下的煙囪被改造成了書店,以「創·美好生活」為主題的第十一屆浙江·中國非遺博覽會(工藝周)在新落成的運河文化藝術中心給市民以美的薰陶。將於今年10月開放的民俗生活館,收藏了近千件「老底子」的物件,如立桶、縫紉機等,全部來自城市有機更新過程中徵遷居民的無償捐贈;
在紹興楊汛橋鎮,鎮文化活動中心成為群眾休閒娛樂的主陣地。在這裡,活躍著80餘個文藝團體的300餘位「民星」;
在寧波書城,寧波「鋼琴奶奶」莫志蔚坐在自己捐贈的公共鋼琴前,彈奏著《土耳其進行曲》。80高齡的她,捐贈10架公共鋼琴,讓城市上空不斷奏響分享的樂章……
截至2019年7月底,全省累計已建成12826家文化禮堂。文化共建共享的星星之火,散落在東海之濱、之江兩岸。
此間花自開,待君緩緩來。浙江文化,在沉澱中積蓄力量,在惠民中收穫雋永。
(責編:郭揚、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