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戰役 持續95天「坑道爆破法」殲敵上千(2)

2020-12-16 紅星新聞網

堡壘

日軍陣地像「龜背」,能抵禦炮擊

7月8日,在松山抗戰遺址管理所工作人員張曉怡的帶領下,成都商報記者走訪了松山。松山現在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70年過去,松山上的戰壕、堡壘等工事痕跡仍隨處可見。

1942年底,日軍以松山為據點由攻轉守,由拉孟守備隊第二任隊長金光惠次郎督導,精心構築堡壘群。

戰後我方「總結」材料描述:從外部看,日軍的每一個陣地都像「龜背」,「中心位置是主堡,附近有一兩個子堡或者隱蔽部,以蛛網狀的壕溝與坑道相連接,最外圍則是無數散兵坑」。陣地表面覆蓋厚厚的遮蓋物,或種上雜草進行偽裝,不但空軍力量看不清結構,即便遠徵軍偵察兵,也無法預先探明各火力點位置。

從內部看,堡壘大多分為3層,上層做射擊、觀察之用,中層做寢室、射擊之用,下層為掩蔽部或彈藥糧食庫。堡壘的蓋材,是20~70釐米粗的原木,加蓋三五層後,再覆蓋堅固鋼板數層。堡壘四周,用內填砂石的3層汽油桶防護。

日軍對堡壘強度的要求是「能抵禦『十榴』火炮的正面攻擊或飛機投彈時的直接命中」。為保證陣地的隱秘性,陣地附近樹木一律不進行砍伐,所用的木料由日軍從遠處山谷沿蜿蜒陡峭小路運送。

1944年4月,拉孟守備隊在松山上建起了城堡式的防禦體系,整個陣地依松山群峰地形而建,滾龍坡、大啞口、松山、小松山等地變成了7個據點群,共有子母堡壘40餘座。各堡壘陣地互為側防,交相掩護。隨著堡壘群的構成,整個松山也將近挖空,其狀如大型蟻巢,地下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供電、供水俱已解決。

日軍認為,這樣的陣地樞紐可承受中口徑火炮直接命中,陣地內儲存了作戰物資,可堅持至少3個月。

後遠徵軍總結教訓認為,用炮彈轟擊這些堡壘,「不但不能破壞,且人居內部震蕩頗微,無精神上之打擊。」而面對這樣的陣地,「我軍無奇襲之餘地」、「不消滅最後一個日本兵,不足以言勝利。」

挖坑

工兵多流汗,士兵少流血

攻佔松山,關鍵是攻佔子高地。子高地位於松山頂,若能顛覆,則能使整個堡壘群失去依靠。正是此階段,82師直屬工兵連連長劉棟臣向師長王伯勳提出,可以採用「坑道爆破法」攻克子高地,王伯勳支持劉棟臣進行一次模擬實驗。

戰後資料證明,此次爆破實驗在緒方山陣地進行。實驗結果表明,此法可以摧毀日軍堅固堡壘。當年8月3日,此法在第8軍軍部會議上獲得通過。

坑道作業是從一個叫「道人坪子」的地方開始的。成都商報記者看到,「道人坪子」至今保留平坦開闊的原狀,在這裡,向子高地山頂延伸的壕溝仍清晰可見。當年,從這裡開挖的兩條150米的爆破通道直達主峰敵堡,工兵填塞TNT炸藥120箱(3噸)將其最終摧毀。

8月的松山陰雨綿綿,挖壕溝的工兵們常被泥土黏得人泥不分。他們先是躺著挖,然後跪著挖、蹲著挖,最後才能站起身來。挖掘的前期工作還算順利,但越向前推進,照明、用餐等問題就越多。前端人員因氧氣不足造成呼吸困難,士兵們咬牙苦撐。

8月20日,太陽從怒江東岸生起,子高地一片通紅,「爆破日」來臨。為把更多的日軍吸引到子高地堡壘中,炮兵照例先打了一通炮彈,步兵也進行了一陣佯攻。

第8軍將指揮所設子高地東北方向500米處,通常爆破只需要一兩部點火機,這一天為了預防不測,準備了10部點火機。在隱蔽部外,還準備了一套常規的導火索引爆裝置。

9時15分,接到「起爆」命令下達後,工兵營長常承隧猛吸了幾口煙,他扔掉菸頭,手有些抖,狠狠地搖動引爆裝置。

幾秒鐘之後,大地震顫,指揮所掩蔽部的木頭支架「嘎吱嘎吱」搖晃,一股力量沖天而起,子高地大碉堡被託起數米後,歪斜著倒在陣地上。

緬懷

後人相約松山,

祭奠父輩英雄

日方一度描述拉孟守備隊隊長金光惠次郎最後時刻仍在擔架上「指揮戰鬥」。然而事實上,8月29日,他即被炮火掀起的泥土活埋。

9月6日,松山戰役已經接近尾聲,日軍的最後幾個殘兵,等待著死亡日的到來。在戰壕內,拉孟守備隊副隊長真鍋邦人大尉下令,給全體人員每人發兩包升汞片。

升汞片是一種無色結晶體,放在水裡加上消毒氯化鉀溶化即變成鹽化水銀,緊急情況下可用以自殺。一些喊著要「喝水」的日軍傷員,接過溶化了升汞片的水後,稀裡糊塗一飲而盡。

到此時,殘存日本士兵終於徹底崩潰,他們並沒有等到「援軍」到來。因為長期在地下活動,被震暈後遭俘虜的極少數日軍面黃肌瘦,鬍子邋遢。一些文獻中,這支日軍隊伍被描述為「鼴鼠」。

侵略者背負著恥辱,保家衛國者則將盡享榮光。1945年抗戰結束後,劉棟臣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宦國鐸說,劉棟臣晚年過得十分安詳,後來還愛上了京劇。1985年7月17日,劉棟臣無疾而終。

宦國鐸73歲,如今他也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了。他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劉棟臣的7個兒女多為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除一個弟弟生活在湖南常德,其他兄弟姐妹都生活在貴陽。

這家人近年來常常相約去松山,多次得到龍陵縣官方的特殊照顧。他們希望能在松山上遇到父親戰友的後代們,他們也常常會點上香火,祭奠70年前那些無名英雄們。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餘戈先生《1944:松山戰役筆記》修訂本一書,經作者授權引用)

原標題:松山戰役 持續95天「坑道爆破法」殲敵上千

相關焦點

  • 松山戰役:日軍亞洲戰場的第一次「玉碎戰」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1944年6月,中國遠徵軍第11集團軍奉命反攻松山,拉開了「松山戰役」的序幕。網絡圖雙方投入兵力:軍隊 兵力國軍 2萬人,先後達到了5萬人之多,其中多半是身經百戰的老兵,士氣高漲,同時還擁有絕對的制空權與火炮。美國空軍給中國軍隊提供了大量空軍支援。動員了數千名當地民工,還有數百輛美式汽車通宵達旦、源源不斷地送來後勤補給。
  • 最不出名的地方 最出名的戰役
    [摘要]松山戰役一度是中國「最不出名的地方發生的最出名的戰役」,碉堡群在其中扮演著絞肉機的角色。松山戰役的本質是堡壘之戰,遠徵軍作為進攻方,取勝關鍵是「坑道爆破法」。松山戰役英雄松山反攻,他提出坑道爆破法7月17日,貴州貴陽
  • 【不能忘卻的紀念】中國遠徵軍老兵回憶松山戰役
    【不能忘卻的紀念】中國遠徵軍老兵回憶松山戰役   滇緬戰役是亞洲反法西斯戰場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性戰役之一。而其中的松山之戰更是最為關鍵的一戰。松山之戰過去整整70年了,我們的記者有幸訪問到松山腳下僅剩的一名中國遠徵軍老兵,讓我們一起通過他的回憶重溫這場悲壯的勝利。
  • 松山戰役遺址旅遊攻略
    二戰期間,標誌中國抗戰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轉折之戰——松山戰役就發生在這裡。作為主戰場的松山,留下了諸多戰爭遺蹟,現存有遺址69處、遺蹟816個、戰壕13200米,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二戰戰場遺址之一。中國遠徵軍雕塑群、見證樹、子高地、陸軍第八軍103師陣亡將士公墓等都是松山景區的熱門景點。
  • 松山之戰時何紹周等人採用坑道爆破戰術拔掉滇緬公路上的釘子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6月初,參加滇西反攻戰的宋希濂第11集團軍渡過怒江後,兵分兩路,分別進攻龍陵及芒市的日軍,其中,第71軍為右翼攻打龍陵,第2軍為左翼攻打芒市,但第71軍要想破龍陵,必先拿下松山,因為松山處於騰衝和龍陵、芒市的三角地帶之間,是惠通橋至龍陵的咽喉要道,日軍佔領著松山可以和騰衝及龍陵形成了相呼應之勢,不拿下松山
  • 松山戰役有多慘烈?上千「娃娃兵」犧牲,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
    1944年5月,中國為了打通緬甸公路,20萬中國遠徵軍集結在滇西,準備進攻松山、騰衝和龍陵。為了儘快與駐印軍取得聯繫,指揮官決定主攻騰衝,龍陵方向以防禦增援日軍為主。然而,因計劃早已洩密,日軍提前做了準備,故遠徵軍在進攻高黎貢和騰衝時損失慘重,只好改變作戰計劃。
  • 松山戰役:傷亡七千餘人,《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南天門戰役的原型
    強攻松山爆破頂峰 中國遠徵軍在槍林彈雨中向日軍發動衝鋒,用生命和熱血,贏得了松山戰役的勝利 「坑道顛覆法」的作戰方案一經確定,部隊立即開始行動。
  • 二戰中松山戰役:激戰95天後,日軍被全殲(圖)
    松山戰役  激戰95天後,日軍被全殲  松山,位於雲南龍陵縣東北部臘勐鄉,雄踞怒江西岸,因其特殊的地形地勢,成為極為重要的軍事要塞。日軍守備隊在松山多地精心選取40多處互為犄角的據點,構築了被稱為「東方的馬奇諾防線」防禦工事,駐守著日軍56師團113聯隊3500多人。
  • 變山地坑道為「地下長城」
    從1952年秋開始,志願軍轉為依託坑道工事主動向「聯合國軍」進攻。9月至10月間,志願軍先後對「聯合國軍」連、排防禦陣地及個別營的防禦陣地共60個目標發起全線戰術反擊,成功佔領17處陣地。1953年5月至7月,志願軍發動了夏季反擊戰役,進攻目標發展到「聯合國軍」的營、團陣地和師防禦地域。
  • 松山戰役:此仗打得十分慘烈,8000名抗日戰士犧牲,日軍無一生還
    松山戰役:此仗打得十分慘烈,8000名抗日戰士犧牲,日軍無一生還文/觀心通史1942年5月,中國援緬遠徵軍全線敗退,日軍趁機攻入雲南,騰衝瞬間淪陷,滇緬公路也被日軍切斷。遠徵軍率先攻打了龍陵、騰衝和松山等要地。松山地處雲南龍陵縣東北部,雄踞怒江西岸,具有地形優勢,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抗戰時期,日軍守備隊為了守住松山,駐守了日軍56師團113聯隊3500多名士兵。並在松山建立了40多處互為犄角的據點,構築了被稱為「東方的馬奇諾防線」的防禦工事。1944年6月4日,松山戰役打響了,負責攻堅的是遠徵軍71軍新28師。
  • 劉秀麟 宦國鐸記憶抗戰:松山——父親的戰場(上篇)
    首發由宦國鐸、劉秀麟夫婦撰寫的懷念父親劉棟臣的文章《松山一一父親的戰場》。劉棟臣,抗日將士,原中國遠徵軍第8軍82師直屬工兵連連長,松山坑道大爆破戰術方案提出者及實施者,為全殲松山日軍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松山戰役,可能是在中國最無名的地方發生的最有名的戰役。松山戰役(包括密支那、騰衝戰役)是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取得全勝的攻堅戰。
  • 松山戰役到底多慘!一個軍剩2個連,一個團只剩20人,日軍傷兵服毒自殺!
    國軍第8軍各部為了掩護工兵們的坑道作業,開始向松山主峰各個陣地發動牽制性進攻,所參戰的部隊均傷亡慘重,在另一邊,幾百名工兵分為兩個班在堡壘的150米處山坡下開始挖掘,日軍部隊當然有所察覺,試圖破壞坑道但均未能得逞,最後,在日軍的堡壘下方掘出兩條30多米長的坑道,炸藥裝填完成爆破工作全部就緒。
  • 血戰松山 工兵排長扭轉戰局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1944年6月,中國遠徵軍強攻位於雲南省龍陵縣的松山,歷時95天以7000多人傷亡的代價攻克了這座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塞。鮑直才是這場戰役的關鍵性人物,正是他率領工兵成功挖掘了一條直插敵方主陣地的坑道,並最終引爆炸藥,摧毀了日軍主堡壘。  抗戰勝利後,鮑直才作為國民黨軍官隨殘部退至緬甸,最終去往臺灣。直到2008年,他遷至北京定居。
  • 上甘嶺戰役,美軍用了什麼手段,我軍6萬斤蘋果一筐也送不進坑道
    自從《一個蘋果》的故事上了小學課本,上甘嶺戰役便在我國家喻戶曉。然而,還是有很多人不大明白:志願軍當時在平壤買了6萬斤蘋果,竟然一筐也沒有運送到坑道,美國人到底使用了什麼手段,可以封鎖得如此之嚴?第一階段,美軍第7師用7天時間,通過猛烈的炮火攻擊,已經成功佔領了上甘嶺山頂的表面陣地,我軍放棄表面陣地,進入陣地之下的坑道,尋機作戰。第二階段,即坑道攻防戰。
  • 上甘嶺戰役:坑道、炮火、手榴彈,取得勝利的法寶
    此役於1952年10月14日開始,至11月25日結束,前後歷時43天,我志願軍前線最高指揮員是第15軍軍長秦基偉,美軍最高指揮官是第8集團軍司令詹姆斯·奧爾沃德·范佛裡特陸軍三星中將。其中,志願軍八連的1號坑道,是597.9高地最大的也是主坑道,呈「F"形,全長近80米,高1.5米,寬1.2米,左右還各有一個叉洞,頂部是厚達35米的石灰巖,坑道的兩個洞口都向北朝著五聖山方向。
  • 志願軍巧設坑道陣,兩戰殲敵16萬,彭德懷:立即取消第六次戰役
    同時,我軍針對「聯合國軍」堅固的防禦工事,還在訓練中加入了攻堅作戰的內容,以求在第六次戰役中更多地殲滅敵軍,佔領更多的陣地。8月8日,彭德懷致電毛澤東,報告了第六次戰役的基本設想,即以19兵團加上47軍和42軍,以2個軍牽制英國、加拿大和土耳其的四個旅,並以3個軍附帶炮兵和坦克,全面進攻駐紮於鐵原的美國騎兵第一師。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下)
    時任韓2師師長丁一權,不惜使用史上最毒辣,最兇殘的手段來對付志願軍,為了破壞坑道工事,他想了很多辦法,用迫擊炮彈的曲射彈道,炸坑道口,同時,對坑道口組織爆破。 同天晚上,第15軍火箭炮團,對敵縱深炮兵陣地和2梯隊集結地區實施大面積射擊,幾乎完全壓制了敵縱深炮火。 經過幾天的鏖戰,秦基偉判斷敵人已是強弩之末,果不其然,11月2日,範佛裡特兵員告罄,便將手裡的最後一張王牌187空降集團投入了戰場。
  • 戰地記者憶上甘嶺戰役:誰能送進坑道一個蘋果就能立二等功
    上甘嶺戰鬥中我也在坑道裡,在總共43天的戰鬥裡,我近20天在前沿陣地。坑道裡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沒有任何亮光,空氣混濁。毒氣、凝固汽油彈、火焰噴射器、炸藥包……敵人什麼武器都用上了。坑道裡大小便不能及時處理,烈士的遺體不能及時掩埋,硝煙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瀰漫在坑道裡,讓人窒息。坑道裡最缺的是水,壓縮餅乾根本就咽不下去。
  • 走進遠徵軍雕塑群,一起深入了解滇西最慘烈的松山戰役
    遠徵軍雕塑群,位於雲南省龍陵縣,滇西抗戰松山主戰場遺址南側幾百米處松山戰役歷時95天,中國遠徵軍以傷亡7783人的代價,擊斃日軍1200多人。一個排的戰士前往戰場,結果三十分鐘只剩下四人數萬將士的熱血灑入滇西大地,是那麼悲壯慘烈,他們是值得銘記的民族英雄這場戰役還有一群娃娃兵,上千名「娃娃兵」在戰場中遭到了敵人殘害,最小的娃娃兵九歲就倒在了血泊中。
  • 重返松山戰場遺址 兩岸媒體群聚群力破譯「松山密件」
    日軍為長久駐守松山而修建的豪華型兵舍遠徵軍反攻松山主峰爆破坑道12日下午,兩岸媒體參訪團重返松山戰場遺址,親身踏上這片土地,追尋歷史足跡。而一封疑似滇西抗戰的遠徵軍諜報信件,更引起了兩岸記者極大的興趣,大家群聚群力,嘗試破譯這封「松山密件」。    據悉,松山戰役遺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主要位置集中在龍陵縣臘猛鄉一帶,東臨怒江,地勢險要,是著名的滇緬公路咽喉要塞,被軍事專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