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戰役有多慘烈?上千「娃娃兵」犧牲,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

2020-12-12 歷史文社

1944年5月,中國為了打通緬甸公路,20萬中國遠徵軍集結在滇西,準備進攻松山、騰衝和龍陵。為了儘快與駐印軍取得聯繫,指揮官決定主攻騰衝,龍陵方向以防禦增援日軍為主。然而,因計劃早已洩密,日軍提前做了準備,故遠徵軍在進攻高黎貢和騰衝時損失慘重,只好改變作戰計劃。

由於松山扼守著滇西進入怒江東岸的交通咽喉,緊靠怒江惠通橋,前臨深谷,背連大坡,左右都是山,形如一座天然橋頭堡,扼滇緬公路要衝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裡江面。而且,掌握怒江戰場的主動權後,進可攻,退可守。另外,不攻下松山,緬甸公路沒辦法通,交通運輸困難。所以,松山是必爭之地,「松山戰役」是滇西戰役中關鍵性的戰役,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

6月4日,中國遠徵軍對松山發起進攻,松山戰役爆發。這場戰役慘烈且悲壯,中國方面先後投入了四萬兵力,與日寇打了十次大戰,百餘次小戰鬥,歷時95天,才打贏這仗,全殲日軍。「松山戰役」的勝利,打破了滇西戰役僵局。同時,它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

但是,中國遠徵軍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當時日軍傷亡3000餘人,而中國遠徵軍的傷亡達到了7600人左右。第103師所屬的連隊,有的傷亡殆盡,有的只剩下了兩三個戰士,這可能是二戰中中國戰場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

松山戰役的主戰場一直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是到目前為止抗日戰爭中保存最完整的戰場遺址,還稱為了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位於大丫口主峰,公路旁立有松山戰役陣亡將士公墓,以及紀念碑。

走進雲南深山抗日戰場遺址,會看見當年留下來的地堡、坑道、戰壕等防禦工事。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山上布滿了彈痕,塌陷的地堡,千瘡百孔的榕樹,可以想像先烈們打贏這場仗有多艱難。當時,兵力不足,數千小戰士也上了戰場,或者稱呼他們為娃娃兵更為貼切。在民族危難之際,他們勇敢地同侵略者作鬥爭。其中,犧牲在戰場上最小的娃娃兵,年僅9歲。

這位9歲的小戰士,也被稱為「中國的脊梁」。他被日寇抓住時,日本人問他:「你想怎麼死?」沒想到他卻回答道:「我已經死了!」那眼神,堅毅、不屈而又平靜,給了在場的日軍很大震撼。是啊,國家都要亡了,國民又怎會過得安好?

若不是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如今又怎會過得這般幸福?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相關焦點

  • 走進遠徵軍雕塑群,一起深入了解滇西最慘烈的松山戰役
    遠徵軍雕塑群,位於雲南省龍陵縣,滇西抗戰松山主戰場遺址南側幾百米處松山戰役歷時95天,中國遠徵軍以傷亡7783人的代價,擊斃日軍1200多人。一個排的戰士前往戰場,結果三十分鐘只剩下四人數萬將士的熱血灑入滇西大地,是那麼悲壯慘烈,他們是值得銘記的民族英雄這場戰役還有一群娃娃兵,上千名「娃娃兵」在戰場中遭到了敵人殘害,最小的娃娃兵九歲就倒在了血泊中。
  • 電影《血戰松山》取材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
    電影《血戰松山》取材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   由著名公益慈善活動家、海峽兩岸和諧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任安利先生投資的電影《血戰松山》於10月28日在京舉行首次新聞發布會。
  • 松山戰役:此仗打得十分慘烈,8000名抗日戰士犧牲,日軍無一生還
    松山戰役:此仗打得十分慘烈,8000名抗日戰士犧牲,日軍無一生還文/觀心通史1942年5月,中國援緬遠徵軍全線敗退,日軍趁機攻入雲南,騰衝瞬間淪陷,滇緬公路也被日軍切斷。遠徵軍率先攻打了龍陵、騰衝和松山等要地。松山地處雲南龍陵縣東北部,雄踞怒江西岸,具有地形優勢,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抗戰時期,日軍守備隊為了守住松山,駐守了日軍56師團113聯隊3500多名士兵。並在松山建立了40多處互為犄角的據點,構築了被稱為「東方的馬奇諾防線」的防禦工事。1944年6月4日,松山戰役打響了,負責攻堅的是遠徵軍71軍新28師。
  • 【不能忘卻的紀念】中國遠徵軍老兵回憶松山戰役
    李文德的家正衝著松山,每天他都會望著松山靜默一會兒。70年後,那場戰役還經常出現這位87歲老人的夢中,還有那些他親手埋葬的戰友們……  本臺記者 呂小駿:「這就是子高地的日軍工事爆破落坑,我們看到它的直徑有25、6米,可以看出當時爆炸的威力之大,日軍堅固的堡壘被炸的片甲不留。8月20號的這場爆破是是松山戰役發生重大轉折,中國遠徵軍在日軍嚴密的防禦體系上撕開了一條口子。
  • 松山戰役打得有多慘烈? 一位老兵: 我用6噸炸藥炸翻了松山頂
    日軍以武士道精神為恃,抱著困獸猶鬥,死守到底的頑固信念,想與松山共存亡。日軍第113聯隊聯隊長松井秀治大佐曾狂妄地宣稱:「中國軍隊不犧牲10萬人,休想攻下松山!」 松山陣地有多堅固?1942年,日軍南方總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第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都曾在第56師團長松山祐三中將陪同下親臨視察,他們現場觀看了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試驗。
  • 松山戰役格外慘烈
    1944年8月1日,松山戰役格外慘烈,戰事焦點主要集中在松山主峰子高地前沿。副軍長李彌召集,團、營、連、排、班長等人討論如何拿下主峰,他說,現在必須立即攻佔主峰右翼日寇的一個前沿堡壘,然後從那裡挖掘地道直通高地母堡下層,裝入TVT藥炸,炸掉敵人高地地堡才能全勝。
  • 十名四川抗戰老兵到訪雲南松山戰役遺址祭奠戰友
    圖為老兵向戰友敬禮 陳靜 攝中新網龍陵4月2日電 (陳靜)2日,來自四川的10名中國遠徵軍老兵抵達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松山戰役遺址,與數十名志願者一起,為在這裡犧牲的7000餘戰友送上鮮花,告慰英靈。當日,原本晴朗的松山下起了大霧,能見度僅有不足五十米,不一會兒便下起傾盆大雨。「當年松山戰役時就是這樣,由於山間霧大,戰友們看不清日軍的方位,作戰受到很大影響。」曾經參加過松山戰役的抗戰老兵廖沛林回憶起當年的戰事,感概萬分。
  • 二戰中松山戰役:激戰95天後,日軍被全殲(圖)
    松山戰役  激戰95天後,日軍被全殲  松山,位於雲南龍陵縣東北部臘勐鄉,雄踞怒江西岸,因其特殊的地形地勢,成為極為重要的軍事要塞。日軍守備隊在松山多地精心選取40多處互為犄角的據點,構築了被稱為「東方的馬奇諾防線」防禦工事,駐守著日軍56師團113聯隊3500多人。
  • 松山戰役:4萬遠徵軍鏖戰2550日軍,陣亡4000人95天才拿下勝果
    松山戰役是國軍在抗戰後期投入規模最大的勝仗,相比臺兒莊戰役更難打,敵人也顯得更為狡猾。此戰從1944年6月4日開始,一直打到9月7日才結束作戰,前後歷經了九十五天,四萬遠徵軍進入戰場中,但最終卻陣亡了四千兵力,其傷亡為七千七百六十三人,殲滅了一千兩百名日軍,敵我傷亡比多達1:6.2,從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就能看出此戰役的兇殘程度。
  • 松山戰役 持續95天「坑道爆破法」殲敵上千(2)
    戰後我方「總結」材料描述:從外部看,日軍的每一個陣地都像「龜背」,「中心位置是主堡,附近有一兩個子堡或者隱蔽部,以蛛網狀的壕溝與坑道相連接,最外圍則是無數散兵坑」。陣地表面覆蓋厚厚的遮蓋物,或種上雜草進行偽裝,不但空軍力量看不清結構,即便遠徵軍偵察兵,也無法預先探明各火力點位置。
  • 1944松山戰役:中國軍隊第一次全勝的攻堅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上,有三次日本軍隊被全殲的戰役,它們分別發生在滇西的松山、騰衝和緬北的密支那。其中1944年的松山戰役,直到今天知道的人仍不多。在那場戰役中,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面對中華民族共同的敵人——日本侵略者,都曾為捍衛自己的祖國浴血奮戰、流血犧牲,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熱血男兒。
  • 抗戰老兵楊金繼憶松山戰役:一天犧牲3個連長
    新華社發    浙江在線08月26日訊 (浙江日報記者 黃宏)  【老兵檔案】楊金繼,男,武義人,1923年出生,1938年入伍,參加棗宜會戰等多場戰役,之後加入中國遠徵軍,在廣西一帶和日軍對峙。1944年參加雲南松山戰役,在陣地戰中負傷。1980年在金華退休。
  • 雲南松山戰役遺址建遠徵軍雕塑群 緬懷抗戰英烈
    雲南松山戰役遺址建中國遠徵軍雕塑群 緬懷抗戰英烈  【解說】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8周年紀念日,中國遠徵軍雕像群在雲南省龍陵縣松山抗戰遺址揭幕。12位中國遠徵軍老兵和部分遠徵軍將士後人走進松山抗戰遺址,重拾歷史記憶,緬懷抗戰英烈。
  • 松山戰役後:除了屍體還是屍體
    滇西大反攻是世界軍事史上最為慘烈的殊死血戰之一,其中松山戰役和騰衝戰役尤甚,堪稱「焦土抗戰」。  松山戰役是日軍在二戰亞洲戰場上的第一場被全軍殲滅的戰役,也是中國軍隊第一場成功的攻堅戰。1944年5月,滇西遠徵軍強渡怒江後,在面積只有18平方公裡的松山投入2萬多兵力,攻打3個月,以傷亡7763人的代價,全殲據守的1300名日軍。
  • 慘烈的滇西松山戰役,中國遠徵軍如何打破戰場僵局?
    滇西反攻以松山戰役最為慘烈,為了奪取這一要地,遠徵軍將士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現在,我們就來重憶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 同時緬甸日軍發動英帕爾戰役,進逼印度門戶,英國也要求中國儘快在滇西發動攻勢,以牽制日軍;其次,日軍發動一號作戰,國軍在前線連遭慘敗,蔣介石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挽回聲望。
  • 憑弔松山抗戰古戰場
    松山是雲南高黎貢山的餘脈,有20多個小山峰,其中主峰最高海拔2000松山戰役從6月4日開始至9月7日結束,共95天。先後10個團2萬人,共傷亡7763人(其中陣亡4000人),含失蹤50人。斃殺日軍超過1250人,敵我傷亡比1:6.2。戰役中戰死人數超過了負傷人數。松山地區指揮官,即為野炮兵第56聯隊第3大隊隊長金光惠次郎少佐以及當時守備隊兵員,共約1340名,在本次戰役中被全殲,僅有一人逃出,113聯隊不復存在。
  • 探訪滇緬公路松山戰役遺址
    探訪滇緬公路松山戰役遺址 2015-08-31 19:36:35隨處可見的交通壕、暗堡、戰壕,懸掛於樹的老照片和文字說明……仿佛嗅到70多年前那場戰役的血腥味。  31日,記者走上松山,「陸軍第八軍第一百零三師抗戰陣亡將士公墓」碑靜靜矗立著。1942年5月日軍進駐怒江西岸後,在能掐段滇緬公路的松山上進行陣地建設,他們在子高地挖山洞,修工事,建成了母堡、掩體、貓耳洞、單兵坑、戰壕等堅固工事。
  • 松山戰役遠徵軍英勇善戰,軍長卻下令炮擊,以血肉之軀抵擋敵人
    他們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把敵人趕出中國的領土。作為軍人,他們有著錚錚鐵骨,無論戰爭多麼艱難,多麼危險,他們也絕不會後退。這些英雄們願意為了國家的和平統一,為了人民幸福安定的生活而犧牲。他們是最值得我們敬佩的人,他們的事跡應該流芳千古。眾所周知,松山戰役是抗日戰爭滇西緬北戰役中非常重要的一戰。
  • 遠徵軍老兵去世,曾參與騰衝戰役,晚年有一個心願一直沒實現
    中國遠徵軍是抗戰時期,為了保護滇緬公路以及西南方向,所派遣的中國軍隊,兩次滇緬會戰,中國軍隊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先後有6萬多將士付出了生命,而松山戰役是第二次滇緬會戰中,最重要的一次戰役,日軍雖然在松山只有一個聯隊,但由於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使得我軍付出了極為慘烈的代價。
  • 二戰史上海拔最高的戰鬥,松山戰役因它而打響,卻很少人提及
    大家好,我是小評歷史。1944年4月,滇西緬北反攻計劃正式開始實施,著名的松山戰役正是這項龐大計劃中的主要戰役,可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騰衝才是反攻計劃的主戰場,為什麼作戰計劃的主要目標會發生如此重大的改變呢?只因為在此之前,出了兩件大事,才讓松山成了不得已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