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中國為了打通緬甸公路,20萬中國遠徵軍集結在滇西,準備進攻松山、騰衝和龍陵。為了儘快與駐印軍取得聯繫,指揮官決定主攻騰衝,龍陵方向以防禦增援日軍為主。然而,因計劃早已洩密,日軍提前做了準備,故遠徵軍在進攻高黎貢和騰衝時損失慘重,只好改變作戰計劃。
由於松山扼守著滇西進入怒江東岸的交通咽喉,緊靠怒江惠通橋,前臨深谷,背連大坡,左右都是山,形如一座天然橋頭堡,扼滇緬公路要衝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裡江面。而且,掌握怒江戰場的主動權後,進可攻,退可守。另外,不攻下松山,緬甸公路沒辦法通,交通運輸困難。所以,松山是必爭之地,「松山戰役」是滇西戰役中關鍵性的戰役,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
6月4日,中國遠徵軍對松山發起進攻,松山戰役爆發。這場戰役慘烈且悲壯,中國方面先後投入了四萬兵力,與日寇打了十次大戰,百餘次小戰鬥,歷時95天,才打贏這仗,全殲日軍。「松山戰役」的勝利,打破了滇西戰役僵局。同時,它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
但是,中國遠徵軍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當時日軍傷亡3000餘人,而中國遠徵軍的傷亡達到了7600人左右。第103師所屬的連隊,有的傷亡殆盡,有的只剩下了兩三個戰士,這可能是二戰中中國戰場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
松山戰役的主戰場一直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是到目前為止抗日戰爭中保存最完整的戰場遺址,還稱為了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位於大丫口主峰,公路旁立有松山戰役陣亡將士公墓,以及紀念碑。
走進雲南深山抗日戰場遺址,會看見當年留下來的地堡、坑道、戰壕等防禦工事。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山上布滿了彈痕,塌陷的地堡,千瘡百孔的榕樹,可以想像先烈們打贏這場仗有多艱難。當時,兵力不足,數千小戰士也上了戰場,或者稱呼他們為娃娃兵更為貼切。在民族危難之際,他們勇敢地同侵略者作鬥爭。其中,犧牲在戰場上最小的娃娃兵,年僅9歲。
這位9歲的小戰士,也被稱為「中國的脊梁」。他被日寇抓住時,日本人問他:「你想怎麼死?」沒想到他卻回答道:「我已經死了!」那眼神,堅毅、不屈而又平靜,給了在場的日軍很大震撼。是啊,國家都要亡了,國民又怎會過得安好?
若不是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如今又怎會過得這般幸福?銘記歷史,緬懷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