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 雲南 騰衝
完成了一天的參觀,我回到了和順古鎮的民宿住所,野鴨湖的傍晚,陽臺上喝一杯啤酒,晚霞的雲彩很漂亮。我的雲南之旅本來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臨時增加了一天的內容,司機小李可以開車帶我去騰衝附近的松山古戰場,松山之戰是滇西抗戰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戰,拉開了滇西大反攻的序幕,難得來一次雲南我決定多留一天。
晚上吃完夜宵,附近的一個東北大哥在這裡也打理民宿,我去他家參觀一下。
民宿一樓,我和兩位80後的女主人喝茶聊天。
9月20日,小李開車接我前往松山,途中經過龍江大橋,這座橋做的還是很漂亮的。
我進入松山的路上遭遇了意外,有安檢人員檢查我們的14天行程記錄,司機小李因為之前到過雲南瑞麗的地界,沒辦法繼續開車帶我前往,沒辦法我臨時在路邊換了一個女司機,她就在這裡等生意,我來一次不容易也只能如此,小李在這裡停車等我回來。
進入松山抗戰遺址,現在購票處看到一個沙盤以及一些文字資料。這裡有一位shen zhuo 迷彩服的老阿姨,她給我當導遊,我給了她100元導遊費用聽她介紹松山抗戰。
松山是雲南高黎貢山的餘脈,有20多個小山峰,其中主峰最高海拔2000多米,它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東臨怒江,西臨龍陵,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地,也是因為戰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1944年這裡成為中日兩軍的必爭之地,松山之戰是日軍在亞洲戰場上三個玉碎之地,1000多守軍全部戰死,而中國軍隊也付出了7000多人的代價,是一場慘勝。
國內關於松山抗戰研究最好的一本書是餘戈寫的這本《1944松山戰役筆記》,另外就是我早年看過的一套鳳凰衛視拍攝的一套《血戰松山》的紀錄片。
松山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一共打了95天,正式拉開了滇西大反攻的序幕。此前中日雙方一直隔著怒江對峙。佔領松山意味著中國遠徵軍進可攻,退可守,聯通騰衝與龍陵,確保打通滇緬公路,解決中國抗戰後勤補給運輸,對此中日雙方都很清楚松山得失的意義,日本方面早在1942年就著手準備把松山建立成永久性的防禦工事,後來參與工事的很多民夫都被殺掉了。
我步入松山戰場,最先看到的是國軍陸軍第八軍陣亡烈士公墓,這是一支英雄的王牌軍,1926年由湘軍第四師和葉琪旅改編而成,參加過北伐、中原大戰、淞滬會戰。在攻打松山過程中主要就是由何紹周擔任軍長領導的第八軍。國軍最開始對松山的情報不準確,一開始派遣新編28師兩個團進攻,結果損失慘重,遠徵軍司令官衛立煌後來換上王牌軍第八軍強攻松山。
何紹周是貴州人,國軍陸軍中將,黃埔一期畢業,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深造,他是何應欽的侄子,因為指揮松山戰役,獲得了青天白日勳章。他1980年在美國去世。
我在墓碑前向國軍將士們三鞠躬致敬
水池子是日軍當時的水源補給
我沿著木道走進松山主陣地,在參觀的木道旁邊有文字和圖片介紹當時歷史日軍的工事,從中可以看出日軍工事的精良,
日軍在松山苦心經營了兩年多,幾乎挖空了山體,上下分三層連通,大小堡壘40多座,行程密集的交叉火力。堡壘上面有30毫米厚的鋼板,還有滾木掩蓋,中國軍隊當時由於有美國的援助,第一次形成了對日軍的炮火優勢,但是這樣堅固的防線確實炮火不能摧毀的。
日軍的小暗堡,隱蔽性很好,這樣的地方對中國遠徵軍士兵的進攻部隊具有巨大的威脅。
日本重機槍掩體。
中國遠徵軍的戰略意圖是打通滇緬公路,主攻方向是騰衝,日本加強了騰衝的防備,久攻不下的松山成為關係到遠徵軍整個戰局的關鍵節點。
防守松山的日軍部隊,是第56師團第113聯隊主力及師團直屬野炮第56聯隊1個大隊,配屬輜重兵、衛生隊和防疫給水部一部,常駐兵力3000人,取名「拉勐守備隊」。滇西作戰時,原守備隊長松井秀治大佐率聯隊主力增援高黎貢、龍陵。松山地區指揮官,即為野炮兵第56聯隊第3大隊隊長金光惠次郎少佐。當時守備隊兵員,共約1340名。該守備隊配備有重武裝,雖然部隊人力嚴重不足,但火力結構尚稱完整。除此之外守備隊儲備了100日的糧食彈藥
松山戰役是現代戰爭中攻防的經典案例,特別是日軍工事在防守的重要性,以寡敵眾,死守松山,讓中國遠徵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從中看出現代戰爭中防禦工事的重要作用。
一種蜘蛛網一樣的防禦陣型,真正步入這個戰場,我會情不自禁把我自己想像成進攻的遠徵軍士兵,但是這座山實在到處都是暗哨堡壘,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我自己會想能衝到哪一關,也會想當年的遠徵軍戰士,承受者多麼大的壓力和風險強攻這座山。中國以30倍日軍的兵力在這座山面前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
這種單兵掩體和螞蟻洞一樣,隱蔽性極強,突然之間放出一個冷槍就給你致命的一擊。
在參觀過程中還看到了一封神秘的遠徵軍信件,這封信件所採用的語言和怪異的格式似乎在暗示著什麼,至今無人能夠破解。
我親自跳下日軍當初的戰壕體驗了一下,下面蚊蟲很多。當初中國遠徵軍進攻松山的時候,趕上雨季,天氣極大的增加了進攻的難度。
看這些日軍工事的細節就能看出其良苦用心
戰場的硝煙散去,這些殘留的坑道好像松山的傷痕,植被在恢復,但是從紀錄片中可以看到,當初的松山被炸的面目全非,絕大多數的樹木都毀於炮火。
中國軍隊當時最大的情報誤判是防守敵軍只有三四百人,火炮一兩門,實際上守軍有1300人,火炮十幾門。這些情報不準確都給日後的進攻埋下巨大的隱患,中國軍隊共發起了十次進攻,十戰松山才最後慘勝。
松山戰役從6月4日開始至9月7日結束,共95天。先後10個團2萬人,共傷亡7763人(其中陣亡4000人),含失蹤50人。斃殺日軍超過1250人,敵我傷亡比1:6.2。戰役中戰死人數超過了負傷人數。松山地區指揮官,即為野炮兵第56聯隊第3大隊隊長金光惠次郎少佐以及當時守備隊兵員,共約1340名,在本次戰役中被全殲,僅有一人逃出,113聯隊不復存在。
日軍的防禦工事裡面是有兵舍的,吃飯住宿都在裡面。
如果沒有導遊帶領,在這裡參觀我自己都會迷路,可見日軍工事設計的複雜。中國遠徵軍最後是選擇挖地道的土辦法用炸藥炸掉日軍松山主堡壘後才取得的主動權。
導遊阿姨帶我們看到了當年國軍挖的四條地道,四條地道開掘,兩兩匯合最後匯集到主堡壘地下1.2米深的地方,大量的TNT炸藥對方,直接把整個堡壘炸上天,根據史料來看,日軍守衛主堡壘的士兵有40多人,好像也知道挖地道,但是也只是聽天由命,堅守到最後,
我找到了中國遠徵軍當年挖掘地道的入口處,與導遊阿姨和帶我來的女司機一起鑽進去,在裡面第一次看到蝙蝠,這些坑道還有沒有完全恢復,無法深入參觀,我們在裡面走了比較遠的一段,退出來,路實在是不好走。這麼多時間挖掘出這麼長這麼深的坑道可見當初強攻之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回顧總結松山戰役,日軍戰鬥力驚人,如果不是兵力人數太少,恐怕勝負還很難預料,其單兵作戰素質,火力工事配合,情報系統的優良,協調配合的緊密都是中國軍隊所缺失的,中國遠徵軍雖然有空軍和火炮的優勢,甚至有先進的火焰噴射器,但是仍然付出了慘重代價,情報偵察能力差,戰術呆板、指揮失誤、戰場機動性,應變能力不足,指揮系統協調不暢等許多問題。
松山血戰,當時山上絕大多數樹木都被摧毀了,但是有那麼兩三顆樹木熬過了戰火倖存了下來,如今已經是這座山上被保護起來的神樹了,它們像老兵一樣見證者這段歷史的滄桑。
我站在送上的觀景臺上,導遊阿姨向我指著遠處的惠通橋,正式這座橋被炸掉,阻止了日軍繼續橫渡怒江的企圖,保住了大後方。
在觀景平臺的另一次還能看到山體上那條昔日的滇緬公路,這條路雲南人民用雙手挖出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忍受著日軍的轟炸,運輸的物資維持著中國抗戰。也是站在這個觀景平臺上,你能看到松山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我站在高處的觀景平臺,忍不住歷史的遐思,眼前是青山綠水,白雲藍天,很難想像當年松山的那場慘烈的血戰。
在松山戰場的對面,建立了一個中國遠徵軍的主題公園,遠徵軍士兵們的雕塑方針正面面對著松山古戰場。
這裡有夏裝方針
筆挺的軍姿,英姿颯爽,這是當時中國最精銳的部隊。
秋冬裝方針
當時中國兵員不足,遠徵軍中還有許多娃娃兵,最小的一個叫李佔紅,年齡只有13歲,這個主題公園,專門為這些娃娃兵們設計了一個方陣,也是對這些昔日少年英雄們的敬意。
我沿著臺階繼續向前,後面是跪射兵方針,雕塑整齊列隊,仿佛等待檢閱,又像是嚴陣以待,隨時向松山發起衝鋒。
有專門的美國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方針,中美聯手抗日是一段歷史佳話。
戰車方陣
主題公園揭幕後,有很多昔日松山戰役的老兵被邀請回來,根據他們的相貌,專門做成了老兵方針,昔日戰爭中的倖存者與自己犧牲的袍澤兄弟們一起在這裡集合。看著這些雕塑作品,我也內心忍不住一份激動,生者,逝者都不易啊。
戰馬方陣
有衛立煌、杜聿明等遠徵軍的將軍方陣。
走到臺階最上面,是一個巨大的松山戰役的紀念碑,我在這裡脫帽,向紀念碑三鞠躬表示敬意。
我環繞松山戰役紀念碑,基座上有當時戰爭場面的浮雕
孫立人將軍並沒有參加松山戰役,但是他的雕像也被安放在這裡表示敬意。
史迪威將軍的塑像
從松山古戰場下來,我看地圖上附近還有一個民間收藏的博物館,想去參觀,可惜主人不在家,沒有看到。
一家以松山戰役為主題的餐廳,放著昔日衛立煌指揮作戰的巨大照片。
在松山古戰場山腳下,正在修建新的松山戰役的紀念館,我只是在外面拍照一下,期待未來還有機會來參觀這裡。
結束了半天松山古戰場的參觀,我們經過疫情的安檢返回騰衝,此次雲南之行最為精彩的內容都已經經歷了,明天我也將乘坐飛機返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