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期間,龍陵縣境內的松山抗戰遺址紅色教育基地再次成為旅遊熱點,每天吸引了眾多的中小學生、大專生、農民、幹部職工、軍警和海內外遊客前來尋訪昔日戰場遺蹟,撿拾失落的戰爭碎片,追思和緬懷抗日英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截至目前,松山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共承接舉辦各類幹部培訓班1760期53576人。
強化基礎支撐,築牢幹教根基
松山幹部教育基地坐落在歷史厚重的巍巍松山腳下,總佔地面積21畝,分三期建設。一期工程於2015年9月投入使用,建築面積1865平方米,建有學員公寓、餐廳綜合樓各1幢,內設多媒體大教室、多媒體小教室、會議室1個、松山大戰龍陵會戰和國防教育展廳、圖書室各1間;二期工程於2018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建成抗戰文化村落1個,核心區棧道2.8公裡,遠徵軍雕塑402座,基地建築面積6956.94平方米,項目總投資3048萬元,建有四層學員公寓一幢(有139間客房,209個床位),三層教學綜合樓一幢(一樓是餐廳,二三樓是多功能會議室及辦公室);三期規劃建設五層的綜合培訓樓一幢,多功能報告廳一幢,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成的松山幹部教育基地,具有花園式的教學環境,厚重的歷史人文,豐富的教學資源,齊備的功能設施,能同時容納300名學員開展教學。
強化師資建設,提升幹教競爭力
為提高教學質量,外聘在基地掛牌單位的師資為客座教授,實施名師名課工程,聘請國防大學、解放軍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教授為基地外聘教師,開發與基地職能對應的課題,打造精品課件,發揮授牌單位共建、共管、共用的積極性。外聘戈叔亞、餘戈、劉波等知名抗戰研究專家教授為基地外聘教師,定期組織開展考察、研討活動,為打造滇西抗戰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出謀獻策。強化基地教師隊伍能力素質提升,採取自學、外出考察、跟班學習等方式強化對抗戰文化、民族精神、國防知識、統戰交流、愛國主義等理論及知識的研學,積極參與基地的教學科研。
強化教學質量,提升培訓實效
借力合作,提升辦學高度。基地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16家教學科研單位長期深度合作,依託豐富的教學資源,共同開展教學、科研、培訓工作,截至目前,聯合開發《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類課件13個,2019年7月與大連理工大學聯合開發的《中國共產黨在滇西抗戰中的作用》課題結題並投入使用,開拓了滇西抗戰研究的新領域,有力提升了龍陵抗戰文化的層次和辦學的高度。資源整合,提升辦學厚度。基地依託龍陵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整合縣內黨史人物陳列館、李鑫故居等黨性教育基地及縣滇西抗戰研究基地、縣松山管理所、縣文管所和預備役等師資力量,開展現場教學活動。開設《學習黨史國史不忘初心做合格黨員》《學準則、知條例、守規矩》等黨性黨風黨紀、愛國主義專題教學;開設《松山戰事》《中國遠徵軍之松山戰役》《松山密信》等音像教學;開設重走惠通橋(改變中國命運之橋)、滇緬公路(中國抗戰物資生命線)、中國軍隊進攻松山路線等體驗式教學;開設參觀松山戰役舊址、董家溝日軍慰安所舊址、抗戰紀念館、李鑫(中共雲南黨組織的創建人,革命烈士)故居、黨史人物陳列館等現場教學。合力共促,提升辦學寬度。在保山市委組織環線辦的統一協調下,與市委黨校、楊善洲幹部教育學院、騰衝幹部教育學院形成幹部教育環線,做到資源整合共享,優勢互補,增強培訓實效。四年來,基地共承接和舉辦中青班、專題研討班、理論中心組學習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暨愛國主義教育培訓班1576期47024人。
強化教學質量評估,營造良好氛圍
幹部教育培訓教學質量評估是影響幹部成長與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評估主體上,實行管理部門評估、教師之間互評、學員評估相結合,形成多主體的評估模式。制定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基地把教學指標分為教學過程、教學目標、教學效果、教學組織管理等方面,並且進行量化採集,規定相應的分值。在評估方法上,實行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相結合,克服以定量評估為主的現象,不過多地糾纏於一些數字。把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結合起來,增強評估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評估結果的使用上,注重發揮評估的診斷功能,把在評估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逐一分析,找到原因,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使教學質量評估成為監督檢查教學質量的重要載體和主要途徑,從而提升幹部教育培訓教學質量。2019年,松山幹部教育培訓基地教學質量評估滿意率達95%以上。
龍陵縣進一步完善基地功能配套設施建設,將松山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建成滇西幹部教育培訓環線中的重要節點,推動全縣幹部教育深入紮實地開展。加大兼職教師整合力度,推動領導幹部、專家學者、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先進典型和優秀基層幹部上講臺,繼續把縣內具備較深理論功底,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充實到兼職師資庫。依託松山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加強與掛牌單位溝通合作,開發一批有政治高度、與龍陵聯繫緊密、適應各類幹部的特色課程。
本報記者 王克強 董 梅 通訊員 雷 華
責編:蔣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