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騎行日記:松山抗戰遺蹟,恵通橋

2020-11-02 蛋定騎跡

早上出發五公裡來到鎮安鎮上,三二O國道邊的一個小鎮,先找地方吃了早餐,然後買了六個饅頭,轉去菜市場買了棵白菜就離開了。


出鎮的田間遇上一條小蛇,見它爬進路邊草叢才離開。上了大道才發現去松山的路是龍陵騎行道,也是滇緬公路的一部分。一路上坡來到八O八村,見路邊不遠就是水庫,特意溜過去看了看。



在水庫邊稍作休息,然後繼續爬坡,直到最高處,剛好有個騎行休息點,一個人坐在亭子邊休息了半小時。


下坡的一個叉路口拐進了一個小村莊,村子裡的視野很多,可以看到山對面的村莊梯田。




走進村子,坡地上有幾棵柿子樹,摘了兩個,沒想到人仰馬翻。


穿過一片松林上了正道,一直下到大埡口村,然後又爬到松山抗戰遺址。掃碼停好車後,拿了瓶水就上山了。


這棵樹見證了松山戰役,戰後整個松山主戰場就剩下這棵古樹和一棵小榕樹。








子高地的陣地工事還清晰可見,道人坪子的視野很好,可以看到怒江,恵通橋和滇緬公路。從地形上看,松山戰役真的很不容易!



遠徵軍雕塑群為廣東佛山人援建,正對松山主戰場。




這是站在道人坪子旁的觀景臺所看到的,下面的兩座山為當時侵略者的前哨陣地。


三個小時後離開紀念園,從杞木寨下山。





本來打算在杞木寨的勝利日廣場紮營,但問了寨子裡的鄉親,他們說要去找村長才行,於是選擇下山去恵通橋。


沒想到下山的路是彈石路,詢問了當地人,解放後改建成彈石路,後來又鋪了柏油,但不知道為啥,又改為彈石路。其實我不說,大家也能想到原因!





下山路上的風景很美,如果能在山上紮營,早上的雲海絕對不會錯過。一直下到臘勐,路太難走,於是改走村道去惠通橋




沒想到走了一半就是土路了,天黑之後仍然沒有下到怒江邊,因為視線不好,還走錯了路,問了放牛回家的大叔才找到下山的路。



到恵通橋時已經快晚上八點了,先搭好了帳篷,然後生火做飯吃。


今日行程


相關焦點

  • 雲南龍陵松山抗戰遺址的保護與重生
    「我在雕塑廣場的正中央選擇了28位在世老兵,並為他們精心塑造了雕像,打造出一個特殊方陣」。雕塑家李春華介紹說:「選擇把在世老兵的雕像放在最好的位置上,不僅僅是要表現一種對普通士兵的關懷,更著重在對在世老兵的關照和凸顯上,以表達後人對他們遲到的關懷和對中國抗戰的深刻理解,讓後輩銘記中國遠徵軍的悲壯歷史。」
  • 滇西抗戰戰場 之 龍陵-松山-惠通橋
    決定出發直奔龍陵-松山,這個無數次從滇西抗戰資料中看到地名。從大理興盛路高快車站,65元車票+2元保險,11:30乘高快出發到保山。14:30到保山客運站,轉搭去龍陵的依維柯小中巴,票價40元+2元保險,17:20到龍陵客運站。
  • 國防大學在松山建滇西抗戰研究基地
    中新網雲南龍陵9月7日電 (王豔龍)國防大學滇西抗戰研究基地暨松山幹部教育培訓基地7日在雲南龍陵縣松山揭牌,基地將致力於抗戰歷史研究、國防知識教育、軍事理論研究等,為當今研究戰爭、打贏戰爭提供借鑑。  松山位於雲南龍陵縣境內,系高黎貢山山脈,平均海拔2019米,因山上長滿松樹得名。
  • 松山抗戰遺址獲批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這也是龍陵「抗戰故地」自2014年獲批省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後,再次從省級「升格」為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這也意味著龍陵松山將進一步為海峽兩岸進行民間交流、傳承抗戰文化、增強民族共識和擴大合作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 雲南龍陵松山抗戰遺址被設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新華社昆明8月10日電(記者 林碧鋒)記者日前從雲南省保山市委臺灣工作辦公室獲悉,經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批准,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松山抗戰遺址被設立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龍陵縣位於滇西邊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滇西抗戰的主戰場之一。
  • 滇西抗戰主戰場松山大戰遺址開建主題展館
    原標題:滇西抗戰主戰場松山大戰遺址開建主題展館   中新社昆明3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12日,滇西抗戰主戰場——松山大戰遺址紀念園展館和配套設施建設開工儀式在雲南省龍陵縣臘勐鎮松山腳下舉行。包括滇緬公路博物館、松山戰役紀念館等在內的一批展館設施正式開工建設。
  • 憑弔松山抗戰古戰場
    我的雲南之旅本來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臨時增加了一天的內容,司機小李可以開車帶我去騰衝附近的松山古戰場,松山之戰是滇西抗戰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戰,拉開了滇西大反攻的序幕,難得來一次雲南我決定多留一天。我進入松山的路上遭遇了意外,有安檢人員檢查我們的14天行程記錄,司機小李因為之前到過雲南瑞麗的地界,沒辦法繼續開車帶我前往,沒辦法我臨時在路邊換了一個女司機,她就在這裡等生意,我來一次不容易也只能如此,小李在這裡停車等我回來
  • 尋找雲南松山抗戰遺址,遠徵軍鏖戰100天在此聚殲3000日寇
    我是酷愛自駕旅行的健行漸遠見春光,好久沒更新文章了。2020年9月2日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我向大家推薦一個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旅行目的地——松山抗戰遺址。,行政上歸屬龍陵縣管轄,地理上是巍巍高黎貢山的一部分,作為戰略要地在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扼怒江咽喉、鎖滇緬公路,中國遠徵軍和日寇緬甸方面軍在此展開了異常慘烈的攻防戰,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面也有所涉及
  • 《1944:松山戰役筆記》:以嚴謹的態度書寫抗戰微觀史
    像我這樣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男性,從小就被「打鬼子」的老電影所薰染,心靈深處早就埋下了一種「抗戰情結」。我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在近一百年裡,屢遭列強蹂躪的中國人,第一次打敗了欺侮我們最狠的一個外國,抗戰的勝利對於我們的民族和每個個體,都有一種精神拯救的意義。」 最初,我的興趣是收藏抗戰主題的軍品,特別是日軍投降後遺留在國內的玩意兒。我認為這些東西是廣義上的戰利品。
  • 劉秀麟 宦國鐸記憶抗戰:松山——父親的戰場(上篇)
    今年是抗日戰爭爆發八十年,今天是抗戰勝利72周年。為了銘記歷史,我們要「不忘初心,才能始終」。【記憶抗戰】於今天開辦,在此要特別感謝中央文史館館員、著名學者年過八旬的姜澄清老先生為本欄目題寫。首發由宦國鐸、劉秀麟夫婦撰寫的懷念父親劉棟臣的文章《松山一一父親的戰場》。
  • 保山:千裡單騎祭英烈 松山哀思悼忠魂
    「千裡單騎祭英烈」活動,悼念抗戰忠魂。當天11時左右,「千裡單騎祭英烈」活動的200多名機車手,陸續抵達滇西抗戰主戰場龍陵松山。在解說員的帶領下,機車手們認真聆聽了70年前那段浴血奮戰的松山抗戰故事,在103師陣亡將士公墓前依次向長眠於此的英烈們默哀並敬獻鮮花,表達對英烈們無限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隨後,他們參觀了中國遠徵軍雕塑群及松山戰役遺址。
  • 松山遺址:一寸山河一寸血(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故事)
    1940年9月,日軍侵佔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成為唯一一條國際援華物資補給線,被稱為抗戰生命線。生命線上的咽喉——惠通橋,定格在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   怒江西岸,正午灼熱的陽光下,1944年滇西反攻時復建的惠通橋空懸江上,紅漆斑駁,鐵索依舊,橋上木板已被抽去,僅留橋塔和橋架。松山遺址管理所工作人員華正波的講述,將我們帶回70多年前那個千鈞一髮的時刻。
  • 電影《血戰松山》取材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
    電影《血戰松山》取材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   由著名公益慈善活動家、海峽兩岸和諧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任安利先生投資的電影《血戰松山》於10月28日在京舉行首次新聞發布會。
  • 留住歷史,留住國家記憶——龍陵打造松山抗戰遺址紅色教育基地紀實
    今年暑假期間,龍陵縣境內的松山抗戰遺址紅色教育基地再次成為旅遊熱點,每天吸引了眾多的中小學生、大專生、農民、幹部職工、軍警和海內外遊客前來尋訪昔日戰場遺蹟,撿拾失落的戰爭碎片,追思和緬懷抗日英烈截至目前,松山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共承接舉辦各類幹部培訓班1760期53576人。強化基礎支撐,築牢幹教根基松山幹部教育基地坐落在歷史厚重的巍巍松山腳下,總佔地面積21畝,分三期建設。
  • 中國遠徵軍魂留龍陵松山
    滇西松山,現存抗戰遺址69處、遺蹟816個,保存完好的戰壕約1.32萬米,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7個高地上,地堡、戰壕、彈坑隨處可見。這一切,記錄的是70多年前,中國遠徵軍尤為悲壯的一幕。 「以往在大多數人的眼裡,松山只有一個『子高地』,兩個大彈坑,其實不然。」
  • 雲南龍陵:千裡單騎祭英烈 松山哀思悼忠魂
    車隊前往松山4月13號,為紀念滇緬公路通車80周年,來自全國10多個省份的200多名摩託車「發燒友」,一路騎行千裡自發組織到龍陵縣開展「千裡單騎祭英烈」活動,在英雄的松山深情哀思,悼念抗戰忠魂。上午11時,參加活動的200多名機車手,陸續抵達滇西抗戰主戰場龍陵松山,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大家認真聽取了70年前那段浴血奮戰的松山抗戰故事,在103師陣亡將士公墓前依次向長眠於此的英烈們默哀並敬獻了鮮花,表達了對英烈們無限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隨後,大家參觀了中國遠徵軍雕塑群及松山戰役遺址。
  • 遊記:松山抗戰遺址
    今天的行程:保山到瑞麗保山到瑞麗要走G56杭瑞高速,過怒江到鎮安下高速走G320國道,現在的經龍陵到瑞麗的G320國道就是滇緬公路的一部分,特別希望能夠走一走滇緬公路,還想去松山戰役遺址去看一看,緬懷和憑弔抗日先烈。前兩年買了本書——1944:松山戰役筆記。
  • 十名四川抗戰老兵到訪雲南松山戰役遺址祭奠戰友
    當日,原本晴朗的松山下起了大霧,能見度僅有不足五十米,不一會兒便下起傾盆大雨。「當年松山戰役時就是這樣,由於山間霧大,戰友們看不清日軍的方位,作戰受到很大影響。」曾經參加過松山戰役的抗戰老兵廖沛林回憶起當年的戰事,感概萬分。
  • 「那裡有我長眠的戰友」 黔籍抗戰老兵李文德,守望松山73年
    「24歲的時候,我在這裡打了一場搏命的戰鬥。我把自己留在了這裡,留在了『南天門』。年輕的時候我拼命地跑啊、逃啊,是為了回到我的故鄉;今天我老了,我把自己的餘生交給了這裡,是為了一抬頭就看見我的『南天門』。」
  • 雲南松山戰役遺址建遠徵軍雕塑群 緬懷抗戰英烈
    雲南松山戰役遺址建中國遠徵軍雕塑群 緬懷抗戰英烈  【解說】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8周年紀念日,中國遠徵軍雕像群在雲南省龍陵縣松山抗戰遺址揭幕。12位中國遠徵軍老兵和部分遠徵軍將士後人走進松山抗戰遺址,重拾歷史記憶,緬懷抗戰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