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言:因果報應。種善因得福報,種惡因得惡果。所以很多人都希望通過行善積德來為自己求來福報。
那麼,有讀者就會產生疑問:是不是只要行善積德,福報就會永遠跟隨著我們?
當然不是。正如隋張公禮《龍藏寺碑》有言:「故知業行有優劣,福報有輕重。」
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的福報都不相同,有輕有重。你積德行善積累得多,福報就重,積累得少,福報就輕。
倘若你停止了你的善行不去積累時,福報慢慢就會消耗殆盡。到時候煩惱和痛苦就會接踵而來。讓你諸事不順,命運坎坷。
佛教認為,福報是有定數的,出現這三個現象,說明你已經消耗過度了。這時候你就要反省這段時候的言行,多做善事,積累福報。
01善事難行,諸事不順
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很多人一心想著去做大善事,而對身邊的小善事不屑一顧。也有些人覺得一些微不足道的壞事做了也無所謂,造不出什麼大的影響。這種想法對嗎?
這種想法沒錯,但是這只是針對現在;針對這一件事來說的。人生是一個連續劇,有些事情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是隱秘且深遠的。
有這麼一個禪理小故事:老和尚問一個小和尚,是小雨把一個人淋溼得多,還是大雨?
小和尚毫不猶豫地說:是大雨啊,大雨一下子就把人溼透了,小雨要很久很久。
老和尚笑了笑道:錯了,是小雨。
小和尚不解問道:明明大雨降下的雨水更多,為什麼會是小雨更能把人淋溼啊?
老和尚道:因為大雨誰都會打傘啊,但是小雨很多人起先都不以為意,當人們發現應該打傘的時候,就已經溼透了。
小善小惡都是如此,正因為它們微不足道,對現在構不成什麼大的影響,所以人們不會刻意的去克制,等後悔的時候就都晚了。到時候你已經「淋溼」,必定會要承擔隨之而來的壓力和煩惱。
所以一個人要抱著慈悲的心,去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善事,你做了善事自然會福來運轉,好運連連。反之則是在消耗你之前積累的福報,諸事不順,煩惱連連。
02煩惱不斷,心神不寧
當你開始覺得生活中時常心神不寧,事業和家庭上也煩惱不斷,那就是你福報消耗殆盡的徵兆,這時候你就要開始去把心靜下來,慢慢思考自己這段時間的所得所獲。
正如元代羅天益的《衛生寶鑑》有言:
恐而健忘,喜以多思,思忘之道,皆精不足也。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
這段話告訴我們無論健忘還是思虛過度,心態的經常波動都是人體內的一種精微物質不足的表現,心煩神亂就會滋生各種各樣的病,心一靜下來萬病都會消失。
靜下來,說容易,其實做到很難。自己內在會被生活中種種欲望的幹擾,得不到時輾轉反側,得到了沾沾自喜,失去了又抱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