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北海塘是蕭紹平原的生命線
守護著一方沃土被譽為「海上長城」
今天,蕭山區榮星北海塘遺址公園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據悉,這是我省第一個錢塘江古海塘遺址公園。
榮星北海塘遺址公園
北海塘也稱捍海塘,以西興永興閘為起點,一路向東經北幹街道、新街街道、新塘街道、衙前鎮、瓜瀝鎮、益農鎮等地,與紹興後海塘相連,境內全長41.44公裡。2017年,北海塘作為蕭紹海塘(杭州段)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公布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海塘與彩色步道猶如兩條紐帶串起古與今
據民國《蕭山縣誌稿》記載,唐垂拱二年(686),蕭山山陰一帶築海塘五十裡,稱界塘。唐開元十年(722),會稽縣令李俊芝主持修築海塘,西起西興,東至三江閘。北宋景祐年間,張夏主持修築海塘,將部分柴塘、泥塘改建為石塘。由於海塘位於蕭山老城區以北,俗稱北海塘。明清時期,北海塘屢毀屢建,逐漸形成目前的規模。
北海塘遺址公園改造前
榮星社區居民在北海塘遺址公園留影
榮星段北海塘全長約530米,現存的石塘為清道光十四年(1834)修建,由條石一丁一順錯縫疊砌,並由下往上逐層內收,迎水面最深時可見8層條石。近幾十年來,由於榮星村村莊建設發展,海塘逐漸埋入地下,後隨著榮星村整村拆遷及周邊房地產建設,海塘周邊堆積了大量土方及建築垃圾,影響了北海塘的原有風貌。
2020年8月,總投資400餘萬元的榮星北海塘遺址公園建設正式啟動,按照「最低限度幹預」、「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蕭山專門組織文保專家充分論證後形成方案,對北海塘文物本體進行保護修繕,包括對鬆散的海塘條石結構進行歸安、去除石條上的水泥和鋼筋、補齊缺失的石條等,恢復該段海塘的原貌。
海塘遺址公園內雕塑
同時,對海塘周邊的環境進行整治提升,種植綠化,鋪設彩虹塑膠跑道,將該段海塘打造成為一處集文物展示、休閒運動為一體的城市公園,使北海塘得以更好地展現給廣大市民,實現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的完美結合。
千百年來,北海塘是蕭紹平原的生命線,守護著一方沃土,被譽為「海上長城」。由於南沙大堤、圍墾大堤的建成,北海塘失去了防禦江潮的功能,而它的修築是蕭山圍墾歷史的開始,是「奔競不息、勇立潮頭」蕭山精神的歷史見證,是蕭山先民留給後代的寶貴財富。
歷史上,蕭山北部區域有三條重要的防洪防潮大堤,從南到北分別是北海塘、南沙大堤和圍墾大堤,它們記錄著錢塘江河口段灘涂的變遷。
據清乾隆《蕭山縣誌.蕭山縣境之圖》記載,當時瓜瀝航塢山以北區域都還是錢塘江。從西興起,向東沿著長山、瓜瀝航塢山一帶,從唐代時就開始陸續修海塘,這一段就被稱為「北海塘」。到清朝初期,蕭山北海塘以北部分區域已經淤成平陸。當時的蕭山在沿江區域陸續築堤圍塗墾殖,逐步形成南沙大堤的雛形。
新中國成立後,對錢塘江河口段進行統一規劃,蕭山人民開始在南沙大堤以北區域築堤圍塗,西起浦沿半爿山,東至圍墾二十二工段的錢塘江灘涂上,累計組織大規模的圍墾三十三期,築起長達數百公裡的「圍墾大堤」,圍塗54.6萬餘畝。築堤圍塗和搶險護堤需大量的塊石,幾十年來,移掉了整整一座雷山和其他10多座山頭。有人匡算過,圍墾工程所用的石頭可以鋪設一條蕭山通往北京的鐵路路基。
昔日茫茫的海塗,終於成了沃野萬頃。這背後的搏潮踏浪也成為「蕭山精神」的一個重要來源。
如同當年的圍墾一樣,現在的錢塘江南岸江堤串起了蕭山的四座新城——湘湖國家旅遊度假區、錢江世紀城、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蕭山科技城)和杭州空港經濟區,它們猶如四位「排頭兵」,躋身蕭山深度融杭、加快建設杭州新中心的新徵程,可謂蕭山精神的傳承。一條條大堤,曾見證圍墾時期的勇立潮頭,而今進入創新創業的新時代,它們又開始見證「潮起蕭山再創業」的奔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