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府國際機場開建 成都邁向雙機場時代)
5月27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開建。這個新機場總投資為718.64億元,是國家「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的最大民用運輸樞紐機場項目,成都將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後國內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進一步鞏固全國第四大國際航空樞紐的戰略地位,充分打通面向世界的「空中絲綢之路」。
9月24日,全球民航界大伽將齊聚蓉城,參加全球民航「奧運會」——第22屆世界航線發展大會。
「預計最終將有全球350多家航空公司、1200多家機場、200多家政府機構和國際組織,共計約3500名代表出席大會。」在日前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成都機場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今年以來,成都國家級航空樞紐建設全面提速,各種利好接踵而來。「擁有發達航空業的成都將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範圍內的高效率要素資源,促進高端產業聚集,使成都成為全球經濟產業體系中的重要節點。」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副總經濟師、城鄉產業規劃所所長鄧睿表示,「一市兩場」將助推成都經濟更深更快地融入全球產業鏈,協力成都向「國際性區域中心城市」快速邁進。
躋身航空城第一方陣
「未來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將是一個智慧機場、人文機場、綠色機場。」四川省發改委副主任代永波介紹說。
資料顯示,成都新機場定位為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一是成為與北京、上海、廣州遙相呼應,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中國第四個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二是成為中國面向歐洲、東南亞、南亞、中東和中亞的國際空中門戶,成為國際客貨西進東出、東進西出、西進西出中國內地的重要中轉站;三是成為驅動成渝經濟區、天府新區發展和再造一個「產業成都」的重要引擎。
據悉,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總體規劃6條跑道,126萬平方米的航站樓,滿足遠期9000萬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需求。一期工程按照滿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70萬噸和飛機起降量32萬架次的目標設計,建設兩縱一橫3條跑道、60萬平方米的航站樓以及相應的配套設施,並預期在2020年投入使用,將主飛國際航線以及大部分貨運。
不僅如此,圍繞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未來還將建設一個佔地52平方公裡的空港經濟區。「目前看來,成都的臨空經濟發展得相當不錯。」被稱為中國臨空經濟「第一人」的曹允春分析,成都機場目前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特別是在「一帶一路」等向西開放國家戰略下,成都正面臨很好的發展機遇,臨空經濟發展擁有眾多優勢。
「發展臨空經濟必須以機場為基礎,機場規劃與臨空經濟、航空大都市的規模和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而隨著成都新機場建設,成都即將邁入與北上廣並肩的中國航空城第一方陣。」在2015年5月成都舉行的2015世界機場城市大會(亞太)會議上,國家民航局有關負責人如此表述。
成都正備受世界航空業關注。在去年舉辦世界機場城市大會之後,今年9月成都還將舉辦世界航線發展大會。被譽為全球民航界的「奧運會」和「世博會」的世界航線發展大會,已然將成都推向全球航空業的「前鋒」。據英國獨立機構約克航空統計,承辦世航會能為當地城市實現10億元人民幣的增加值總額,並帶來國際航線開通的爆發期。
航空助力開放門戶
「每一條航線的開通,都意味著這座城市背後經濟實力和開放力度的比拼勝出。」四川省發改委副主任代永波表示,機場的競爭日趨激烈,航線的開放是對等的,因此必須靠市場來支撐。
2015年,成都新開國際直飛客運航線8條,如果再算上兩條國際經停航線的話,新開國際航線已達10條。
以去年12月12日開通的巴黎航線為例,由於受到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的影響,成都旅客赴歐熱情有所減弱,讓業界對於首航航班的上座率頗有些擔心。但是在開航前,國航西南營銷中心市場部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首航航班上座率為92%,207位乘客,好於市場預期。」
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成都一直把自己定位為中國飛往歐洲的門戶。成都直飛歐洲航線不僅包括了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倫敦、莫斯科和巴黎,而且還先後接到義大利羅馬機場、米蘭機場,瑞士日內瓦機場,奧地利維也納機場的開航邀請,成都國際航線的開航節奏完全停不下來。
截至目前,成都已開通國際及地區航線88條,國際及地區通航城市達73個,航線網絡覆蓋北美洲、歐洲、中東、大洋洲以及亞洲的重要樞紐城市,在我國中西部地區是擁有國際及地區航線最多的城市。2015年,成都雙流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4200萬人次,成為中國內地第四大繁忙機場。
成都的底氣來自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外開放的力度。目前,成都與211個國家(地區)保持著直接經貿往來,美、德、法、澳等15個國家獲批在成都設立領事機構,數量位居中西部第一。
「繁密的航線網絡、高效便捷的物流體系,在某種程度上讓傳統區位優勢成為一個陳舊的概念。」在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丁剛看來,擁有國內一流航空網絡和蓉歐快鐵等國際鐵路貨運體系的成都,正在成為中國內地通往歐洲的「前哨」。
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
「成都經濟的發展和第二機場的修建,將為成都帶來越來越大的正效應。」四川師範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陳乾康表示,一條國際航線的開通每年能帶來2萬~3萬國際遊客。同時,大型樞紐機場客運量每增加100萬航空旅客,可為周邊區域創造1.3億美元的經濟收益。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成都造」則通過航線進入全球產業鏈之中。
目前,成都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全球80%的iPad、50%的筆記本電腦晶片、20%的筆記本電腦都是「成都造」。同時成都也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軟體外包城市。按照成都的預測,2020年電子信息將形成萬億級產業。
成都本身體現出的優越性,讓外資紛紛搶灘成都。數據顯示,2015年全市外商投資企業總量達7091戶,投資總額超600億美元;其中,2015年新增外資企業863戶,新增投資總額39.8億美元,新增註冊資本1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6%)。外商投資企業戶數、投資總額以及註冊資本均位於中西部城市第一方陣。
除了傳統意義上投資規模較大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選擇投資成都。大眾、英特爾、德州儀器、西門子等世界頂級品牌,不約而同地加大對成都的投入。目前,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271家已經落戶成都。即使與許多沿海發達城市相比,這個數字也毫不遜色。
作為網際網路經濟的代表,包括阿里巴巴、京東、亞馬遜等30多家全球性電子商務領域領軍企業也在成都設立了區域總部,80%的全國網絡零售百強企業以成都為中樞完成西部市場布局。
「成都民航業的快速崛起,說到底是全球產業鏈的內在需求。」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中心主任戴賓表示,以電子信息產業和IT製造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的迅猛成長,使得成都成為全球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而作為產業鏈不可缺失的環節,航空業也藉此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