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從攀枝花回成都,都要專門跑到滎經去買棒棒雞。
滎經是雅安市的市轄縣,這裡的滎經砂鍋和棒棒雞最為有名。
小時候,左鄰右舍都有一個黑乎乎的燉肉煲湯的滎經砂鍋。滎經砂鍋是用滎經當地產的一種黏土和煤灰,經高溫燒制而成,其手工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目錄。現在很多製作者著力於將滎經砂鍋發揚光大,改變傳統工藝生產一些茶具之類的東西,統稱為滎經砂器,
稍微扯遠了點哈,不過滎經最有名的其實是棒棒雞。
現在很多人都曉得啥子「廖記棒棒雞」,其實滎經的棒棒雞才是地地道道的棒棒雞。
相傳在清末時,滎經的「雞片」就很有名,但當時購買力低下,只有在逢年過節時才賣得出去。於是有人想出妙招,將整雞切成薄片按片銷售,讓普通人也能經常買得起。但切片銷售的雞肉很難切得均勻,顧客在購買時也會挑剔大小。1895年,滎經人周銀髮發明了以硬木棒敲擊刀背宰切雞肉的方法,使斬切出來的雞片大小厚薄一致,宰切時,一人持刀一人持棒,配合默契;木棒敲擊刀背時,發出的聲音隨力量輕重而變化,抑揚頓挫極富節奏感,「棒棒雞」由此而得名。
現如今,周家的棒棒雞製作技藝已列為省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周記(周彭記)祖傳棒棒雞也是遠近聞名。
而讓棒棒雞真正聲名遠播的還是在大城市隨處可見的「廖記棒棒雞」。廖記棒棒雞的創始人李良鋒是周記祖傳棒棒雞的第五代傳人,同為第五代傳人的還有成都田園印象的董事長熊阿兵和第四代傳人周仕英師傅的女兒周彭錦。
周記祖傳棒棒雞的店鋪位於滎經縣城的一條小街上,巨大的紅底黃字的招牌十分醒目。
店門兩側掛著滿牆的牌匾和獎狀,最醒目的便是「四川老字號」和「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牌子。
櫥窗裡面是一隻只煮好的肥大走地雞,一隻便有八九斤重,記得小時候大伯家曾養過一隻11斤重的大公雞,翅膀一撲稜就可以跳上餐桌,要是惹怒了它,雞冠一立,羽毛一豎,啄起人來連小孩子都怕,完全是公雞裡的戰鬥雞。
所以每次都只敢買1/4隻雞,加上點雞雜雞血也就2斤多了,拌出來也是很大的一缽。秤好後店員一人持刀一人持特製的圓木棒,刀在雞肉上一點點退移,兩人一放一敲,配合默契,在一聲聲的敲打中,一片片厚薄均勻的雞片就完美地斬切出來。
店裡的山珍雞就是加了筍絲的棒棒雞,斬好的雞片用塑料圓盒裝好,和料汁分開來裝。盒子底部是筍絲墊底,上面依次鋪著雞心、雞肝、雞血等雞雜,再上面是厚薄均勻的雞片。雞皮黃澄澄的,雞脯肉雪白,大公雞煮製的火候剛剛好,腿骨紅而不帶血。
雞片打包回家,吃之前只需將塑膠袋裡雞湯和紅油兌成的料汁淋在雞肉上浸泡入味就可以吃了。
棒棒雞的佐料十分考究,用純正的菜籽油煉製的紅油特別香,在買的時候隔著櫥窗玻璃就能聞到那濃鬱的香味。打底的雞湯加了大量的紅油,再加入漢源貢椒製成的花椒麵和熟白芝麻,吃起來雞片緊實不鬆散而又細嫩化渣,味道麻辣香醇但又麻辣適度,味道不搶雞肉的鮮美,真的是好吃得不得了。
墊底的筍絲也是味美。
吃剩的湯汁倒了可惜,可以自己再煮點藕片、土豆片、青筍、鳳尾什麼的放進去,像極了樂山的缽缽雞。
周記祖傳棒棒雞
| 地址 | 滎經縣團結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