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湖北網絡新聞獎」的啟示
武漢大學網絡新聞評價課題組
網際網路在進入中國公眾生活的十多年時間裡,網絡媒體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中國,網絡媒體並不等同於任何一個網際網路站點。衡量網際網路站點是否為網絡媒體的標準至少包括兩點:一、該站點是否經過國家相關部門批准,從事新聞信息的採集、整理、加工和發布等工作?二、新聞內容是否是該站點提供給用戶的主要產品?也就是說,我們所提及的網絡媒體是與新聞傳播保持高度密切聯繫的網際網路站點。這些網絡媒體在報導新聞、傳播事實和引導輿論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對我國現有網絡新聞作品的評價過程中,始終存在著兩大問題:首先,如何界定網絡新聞作品的類型?第二,如何確立網絡新聞作品的評價體系?
從國內現有的相關評獎中我們看到,各級管理機構、各類網絡媒體都制訂了各自的評選辦法,但在這些評選辦法中,尚未發現科學、系統和規範的類型劃分和評價細則。因此,本文選取2006年4月評出的「第七屆湖北網絡新聞獎」24件獲獎作品為研究對象,試圖建構中國網絡新聞的類型及評價體系。
「第七屆湖北網絡新聞獎」引發的思考
課題組認為,可從新聞內容與技術呈現兩大方面考察網絡新聞作品。本文著重談談內容呈現。
從本次網絡新聞作品的類型看,網絡新聞專題與其他類型作品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儘管本次湖北網絡新聞獎共設立七種評獎類型,但參評的49件作品中,網絡新聞專題作品共28件,佔作品總量的58%;網頁設計作品10件;網絡新聞專欄作品共4件;網絡評論作品3件; 原創新聞作品2件;網絡編輯新聞、頻道作品各1件。可見,網絡新聞專題集中成為各網站展現自身專業水平的作品類型。最後的獲獎情況也印證了這一規律。從24件獲獎作品看,網絡新聞專題共17件,佔獲獎作品的71%;網絡新聞專欄4件;網頁設計2件;網絡評論1件;原創新聞、網絡編輯新聞和頻道作品無一獲獎。一方面說明這三類作品目前是我國網絡新聞作品中相對薄弱的環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絕大多數網絡媒體對這三類作品還未引起重視。
讓我們先從新聞選題、新聞編輯的角度觀察網絡新聞作品在內容呈現上的表現。
(一)網絡新聞選題評價。
從新聞選題的普遍性原則看,網絡新聞選題應符合新聞價值的一般規律,即新鮮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此外,網絡新聞選題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本次獲獎的24件作品中,呈現出了不同的選題風格,但卻凸現了共同的新聞價值判斷。從新聞價值的一般規律出發,本次湖北網絡新聞獎參評作品的選題都體現出傳播者對新聞價值的判斷,尤其突出的是,新聞單位網絡媒體始終圍繞我國新聞宣傳的主旋律,將輿論引導者的社會責任內化為自身的功能定位。本次參評的絕大部分作品通過網絡新聞語言(文字、圖片、音頻、視頻、Flash等)將新聞價值和宣傳功能表現得更加豐富和立體,從而努力實現更有影響力、滲透力的傳播效果。
有些作品直接涉及重要現實題材,包括涉及中央經濟政策的「中部崛起」專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等重大題材的專題作品3件等。有些作品運用網絡新聞語言實現「三貼近」的新聞報導,並從新聞事件中引導健康、向上的輿論,如從社區建設選題引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等。還有一些作品則在輕鬆、互動的傳播過程中引發網友對社會話題的關注,如對旅遊景點門票漲價的討論等。另外一些作品則通過網絡技術實現了新聞即時報導,將最新鮮的、與新聞事件同步的資訊呈送給受眾,最典型的就是對江西地震波及湖北的即時報導。
網絡新聞作品的選題除遵循新聞價值的普遍規律外,還明顯表現出鮮明的新媒體特徵。
首先,突破了「新鮮性」價值的傳統理解。
傳統新聞學中對「新鮮性」的理解被解釋為「新近發生的」,這與傳統媒介技術在報導新聞事件時的時滯性有關。網絡傳播技術已經完全突破了時滯性的局限,可以實現新聞事件發生時的同步報導。這一「即時性」的特徵成為新聞網站傳播新聞、特別是突發事件的明顯優勢,也徹底改變了新聞價值對新鮮性的陳舊描述。有趣的是,網絡新聞選題同時又表現出對「新鮮性」的徹底「否認」,有些選題根本就與眼前的現實無關,而是突破時空,返回歷史,如「張之洞督鄂115周年」就非常典型。這一選題的意義在於,從歷史中發掘了新聞網站獨特的自我選題。
第二,對固有選題類型的突破。
按照新聞選題的一般性原則,選題對象首先應該確定在新近發生的事實。但正如上文所論述,網絡新聞選題憑藉其技術特點、內容整合等優勢,對固有選題類實現了突破性的發展。總的來說,網絡新聞選題對象可以分為事件性選題和非事件性選題。
事件性選題是指外在於網絡新聞傳播者控制的客觀事實。網絡新聞作品是對客觀事實的同步直播報導或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如「江西發生5.7級地震--湖北各地震感明顯」的專題作品。非事件性選題是指由網絡新聞傳播者事前策劃的選題。網絡新聞作品的內容是按照事前策劃採集、寫作並報導的客觀事實,如「張之洞督鄂115周年」,這類選題不僅發掘出歷史中的新聞價值,還充分展示了網絡新聞傳播的技術特點和內容整合的優勢。
從網絡新聞選題的現狀看,事件性選題是網站的常態作品,而非事件性選題往往是網站展示自身新聞傳播能力、提升品牌影響力的創新之作。可以說,網絡新聞選題已經實現了對固有選題類型的突破。
(二)網絡新聞編輯評價。
網絡新聞編輯水平的高低表現出網絡媒體的專業水準。本文認為,對網絡新聞編輯的評價應該基於三個原則:首先,應有對正確輿論導向的把握能力;第二,應有對新聞內容的取捨能力;第三,應有對網絡傳播技術的運用能力。
1.網絡新聞編輯應體現對正確輿論導向的把握能力。
在我國,網絡新聞作品無疑是新聞宣傳陣地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對網絡新聞編輯者而言,首先要有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體現在選題中,也同樣體現在標題、語言、順序排列等新聞要素的組合中。
以「中部崛起」專題為例,編輯者將歷史回顧、背景展現、政策解讀、戰略分析、原創採訪作品、嘉賓訪談等內容整合在一起,緊緊圍繞中央經濟會議提出的中部崛起戰略做文章。最可貴的是,編輯者在BBS互動論壇中有傾向性地選擇網友的原創評論,並在網站呈現中加以突出,以表明網站自身的輿論引導功能。可以看到,只有網絡編輯者把握了正確輿論導向,我國新聞網站才能發揮引導的傳播效果。
2.網絡新聞編輯應體現對新聞內容的取捨能力。
網絡新聞與傳統新聞的一個重要區別是不受版面、時間等資源的限制,可以容納並展現巨大的信息量。但是,受眾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們會根據閱讀習慣、自身需要來選擇新聞內容。因此,網絡新聞編輯必須考慮如何平衡信息量海量與適量之間的矛盾,從而對新聞內容進行取捨。
以「罹難、屈辱、勝利、復興」專題為例。該選題以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為契機,結合武漢發現珍貴抗戰歷史資料的新聞事件,對珍貴歷史圖片、文字進行了整理和拍攝,並通過圖、文、視頻進行了整體報導。應該說,現有的、豐富的歷史資料可以讓我們很方便地製作一個內容豐富的抗戰題材專題,但是,如果以海量信息進行傳播,可能會淹沒新聞事件獨特的價值,反而影響傳播效果。因此,該專題主要選擇以文字和獨家歷史圖片結合的方式進行內容呈現。簡潔、明朗的文字風格,結合視覺衝擊力極強的歷史圖片,讓整個專題充滿了力量。所以說,網絡新聞編輯在處理新聞內容的過程中,一定要有自己明確的主導思想,並按照自己的價值判斷呈現適量信息。
3.網絡新聞編輯應體現對網絡傳播技術的運用能力。
網絡新聞實現非常依賴傳播者對技術的運用能力。應該說,技術是網絡新聞傳播的制約因素。僅從內容表現手段看,現有傳播技術已經可以實現同步直播、互動報導等報導方式。豐富、恰當的技術手段應用,將大大提升網絡新聞傳播效果,反之則無法體現新聞作品的網絡性特徵。
以「張之洞督鄂115周年」專題為例。該專題是典型的非事件性新聞報導。設計者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尋找新聞價值,其結合點定位在從張之洞與湖北的淵源中反思湖北開放的歷史和現代化進程,從而對現有的中部發展戰略提供思想資源。在這一新聞價值判斷的主導下,編輯者在內容呈現中突出了現實與歷史比較的報導方式,有意識地將相關的圖片、原創文字作品、原創視頻作品進行整合,通過多樣化的媒體組合立體報導對歷史遺蹟的尋訪,進而引發人們對現實問題的思考。這樣,非事件性新聞報導從文化、歷史的角度同樣實現了輿論的引導,而這種引導是建立在對技術的嫻熟運用和編排中。
考察網絡新聞作品的技術呈現水準可以通過四大指標進行評價:視覺設計;互動性;主流瀏覽器支持;瀏覽效果。(此略)
分析第七屆湖北網絡新聞獎的獲獎作品,總的來看,我國網絡新聞傳播還處於起步階段,很多技術運用、新聞編排還普遍存在問題,網絡新聞傳播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我國網絡新聞類型及評價體系建構
一、網絡新聞的類型。
本次湖北網絡新聞獎評選共開設了七種獎項,但我國對網絡新聞作品的常見分類主要包括「網絡新聞評論」、「網絡新聞專題」和「網絡新聞專欄」三類作品,其分類標準主要轉化自傳統媒體的新聞作品分類。應該說,這種分類概括了當前網絡新聞作品的主流形態。不過,我們認為,應該豐富網絡新聞作品的分類,從長遠發展的眼光研判網絡新聞作品的類型劃分。
我們認為,網絡新聞類型的劃分應該尊重和突出網絡新聞的特徵。具體而言,我們建議將網絡新聞劃分為以下類型:
(一)網絡新聞專題。該類型是指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和新聞報導體裁全面呈現特定的新聞事實。如上所述,網絡新聞專題不僅應該涉及事件性選題,還應涉及非事件性選題,鼓勵網站運用創新思維、原創報導進行輿論引導。
(二)網絡新聞專欄。該類型是指新聞網站固定設立的、在至少一年時間內保持更新的專門欄目。在評價過程中,應該強調網絡新聞專欄的更新及其影響力。
(三)網絡新聞評論。該類型是指通過網絡媒體首發的、對某一新聞事實進行評價的言論作品。該類型作品應充分考慮網絡新聞的特徵,不必拘泥於用文字形式發表評論,實際上,通過多種媒體語言進行評論更能凸現網絡新聞的個性特徵。
(四)網絡新聞直播作品。該類型是指通過直播手段同步報導新聞事實。網絡直播技術最能體現網絡新聞即時性的特點,在實際運作中,應特別鼓勵新聞網站對突發事件進行直播報導,以最可靠的信息維護社會秩序,引導社會輿論。
(五)網頁設計作品。網頁設計作品類似於傳統媒體的版面設計作品,該類型通過新聞網頁的設計表達新聞理念。對該類型作品的評價,可以主要考察網絡新聞的視覺效果、媒體類型的搭配等要素,應該意識到視覺要素本身就是網絡新聞的獨特語言。
二、中國網絡新聞的評價體系。
如前所述,我國尚未出現科學的、系統的網絡新聞作品評價體系,但這又是一個必須建構的體系。這一體系的創建可使各界能夠客觀地認識我國網絡新聞傳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應該承認,評價體系的建構是一項繁雜的工作,指標的確立、獲得和分析都必須建立在對網絡新聞發展的歷史追蹤和最新關注中。本文以「第七屆湖北網絡新聞獎」為切入點,嘗試性地建構了網絡新聞評價指標(見下表)。
(此處有一表)
我們認為,對中國網絡新聞的評價體系應包括兩大部分,即內容呈現評價和技術呈現評價。
當然,網絡新聞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還需要進一步地考察和數據分析。本文的意義在於建構一個符合中國網絡新聞發展現狀、操作性強的評價體系,為中國網絡新聞的未來發展提出具體的指標。
(本文執筆:肖#、劉麗群、王朝陽、洪傑文、何明貴;編輯:徐蟾桂) #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