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全新文化生態體系

2021-01-20 央廣網

建構全新文化生態體系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文化產業呈現「兩極分化」態勢:傳統文化產業「踩了剎車」,要過坎;數字文化產業「踩了油門」,要爬坡。近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暨「2020年文化藍皮書」發布會上,文化產業界專家深入解析此次發布的《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報告(2017—2020)》,把脈文化產業發展走向,探討文化產業如何「爬坡過坎」,實現高質量發展。

服務「文化強國」的大戰略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並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其中,對文化產業提出新要求: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包括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規範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創新推進國際傳播等。

「既有戰略布局,又有戰術突破;既重社會效益,又要經濟效益;既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又要促進雙循環、增強硬實力,面對文化產業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我們腳下已經不再有前人走過的道路,發展已經進入『無人區』,一切都需要去探索,需要在體制機制政策方面做『原始創新』。」20年來主編《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曉明的判斷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是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科學包容的精神不斷試錯,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當前,文化產業面臨的新問題是傳統文化產業要如何「過坎」,以往由政府主管主辦的、以出版廣電等傳統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服務體系,如何能向數位化平穩轉型;而新興文化產業則面臨要解決「爬坡」的問題,以民間力量為主導、以新興媒體為主要載體的數字文化產業,如何提高思想文化境界,增強內容支撐,建構起一個全新的文化生態環境。

爬坡過坎,破繭成蝶,建成「文化強國」。中華民族真正實現偉大復興,還需要解決如何建成「文化強國」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勝認為,這意味著中華民族要為當今世界提供「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的文明生活典範;要進一步擴大學者隊伍,提高學術品質,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文化發展和文化強國建設。

文化科技的新動能

隨著數位技術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近10年來,文化產業已呈現劇烈的結構變化。可以說,令人炫目的「數位化」,是推動中國文化產業在新一輪全球化中從「跟跑」邁向「並跑」甚至「領跑」的關鍵。

以出版業為例,傳統出版管理部門每年只發放約50萬個書號。但進入網絡時代,全國各種網絡文學平臺上共有1300萬人從事內容生產,年產約2400萬部作品。同時不斷延伸產業鏈,國內熱播影視產品很多都由爆款網絡小說IP改編而成。

算法和規則截然不同,技術和思維深刻變化,文化產業價值鏈解構重組:傳統文化產業是「線性的」再生產體系,創作—生產—交換—消費—回到創作。然而,數位化和網絡化的發展,特別是平臺公司的崛起,終結了這一模式,新模式是開放性、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是全新的文化生產體系,專家稱其為「文化大生產體系」。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章建剛看來,這個全新的「大生產體系」是新型文化生態系統的關鍵,有幾個突出特點:生產者和消費者相互融合;專業化生產者(PGC)和非專業化生產者(UGC)相互合作;人際交往的社交屬性和商業屬性無縫連接等。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受眾也是傳播者,構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真實場景,激發了文化創造活力。

融合發展的新方向

數字文化產業要「爬坡」、傳統文化產業要「過坎」,現實中卻橫亙著這樣一對矛盾:一方面是數千萬的「創意者」亟須得到豐富傳統文化的滋養,另一方面卻是大量文化資源沉睡著,比如數以億計的文物得不到展示,「展出率」只有2.8%。

對此,藍皮書給出了解決方案——伴隨5G商用時代的到來,文化領域目前最緊迫的戰略任務就是打造新一代文化基礎設施,「文化—科技—金融」三元政策體系整合創新,激活更多文化資源,建構全新文化生態體系。

「要將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選在文化遺產數位化和文化金融工具創新兩個基點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河建議,建立由「數位技術研發方+文化內容解讀方+文化資源提供方」共同發起的企業化協同創新平臺,打通文化科技融合的「最後一公裡」;同時,加強對基於「網際網路+」平臺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的評估技術研究,加強對基於數位技術和網絡平臺的創新型金融工具研究,以金融科技創新打通從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的通道,建立起「公共財政+社會資金+商業資本」協作開發的創新機制,讓文化與金融合作的輪子也快速轉起來。

擴大內需的新消費

不管是傳統文化產業的「過坎」,還是新興文化產業的「爬坡」,最終都要有人「買單」,需要強大的文化消費力作為支撐。但在藍皮書中,上海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史東輝的研究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我國居民文化娛樂消費增速相對較慢,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827元,比2013年增長了43.3%,年均增長7.5%,不僅比同期文化產業增加值12.1%的年平均增長率低了4.6個百分點,也比同期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年平均8.5%的增長率低了1個百分點。

而雲南大學國家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副主任胡洪斌對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也進一步表明,城鄉文化消費的差距和區域文化消費的不平衡正越發明顯。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的差額從2013年的771元擴大到2017年的1078元,城鄉文化消費差距日益擴大,我國居民人均文化消費增長主要由城鎮居民來帶動。

「鄉村具有廣闊的文化資源。要以文化創意激活鄉村文化資源活力,實現鄉村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強調「在地化」,即依託文化資源的在地性,發展特色文化產業,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通過「產業先行,融合發展」,用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讓休閒旅遊促進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有機結合,推動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協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單繼剛認為,抓住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契機,深刻認識娛樂和休閒的經濟和文化價值,持續改善文化消費的社會環境,助推文化消費潛力釋放,能進一步擴大內需,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相關焦點

  • 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未來建構
    有學者提出按照史、論、評的三分模式;有的認為按照門類藝術來設定,各藝術門類的理論研究都是二級學科;有的堅持基礎理論加實踐類模式,如史論評加藝術文化產業,或加藝術管理學;有的認為應把中國藝術史論作為二級學科等。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已經走過8年的時間,二級學科一直沒能確定,這無益於整個藝術學學科體系的建構和未來發展。
  • 建築場所與建構的視野
    在建築場所喪失、空間虛擬與形式失真的社會現象下,建築師必須重新審視當代的價值體系與文化危機、反思建築實踐與設計過程、慎重推敲與研究建築學體系內的場所、空間、形式與建構的關係,從而認清並把握建築的發展趨向。   1、場所與建構   場所是構建出來的。從建構的角度看,建築與特定場址的連接方式是一種宏觀建構的認知。
  • 試論族群建構與文化認同
    在當代普遍的民族-國家話語體系下,這種關乎群體的歷史文化符號和民族主義聯繫在一起,具備現代國家政治生活層面的普遍合法性。在格爾茨看來,族群指涉一種以「原生情感」為基礎的行為群體的建構過程,「人們在血緣、語言和習俗等方面所呈現出來的一致性,蘊涵著一種自在自束、難以名狀、有時是難以抗拒的強制力。」
  • 智庫論壇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工業文化
    從生態倫理和環境倫理的角度,工業發展過程中要通過科學決策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影響,保護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樹立保護自然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道德品質與道德責任。在社會層面,工業發展要尊重人的生命倫理,增進人的幸福, 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企業家群體是工業倫理的關鍵踐行者。
  • 智庫論壇|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工業文化
    (王新哲、孫星、羅民,2018)在自然環境層面,工業倫理涵蓋的領域包括生態倫理、環境倫理、生命倫理、政治倫理等。從生態倫理和環境倫理的角度,工業發展過程中要通過科學決策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影響,保護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樹立保護自然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道德品質與道德責任。在社會層面,工業發展要尊重人的生命倫理,增進人的幸福,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
  • 美術研究|藝術符號學在李澤厚美學話語體系建構中的肯綮之功!
    《哲學實踐》《符號邏輯導論》成為朗格符號學的邏輯起點,《哲學新解》《感受與形式》《藝術問題》構成朗格藝術符號學的三部完整系列,《哲學概述:藝術、語言、符號的相關情感心靈研究》將哲學、符號學以及人類的心靈情感有機聯繫起來,並最終在洋洋灑灑的三卷本《心靈:論人類情感》中將上述問題回歸到人的本身,在範圍最為廣泛的人類文化建構的基礎上,形成了完整的人本主義立場上的哲學符號學框架體系。
  • 建立生態文化體系的重要意義與實踐方向
    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暴露了人類文化的困境。只有通過確立生態文明理念,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建立生態文化體系,採取切實的行動,加強生態治理,才能克服生態危機,維護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 《當代中國生態文學景觀》| 史論格局與文化眼光的交融
    當代生態文學研究在國外創作與研究譯介、理論話題與理論體系探討、創作跟蹤評論等方面成果豐富,從當代文學「歷史化」的高度,對創作實踐整體觀照和歷史定位性提升卻頗為欠缺。趙樹勤、龍其林合著的《當代中國生態文學景觀》在這方面拓展和充實了當代中國生態文學研究的學術空間。 該著以宏觀考察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考察當代生態文學,建構起一種文學史研究性質的學術框架。
  • 《白鯨》:象徵體系下的宗教內涵和多重精神世界的建構
    本文嘗試著從從生態哲學、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隱喻等角度去解讀該部作品,去揭示捕鯨故事背後更為深刻的精神和哲學內涵。恰逢19世紀是這樣一個特別的時代:這一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加速發展,人的欲望逐漸膨脹,此時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得到大肆渲染以致於生態環境遭遇破壞。而麥爾維爾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作了《白鯨》這樣一部海洋題材的小說。大海作為人與白鯨共同生活的生態系統的代表,人類與自然原本應該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
  • 【多媒體論壇】我國網絡新聞類型及評價體系建構………武漢大學...
    第二,如何確立網絡新聞作品的評價體系? 從國內現有的相關評獎中我們看到,各級管理機構、各類網絡媒體都制訂了各自的評選辦法,但在這些評選辦法中,尚未發現科學、系統和規範的類型劃分和評價細則。因此,本文選取2006年4月評出的「第七屆湖北網絡新聞獎」24件獲獎作品為研究對象,試圖建構中國網絡新聞的類型及評價體系。
  • 《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本文從主題功能、形象建構、傳播效果三個方面對《中餐廳》進行分析,肯定其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構良性的中國文化形象所做出的有益探索,為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但《中餐廳》並不是簡單地展現餐廳經營的真實情況,而是藉助節目「跨地域」的拍攝方式以及「面向內」的播出特點,提供一個雙重的文化觀察視角,使本土與異域的文化均得以呈現,從而達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構良性中國國家形象的目的。對於「國家形象」,我國有多種概念界定。
  • 2018年「全國生態文化村」名單出爐
    人民網三亞12月20日電 (記者 蔣琪)20日上午,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成立十周年誌慶暨「全國生態文化示範基地」「全國生態文化村」授牌儀式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根據各地申請和推薦,組織開展專家評審,確定了128個行政村為「全國生態文化村」。
  • 張梅:傳統文化符號與安倍政府對日本國家認同的建構
    一方面,日本在建構一個符合「傳統」的共同體的過程中,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在官方話語層面受到一定的壓制和排斥。另一方面,日本被重塑的「傳統」與中國文化具有盤根錯節的連通性,為中日兩國改善國民感情,建構共同的價值認同提供了有利條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日兩國在捐贈物資時以漢詩文為媒介的互動成為一大亮點。
  • 張生祥:翻譯傳播學:理論建構與學科空間
    翻譯傳播學是對翻譯學學科理論建構和學科空間的一種新嘗試,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學科研究範疇,即從傳播學的視角對各種翻譯現象進行外觀式的探察。翻譯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活動,譯者作為翻譯傳播中信息的傳、受者,在翻譯中擔任的主要任務除了還原、重構和建構文本的意義之外,其還肩負著傳播文本信息的重任。信息在源語文本、譯者、目的語文本、讀者之間的交互流動,說明了翻譯與傳播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繫。
  • 建構一個不屬於「我」的「燃燒世界」
    「我們的世界在燃燒」指向中東地區接連不斷的衝突及人道主義危機,同時涉及生態危機和環境災難,例如從亞馬遜河到加利福尼亞,還有澳大利亞的巨大破壞性森林火災。> 展覽現場「我們的世界在燃燒」展覽肯定了藝術作品在面對世界混亂失序時,有能力採取一種立場進行幹預。
  • 中國翻譯學的建構路徑
    要使我們的翻譯理論體系具有中國的優勢,必須重視我們自己的經驗和智慧,要養成我們中國式的人文情懷、文化姿態和敘事方式,直接進入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的過程,體驗和思辨出具有自己文化專利權的原理、原則。然後對東西方的原理、原則進行互相參照,互相貫通,相同的東西通之,不相同的東西比較之,在參證比較中得出更加深層次的結論。  重建中國譯論,至少有這麼幾條道路可以探索。
  • 識別與傳承: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共同體建構中的中華文化基因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共同體的建構,也應當重視中華文化基因的凝聚作用。作為中華文化內部最小的信息單元和信息鏈路,中華文化基因以連續性和穩定性表達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優勢,以「日用而不覺」的方式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助力鄉村振興
    因此,重構鄉村文化生態系統的文化設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文化設施的建立、文化資源的保護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鄉村的規劃、建設環節都應該代表著新時代語境下現代文明的發展趨勢。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應緊密結合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促進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推動文化、旅遊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
  • 實踐美學:建構的往昔與未來
    ▌論壇前提   當代對於建構的理解應該得到拓展。為了這種拓展,我們卻可能必須回到過去,回到這一主題的源頭。哥特弗裡德·森佩爾把建構歸於「實踐美學」的領域,毋庸置疑,他關心美學問題:美,知覺,再現;但同時也心系建築「實踐性」的幾個維度:作為一種建造事實的實在性,去適應當代文化的必要性,以及因回應地形條件而來的具體性。
  • 人民日報:建構富有道理的當代中國哲學
    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外國,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