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未來建構

2020-1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編者按 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建設還有待完善,學科體系中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的身份亟需學理性確證,二級學科和藝術實踐類學科需要進一步完善;學術體系中,中國古代藝術的學術研究當為其本,對中國古代藝術的研究應做到「內容之通」「學脈之通」和「古今之通」,立足「大生命」的學術視域,對中國藝術文獻和作品進行「源」之歸復與開顯;話語體系的未來建構應堅持開放視域,面向自身,並加強對新的藝術形式的研究和話語的傳播。

 

  近日,《文藝研究》發表了韓子勇、祝東力、李修建、孫曉霞、魯太光合著的文章《關於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的若干問題》(2019年第12期),對中國藝術學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歷史脈絡、存在的問題、未來設想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探討。這對中國藝術學的建設必然有巨大的推動,促使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能得到深入探究並落實。本文在此篇文章的基礎上,對「三大體系」所關涉的一些問題及其未來建構予以進一步討論。

  一、學科體系

  藝術學學科可謂一個年輕的學科,年輕,意味著諸多的問題;年輕,同樣意味著希望、朝氣及魅力。本學科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其未來的建構主要體現在下面一些方面。

  (一)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身份的學理性確證

  目前,此問題的討論成為學界熱點,但仍未達成一致意見,主要分歧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學科的命名問題。一種觀點認為「藝術學理論」這種命名不妥,主張用「藝術理論」「藝術學」「元藝術學」「藝理學」等更為妥當;另一種觀點認為既然已經確定此種提法還是沿用之為好。本文認為「藝術學理論」這種命名確有不妥,主要原因是研究對象不明,學理不通,中外沒有對應,這也是導致這一學科所包含的內容、二級學科的確定出現困難並導致分歧的原因所在。但畢竟已經沿用8年,貿然改之也會使研究教學無所適從,因此,不妨在開放包容的態勢下充分討論,集思廣益,從而最後確定。學科的命名直接關係著這一學科的建設、發展以及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學界同仁應積極參與。

  其二是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與門類藝術一級學科的關係問題。這是由命名問題直接導致的,也是學界爭論的一個焦點。一種觀點認為藝術學理論和門類藝術學科都是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只能研究藝術的一般共性的理論問題,各個門類藝術學的理論研究歸屬於具有特殊性的各個門類,這種研究不屬於藝術學理論學科範圍。持這種觀點的除了一些從事藝術學理論研究的學者,還包括從事門類藝術研究的學者。另一種觀點認為各個藝術門類的理論研究也屬於藝術學理論學科,不應排斥出去。隨著評估中研究成果的歸屬、碩博研究生的選題以及論文的評審等問題的出現,這種爭論也愈加突出。爭論集中在學科歸屬問題上,也就是劃界的問題。

  分歧的產生源於如何認識「藝術」「藝術學」和「藝術學理論」。「藝術」是一個複數概念,當我們說「藝術」的時候,實際指向的是各個具體的藝術形式,包括著各種藝術門類的藝術作品,同時它也是一般,其區別於非藝術,因此「藝術」指向具體又超越之而生成一般。由此「藝術學」就是建立於具體藝術門類基礎上的一般性的學問、科學、學科,是理論化、系統化、普遍化的。「藝術學理論」一是對「理論」的強調指稱,如哲學理論、文學理論、歷史學理論、美學理論,這種強調意在區別於其他學科,也區別於實踐;二是對理論層級的強調指稱,即對「藝術學」的「理論」的強調,也就是理論的理論,如「原理」「元藝術學」的理論範圍,這兩個方面的強調指稱是維度的不同。

  基於此,「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涵蓋的學術範圍應該包括如下層面:

  1.基礎性、普遍性的領域,如現在的「藝術原理」「藝術概論」「藝術導論」和「元藝術學」所包括的內容,探討藝術的本質性、共性問題。

  2.各種交叉學科的領域,一是藝術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如藝術美學、藝術社會學、藝術文化學、藝術心理學、藝術人類學、藝術管理學、藝術經濟學、藝術傳播學等;二是藝術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如藝術學與生物學、物理學、醫學等學科的交叉。

  3.各個藝術門類的基礎理論、交叉學科和前沿理論的研究。如各個門類藝術的哲學研究,如繪畫哲學、音樂哲學、設計哲學、電影哲學等,這種哲學探究是最為基礎、最為必要之領域,交叉學科和前沿問題關乎各門類學科的發展和價值實現,而這些領域不僅僅歸屬於每個單獨的門類,且直接內在地關聯於整個藝術領域的哲學思考、理論深化和未來拓展,理應包含在「藝術學理論」範圍之內,此其一;其二,這些領域在各個門類藝術的一級學科往往不受重視,以致長期沒有進入學術視野,或是基於傳統的學科積弊局限無法進行深度探究和拓展,如再被排除到藝術學理論的學科範圍之外,必然造成這些領域的繼續弱化;其三,門類藝術如設計、戲劇與影視本身就是綜合藝術形式,對這些藝術形式的基礎理論、交叉學科、前沿理論以及綜合性的研究理應歸屬到「藝術學理論」之中。因此,是否屬於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不是要看研究一門還是兩門、多門藝術形式,而是看研究的問題、理論視域和深度廣度。在目前學科發展的背景下,應以開放之態、學術之心、未來之向面對問題,在學術探索中完善學科建構。

  (二)二級學科的建設和完善

  目前,藝術學理論二級學科沒有統一的設置,各個高校和科研單位按照各自師資隊伍的情況進行設置,在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學培養中,這種設置往往並沒有通過教學內容和研究方向得到實質性的貫徹和體現。至於二級學科如何劃分,學界也存在著分歧。有學者提出按照史、論、評的三分模式;有的認為按照門類藝術來設定,各藝術門類的理論研究都是二級學科;有的堅持基礎理論加實踐類模式,如史論評加藝術文化產業,或加藝術管理學;有的認為應把中國藝術史論作為二級學科等。藝術學升格為門類已經走過8年的時間,二級學科一直沒能確定,這無益於整個藝術學學科體系的建構和未來發展。

  本文認為二級學科的設置首先要遵循一級學科的學科性質、基本要求和未來發展的向度來定,其次根據各教學科研單位具體的師資資源調整,既考慮到學科的基本要求,又以開放包容的態勢呈現。基於此,可進行如下設定:

  1.史、論、評三個向度是必要的,這是基礎,也可將評放到論之內,藝術史可包括中外的文獻史料、史觀、史法以及按照歷史時期劃分的諸多方向;理論中可將中國藝術學理論和西方以及當代理論部分都作為三級學科設定,這樣可以按照中外的維度設定為中國藝術學理論、西方藝術學理論或比較藝術學理論,也可按照藝術哲學、藝術美學、藝術倫理學等基礎理論方向設定。

  2.理論和實踐結合的二級學科設定,除了基礎理論方面的二級學科,可適當增加具有實踐性的學科,如藝術教育、藝術管理、藝術傳播、藝術創意產業、藝術考古、藝術遺產、民間藝術等。

  3.跨學科的二級學科的設定,如近年來發展勢頭較好的藝術人類學、藝術社會學等。

  4.新興的藝術領域的融納也可設定為二級學科,如數字藝術、人工智慧藝術、新媒體藝術等,這樣可以促進新興藝術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使中國藝術學的學科體系在開放的視域中建設,避免成為藝術實踐的追趕者,西方藝術的模仿者。

  (三)藝術門類學科的發展完善

  除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之外,美術學、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和設計學這些實踐類的門類一級學科同樣存在著學科自身合法身份的確證問題,在實際的教學科研中,各個具體的藝術門類基本上還是各司其職、各自為政,如美術學這樣傳統的由來已久的稱謂仍然存在著這種問題,其中的「西畫」(油畫)、「中國畫」「書法」「工藝美術」和「建築藝術」如何統一?共同的特質究竟是什麼?而且,一般把當代藝術也歸屬在「美術學」,但是紛繁複雜、異彩紛呈的當代藝術如何歸類?再如戲劇與影視學中的中國戲曲、戲劇、電影和電視,這些具體藝術形式也存在著巨大差異;設計學中的平面設計、環藝設計、建築藝術設計、產品藝術設計如何界定其「共性」特質?這種界定之於各個具體的藝術門類意義如何彰顯並實現?這些需要哲學化的深度思考、科學論證和價值關懷。上述一級學科的二級學科同樣沒有得到完善。

  藝術實踐和理論的分割一直是中國藝術學的病症,互相的排斥、漠視或是橫眉冷對充斥著學界和教學。從實踐性藝術門類來看,重技能輕理論,重生產輕觀念,重自家輕他家,這些現象具有普遍性,導致缺少理論的積澱、觀念的支撐和視野的開拓,直接會限制藝術創作和整個實踐類藝術群體的水平提升,學科的發展必然會拖滯,與西方的距離也會更遠。因此未來實踐類的藝術學科應大力強化自身的理論知識、思維和思想觀念的提升拓展,打破各自的門戶拘轄。具體而言,可強化並深化各自理論的研究,改革現有的課程設置結構,通過定期的理論交流、交叉學科的學習研究等方式提升各自的理論水平,這樣,無疑會推動藝術創造精神的培養和創作實踐的提升。學科的設定是一種規約、一種導引,也應是一種動力,一種源源不斷的養料補給,最終通過學科自身的蓬勃發展而實現「人」的成就。

  二、學術體系

  學術體系是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的核心,既然是「中國」的藝術體系構建,那麼中國古代藝術的學術研究當為其本。「本立而道生」[1],這關涉中國藝術的本源性和當代性問題,加強中國古代藝術的研究應成為未來學術體系建構的重點。

  (一)「通」之理念的建構

  「通」是中國古代藝術學體系建構的理念支撐和方法路徑,這種「通」包括「內容之通」「學脈之通」和「古今之通」。

  1.內容之通

  中國古代藝術的體系構成包括如下層面:以宮廷貴族為主導的宮廷藝術、文人群體建構的文人藝術、民間工匠藝人創作的民間藝術、以宗教信徒為主創作的宗教藝術。這四個層面的藝術創作主體也就是作者與藝術作品、接受者形成了藝術世界,其中作者是關鍵,他們是藝術思想的創造者,思想的承載者是藝術文獻和藝術作品,思想的生成便是每個時期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語境以及由此建構的藝術機制,思想的傳播和交流建構了接受者(批評者、欣賞者、消費者、收藏者)。這構成了中國古代藝術之學術研究的主要內容,對這些內容的學術研究,到目前為止還遠遠不夠。

  2.學脈之通

  中國的學術體系是一個學術生命的整體,經史子集各個分支如同生命之血脈,因此「學脈」更強調其生命義、整體義。基於此,中國古代的藝術體系是建立在哲學根基之上,融通文學、歷史等學脈的,如果就「藝」論「藝」則是真真不得「藝」之究竟,以現在的學科分制去裁剪古代的藝術文獻、藝術作品,便如同《莊子》中的倏忽之於「混沌」,最終便是「混沌」生命的不再。中國古代藝術是以文人群體為核心的藝術世界,這裡的「文人」不僅限於文學家,而是泛指浸潤滋養在經史子集和道教、佛教中的學者,其中也包括樂論、畫論、書論之思想的生產者,以及那些具有學養的藝術創造者。這些「文人」是「通才」,且所通之藝也不局限一種藝術形式,因此「學脈」通,「藝」也通。蘇軾曾言道:「物一理也,通其意,則無適而不可。分科而醫,醫之衰也;佔色而畫,畫之陋也。和、緩之醫,不別老少,曹、吳之畫,不擇人物。謂彼長於是則可也,曰能是不能是則不可。世之書篆不兼隸,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謨真、行、草、隸,無不如意,其遺力餘意,變為飛白,可愛而不可學,非通其意,能如是乎?」[2]蘇軾以醫之不能分科為例,主張「通其意」之藝道融通觀,這一思想至今仍是透脫之語,切中時弊。

  3.古今之通

  當代人從事古代研究有個「返」與「回」的路徑,此路徑應是「通途」而無「區隔」,其實質便是古今學思與藝術之內在生命的融通。現代新儒家的代表徐復觀曾提出以「追體驗」的路徑溝通古今,「我把文學、藝術,都當作中國思想史的一部分來處理,也採用治思想史的窮搜力討的方法。搜討到根源之地時,卻發現了文學、藝術,有不同於一般思想史的各自特性,更須在運用一般治思想史的方法以後,還要以『追體驗』來進入形象的世界,進入感情的世界,以與作者的精神相往來,因而把握到文學藝術的本質」[3]。「在中國,則常可以發現在一個偉大的藝術家的身上,美學與藝術創作,是合而為一的。在若干偉大的畫論家中,也常是由他人的創作活動與作品,以『追體驗』的功夫,體驗出藝術家的精神意境。」[4]他認為古今之間是一種生命的相邀,是「把問題收納在一個人的精神之內,或者是收納在一個人的生活之內,而加以觀察實驗,是把自己的心當作實驗室」[5]。古今之通是通過心靈的體驗悟解來澄明藝術的真諦。

  (二)立足「大生命」的學術視域

  在中國人的哲學觀念中,天地萬物為一「大生命」,此「大」一是指宇宙之大;二是涵納之廣大,包含天地、天人、人人、人物、身心,將天地宇宙之萬物盡納其中;三是生命之博大,涵納生理生命、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中國藝術的特質和精神正是建基於這種「大生命」的思想視域中。

  中國哲學講「一」。「一」並非一實體,而是強調宇宙天地萬物的本源性、整全性、本真性、自然性,天地萬物「一物也」「一理也」。《說文解字》釋為:「一,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6]蘇軾曰:「《易》曰:『天下之動,正夫一者也。』夫動者,不安者也。夫惟不安,故求安者而託焉。惟一者為能安。天地惟能一,故萬物資生焉。日月惟能一,故天下資明焉。天一於覆,地一於載,日月一於照,聖人一於仁。非有二事也。」[7]「一」是宇宙天地萬物及其化生之本,人為「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8]。因此,「大人」自然便「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9]。天人以合,人人以合,人物亦合,身心亦合,朱熹曾言:「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10]人、物根於天,「人物之性亦我之性」「萬物之理具於吾身」「渾然與萬物同體」「放下身來與萬物一例看」,天人、人人、人物、身心構成一宇宙大生命,生物之間可「合」,可「化」,可「遊」,可「戲」。

  這樣的「大生命」是生生、遵生、敬生、愛生,《周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方東美認為「生」並非「如尋常所謂靜態一度之生產,而是動態往復歷程。《易經》『生生』一辭,中文直解為『生之又生』,或『創造再創造』」[11]。中國哲學、美學、文學和藝術中強調的「生生」「生意」「生趣」「生理」「觀生」「活處觀理」「活潑潑地」等,體現了中國文化對生命的根植和高揚,對創造精神的尊重和追求,這種生命包含著生理生命、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其中蘊涵著承繼、尊崇、反省和創造,是以有限通向無限,在時空的維度中有著意義的生命延脈。這種生命精神建構了紛繁絢爛的藝術世界。理解中國古代的書畫、園林建築、音樂戲曲等藝術形式,當依此處立基,否則很難理解中國的水墨中會有天地的色彩,山水畫中的一花一樹、一石一水中會有生命的脈動,書法之線條的沉厚舞動會有精神的醇古蕭散,也不會聆聽一曲《高山流水》就感受到世界的澄明,賞一方小印會悟解天地遼闊。

  基於此,「大生命」的立基和根植當為中國古代藝術的學術向度,也是中國古代藝術「當代性」的「可能性」。《關於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的若干問題》一文中談到「中國藝術體系以文人為中心構建」,「大生命」觀恰是文人之精髓。面向當代,古代的精神、精髓需要承繼,承繼不是守護不變,也不是「轉化」為另外一副面孔而成為所謂的「當代」,而是真切真實並整全的呈現,真切是切近生命自身,要有自家體貼,真實為「修古好學,實事求是」[12];是「根植」,是「養」,是「融」,是自然的「化」。如果這樣,古代到當代的距離沒有那麼遙遠,也就不會有重重的隔礙,因此中國藝術的學術體系是「學脈」的建構,這種學脈貫之以科研、教學和社會大眾,會自然地綿延至後來者,滋養之,生成之,活絡之。

  (三)「源」之歸復與開顯

  中國的藝術文獻和作品是中國藝術學學術體系建構的源頭活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13],問中國藝術之渠,得中國藝術之清,必溯歸其源頭活水處,然後探知其流脈、境域,進而得其精髓,獲取生命活力。文獻和作品是中國藝術思想家和藝術家的藝術遺產,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雖有很大的推進,但較之如此豐厚的學術資源仍存在諸多的問題與不足,未來中國藝術的學術研究尚需進一步的開顯挖掘。

  中國的藝術文獻廣布於哲學、文學、史學、科技和藝術等領域,博雜豐厚,因此未來這方面的研究應打破現有學科的局限,在文史哲等學科打通的學理之下進行研究,「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14]。真的文本、真的語境、真的人之生活,要有求真的精神面對文獻,同時注重各種文獻之間的關聯,而不是斷章取義,這樣文獻不是故紙一堆,呈現出的也是立體的完整的主體生命。

  中國古代各種藝術門類的作品是思想的承載者、藝術特質的彰顯者、意義的連接者、精神意蘊的涵納者、對這些作品的研究,一是需要回歸其源頭,找尋其流脈,探究其真面目;二是要關注藝術自治的問題域,在縱向與橫向的時空中開顯出藝術自身的規律和特質;三是需要跨學科、跨文化的視角的進入,多維詮釋建構其意義的生命鏈。

  三、話語體系

  「三大體系」是密切聯結的整體,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建構的過程也是話語體系生成的過程,話語體系可謂是三大體系中的顯性層面,包括語言的邏輯結構、思想內容、表達傳播、方式方法、權力判斷、價值取向、語言境域、體制建構等。中國藝術學話語體系的未來建構應加強如下方面。

  (一)開放視域下的中國藝術學話語建構

  藝術學學科於20世紀初引進中國,其基本概念、範疇、術語和理論體系自然是西方的話語,迄今為止的藝術學學科的發展、學術的推動都在西方理論的大背景之下進行,目前的教學科研及其學科的建設仍在這種話語的主導之下。因此要建構中國藝術學,要有中國的聲音,特別是面對中國古代藝術文獻、作品和思想觀念的時候,西方的理論框架、詮釋視角是否合適的問題日益凸顯,這就需要反思西方話語的主導盛行問題。但是對此恐慌、弱化或遏制更不是應有的學術方式,而應以開放、包容、發展的學術態度待之,建構中國的藝術學絕不能封閉自己,而是更應視野開闊,多方學習交流,在學術的互相理解、比較、批評的互動中,在問題的多維度探究中確立自己,這樣才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國際的學術交流中彰顯中國對國際學術的貢獻。實際上,我們目前的學術研究,因為學科本身的年輕,因為20世紀中國特殊的歷史語境,因為我們幾十年建設的短暫,西方的學術成果譯介得還很不夠,對應成果的研究更是很弱,並且問題多多,目前所謂的西方話語的盛行與主導實際上在很多層面還停留在譯介和簡單使用的層面,將其作為簡單的工具在揮舞,以至於出現術語生澀、自我高冷、方法失當等問題,這表明:西方話語的盛行和強勢只是表淺的虛張聲勢,一些操著西方話語的中國學者還沒能真正成為自己。所以,未來中國藝術學的建構,西方的理論不是削弱,而是加強,在對其透徹全面深刻的研究中建構自身的話語。

  (二)面向自身的中國藝術學話語建構

  對於中國古代藝術學理論和現當代藝術研究的薄弱,致使我們自身的學術話語微弱,這種弱一是體現在我們自己的教學、科研和大眾的認識上;二是體現在國際的學術舞臺上,因此,未來應強化這方面的研究。

  對中國古代藝術理論的研究是建構中國藝術學話語體系的根本,而對基本概念、範疇、命題、思想觀念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基礎,目前學界的研究雖有發展,但還很薄弱。中國古代藝術學的概念、範疇很多,又融合在文史哲等領域,同時也在藝術作品中呈現,真正的清晰梳理挖掘並非易事,且對概念、範疇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體系的建構、現當代的延脈轉化和應用、中西比較等,更需博學精深的學術知識、縝密的思維邏輯、強烈的問題意識以及中西博通的視域等,這都需要強大的研究隊伍和踏實勤勉的學風。

  對於現當代的研究應注意其和古代的關聯、中國和西方交融的語境、面對的問題以及研究本身出現的問題等,此方面,歷史的維度是不容忽視的方面。對於當代藝術的研究大有發展空間,學界一是對當代藝術的發展關注不夠,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二是從史的梳理到思想觀念的探究深度、廣度都不夠;三是當代藝術沒能廣泛進入教學當中。這些無疑會限制中國藝術學中當代藝術的話語識別和傳播,補足這部分是未來中國藝術學話語體系建設的必然。

  (三)加強對新的藝術形式的研究,關注新的藝術語言和話語表達

  數字藝術、人工智慧藝術和融媒體藝術是近年迅速發展的藝術形式,未來的藝術革命將會在這些領域實現。新的技術生成新的藝術語言、藝術作品、藝術傳播方式、藝術受眾,甚至新的藝術創作主體,新的藝術革命必將顛覆傳統的學科構成、學術動向和話語體系,因此未來中國藝術三大體系的建構應密切關注新型藝術的發展,將其儘早、儘快地納入其中,並推動其健康地發展。

  (四)加強話語的傳播

  話語的思想和價值的實現需要藝術的傳播,傳播一是教育科研機構的學院化的傳播,二是通過各種媒體面向公眾的傳播,三是藝術機構的藝術傳播。除此之外,就是國際化的傳播,這方面的傳播遠遠不夠,不僅是對於古代的作品和思想觀念、精神特質傳播不足,而且現當代的傳播也不夠,很多國外受眾對中國藝術知之甚少,學術舞臺上缺乏中國聲音,話語權相當微弱,因此未來應加強對中國各種藝術形式、各時代藝術的傳播,尤其是思想觀念和精神特質的傳播,使世界從根本上了解中國藝術,增強中國藝術的國際影響力,使中國藝術的話語權更加強大。

  注釋:

  [1] 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卷一《學而》,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7頁。

  [2] 蘇軾:《蘇軾文集》卷六十九,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181頁。

  [3] 徐復觀:《自序》,《中國文學論集續篇》,學生書局1981年版,第3頁。

  [4] 徐復觀:《自序》,《中國藝術精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頁。

  [5] 徐復觀:《中國學術精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頁。

  [6] 許慎撰、段玉裁註:《說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頁。

  [7] 蘇軾:《蘇軾文集》卷一〇五,曾棗莊、舒大綱主編《三蘇全書》第14冊,語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70頁。

  [8] 孫希旦:《禮記集解》卷二十二《禮運》第九之二,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608頁。

  [9] 朱熹:《周易本義》,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1頁。

  [10]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9頁。

  [11] 方東美:《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12頁。

  [12] 班固:《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410頁。

  [13] 朱熹:《觀書有感》,張立敏編注《千家詩》卷一,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75頁。

  [14] 班固:《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第2410頁。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相關焦點

  • 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相互關係
    作者簡介:   人文社會科學的「三大體系」,指的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推進「三大體系」的建設與創新,需要對這「三大體系」相互之間的關係,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與闡釋。  從歷史發展的經驗來看,對於任何一門具體學科而言,其學科體系的建構在其整個知識體系建構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它是一門學科知識體系中帶有宏觀性、全局性、總體性的層面。
  • 中國藝術學50人齊聚南藝,打造中國藝術學第一智庫
    「首屆中國藝術學50人論壇」的主題為「全國藝術學名詞審定」,論壇將對中國當下的藝術學學科建設、藝術和藝術教育事業發展、中外藝術交流、藝術市場規範與發展乃至相關政策制定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並對藝術及周邊領域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 中國藝術學50人齊聚南藝,打造中國藝術學第一智庫 
    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楊明致辭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楊明在致辭中表示:開展名詞審定工作,是重要的、學術性的基礎建設工作,新時代以來,全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和文藝學在研究上有了長足發展,特別體現在大家對建立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這三個目標有了充分自覺。
  • 對藝術學名詞 收錄的三點建議
    藝術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幾代人奮鬥的結果。「藝術學」門類的建立,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也帶來一些問題,那就是確認了自己的人文知識體系身份,卻把藝術創作排擠了出去。這一點,引起了一些藝術家的不滿。於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開始率先招收所謂的「實踐類博士生」。此消息一出,便引起激烈的反對。
  • 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未來藝術學」開幕
    同時,「未來藝術學」展覽作為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的開幕首展,將免費向公眾開放至12月15日。展覽探討的是未來藝術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呈現,以及實驗過程中帶來的啟示,奠定了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以「探索式綜合美術館」作為核心定位的基調,跟隨深圳開放創新的未來價值理念與深圳堅定不移貫徹創新的城市發展理念,緊扣光明區「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區域定位。
  • 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2020年01月14日 08: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徐建飛 字號 內容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
  • 媒介融合時代 藝術學研究如何打開新視域
    3月30日,「中國藝術學文庫」成果發布與「藝術學理論新視域」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傳媒大學召開。田川流表示,需加強學科建設,以更為廣闊的視野開展相關研究,這既是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藝術學體系的需要,也是推進文化與藝術建設的需要。 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時代,豐富的藝術實踐也為藝術學理論提供了更為多元的研究對象,中國網絡影視理論也在我國網絡自製影視行業快速發展的時代應運而生。
  • 建構全新文化生態體系
    建構全新文化生態體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文化產業呈現「兩極分化」態勢:傳統文化產業「踩了剎車」,要過坎;數字文化產業「踩了油門」,要爬坡。當前,文化產業面臨的新問題是傳統文化產業要如何「過坎」,以往由政府主管主辦的、以出版廣電等傳統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服務體系,如何能向數位化平穩轉型;而新興文化產業則面臨要解決「爬坡」的問題,以民間力量為主導、以新興媒體為主要載體的數字文化產業,如何提高思想文化境界,增強內容支撐,建構起一個全新的文化生態環境。爬坡過坎,破繭成蝶,建成「文化強國」。
  • 「三大體系」建設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邁向未來
    近三年來,哲學社會科學界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指引,努力進取,積極開拓,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為己任,以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宗旨,學科體系不斷健全,學術體系不斷完善,話語體系不斷增強。  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論述,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方針。
  • 實踐美學:建構的往昔與未來
    2018年12月3日,由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和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共同舉辦的年度學術論壇「實踐美學:建構的往昔與未來」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成功舉辦。
  • 美術研究|藝術符號學在李澤厚美學話語體系建構中的肯綮之功!
    [1]我國對朗格的系統接受肇始於20世紀80年代,但部分譯介在20世紀60年代已有涉足[2],中國學者這樣評價她:「朗格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女性美學家兼哲學家,她以女性特有的感性氣質,從『純而又純』的理性的反面『發現』了人類的內在結構,堪稱符號論美學大家。」[3]可以說,在我國當代美學的話語體系建構過程中,蘇珊·朗格的藝術符號學是繞不開的一筆。
  • 建築場所與建構的視野
    建築中的場所、空間與形式固然重要,但如果離開了建構的內涵,建築則很難成為其真正意義上的建築。建築師在未來的創作之路上以建構的視野去感知世界、思索建築的真實性,無疑會充實建築思維、把握本真的設計方向並構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環境。
  • 中國翻譯學的建構路徑
    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語境下,張柏然教授明確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學」。在當時的國內翻譯界,這一主張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洋溢著卓越的思想前瞻性——  作為一個現代大國,中國是不是要在翻譯理論建設上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翻譯學學術話語體系,這是翻譯界的一大時代課題,值得我們深而思之的。
  • 【多媒體論壇】我國網絡新聞類型及評價體系建構………武漢大學...
    第二,如何確立網絡新聞作品的評價體系? 從國內現有的相關評獎中我們看到,各級管理機構、各類網絡媒體都制訂了各自的評選辦法,但在這些評選辦法中,尚未發現科學、系統和規範的類型劃分和評價細則。因此,本文選取2006年4月評出的「第七屆湖北網絡新聞獎」24件獲獎作品為研究對象,試圖建構中國網絡新聞的類型及評價體系。
  • 人民日報:建構富有道理的當代中國哲學
    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外國,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 青春建構未來!「中建海峽杯」作品展正在進行中
    在建構中釋放活力、以建構締結情感、用建構構建未來,
  • 正確認識天人合一在《黃帝內經》理論體系建構中的作用
    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從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觀等多方面促進了《黃帝內經》理論的建構,並使《黃帝內經》理論體系呈現出整體性、系統性、辯證性的特點,對未來醫學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啟迪作用。《黃帝內經》又發展了天人關係的理論,《素問·寶命全形論》云:「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
  • 2020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年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10月24日,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2020年年會暨「媒介視域下的藝術變遷」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傳媒大學開幕。研討會以「媒介視域下的藝術變遷」為主旨議題,以「媒介變革與藝術歷史的演進」「媒介變革對藝術觀念的影響」「媒介變革與藝術創作和批評」「媒介變革與藝術傳播和消費」等四個問題為分組議題,全面闡釋了媒介變革與藝術史、藝術觀念、藝術創作與批評、藝術傳播與消費等藝術學理論重要議題的關係。
  • 從納卡衝突看未來作戰體系構建新特點
    這迫使我們不得不思考未來作戰體系將呈現哪些新特點,會不會出現無人機淘汰坦克等地面重型裝備的新局面。    應該說,儘管無人機大放異彩,但作為地面奪控、打擊重要目標的核心力量,坦克、火炮等重型裝備不會被淘汰,也不會被空中無人機替代。無論是偵察、指控、突擊、火力、保障平臺或力量等,都是體系中的一類節點,缺一不可。
  • 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
    馬克思主義作為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體系,包含著豐富的政治哲學思想。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應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基本原理,發掘我國傳統政治治理思想的哲學精華,吸收借鑑西方政治哲學研究的有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