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天人合一在《黃帝內經》理論體系建構中的作用

2020-12-13 靚說國學

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從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觀等多方面促進了《黃帝內經》理論的建構,並使《黃帝內經》理論體系呈現出整體性、系統性、辯證性的特點,對未來醫學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啟迪作用。《黃帝內經》又發展了天人關係的理論,《素問·寶命全形論》云:「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靈樞·玉版》則明確指出:「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認為天道自然,人道有為,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由此也有學者認為,《黃帝內經》天人關係的理論是從天人相分經人參天地到天人相應,是一個辯證的由分到合,合中有分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但是,對天人合一自然觀的缺陷,我們也應該有清醒的認識,主要表現為:第一,自然科學與哲學長久不能分離,哲學的倫理化傾向對科學技術有一定的排斥作用。更為嚴重的是忽視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及人體生命有不同的特殊運行規律,造成了濫用哲學範疇(或理論)到處亂套的壞習慣。第二,認識的主客體沒有經歷必要的分離(分開),而是無法區分彼此、籠統的有機整體的組成部分,如此則堵塞了建立科學方法論的可能,使人們難以實現科學發展所必需的對客觀對象的精確觀察和分析研究,即或是研究自然,其目的也不在於尋求客觀規律,而在藉助物質對象的性質作為認識道德的論據。同時,取消主客體的對立,使中國古人對利用知識、技巧徵服自然的行為總是抱有懷疑乃至否定的態度,而追求天人合一,實則把人的注意力從客觀反折於主體自身,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轉化為提升個人精神境界的心理活動。第三,建立在初級簡單以直接觀察和體驗為基礎的認識事物的整體性思維特色方法,存在著潛在的弊病,如模糊性、廣義性,只重功能屬性不注重實體,定性描繪多而定量研究缺乏等,是對科技進一步發展不利的重要因素。第四,長於辯證研究,形式邏輯不發達。李約瑟指出:「當希臘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細地考慮形式邏輯的時候,中國人則一直傾向於發展辯證邏輯……如果說辯證邏輯對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起了十分巨大的指導作用,那麼形式邏輯的缺乏則影響了中國古代科學體系的建立。」上述缺陷無疑也阻礙了中醫學的發展。

相關焦點

  • 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
    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證。首先,《山海經》在很多人看來,完全是神話色彩,甚至覺得荒誕不經,但這恰恰是它最為珍貴的地方。
  • 從黃帝內經讀懂——天人合一
    春風三月,長江南北一片花海,人們也隨著李白的詩意踏入綠意盎然的春色中,呼吸著濃濃的春意。漸漸地,自己也融入了紅花綠葉中,隨著春風飄蕩著,帶著泥土的氣息,回到了兒時的歡笑追逐中……踏春歸來,泡一杯清茶,倚在床頭,隨手便拿起枕邊的書《黃帝內經》,隨意就翻到了《四氣調神大論篇》。
  •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理解了才是「真人」,更有健康
    這個問題,《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內經認為,人和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想要更健康,只能「順應天時」,不可「逆天行事」。《靈樞·邪客》:"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
  • 黃帝內經說:天人合一,理解了就是「真人」,就有健康
    人作為生活在自然中的個體,在宏大的自然力量面前,如何做才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呢?《黃帝內經》的理論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人與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只能「順應天時」,不可「悖逆其道」。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正如「五行」學說所說的那樣,漢朝的董仲舒就是自覺地利用了「陰陽五行」的思維模式而進一步將儒家的「人人之和」和道家的「天人之合」融為一個體系,發展出了他的「天人感應」理論。在董仲舒看來,儒家所講的人倫之間的陰陽關係和道家所講的天地之間的陰陽關係其實是一回事情,都不過是「道」的外化或者產物。
  • 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天人合一和古人聖人賢人
    由於氣的運行決定著各種氣象、物候,也就決定著植物的生長發育、自然災害,甚至人的健康狀況、人事、政治等,為此而研究氣的運行規律並建立了各種理論,如卦氣說、運氣說。在《呂氏春秋》中還提出了同類相應和天人合一的理論,認為「類同相召,氣同相合,聲比則應」。同時,認為人與天地本身就是對應相同的,「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也。」
  • 中醫養生「天人合一」的健康觀
    中醫的健康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經確立了,即「天人合一」的健康觀,「形神合一」的健康觀,「陰平陽秘」的健康觀,「正氣為本」的健康觀。此外,《黃帝內經》中把頭髮、牙齒和肌肉作為衡量健康狀況的重要標誌。中醫學理論的主要內容,從病因、病機,到診法、辨證,再到養生防治,以及髒象、經絡等各種理論,幾乎都是圍繞著中醫學對健康觀念的認識而次第展開的。
  • 古中醫天文學說中醫——天人合一
    導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學說。指天與人的關係緊密相聯,不可分割。強調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的相通和統一。而《黃帝內經》中的天人合一觀,更是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了理論醫學。(編輯/三木)
  • 何為天人合一
    這可以算作古代天人感應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同時討論關於天人感應,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這些問題主要涉及到道家和儒家的兩方面,天人合一偏於道家,天人感應偏於儒家。但通過古代這兩個文化認識,或許能更好的闡述古代傳統文化基礎。
  • 天人合一,世界宇宙的最高境界
    中醫的治療體系是一套自然態,原生態的治療體系。講究人體和自然界的融合統一,而且這種自然界的理念,不只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的這一畝三分地而已,更是廣闊無垠,甚至看不見摸不著的神靈世界。神靈世界,也就是現代物理學的超物質空間,超物質也是一種客觀存在,本質上屬於廣義的物質世界。
  • 打開中醫的正確姿勢:天人合一的生命觀
    他認為,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不解之緣,這就是「天人合一」的信仰。在這種信仰的支配下,人們自覺遵循著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態度。這種整體和諧、主客融合的世界觀,構成了中醫學的生命觀、疾病觀、藥物觀和診療觀。生命的發生是由天地合氣而生。這種天人合一、人與天地相參的思想在《黃帝內經》中處處可見,也是診斷疾病、治療疾病的重要所在。
  • 中醫養生:「天人合一」是養生核心 如何做到
    「天人合一」是傳統中醫養生的核心理論,它最早出自《黃帝內經》。「天」指大自然,「人」指身體,「合一」則是順應的意思。從大的方面理解,天人合一是講人和大自然、與天地之間的關係:人生存在大自然中,既要保持自身的規律,又要順應宇宙的規律。從小的方面來說,天人合一就是指導我們生活在自然中,怎樣求得平衡,怎樣擁有健康。
  • 中國醫道與天人合一-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醫學作為一門系統完整的科學體系的出現,大體是在春秋戰國到西漢之間。在這一階段當中,中醫藥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同時受到當時哲學思想的影響,比如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天人合一學說等。這些思想被吸收到中醫學自身的理論體系當中,使中醫學得到了一次升華,這是中醫學的文化屬性。西漢大哲學家董仲舒說過:「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這可能是關於天人合一的最早論述。
  • 「天人合一」的五千年中醫藥文化
    中華民族崇尚自然,從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信仰,中醫學就是以這種信仰為基石發展成為中國的傳統醫學。經查詢相關資料,媞拉妮媞發現中醫藥的本源可以追溯到炎帝、黃帝時期,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和傳說,炎帝神農氏發明了用藥物治病,黃帝軒轅氏創造髒脈經脈知識,炎帝和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中醫藥的創造者,後世總結成書《神農本草經》和《黃帝內經》,這兩本經書都被後世尊為經典,可以說是中藥學理論體系的基礎。若以此為據,中醫藥文化在我國已經發展了五千年,實在令人驚嘆!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全息宇宙觀」的真諦。天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人就是人類,就是我們自己。《黃帝內經》中的天人合一觀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的醫學典籍——《內經》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學說。
  • 對話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中醫大家趙明軍先生
    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趙明軍先生與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宋作寶2018年3月31日,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中醫大家趙明軍先生做客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山東六道堂中藥材有限公司總經理、道生六道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宋作寶從《黃帝內經》、《道德經》、《心經》、
  • 國學丨天人合一: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後又被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思想,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北宋張載《西銘》說:"天稱父,地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其主要意義是肯定人類是天地的產物即自然的產物。在現代非常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更體現了天人合一哲學家思想的活力和生命力.
  • 做回真我-天人合一主宰一切
    著名現代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穆老先生就曾說過,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天人合一」是中國華夏文明的源頭,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科技,乃至一切後天思想最終的歸屬。「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使華夏文明成為真正的智慧文明,使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先天德道文化,正因為如此,華夏文明成為當今世界唯一不滅的文明,這,更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淵源。
  • 天人合一與修道
    傳道實錄:天人合一與修道2016年11月4日20:00奉華:本次學習主題——天人合一,弟子們先表述自己的認識。緯幽道人:從修煉上來講,天人合一,就是當我們修煉到一定境界的時候,我們身體這個小宇宙就可以調整到跟大宇宙的頻率一致,身體就可以感應到天地萬物,與天地合為一體,如同收音機調到了正確的頻率就能接收到電臺所有信息。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很高的地位。它主要在兩大學說中經常被提起。一是道家學說。老子《道德經》中雖然沒有明確提煉出「天人合一」這個詞,但其篇幅中對這一思想內涵有非常經典的闡述。莊子的觀點中雖然沒有天人合一的體悟,卻有法天自然的道家思想在其中。除了道家學說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學說中,孔子在其編撰的著作《尚書》、《春秋》的若干篇幅中都有關於上天與人間事相互聯繫的論說。漢代董仲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並總結為系統性的天人感應學說作為策論呈送給漢武帝,漢朝政壇自此形成「罷僻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