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音樂製作課:一篇文章輕鬆搞懂作詞、作曲、編曲》文章發布之後,獲得不少讀者的喜愛。接下來,帶大家進入到重要的音樂製作環節,即錄音、混音、母帶後制,讓大家一次搞懂「錄音、混音、母帶」之間的差別以及三者之間的內在關係。
是的,今天的家庭錄音室越來越普及。好的音樂也可以從臥室、車庫或雜物間中製作出來。錄一首歌、傳上網、病毒傳播,然後一夜成名。但是,一夜成名的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在美夢成真之前,你需要了解音樂製作的錄音、混音、母帶後制過程。那我們開始吧,請搭配視頻觀看。
▲音樂製作課」《新生訓練》系列教程視頻之《錄音、混音和母帶的區別》。視頻來源/音樂製作課。
在本視頻中,我主要結合案例講解音樂製作中「錄音、混音、母帶的區別」,這裡不作過多闡述,大家仔細觀看並理解即可,有不懂的地方可留言,後面會一一解答。接一來,我們繼續往下看。
1.什麼是錄音
所謂錄音就是將聲音運用麥克風收音,或者直接進到錄音接口的方式,這樣就是在錄音了。
早年,數字音頻錄音的過程要比現在簡單得多。今天,我們用到一種叫做「分軌錄音」的方法,即每件樂器分開拾錄,然後再「混縮」到一起。這為音樂製作人對每件樂器進行獨立的音色塑造、歌曲中的各樣樂器逐件錄製提供了可能。
每位音樂製作人在錄音環節的操作會有所不同,這裡給出一個普遍性的流程:一是錄製一條指引性音軌;二是錄製節奏部分;三是錄製和聲;四是錄製旋律;五是潤色;最後將音頻材料整理好,交給混音師就算是完成錄音了。
在我的觀點裡,錄音可以說是除了編曲之外第二重要的環節。錄音有沒有辦法忠實呈現編曲所要的,所以你要以高品質的錄音給混音師。
另外,成為「音樂製作課」網站會員後可免費索取價值150元的電子書,會詳細告訴你錄音前要注意的6個事項。
2.什麼是混音?
混音指利用效果器處理歌曲包含的音軌,讓歌曲達到最大的刺激感,這個過程叫混音。定義中「歌曲包含的音軌」,可以是錄音階段所完成的鼓、吉他、Bass、人聲。
你可以這樣理解,混音就是把拍好的照片利用各式各樣的效果把它修到大家喜歡的樣子的方法。如果原始照片(原始錄音)就拍(錄)不好了,就會形成「垃圾進,垃圾出」的尷尬局面,再好的混音師也無法幫你挽救。
▲圖片來源/音樂製作課《第一次混音就上手》視頻截圖。
混音是一個最難有共性標準的一門藝術,有很多種方法去完成。大家回憶,國內有幾所大學開「混音專業」?在我印象中是沒,所以,市面上也很少有較系統、完整的教程。直至2018年,「音樂製作課」網站上架中文版《第一次混音就上手》、《Cubase 從零到會混音》、《人聲混音攻略》等系列視頻教程,填補了這項空白。
3.什麼是母帶?
混音完成,最後的步驟是母帶後制,那「母帶是什麼」?
很多人常會把母帶和混音搞混,看起來都是利用效果器來處理音頻,但混音是微觀的、母帶是宏觀的。
一位成功的母帶工程師在進行母帶後制時,需要做到以下幾件事:
(1)將這首歌的音量推到商業唱片的音量大小,並且不能偏離原本的混音太多;
(2)檢查這首歌在同樣的曲風裡,少什麼多什麼並進行微調;
(3)檢查這首歌的混音在各裝置聆聽的結果並進行微調;
(4)將音軌轉換為合適的採樣率和位深。比如CD音頻是44.1 kHz/16 Bits。
一首好歌,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使用不同的裝置來收聽。如何讓這首歌在各個裝置都有好的體驗,是母帶工程師的核心工作。
如果你想錄製專業的音樂作品,並讓其聽起來儘可能的好,那麼母帶後制是必須的。但是,母帶後制工作很難,好的母帶工程師收費又特別昂貴,這或許是很多音樂上的朋友渴望系統學習完整教程的原因吧。
「音樂製作課」,通過視頻教程+1對1輔助模式,致力扶持年輕音樂人成長。
今天的分享暫告一段路,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啟發。再次謝謝大家的支持,敬請期待下期文章更新。歡迎大家VX/sushawn留言跟我進行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