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歷來是大眾評判一個學生是否成功和是否是學霸的重要參考依據,因為這兩所大學在國內的水平和口碑均是數一數二的,而且兩所院校不分伯仲!
但是,多麼優秀的學生才能進入像清華大學這樣的數一數二的大學呢?答案很顯然,看一個考生當年的高考成績省排名以及清華大學在這個省份的名額,如果排名名次不大於招生名額總數,一般就穩了,反之則基本上沒戲。
清華大學的招生名額,這個數字看起來每個省份都差不太多,在幾個高考大省裡,基本上都是100多人,這樣看起來給人一種錯覺——很公平呀!招生分配名額都差不多。
其實,不能這樣來看——換句話來說,要看招生比例!那麼清華大學在每個省份的招生比例是如何確定的?關於這一點,在此之前並沒有多麼明確又合理的解釋。但是,近期那位才華橫溢的音樂人、脫口秀節目主持人高曉松回答了這個問題,而且解釋的依據也十分有說服力。
高曉松的依據與清華大學的來歷有關。
清華大學的來歷
清華大學的出身是當初美國人在我國創辦的留美預備學校,而這個學校是怎麼創辦起來的呢?這裡就不得不說起那段有關於八國聯軍與清政府籤訂的《辛丑條約》的歷史,而這個條約裡有一項賠款被稱為庚子賠款,也就是清政府向那幾個國家進行賠款。
而美國人並沒有將賠款直接帶回美國,而是用於「退款辦學」——用這筆錢創辦大學,而這所大學在1911年改名為清華學堂,也就是現在的清華大學的前身。
或許有的人會認為——美國人怎麼這麼好,還給我們創辦大學,其實真正的原因並非如此,大家可以仔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想明白之後你才會發現其實這一招更是「殺人誅心」,也希望由此可以激發每一位清華學子的愛國心理和情懷。
清華大學的招生比例分配
辦好大學下一步就是要招生培養人才,而怎麼確定招生的名額和比例呢?按照人口比例的話,河南省、四川省是最大受益者,但對於這對於人口少的地方不公平。所以,當時並沒有採取這種分配方式,而是根據當時每個省份作出的貢獻來劃分這個招生比例。
那就是根據每個省份所拿出的錢——用於庚子賠款的錢,來確定招生比例。這樣算下來,當時的浙江、江蘇以及廣東省作為GDP的三大巨頭當之無愧被分配了較高的招生比例。
也就是說,清華大學的招生比例是根據每個省對庚子賠款的「貢獻」來確定的。所以,大眾對此確定比例的依據至今也比較唏噓,畢竟這並不是多麼光彩的事情。
但是,高曉松所對清華大學招生比例的解釋卻是有一定的說服力的。畢竟在那個年代下,稅收也是出自於當地的老百姓,用他們的錢來辦理一所大學,也理所當然要多招收當地的學生。而且,這在當時也是比較合理的。
多數大學紛紛參考
清華大學當時的招生比例分配也影響了國內的其他大學,比如北京大學等,在確定各地的招生名額時,也採取像清華這樣的比例分配方式。
所以,大學的招生比例分配方式也就在那個時候基本上形成了。
筆者觀點
其實像清華北大等這些重點大學無論如何分配招生比例都會有人認為不公平。如果均分,則考生少的省份佔優勢;如果按報考人數,則幾所高考大省佔優勢;如果一張卷按成績錄取,則或許會出現清一色的湖北考生。等等。
而採取像清華初期那樣的比例分配方式也有一定的說服性,即便是在當下,國家的稅收的最主要來源仍然是浙江、江蘇和廣東省,而教育經費的來源基本上也離不開稅收。
總之,人家在稅收上貢獻大,所以享受著略高的招生比例。
所幸的是,當下清北也對很多省份採取了照顧政策,比如保送以及其他招生方式,這樣就儘可能縮小了各省之間的招生比例的差距。
你們覺得這樣的分配公平合理嗎?對此,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