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蘿蔔,蜜蜜甜,看到看到要過年……」隨著一首兒時的童謠在腦海中響起,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
過年,有不少習俗:迎財神、貼春聯、穿新衣、包壓歲錢……
其實,在重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有不少非遺和過年有關,比如九龍楹聯中的寫春聯,剪福字、糖畫、捏麵人、秀山花燈等等。
今天,我們將詳細解讀這些與過年有關的非遺,喚起大家兒時關於過年的記憶。
九龍楹聯目前,九龍楹聯的春聯已有近4萬副。
69歲的李新華是九龍楹聯的代表性傳承人。每年春節,就是他最忙的時候,「每天都要寫幾十副春聯。」今年,他又為各社區的居民寫了300多副春聯。
講究李新華從小在九龍鎮長大,9歲時就學習寫作九龍楹聯。當時,楹聯文化在九龍鎮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的門前都有一副楹聯。
「小時候,每到春節,我就挨家挨戶地看他們貼的春聯。」李新華說,遇到不懂的字,他就會現場請教大人們。然後記下來,回家再琢磨推敲。他發現,春聯是九龍楹聯裡最「講究」的。
一副春聯首先要具備楹聯的基本「聯律」,講究平仄、對仗。上聯和下聯相應位置的字,平、仄聲要相反。上下聯相應位置的詞性也要一致。
正因為春聯很有「講究」,李新華真正開始寫春聯,是在成年之後了。
「有的是別人創作,我來寫。有的是我自己創作。」一開始,他寫好的春聯是送給街坊鄰居。後來,漸漸有了名氣,附近街鎮的居民也找到他,請他寫。
一晃過了近40年,李新華已經寫了上萬副春聯。
「現場寫春聯是最考手藝的。」李新華說,現場即興創作春聯,有時為了一個字,要糾結好一陣,「每個字都不能馬虎。」
創作從1982年起,九龍鎮每年都會組織春聯徵集活動,將大家創作的優秀春聯收集成冊。
「好的春聯,不僅要喜慶、祥和,還要接地氣。」李新華說,九龍楹聯的春聯一直都在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很多春聯都反映了時代的發展。
這些年,九龍坡區部分學校還開設了寫作九龍楹聯的課程。「今年我們徵集的不少春聯都是學生們創作的,寫得很好。」李新華說,今年有2000多人參與了徵集活動,收到了4500多副春聯。
如今,九龍楹聯已經有了36冊,近4萬副春聯。其中,「春」、「吉祥」、「福」、「新」、「竹」等字出現頻率最高。其中,「福」字出現得最多。
教你貼春聯李新華介紹,貼春聯的最佳時間是在除夕吃完年夜飯之後。「吃年夜飯是辭舊,貼春聯是迎新。」
上聯的最後一個字是仄聲字,下聯的最後一個字是平聲字。貼的時候不妨上網搜索一下,來區分上下聯。比如,一到十這十個數字中,只有「三」是平聲字。
一般在元宵節之後,就可以把春聯撕掉,但千萬不要亂扔。按照過年的習俗,撕掉的春聯要放進土灶臺裡燒掉。
堰興剪紙一折一疊、一剪一刻 勾勒出對新年的祝福非遺檔案一剪一刻中,「年年有魚」、「十二生肖」等剪紙,魔術般地被63歲的孫宗莉勾勒出來。
作為堰興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剪紙大師的她,還走進社區、學校,義務教孩子們剪紙,「這麼美的剪紙,需要一代一代人傳承下去。」
記憶2000年的時候,孫宗莉從重鋼運輸部退休,閒不住,報名老年大學學畫畫,拜師周定洲剪紙。對於剪紙,她可是念了幾十年。
小時候過年,孫宗莉最盼著外婆能多剪一些窗花,那紅色鏤空的窗花,對她來說就是過年的意義。
那時,孫宗莉只能看著外婆剪,畢竟那紅色的紙稀有而昂貴。她自己拿著寫滿作業的本子,照著描、照著剪。剪得好的,給外婆看了,就自己夾在書裡珍藏。
這份長久而彌新的記憶,支持孫宗莉一路「剪」來,這一剪就是18年。
傳承「我只要一剪紙,啥子不愉快都沒了。」孫宗莉還想讓更多人享受這份喜悅。2003年起,她開始義務教大家剪紙。待業人員、殘疾人……最多時有100多人同時來聽課。
如今,每周固定三個下午,她會分別到大渡口區大堰小學、大渡口區庹家坳小學、大渡口區巴渝中學跳磴校區上剪紙課。放假了,她又到社區教大家剪紙。
在她看來,堰興剪紙,汲取了中國剪紙藝術的精華,表現手法細膩,有著濃厚的東方神韻與抒情風味。「我真怕會剪的人越來越少,以後過年、嫁娶想用剪紙來裝飾,就只能用機器剪的,沒有感情在裡面了。」
孫宗莉說,只要堰興剪紙能夠傳承下來,她到處跑「都是小問題」。
2月9日上午,在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堰興社區的活動中心,剛到會議室,孫宗莉便從包裡掏出一疊紅紙、幾把剪刀,還有幾十張已塑封好的剪紙。每把剪刀都被她用紙裹住了尖頭,紙的外面,還纏著橡皮筋。「不能傷到人,特別是這些孩子。」
這堂課上,小的有6歲的小學生,大的有60多歲的老鄰居。「學生年齡跨度大,所以最好是簡單的剪紙,還要符合新春的主題。」於是,孫宗莉選了「年年有魚」和「愛心喜字」兩個圖案。
在一折一疊、一剪一刻中,5條連在一起的魚兒出現了,帶著愛心的「喜」字出現了……雙胞胎小哥哥羅浩穎看得目不轉睛。這個場景,像極了孫宗莉當初看外婆剪紙。
糖畫以刀為筆,以糖為墨小銅爐上,放著一口臉龐大小的鐵鍋,暗紅色的糖液冒著泡。以刀為筆,以糖為墨,在他手中,糖液變成了羽毛、眼睛、鼻子……最讓人驚嘆的是,這還是一幅3D立體糖畫。
坐在自己的小攤前,面對觀眾的稱奇聲,53歲的劉貴兵很平靜,作為我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糖畫的唯一傳人,他發明的立體糖畫,早已聲名在外。
才到英國秀了一把絕技的劉貴兵說:「只要不下雨,我都會去巴國城開攤,5塊錢一轉,讓大家品嘗甜蜜的『幸福年味』。」
劉貴兵正在創作糖畫。 甘俠義 圖「記得小時候每年過春節,我都要鬧著爸媽帶我去看燈,糖關刀是一定要去轉上一個的。」42歲的市民劉雨琳說,那個插在糖關刀攤子最頂端的糖龍,是最甜的記憶。
劉貴兵說,糖畫的歷史之悠久已無從可考,但是根據史料記載,糖畫就誕生於巴蜀地區,這是因為「沙糖」的生產工藝在唐代就出現在四川遂州(今四川省遂寧市),為糖畫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
創新從15歲拜師學糖畫至今,最讓劉貴兵驕傲的是,他將師父教的平面糖畫立了起來,創造了3D糖畫。「我是1981年開始學的,那幾年正是糖畫興盛時期。」劉貴兵說,學成近3年後,自己開始琢磨著弄出點新花樣,花了3個多月,才做出第一個立體糖畫。
平面糖畫一次成型,而3D糖畫則要求做出更多的平面造型,然後將它們組裝到一起。立體糖畫對物體的空間感和想像力要求極高,在工藝上也複雜許多。
2007年,劉貴兵被評為重慶工藝美術大師。2009年,重慶糖畫正式被列入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劉貴兵被評為重慶糖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還受邀去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等20多個國家做展示。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劉貴兵受邀參加了「中國故事」文化展示活動,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為來自全球的遊客表演3D糖畫。「在中國,女孩子們一般都喜歡糖蝴蝶、糖魚,男孩子則喜歡糖刀、糖龍。而在國外,人們最喜歡讓我用糖給他們畫頭像。」
巧手翻弄,麵團生花 紅火的春節才有了味捏麵人兒非遺檔案64歲的明朝蘭,用一雙巧手、幾樣簡單的工具,很快就捏出了一個面人。不管是花草魚蟲、走獸飛禽,還是歷史人物、漫畫人物……都栩栩如生。
明朝蘭的藝名叫「明三娘」,從事麵塑已二十幾年,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重慶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她說,紅紅火火的春節,捏麵人最有感覺。
謀生明三娘住在巴南區李家沱街道,房間內家具只有簡單幾樣,但桌子、柜子、椅子上,都擺滿了形態各異、五顏六色的麵塑,這些是她最重要的「寶貝」。
明三娘記得,小時候過年,父母就帶著她去趕場、逛廟會,每次路過捏麵人的小攤,她就走不動路了。
1991年開始,因為在手工方面有天賦,明三娘就用嫩棕葉編小動物謀生。一次偶然的機會,明三娘在南岸區銅元局趕場時,認識了山東來渝的麵塑藝人,喚起了兒時的記憶。經山東師傅的指教,明三娘很快學會了些麵塑的基礎手法。她買來材料自己鑽研,走上了麵塑工藝生涯。
1992年,明朝蘭第一次帶著自己的麵塑作品到深圳參加藝術節。從此,憑著一個個麵塑作品,明三娘頻頻出入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進行藝術展示,多次獲全國大獎。後來,明三娘被評為重慶民間藝術家、工藝大師。2016年,被市文化委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重慶麵塑」代表性傳承人。
發揚明三娘最驕傲的事,就是她以發生在重慶的歷史故事為背景,捏了大型麵塑作品《攻克通遠門》,用來獻禮亞太市長峰會。這個麵塑用了10斤麵粉,50多根細鋼絲,閉門半月捏制而成。
從那以後,明三娘喜歡上了大型的歷史故事、古代名著等,捏了不少作品。在她創作的一組民樂麵塑作品中,人物就有20多個,每個人都身著傳統服飾,拿著不同的民俗樂器……「這些作品就很有年味,看了讓人覺得很歡快、喜慶。」
為了更好地保存麵塑,明三娘想了不少辦法:在麵粉裡加防腐劑、在麵塑表面刷一層清漆等等。
她正在創作的全新作品,是一組「抗戰系列」,老伴陳興華也在旁邊幫忙捏面、搓面。這組作品是以浮雕的手法創作,做出了金屬質感。「麵塑要不斷創新,才有其生命力。」明三娘說。
明三娘受邀去馬王坪學校、恆大城小學等學校為孩子們上興趣課。「麵塑動手又動腦,孩子們特別喜歡。」明三娘說,這樣可以更好地傳承傳統藝術,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展示機會。
秀山花燈2006年,「秀山花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儘管早已過了退休年齡,74歲的秀山花燈傳承人王世金仍比不少年輕人都忙。他這一生很多事情,都和花燈有關,就連手機彩鈴也是花燈主題。
在王世金看來,秀山花燈不單單是表演藝術,它是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的產物,特別是在春節期間,是一種特別的送祝福的方式。
表演每每看到後輩們表演,王世金總能想起自己幼時站在八仙桌上表演的場景。7歲開始學戲的他,8歲就登臺表演,此後在花燈劇團先後擔任鼓師、指揮、作曲、編劇、導演等職。
在他記憶裡,那時上到老、下到小,幾乎人人都會演唱花燈戲。秀山花燈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兩種,均在堂屋或院壩進行表演。
一是「耍燈」,俗稱「跳團團」。是由一旦(么妹子)、一醜(花子)演唱民間小調的歌舞。有時增至三人、四人或六人穿插表演。
二是「單邊燈」,又稱「單邊戲」。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有生、旦、醜簡單的人物角色,以多首民間曲調演唱的花燈小戲。
王世金說,表演的具體內容,會根據家家戶戶的實際情況來。比如,主家是從醫的,就表演《參十代名醫》。此外,主家還可另點節目表演。演出結束後,主家一般會安排「十碗八扣」犒勞表演班子。同時,班子會表演《謝酒》《謝飯》等曲調。
待到正月十五所有表演結束,最後將花燈送到河邊燒化,並將跳花燈的道具、服飾從火上拋過,以求跳燈人平安。
保留其實,近幾十年來,秀山花燈是走過下坡路的。
王世金說,在他小時候,一個鄉鎮就有十幾個花燈班子,但後來,最少的時候整個秀山也才十幾個傳統的班子。收入少、外出務工、沒觀眾等都是原因。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王世金開始系統整理秀山花燈文史資料,將散落在民間的花燈劇目及歷史一一收集,編成了三套《秀山花燈集冊》。
近年來,王世金先後牽頭創立了花燈寨、太陽農莊等,讓傳統花燈表演有了固定的表演場所和穩定客流。
「現在秀山不少人跳壩壩舞都是以花燈為主題。」王世金說,目前秀山從事以花燈為主題,開展表演、休閒健身等活動的團體約200個,秀山花燈已經歷了「留下來」的過程,正在向「傳出去」邁進。
邀你看今年春節,重慶湖廣會館禹王廟會將再度舉行。重慶湖廣會館相關負責人吳女士說,禹王廟會在於將傳統廟會的遊逛變為非遺文化的體驗,讓市民全方位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重溫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吳女士介紹,作為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重慶禹王廟會已有幾百年歷史,「對於現代人來說,逛廟會既是一次傳統文化的重溫與體驗,更是一次尋找年味的久違之旅。」
「這幾年下來,春年期間來逛廟會的重慶人越來越多。我們希望能利用湖廣會館特有的古代建築場景和移民文脈歷史,讓更多市民和全球來渝的遊客感受重慶的傳統春節,看見重慶歷史,體驗重慶文化。」
據介紹,相傳大禹治水有功,受到湖廣一帶民眾推崇,稱其為禹王、禹神,因此只要有湖廣會館就有禹王廟或禹王殿。後來湖廣人移民四川,也將他們的「神」帶了過來,在重慶湖廣會館裡修建了禹王廟。
據本土文化學者傅德岷教授介紹,大禹還是位地地道道的「重慶女婿」。傳說當年大禹治水,就曾居住重慶,連兒子生在重慶也沒有回家看看,才有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說法。
體驗今年的禹王廟會又有哪些看點呢?
舞龍和舞獅將在大年初一、初二及元宵節亮相禹王宮廣場、東水門老街。
此外,湖廣會館還邀請了重慶各大戲曲協會,各大劇種六天連唱。
湖廣會館廣東公所,還準備了酉陽擺手舞、苗族竹竿舞、彝族火把舞等非遺展演。
迎春燈會,則是本次禹王廟會最大亮點之一。全國花燈非遺傳人匠心打造,精美地還原了東水門舊城樓——箭樓。
正月初五有「迎財神」巡遊活動,元宵佳節猜燈謎。
春節期間,遊客們還能在東水門廣場領取通關文牒,根據通關文牒上的指引完成通關任務後,就能領取相應獎勵。
(原標題:非遺上的「重慶年」——尋一段兒時記憶,新年裡品出老味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