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 鶯
「藤纏樹,樹纏藤」……在經典民歌劉三姐的音樂中,21世紀的「劉三姐」撐筏而來:9月26日至29日,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將在南寧首演,作為廣西經典文化符號「劉三姐」的新表達和新呈現,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新劉三姐》傳承與創新兼具,講述的是一個用山歌喚醒靈魂的全新故事,壯家當代山歌傳人姐美,用山歌鼓勵受挫的流行歌手阿朗並重振其鬥志。彩調劇山歌體與現代流行音樂綜合運用,電商、網絡等時代流行新元素的融入,全面展現了傳承經典,推動廣西「劉三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的藝術探索與實踐,持續60餘年的「劉三姐旋風」有了更濃鬱的新時代氣息。
說起劉三姐,不得不說,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彩調劇《劉三姐》。它五進中南海,四進懷仁堂,出訪10餘個國家,創造了廣西戲曲藝術史上難以超越的輝煌。
「彩調劇《劉三姐》自1959年上演以來,已經在國內外演出了2000多場,傳承了6代『劉三姐』。優美的曲調、音韻和歌詞,是彩調劇《劉三姐》的藝術精髓,具有能喚起人們心靈感應的音樂美。『劉三姐』山歌是廣西壯族人民的心靈表達,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對歌』。」廣西戲劇院藝術創作部副主任、研究館員劉世臻說。「第六代」劉三姐趙華湘也在此次《新劉三姐》飾演新時代劉三姐姐美。
「劉三姐原型是人民群眾世世代代按照他們理想、願望和審美觀,用自己的生活、語言及喜愛的藝術形式塑造的。如果不是深入生活,不拜群眾為師,不是創作組歷時兩年多走遍大半個廣西,拜訪了100多名老歌手,收集上百則關於劉三姐的傳說和近萬首民歌,是絕對寫不好的。」彩調劇《劉三姐》創作組執筆者之一包玉堂永遠難忘為把一代歌仙搬上舞臺而跋山涉水、採風掘寶、打更熬夜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他在回憶文章中寫道。
正是藝術積澱深厚的彩調劇《劉三姐》為電影《劉三姐》的橫空出世火遍大江南北奠定了基礎。電影版《劉三姐》1961年上映,聰慧機敏、歌如泉湧、嫉惡如仇的劉三姐、「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歌聲成為了一代人的共同回憶。其不僅在國內取得巨大成功,還先後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映,尤其在東南亞引起了觀看熱潮。從17歲在電影中出演劉三姐到年逾75歲高齡,黃婉秋至今仍活躍在舞臺上,穿梭於國內外,為各地民眾進行表演,她說:「我一生榮辱都與劉三姐緊緊聯繫在一起,絕不負三姐不負歌。」
從戲劇到電影,在桂林山水實景演出中,「劉三姐」又化身一道最美麗的「印象風景」。《印象劉三姐》從2003年運營,截至2018年,上演高達7000多場,接待國內外觀眾達1800多萬人次。世界旅遊組織官員推薦說:不管身在世界上任何角落,來到桂林專為看一場《印象劉三姐》都是值得的。
2018年,機智勇敢的 「劉三姐」又綻放在了民族歌劇的舞臺上,跳躍在了舞劇的音符中。從編導到音樂、舞美、燈光,兩劇處處追求極致和完美,用新的藝術語彙煥發了經典形象的活動。
2019年,新時代的「劉三姐」——90後壯家山歌傳人姐美應運而生。「姐美身上既有壯家傳統女性的感恩、利他、堅韌,也有當代女性的執著、自立和心中有夢的品格,可親、可愛、可敬。」廣西著名劇作家、《新劉三姐》的編劇常劍鈞說,廣西千百年來的歌墟文化博大精深,山歌已深深融入代代壯鄉人的血液和魂魄,壯家山歌傳人的藝術形象是廣西戲劇舞臺上不可或缺的。
「劉三姐」不斷蛻變,不斷創造高峰,但故事從未停止。三姐的故事和歌謠,還將繼續唱亮廣西的山美、水美、歌美,唱響壯家人不怕灘險灣多的智慧倔強,唱出中華大地乃至世界對廣西的永久性期待,流淌過歲月的河流,在時代輪迴中激蕩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