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唱八桂歌海大愛大美——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傳承創新之路

2020-12-11 廣西日報

(本文配圖均為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劇照)

(本文配圖均為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劇照)

(本文配圖均為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劇照)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秦 雯\文 周 軍\圖

廣西是「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作為廣西最璀璨的民族文化名片,三姐的故事和歌謠流淌過時間長河,在歲月更迭中悠悠迴響……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9月26日至29日,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在南寧上演,以新的主題、新的語境、新的人物、新的演繹方式向經典致敬,展現新時代廣西人民追夢逐夢的奮鬥英姿,為偉大祖國獻上壯鄉兒女最真摯的祝福……

1

致敬經典, 演繹壯鄉兒女追夢故事

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講述了一個用山歌振奮精神、鼓舞人心的溫暖故事——壯家山歌傳人姐美為踐行先人的對歌諾言,欲與流行歌手阿朗履行60年前的隔世婚約;而在城中失意受挫的阿朗卻選擇了逃避……面對世俗的誘惑,年輕的心靈是堅守還是放棄,山歌傳情,姐美和阿朗在歌聲中重新認識了彼此,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對未來有了新的追求……

優美靈動的採桑歌舞、風趣熱烈的歌圩場景、詩情畫意的八桂山水、動聽悅耳的壯族山歌……《新劉三姐》在傳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以男女主人公愛情與事業的聯結為主線,承載了古老與現代的生活體驗,勾連了鄉村與城市的理想與現實,演繹了新時代壯鄉新農村的全新故事,讓源遠流長的八桂文化激蕩出時代強音。

「我特別喜歡彩調劇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這個快樂的劇種給觀眾帶來了快樂和思考。該劇的歌詞繼承和弘揚了廣西山歌比興的特點,充滿了質樸、鮮活的生活氣息。」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孟衛東表達了對該劇的認可。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戲劇理論家馬也認為,向經典致敬或者改編經典需要勇氣,《新劉三姐》帶來了新面貌,引發了新思考,以傳統山歌吟唱人性的真善美,體現了價值的高度,是一種精神的引領。

「藤纏樹,樹纏藤,山歌歲歲牽紅繩;天若有情天亦老,不老壯家唱歌人……」宛轉動聽的廣西山歌,跨越時空成為人們心靈的紐帶,傳遞出八桂歌海的大愛大美,演繹著八桂兒女的鄉音鄉愁。

「為廣西民歌點讚!」南寧觀眾劉先生看完演出後激動不已,「《新劉三姐》把傳統旋律跟現代流行歌有機地結合,反映了壯族年輕人建設家鄉新農村的新風貌,創意很好」。劉三姐文化收藏與研究學者謝中國認為,劉三姐文化的核心是歌謠文化,該劇從內容到形式「又新又美」,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新曲調、新歌曲,讓劉三姐文化在新時代中煥發出新的魅力。

2

創新突破,堅守情懷譜寫時代華章

《新劉三姐》主創團隊由國內知名專家與廣西本土專家聯合組成,全部角色由廣西戲劇演員擔綱。承載著觀眾的深情期待,老中青三代文藝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情投入,以精品奉獻人民,展現壯鄉歌圩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八桂大地豐富獨特的人文生態,讓劉三姐浪漫深情的生命之魂、求真向善的人格魅力,在時代背景下綻放熠熠新光。

彩調聲聲韻,山歌字字情。《新劉三姐》既保留了彩調詼諧、輕鬆的風格韻味,又打破了戲曲固有的程式化,在導演手法、故事內核、藝術表現、音樂設計上創新突破,力求讓更多觀眾特別是年輕人了解融在血脈裡的民族記憶、鄉音鄉情,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

《劇本》雜誌主編、戲劇理論家黎繼德說:「《新劉三姐》是一部舊中有新、新中有舊的好戲,是對經典的再創造。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劉三姐,劇裡的壯家山歌充滿了哲理、詩意,又非常接地氣,具有比較高的審美價值和美學追求。」

「該劇從音樂語彙到舞蹈語彙,都借鑑了經典彩調劇《劉三姐》的創作傳統,將採茶舞、對歌、拋繡球等壯族文化元素與電商、網絡主播等現代元素相結合,在載歌載舞的嬉笑怒罵中達到了自然美的境界」,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全婕表示。

3

精益求精,彰顯壯美廣西文化自信

「不辜負時代召喚,不辜負人民期待」,廣西文藝工作者為人民抒情、為時代放歌的腳步始終向前。《新劉三姐》的「新」與「美」,厚植於樂韻馨香的八桂文化沃土,紮根於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豐富實踐。有根基、有情懷的藝術作品,不僅贏得了觀眾的讚譽,也得到業界專家、學者的肯定。

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副司長呂育忠認為,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中汲取思想力量和精神支撐,戲裡戲外透露了強烈的時代感和精神追求,體現了文化的傳承與堅守。

「我們這個時代就需要這樣提神振氣的作品!」著名舞蹈編導餘大鳴說,該劇用廣西流傳的民歌表演形式,表現現代壯族人民的精神風貌,展現了廣西在推動優秀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的藝術探索和實踐。

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文藝評論家酈國義認為,《新劉三姐》是300多年彩調藝術生發的「新枝」,它反映了新時代新農村的新風貌,展現了農村一代新人的新追求,是廣西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新成果。

近年來,我區大力推進民族文化強區建設,文藝扶持機制不斷完善,文藝創作繁榮發展,碩果纍纍。好戲是磨出來的,這不僅需要否定自我的勇氣,更需要超越自我的決心。首輪演出結束後,劇組將收集各方反饋,精心打磨提升劇目,努力以更好的藝術品質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感受新時代劉三姐的新風採,感受新時代壯鄉的新風貌。

(本文配圖均為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劇照)

相關焦點

  • 直播預告|壯家山歌唱起來,6月28日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重現經典
    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精選片段將於 6 月 28 日(星期日)20:00在廣西新聞網壯觀客戶端、新浪微博、抖音進行線上直播,敬請期待!內容梗概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講述了一個山歌呼喚靈魂的壯族當代寓言:壯家山歌傳人姐美為踐行先人的對歌諾言,應允與流行歌手阿朗履行婚約。訂親宴上,被阿奶以生病為由騙回的阿朗,當眾解除婚約,離家而去。經歷一番波折後,姐美以深情而又用心良苦的山歌,讓迷惘的阿朗對山歌與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 彩調劇《新劉三姐》致敬經典 「跨界」壯鄉山歌唱進上海
    央廣網上海10月5日消息(記者林馥榆)今晚,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出品,廣西戲劇院創作排演的彩調劇《新劉三姐》亮相上海,以新的主題、新的語境、新的人物、新的舞臺向經典致敬。
  • 壯鄉山歌唱響申城 彩調劇《新劉三姐》致敬經典
    今晚,廣西戲劇院創作排演的彩調劇《新劉三姐》亮相上海大劇院,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nbsp&nbsp&nbsp&nbsp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聰慧機敏,歌如泉湧,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演繹劉三姐的作品層出不窮,有舞臺劇、電影、電視劇,還有景觀劇。
  • 唱不盡的三姐歌謠 說不完的廣西故事「劉三姐」文化名片再現光彩
    本報記者 袁 鶯「藤纏樹,樹纏藤」……在經典民歌劉三姐的音樂中,21世紀的「劉三姐」撐筏而來:9月26日至29日,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將在南寧首演,作為廣西經典文化符號「劉三姐」的新表達和新呈現,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 探廣西彩調發源地:讓「快樂劇種」快樂傳承
    廣西彩調發源地:讓「快樂劇種」快樂傳承  【解說】近日,海外華文媒體聚焦「輝煌70年·壯美廣西新徵程」活動走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永福縣。來自美國、法國、德國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30家海外華文媒體,深入彩調發源地永福縣羅錦鎮,領略中國地方戲劇的魅力。
  • 「彩調」你知道多少?
    彩調劇的發展現狀新中國成立後,彩調得到較快的發展,特別是《劉三姐》等優秀劇目的上演,擴大了這一劇種在全國的影響。然而,廣西彩調當前已陷入因為沒有演出市場而難以為繼的困境中,知道和了解彩調的人越來越少,數百家彩調劇團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紛紛解散,僅剩的廣西彩調劇團、柳州彩調劇團和桂林彩調劇團等寥寥幾家專業劇團,業餘彩調隊伍的數量大幅下降,維持艱難。
  • 戲曲 彩調的行當有哪些
    其它類人物如神話中的金童畫葫蘆,蠢子畫蜘蛛,花花公子畫蝴蝶,媒婆畫金錢等等,形成了濃鬱的彩調臉譜藝術。榮譽與輝煌《劉三彩調姐》20世紀50年代,《龍女與漢鵬》由鄉間走進了中南海懷仁堂,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演出,從此正式定名為彩調劇。60年代初,來自民間的《劉三姐》四進中南海,由此紅遍大江南北,飲譽海內外。
  • 廣西舞劇《劉三姐》進京演出 舞動山歌新韻律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廣西彩調劇和電影《劉三姐》曾風靡全國和東南亞,成為一個時代的美好記憶。幾十年來,劉三姐的故事和歌謠,流淌過歲月的河流,在時代輪迴中激蕩悠揚。用創新向經典致敬民間關於劉三姐的傳說流傳已久。聰慧勇敢、善良美麗的劉三姐猶如一座「文化金礦」,圍繞這一動人故事,誕生過歌舞劇、彩調劇、電影、實景演出等不同類型的經典作品。
  • 桂林彩調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的返家鄉實踐故事
    為踐行「脫貧攻堅、青力青為、鄉村振興、青年先行」的主題,本文圍繞「桂林彩調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一方向論述了大學生暑期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青春點讚!講出我們桂電青年的返家鄉實踐故事, 今日主角:電子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學子—— 張書文 任子飛 梁晉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 廣西彩調劇團團長導演龍傑鋒專訪(圖)
    、新版《劉三姐》導演龍傑鋒專訪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侯珏自2004年廣西彩調團改編經典,新版《劉三姐》登上舞臺以來,彩調劇和以劉三姐為標誌的廣西山歌文化又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那麼在文化多元發展的今天,作為廣西的無形文化瑰寶,彩調在我們的生活中處於什麼位置,它的處境是什麼?彩調劇在市場大潮中將如何生存? 近日,彩調劇新版《劉三姐》導演,廣西彩調劇團團長龍傑鋒先生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 另一版本的《劉三姐》感受非遺魅力 主演傅錦華和黃婉秋有何不同
    劉三姐是我國壯族民間傳說中的一個人物。1961年,根據劉三姐的傳說改編的電影《劉三姐》被長影廠搬上銀幕後,受到了幾代觀眾的熱烈追捧。這部電影故事美、人物美、山水美、音樂美,幾乎所有看過的觀眾,都會對它念念不忘。有的影迷,一個人就看了四十多場,可見對它是多麼痴迷。
  • 廣西這個低調的世外桃源,不僅是歌仙劉三姐的故鄉,而且人少景美
    三姐故鄉風情多,連情會友唱山歌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傳下來廣西河池宜州,風景秀麗,物產豐富,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最動人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歌仙劉三姐傳說。壯族姑娘劉三姐被壯人尊為歌仙、歌神,是這個以歌傳情的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理想的化身。宜州,是劉三姐的故鄉,在這裡,和我們一起尋訪劉三姐最美妙的山歌與最動人的事跡。
  • 電影《劉三姐》配唱傅錦華離世 堪稱時代的好聲音
    「彩調」命名與傅錦華有密切聯繫  僅比傅錦華小几歲的龍傑鋒25歲開始擔任廣西彩調團副團長,曾經擔任廣西彩調團團長14年,見證了近年廣西彩調發展的歷程。在他的描述中,記者獲悉,20世紀50年代,在彩調劇《劉三姐》中,傅錦華擔任甲組主演的任務。  「彩調」的得名也與傅錦華有關。
  • 《劉三姐》:山歌唱不盡灕江美
    1959年,蘇裡和喬羽在廣西用 12天時間,完成《劉三姐》的文學本和分鏡頭本,當時的名字叫《劉三妹》,蘇裡覺得用這個名字很親切。    1960年的夏天,在灕江邊上,《劉三妹》劇組正在準備拍攝劉三姐對歌的戲,蘇裡的腿被開水燙傷,只好躺在擔架上,完成了這部電影作品的創作。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原來拍攝的女一號叫傅錦華,是桂林市彩調劇團的臺柱子。
  • 「歌仙」劉三姐「舞」出新味道
    伴隨著耳熟能詳的壯鄉山歌,來自南寧市藝術劇院的藝術家們將時尚元素與傳統民間舞步結合,以舞傳情,讓劉三姐這一傳唱四海的經典藝術形象煥發出新的風採。■現代舞與民間舞蹈的融合舞劇《劉三姐》的舞美設計簡約、明快。
  • 廣西舉辦第二屆彩調藝術節 彩調歌舞劇《紅瑤夢》首演
    新華網南寧1月18日專電(記者張鶯)1月12日至18日,廣西第二屆彩調藝術節在廣西柳州舉辦,為觀眾免費奉上了16場演出。  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彩調團、桂林市、河池市、來賓市和柳州市的5支彩調劇代表隊參加了藝術節,在柳州市、融安縣等地連演7天,進行多項劇目獎和單項獎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