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
滄海成塵幾萬秋 添福賜子正應求
仙山巍峨數千載 周穆漢皇此處遊
王母山,乃是太行山脈之母山,古稱房山、鐵山、王母觀山。
王母山歷史悠久,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蒲吾(平山)縣有鐵山,即房山也,亦曰西山。」
唐《元和志》記載:「山在縣西北,一名王母山,漢武帝於山上立祠,今王母觀也。」在王母山海拔1200米處有一平臺,傳說是王母娘娘下凡的落腳處,故王母山也稱天台山。
清《平山縣誌》記載:「山在縣西北六十裡,漢章帝幸趙,祀房山」。可見王母山除仙氣外,亦有帝王氣質。
王母山擁有眾多的道教、佛教建築群,古時道觀寺庵懸掛於絕壁間,最多時達到2000餘處,自漢代以來就已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佛道並存融合的聖地。
靈驗之地必多善男信女。清代碑刻記載:「而其中靈異有禱輒應以故,每年三月朔日山之前麓,左右百裡登山拈香還願者,數日間絡繹不絕。」每年春秋的傳統廟會,參加廟會的信眾遊客除來自河北省各縣市外,近些年有大量信眾遊客自山東、河南、山西、北京、天津及南方等省市也來到王母山朝聖王母祖庭,祈禱王母福佑,祈禱福祿壽喜!香客遊人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建於唐代的甘泉寺,在香火鼎盛時有僧眾百餘人,至清末屢經兵災,日漸衰敗。七七事變後,寺院遭日寇毀壞,再無僧人。王母山近年出土有唐代石獅,造型圓渾,雕刻精美,屬珍貴文物。
王母山還是八仙之一張果老的修行成仙地,當年修行地就建在王母山的逍遙谷中。如今仙去谷空,尚存遺址供人瞻仰。
位於王母山中的天台書院,始建年代久遠,已不可考證,2013年在原址重建,白牆灰瓦,古樸典雅,集合天地之靈氣,以此身向道而修,致虛極守靜篤,是文人雅士進行文化交流、書畫創作和傳授技藝的絕佳場所。
西王母,全稱「上聖白玉龜臺九靈太真無極聖母瑤池大聖西王金母無上清靈元君統御群仙大天尊」,簡稱王母,又稱金母,俗稱王母娘娘。據《集仙錄》載:西王母即九靈太妙龜山金母,又號太虛九光龜臺金母元君,系先天西華至妙之氣化生。
西王母之所以受到眾多善男信女的尊崇,是因為她掌握有不死之藥,能使人長生不老,還可化險去災,擁有幫助人們度過災厄的神力。如漢朝焦延壽的《易林·卷一》記載:「稷為堯使,西見王母。拜請百福,賜我善子。引船牽頭,雖物無憂。王母善禱,禍不成災。」
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蛛、三足金烏之屬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九尾狐即象徵子孫繁息。
三月三日乃道教各路神仙向西王母慶壽之蟠桃會舉辦日,在王母山上廟進香的多為老嫗和少婦,特別是婚後不育和屢生而亡嬰的婦女焚香最誠,乞求賜子、賜福,多有靈驗。
在道教的神仙譜系中,西王母又被崇奉為道家尊神、女仙領袖。道教典籍《墉城集仙錄》謂「西王母體柔順之本,為極陰之元,位配西方,母養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鹹所隸焉」。
從宗教信仰的角度來說,現實社會的種種天災人禍,激起了人們的生命災異意識,由此出發逐漸形成以關注生命、為後代祈福的神學思想,道教的生命觀正體現了這一點。民間對西王母的祈求也逐漸集中到「求子得子、福佑子孫」的福報願景,這種渴望和追求卻體現了人們對於生命的珍視,正好說明了世人內心深處對生命和諧的真切守望。
西王母信仰不僅在祖國大陸源遠流長,在寶島臺灣也是根深葉茂。近年來,臺灣西王母信徒經常尋根大陸,親臨王母山,瞻仰西王母故地。西王母成了維繫兩岸和平、祖國統一的特殊紐帶和重要載體。
明清以降,王母娘娘在民間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影響遍及整個中國。
西王母的信仰由來已久,在正統道教神系中,西王母原本是由先天陰氣凝聚而成的母神,在天宮中是所有女仙之首,「為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並執掌著崑崙仙山。
崑崙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崑崙山為中華「龍脈之祖」。傳說崑崙山高一萬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其下有不能浮起羽毛的弱水,外圍還有生長持續燃燒不滅的神樹的炎火山。
西王母居住在崑崙山瑤池之上,《列子·周穆王》記載,「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所入。一日行萬裡。」
乾坤有精物,至寶無文章。二〇一六年農曆三月初三,恰逢王母壽誕之日,在崑崙山王母廟左近,一塊與天地同壽、日月齊光的玉石顯露於世。此石相傳為西王母於瑤池修煉時,沐足所用坐石,而西王母獻玉的傳說,屢見於史書,如戰國《尚書》記載:「舜以天德祠堯,西王母來獻白環五塊」;唐《集仙錄》云:「黃帝在位,西王母使乘白鹿授地圖,舜在位使獻白玉環及益地圖」,可見西王母之玉,只贈有德之人,此次所得玉石所做的大小西王母神像,其玉之貴,其質之柔,返璞歸真,道法自然,正如郭沫若所寫:「國玉出崑山,西巡竹紀年。中原王母跡,獻玉賀平安。」
崑崙在西,為王母所居之地,王母山在東,為王母成仙之所。
漢武帝劉徹聽說王母在山上居住,又感激其指引溫泉療疾,便攜眾官謁拜,飲以瓊漿,奏以霓裳,修建王母祠於北臺,並敕封王母山為天下第一靈山。人們祈禱王母娘娘不忘故裡降福人間,就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五王母下凡日和三月初三王母誕辰日,進山朝拜,自漢朝起延續兩千多年。此後歷代在山中建起大大小小的道觀寺廟,最多時達2000餘處。使王母山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佛道一體的文化名山。
王母的傳說及祭奠儀式於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神奇而古老的傳說,優美的神話故事,使王母山充滿了人間仙境的神秘色彩。
王母山屬於太行山支脈,集奇、秀、雄、險於一體,有「北嶽太行」之稱,其主峰鏵子尖海拔1252米,山頂至谷底上下落差近千米。當地民謠稱「王母山,離天一尺半」,足見其雄險。從山下仰望,玉峰列屏,崖壁陡峭。山間怪石林立,古洞幽深,泉湧瀑飛。仙人峰,清涼崖,雪浪石,雞石,貓石造型各異。惟妙惟肖。溝谷林木茂盛,蟲嘶鳥鳴,花果盈坡。春有萬花,夏有飛瀑,秋有紅葉,冬有懸冰。尤其是每年陽曆四月上旬,山路兩邊開滿藍紫色的仙女花,把山上裝扮成了夢幻世界,每當雨後初晴,青巒疊翠,流雲如濤。遊人置身其中猶如登舟行海,駕雲升空,令人心曠神怡,欲神欲仙。
如果說王母山的山峰有著無限神奇,那麼王母山的水更是充滿了靈性。王母祠前八角琉璃井的井水,玉皇泉,甘泉寺的泉水,清冽甘甜,四季流淌。冬季幾處陡崖形成高寬數十丈的冰瀑,晶瑩剔透,美輪美奐。常年不竭的山泉水,滋養著山中萬物。黃芪、三七、柴胡、野山藥等名貴中藥材隨處可見,幸運者還能採到平日難得一見的靈芝。
山杏、山桃、酸棗、桑葚隨處可見,任你採摘。秋日金黃色的柿子,飽滿的核桃掛滿枝頭,惹人愛憐。野山雞、喜鵲、百靈鳥等多種禽鳥。每日不知疲倦的演奏著歡快的樂章。松鼠、野兔、獾、狐狸等野生動物奔跑跳躍在林間草叢,不時給你帶來驚喜。有時還能見到北方稀有的豹貓。
王母山上有許多神秘幽深的洞穴和相關的傳說。如藏龍洞深不見底,連通北海。桃源洞古樸神秘,是史上王真人得到成仙之處。煙霞洞、涼風洞、清風洞都是天然風洞。夏日寒風刺骨,冬季溫暖如春。是難得的天然大空調,奇峰,靈石,山泉和豐富的植被,眾多的生物種群,構成了王母山景區自然天成的壯美景觀。
藉助王母山美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神奇的民間傳說。自2006年以來,適逢盛世,天台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以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發展綠色產業,造福民眾為己任,多方籌資恢復部分被壞的建築,並對一些重要遺址進行保護和維修,此舉上祈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下祈百姓安康,安居樂業,實乃海內外道教界的一大盛事。
南天門的雄偉,全神廟的莊重,觀音廟的精巧,王母祠的華麗,天台書院的雅致,構成了王母山獨特的風景。道院宏偉、殿堂莊嚴、古槐參天,濃蔭如蓋,氣勢磅礴,各式各樣的新廟或古蹟,像一顆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在綠樹山花之中,讓古老的王母山煥發出奪目光彩。
徜徉在景區的步遊路上,徐徐山風拂面。奇石,異木,山花,飛禽進入視野。伴隨著譁譁的流水聲,讓人真正融入大自然,領略天工造物之精巧,感受青山綠水之靈動。站在北臺舉目遠眺,山前谷地,遠處平原一覽無餘。橫山嶺水庫、下觀水庫、黃壁莊水庫如一顆顆藍色的寶石裝點其間,天氣晴好時可看到石家莊市和正定古城。
掩映在綠樹叢中紅牆黃瓦的道觀廟宇中,眾多善男信女向心目中的眾神獻上一柱柱香火,祈求幸福吉祥健康平安。環境優雅的書院中,文人雅士相聚或交流、或創作、或小憩品茶,留下些許傳世神品和文壇佳話。
王母山道觀的主廟道長們來自武當派,現主持陳理雄道長是太極張三丰的第十五代傳人,對道家文化有著深厚造詣。道長們大多都精通武當太極功夫、養生丹道和醫術。可為香客和遊人傳授正宗上乘的太極武功和養生道法。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太極功夫,王母山不定期舉辦太極文化交流活動。先後有來自歐洲和北美的太極功夫團體和太極愛好者來王母山比武傳藝,切磋交流。
目前,王母山景區緊緊抓住平山縣列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省委省政府建設全域旅遊示範縣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王母山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優勢,把弘揚傳統文化推進文化旅遊,促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為突破口。全力打造融文化傳承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全省乃至全國旅遊業再添新的亮點。
王母山——一座承載著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名山,正在燕趙大地上綻放出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