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鹹
中華美食百味俱全
其中辣味越來越受歡迎
論吃辣
咱貴州人還沒慫過
這不,最新的
全國吃辣地圖
發布了
霸王級
辣炒一切
嗯 貴州本州了
看看對地圖中
對吃辣程度
4個等級的界定
稱霸辣界的重辣選手,當屬有著濃厚吃辣文化的江西、湖南、四川、重慶、貴州等地。
這個級別中還有隱藏王者,雖然從全省範圍來看可能是最不能吃辣的,但個別地區吃辣水平則可與四川人抗衡,比如江蘇徐州、浙江衢州、福建三明、廣東韶關、廣西桂林等地。
京津冀、東北三省、山西、海南、河南、山東及內蒙古等地在吃辣方面屬於入門級,最喜歡備註「微微辣」。如果這裡的人說不辣,是真的不要辣。除了沒有根深蒂固的吃辣文化,北方的氣候也較為乾燥,特別是冬天,吃辣椒並不會直接引起上火,但多吃會生熱排汗,造成體內水分流失導致燥熱。
最不能吃辣的恰恰是辣椒登陸我國最早的地區,像廣東、浙江一帶都不太能吃辣,當地位於沿海,海鮮豐富,比較追求食物的原味,辣椒極少出場。除此之外,江蘇、上海、福建及臺灣等地也同樣不太能吃辣。貴州人吃辣厲害眾所周知
自古就有的說法:
湖南人不怕辣
四川人辣不怕
貴州人怕不辣
根據中國農科院蔬菜研究所
相關實驗結果,
我國最辣辣椒的前五名均來自南方,
其中貴州的「滿天星」佔一席。
滿天星辣椒又名「小米辣」「七星椒」,主要產於貴州遵義,具有個頭勻稱、肉質飽滿、味道鮮辣等特點,滿天星辣椒長度有2-5公分,果個比較小,顏色比較紅,吃起來特別的辣而且味道香濃,其辣椒的椒型比較美觀,在眾多辣椒品種中辣度是最高的。
辣,代表的是
貴州一種生活文化。
在這個無辣不歡的城市,
每一種辣椒都可能迎來
它們的「一千零一次」變身。
今天,
我們跟著主播來一次
蒙眼挑戰吃辣椒
挑戰視頻
有著悠久吃辣文化的貴州,
辣味更是自成一派,以酸辣為主,
這和當地的氣候及位置有關。
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王偉躍介紹,
貴陽環境潮溼、日照稀少,
常年平均相對溼度保持在78%以上,
光照僅1000多個小時,蔬菜難以存放,
醃漬成為人們存儲食物的常用方法,
加上古代貴州閉塞缺油少鹽,
就需要酸和辣來調味,
慢慢酸辣成為當地美食的經典口味。
在貴州
因為辣椒的吃法可比天上的星星還多。
糊辣椒、糟辣椒、辣椒麵、油辣椒.
每一顆辣椒在貴州人的手裡都「死得其所」。
上到5歲的小娃娃,下到80歲的老太太,嗜辣如命的貴州人餐餐必放辣椒。喪心病狂的是,貴州的娃兒就連吃肯德基的薯條,都要蘸點辣椒麵才滿足。
相對於純種的辣,酸辣才是貴州人的真命天子。「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一語道出真諦。
古時貧瘠的黔東南地區,因地遠無鹽、溼氣濃重,便有了糟辣椒等酸食的拯救。
一個貴州家庭可以沒有米缸,但一定少不了醃糟辣椒的泡菜罈子。把鮮紅的辣椒用一把大刀剁得細碎,裝到泡菜罈子裡,讓酒精稍稍揮發,那股子酸辣味兒就撩的貴州人無處遁形。
而連接貴州人酸與辣的背後功臣,莫過於蘸水。
貴州人有自已一套秘制的蘸碟配方。醬油和醋靠邊站,只要三樣——鹽、辣椒、折耳根就能把貴州人收服的服服帖帖。
一道凱裡酸湯魚將貴州的酸辣表現的淋漓盡致。用西紅柿發酵而成的紅酸湯裡,混合糟辣椒,再用白酸湯吊汁,成就了酸湯魚原汁原味的酸。酸裡滾著辣、辣裡裹著酸,讓無數人魂牽夢縈。
最後提醒:
吃辣雖然一時爽,但要適度,攝入過多的辣椒素容易導致腸胃疾病。
日常可以掌握一些解辣小妙招,在辣到難受的時候及時採取措施,比如,如果吃完辣味食物感到不適,可以喝些牛奶,奶蛋白可與辣椒素分子結合,能迅速解辣;用醋作為蘸料,也可以中和辣味,降低辣度;如果用辣度較高的辣椒炒菜,不妨加入較多的食用油,可降低辣椒素對口腔黏膜的刺激。
來源:貴州都市報、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