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滎經縣民建彝族鄉大坪村茶園,隨處可見當地彝族群眾忙碌的身影。
茶樹長勢良好,意味著豐收——當地黨委政府通過發展產業,讓少數民族同胞嘗到發展產業致富的甜頭。
滎經縣曾是南方絲綢之路重鎮、川藏茶馬古道重要驛站,作為全省16個少數民族待遇縣之一,歷來十分重視民族團結進步工作。
如今,滎經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果,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民生保障有新改善、產業培植實現新突破……
組織領導有力——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效果明顯
「要開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思路,推進創建工作創新,開創創建工作新局面,營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氛圍。」9月17日,滎經縣召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聯席會,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再次進行安排部署。
今年3月10日,滎經縣吹響號角,在我市召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六進」活動工作部署會後,滎經縣委統戰部動員各參會單位積極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六進」工作。
4月26日,2020年中共滎經縣委統戰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要結合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六進』2020年工作方案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以創建為抓手,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會上,縣委主要負責人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六進」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會議審議通過《滎經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六進」2020年工作方案》《滎經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為全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指明方向。
「在『六進』工作方案中,確定六個單位作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示範點。」滎經縣民宗局副局長李永宏介紹,「六進」是指進機關、進鄉鎮、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宗教活動場所。
今年5月,結合工作實際,滎經縣確定民建彝族鄉(進鄉鎮)、新添派出所(進機關)、塔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進企業)、寶峰彝族鄉中心小學(進學校)、楊柳河社區(進社區)、雲峰寺(進宗教活動場所)6個單位開展示範創建工作。
「根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相關工作要求,結合我縣創建工作實際,先後制定創建工作相關文件,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六進』活動的部門聯動、實施步驟、時間節點等進行統籌安排和具體要求,指導各創建單位高標準推動創建工作。」李永宏說,通過全縣上下齊心協力抓落實,滎經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六進」工作成效明顯,全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氛圍濃厚。
寶峰彝族鄉工作人員與少數民族同胞座談
提高民生福祉——改善彝族同胞生活條件
在民建彝族鄉大坪村,一個2000平方米的彝族廣場引人注目。
在彝族廣場的上方,富含民族特色的紅頂米黃色牆身的磚瓦房,在藍天白雲下熠熠生輝。走進彝族村民李木使者家,李木使者和家人剛吃完午飯,正在休息。見有人前來,李木使者熱情地帶領大伙兒參觀自家房屋,「感謝黨,感謝政府,讓我們住進好房子,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4·20」蘆山強烈地震後,民建彝族鄉向上爭取災後重建項目,多方籌措資金,切實解決彝族同胞的住房困難。滎經縣塔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姚清國無償捐贈土地100餘畝,讓彝族群眾重建新房。「每戶面積按102平方米建造,合理分配起居、飲食、衛生、儲存等生活功能區。」民建彝族鄉鄉長沈佩林說。
為豐富彝族群眾業餘文化生活需要,鄉黨委政府又多方努力,爭取項目資金,投入資金727萬元,建成2000平方米的大坪山彝族文化廣場,並實施人居環境提升項目,完善了彝族聚居點基礎設施,設置各種體育鍛鍊和文化娛樂設施。
2019年8月8日,滎經縣在民建彝族鄉大坪村彝族文化廣場舉行第四屆火把節。精彩的彝族歌舞演出、原生態的火把狂歡,吸引上萬名遊客。
2019年滎經縣民建彝族鄉在大坪村舉行火把節(資料圖片)
引導產業發展——促少數民族同胞致富增收
初秋的民建彝族鄉大坪村,藍天白雲,青山環繞。放眼望去,綠油油的茶園裡,幾位彝族同胞正在管護茶園。
「我家承包了公司10多畝茶園,每年有四五萬元收入。」大坪村村民李木支哈說,茶產業讓他們告別了以前的貧困生活。
像李木支哈這樣,依靠茶園改善自家生活條件的少數民族同胞,在當地還有很多。
「積極引導產業發展,促進少數民族同胞致富增收。」民建彝族鄉聚焦脫貧攻堅,圍繞茶產業發展,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從解決彝族同胞缺少土地著手,與滎經縣塔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溝通,創新建立「黨建+公司+彝族群眾」的脫貧攻堅模式,達成以每年每畝僅80元的極低價格將茶園承包給彝族群眾的協議。彝族同胞戶均承包茶園10畝左右,戶均茶葉年收入4萬餘元。
近年來,塔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資源與勞動力資源條件,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茶產業,築牢當地民族團結的基石,讓當地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為少數民族同胞提供一定的土地,幫助他們發展產業,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這是我們為少數民族同胞增收致富做的一點點事情。」塔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姚清國說。
這是滎經縣積極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發展的一個縮影。
通過黨委關心、政府支持、群眾參與,充分展示彝族同胞從無序遷入,到有序管理,到共同發展,直至脫貧奔康的生動實踐過程,正是民族團結進步的強大力量,讓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由淺入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重視基礎教育——汗水澆開民族團結進步「花」
民族團結之花,需要從小培育。
走進寶峰彝族鄉中心小學,團結向上的校園新風撲面而來。操場上的電子屏幕上顯示著「彝漢學生手拉手共同學習」。民族團結進步進校園、進課堂是該校的常態工作。
「我和同學一起學習、一起生活,從來沒有民族之分,我們都是寶峰中心小學的學生。」一名學生說,學校通過集會、班隊活動、家訪、牆報、手抄報等形式,進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民族團結教育內容融入課堂教學、融入德育教學過程,將「中華民族一家親」觀念植根於師生心中。
寶峰中心小學校長陳浩文紮根該小學二十載,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民族教育事業。如今,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寶峰彝族鄉中心小學民族團結教育之花開遍校園。
花馬洗是該校畢業生,於2016年考入西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能考上大學,實現自己的夢想,感謝鄉黨委政府和學校。」
「在寶峰彝族鄉中心小學學習期間,其家人按照民族傳統,給花馬洗定了樁娃娃親,並許諾對方待她長到18歲時就過門。」得知情況後,寶峰彝族鄉黨委政府和學校領導第一時間趕到花馬洗家進行勸阻了這樁娃娃親,使其專心讀書。
「我想回滎經工作,回報黨和政府,以及領導、老師對我的恩情。」如今,24歲的花馬洗已有了初步規劃。
有限的文字不能一一呈現滎經縣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成效,不能呈現全縣幹部群眾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所做的努力。
今天的滎經縣,無論是在鄉鎮、學校還是機關,各族群眾以更加博大的胸懷,像珍惜眼睛和生命一樣珍惜民族團結,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中凝聚起「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力量。
本報記者 鄭雨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