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胳膊被塗上舒筋活血的藥後,包上保鮮膜用神燈烤。
穴位埋線療法,醫生將醫用羊腸線埋進患者穴位中。
記者體驗機器號脈。
在胳膊上塗上藥,用保鮮膜包裹,然後再用燈烤,這種新式的中醫療法你嘗試過嗎?如今,各種現代產物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了古老的中醫上。8月7日,記者在山東中西醫結合醫院便體驗了一次「封包療法」和機器號脈。保鮮膜能讓中藥藥力更多地被人體吸收,這種方法市民在家裡也可以使用。此外,記者探訪了解到 ,中醫中還有很多療法,如小針刀療法、穴位埋線療法等,具有創傷性,需要在無菌的環境下操作,療效同樣很好。
■封包療法 包上保鮮膜用燈烤,促藥物滲透神經內科主任尹愛兵介紹,平時市民在家裡也可以做,像扭傷後,可以塗點紅花油,然後再用保鮮膜包起來烤烤,效果不錯。
保鮮膜也能在中醫養生上發揮大作用?剛聽說時記者將信將疑。8月7日,記者來到山東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尹愛兵為記者做了一次「封包療法 」。「這種療法是先在皮膚上敷藥,用保鮮膜包起來,然後再用燈烤。」尹愛兵說,這種療法就是現代化的中醫療法。
「做治療之前先把肌肉按摩下,讓肌肉鬆弛緩解下。」尹愛兵一邊給記者按摩胳膊一邊說道。按摩一段時間後,尹愛兵開始在記者的胳膊上擦藥。「擦藥也是有技巧的,得用推拿的手法讓藥滲透進去。」尹愛兵說,並不是藥塗上就可以了,而是要不斷地按摩 ,促進藥物滲透。尹愛兵按摩了大約五分鐘之後,開始包保鮮膜。保鮮膜包好後,尹愛兵又把神燈(即電磁波治療儀)拿過來烤。「用保鮮膜包起來主要是防止水分蒸發,烤的目的是促進藥物滲透。」尹愛兵稱,烤的時候,還可以用紅外線或者艾條。
尹愛兵說,在烤的過程中也是有講究的,神燈離皮膚的距離要在10釐米以上,而且溫度要在40℃到60℃之間,一般烤20分鐘就可以了,如果皮膚敏感的話,烤的時間可以短一些。
「這種方法最早是用於治療中風後肌張力不好的患者,現在逐漸演變到治療關節疼痛。」尹愛兵稱,塗在皮膚上的這些藥是他們自己調製的,用於舒筋活血。
尹愛兵稱,平時市民在家裡也可以做,像扭傷後,可以塗點紅花油,然後再用保鮮膜包起來烤烤,效果不錯。
■機器號脈 「望聞問切」,3分鐘就出診斷結果這臺機器就是一臺電腦連接著「號脈」的輸入端,通過特定編制的軟體就可以達到望聞問切的效果,模式類似於在社區衛生中心開展的「中醫體檢」,但它增加了號脈和觀察舌苔的功能。
現代化的機器在中醫中使用越來越多。在該院治未病門診還有一臺機器更加神奇,它甚至可以代替有經驗的中醫師為患者號脈,完成「望聞問切」給出健康指導。記者看到這臺機器就是一臺電腦連接著「號脈」的輸入端,通過特定編制的軟體就可以達到望聞問切的效果,模式有些類似於在各個社區衛生中心普遍開展的「中醫體檢」,但它的特點就是增加了號脈和觀察舌苔的功能。
這臺機器真得很準嗎?記者決定親試一把。電腦程式打開後,操作員為記者綁號脈的輸入端,她先把這個輸入端固定在記者手腕上,再將相當於老中醫試脈的手指的一個探測點固定在脈搏上,隨後記者的脈搏就像心電圖一樣出現在了電腦屏幕上。「3分鐘左右吧,結果就出來了。」果然,過了幾分鐘,屏幕上就出來了記者的檢測結果:「脈象分析:虛實度:207.52。脈率:71.00。類型:滑。」
接下來,是48道問題由操作員向患者詢問,例如「您的皮膚或者口唇乾嗎?」「您容易頭暈或站起時暈眩嗎?」……回答完這些問題,操作員還要看記者的舌苔,從各個角度比對記者舌苔的各個方面,有七八種指標,最後生成了最終診斷結果,並以病歷的形式列印出來——「平和質。建議平時多吃五穀雜糧、蔬菜瓜果,少食過於油膩及辛辣之物。年輕人可以選擇一些強度大的運動比如跑步、打球。」
這個所謂的「中醫脈象診斷系統」診斷結果是否有效?記者又找到該院預防保健科主任劉志傑號脈,「機器檢測的結果基本準確,不過中醫師號脈還能從脈象裡看出更多信息,如機器號脈能看出虛體質,但中醫師號脈還能看出是脾虛還是腎虛。」劉志傑說。
■小針刀療法 沿著韌帶剝離,疏通經絡8月7日,記者採訪時了解到,除了以上的中醫療法外,有的中醫療法是具有創傷性的,需要在無菌的環境下操作,比如小針刀療法。「這個房間我們剛用紫外線消過毒。」當日上午,在給患者做治療前,該院風溼免疫科主任李愛民說。這裡的醫生都戴著口罩、一次性帽子以及一次性手套,記者進入治療室時,也被要求戴上了口罩。記者看到,患者躺到治療床上後,醫生拿出了一塊無菌巾放在了患者左腿下邊。「這名患者患的是風溼病,這次治療的是左腿,操作的時候需要周圍是無菌的,所以得在下邊放無菌巾。」醫生說。
「摁疼了你就說。」醫生跟患者說道。「這裡疼。」聽到患者喊疼後,醫生趕緊在疼痛的地方做了標記。「一會兒扎的時候就扎疼的地方。」醫生說。選好需要扎的部位後,醫生便用碘伏進行消毒,消毒完成後,醫生又拿起了一塊無菌洞布蓋在了患者的腿上,需要扎的地方露在外邊。
「做這個治療前需要給患者打麻藥。」醫生說,他們配的藥裡不僅有麻藥,還有促進神經修復的藥物。打完藥後,醫生開始給患者治療了。「治療時用的針是一種小針刀,這種針比針灸針要粗一些,直徑有1.5毫米,針的最前端是扁的。」醫生說著把小針刀刺進了患者的皮膚,然後在皮膚裡划來划去。「針刀要沿著韌帶剝離,讓有炎症的肌肉韌帶重新分布,從而達到疏通經絡的目的。」醫生說。
做完之後效果如何呢?「比沒做的時候強。」接受完治療的孫女士說,她今年 68歲,患有風溼病4年了,渾身關節疼,手指頭都伸不直,腿疼得更是走不了路。「我現在在這裡住院治療,做完之後走路時腿可以彎曲了」。
李愛民介紹,這種療法比較適合網球肘、腱鞘炎、肩周炎、椎間盤突出以及椎間盤膨出的治療 。不過凝血機制有問題,以及患有傳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不能做。這種治療方法就是將炎症粘連地方松解開,不過做脊柱和腰椎時風險係數會大一些。
■穴位埋線 把線打進穴位,不用天天針灸據介紹,有創傷性的中醫療法除了小針刀療法之外,還有穴位埋線,不過相對於小針刀療法來說,它的創傷性小一些。「所謂穴位埋線就是在穴位中埋一根線,然後通過線來刺激穴位,這樣就不用每天都針灸了。」李愛民稱,害怕做針灸的可以用這種方法,這根線是醫用羊腸線,就是手術縫合時用的,身體可以吸收,埋進去之後不用往外取。
記者看到,患者在治療時,醫生先將羊腸線剪成了兩釐米長。「一般長度在兩三釐米,根據穴位的不同,長短也不一樣。」醫生介紹。線剪好之後,醫生用鑷子夾起了其中的一根,放到了像注射器一樣的埋線針裡,「就像穿針引線一樣,把線放到針裡之後,再將針刺入穴位中,將線送進去。」醫生說著,便把針扎在了患者的頸椎部位。「有沒有脹的感覺?」聽到患者說脹後,醫生便將線放在了裡邊,「脹的話,放進去效果好。」
「我頸椎增生,每天都做針灸治療,太痛苦了。」接受治療的王先生稱,接受穴位埋線後就不用每天都針灸了,線剛埋進去的時候還沒啥感覺,一般到了晚上會有酸脹麻的感覺。「有這種感覺就是得氣了。」李愛民稱,這根線的療效能持續一周時間,時間長了線就被吸收了。穴位埋線後,不能吃發物以及辛辣食物,且一小時內不能沾水,等小針眼長好就沒事了。 本版文/記者 李曉哲 韋麗麗 圖/本報記者 王濱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