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日算的上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了。從出生後一年就會過一周歲的生日,到七十大壽,八十大壽,直到入土。
生日的禮俗,由於年齡段的不同,受重視的程度也不同。 老人的生日最受重視,其次是小孩,再次是中青年人。男女50歲後過生日叫做壽,歲數逢十的生日稱壽誕。一般是男子「做九不做十」,女子做足。對長輩老人的壽辰都尤為重視,到時候會邀請親友來賀,壽禮有壽桃,壽麵,壽糕,壽聯,壽幛等。隆重者更要設立壽堂,燃壽燭,結壽彩。 壽星著新衣,坐中堂,接受親友晚輩的祝賀和叩拜。70歲及其以上的長輩舉行的生日禮儀更稱為「做大壽」。
每年的九月二十八日孔子的誕辰,作為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市都會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以紀念中國偉大的先賢孔子誕辰。不過如果孔子在現代,看到這麼多人給他過生日一定會驚呆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原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是不過生日的,孔子活了七十多歲一次生日都沒有過過,那時候生日和往常一樣,只是普通的一天。在孔子生活的時代裡,人們對自己的生日並不在意,更沒有過生日的習慣。
那麼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生日的呢?
關於生日的記載最早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興於唐宋。
在《顏氏家訓·風操篇》中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自茲已後,二親若在,每至刺日,嘗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隨已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所有感傷。
這段說的是在當時的江南有這樣的風俗,小孩到了約定的日子,就要為他做新衣服。之後呢父母若健在,每到這一天就要以吃喝的方式來慶祝。而孤兒呢即使雙親不在,也要設宴款待。顏之推雖有看不慣,斥責他們是「無教之徒」。
古代史書上也把生日稱為「父憂母難日」,其緣由是「親生之子,懷之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也就是讓身為子女者銘記父母的恩德。意思就是因為為了生孩子,媽媽要吃很大的苦,懷胎十月,當時古時候醫療條件差,甚至還要冒著生命危險。所以古人最早過生日,不是為了慶祝自己的誕生,而是要表達對父母生育之恩的感激,銘記父母的恩情。
到了唐朝,唐玄宗則是以自己的生日為「千秋節」作為當時的法定節假日。全國人民一起歡樂一下。唐玄宗不但自己過生日還給愛妃楊貴妃過生日。此後,歷朝歷代紛紛效仿,相沿成習。百姓過生日、做壽也隨之得興起。
顧炎武說:「是此禮起於齊梁之間,待唐宋以後,自天子至庶人,無不崇飾。」
那麼過生日的這個習俗,為什麼恰巧在這個時候產生呢?
有學者就指出中國人過生日跟佛教的傳入密切相關。眾所周知在中國文化史上,佛教的傳入是一個歷史節點,雖早起有佛教傳入中國,但真正的發展時期恰起於魏晉,在唐宋時期大盛,玄奘取經更是《西遊記》的原型。在佛教很重視誕辰,從釋迦摩尼佛到觀世音菩薩、普賢、文殊、地藏,大大小小菩薩皆自己的生日,而且到了這一天那天,信徒們都會舉行慶祝儀式。
這些佛教誕辰節日的流行勢必會對當時的古人的生活和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在之前古人的意識裡,這一天是一個無關緊要的日子。而佛教的習俗也許帶給古人一些新的思考。佛祖菩薩的生日是這一天,那我的生日呢?而唐玄宗效法佛祖帶頭把自己的生日定位節日之後,百姓對生日的認同也就不一樣了。
中國歷代帝王的生日更是重要,到了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慶典時,還有加科考試,叫做恩科。若正科與恩科合併舉行,則稱「恩正併科」。
而菩薩的誕辰更多也是為了紀念父母。《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中提到,願遵循世尊過去生中所發大願:「我若最先得成佛,誓與一切悉開示。願我父母諸人眾,共成無上大菩提。」
正所謂「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可見,無論是佛經中還是古代,對於生日這一天是父母的苦難日的說法是毋庸置疑的。小編覺得在平淡的日子裡有這樣一天可以歡樂一下,無可厚非。但在這一天,我們不應只想到自己吃喝玩樂,不妨學學古人,在這一天為辛勤養育我們的父母送上一份感恩。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