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的居家生活,讓朋友圈的朋友都展露了做飯的天賦。大家都展示著自己的做飯天賦,涼皮、麵包、饅頭、油條……一件接一件地被大家解鎖,這個時候一個老話題就重新被提起了,油條到底怎麼吃?是配豆漿還是蘸醬油,這也成了跟西紅柿炒雞蛋是鹹的還是甜的成為了幾個永遠爭論不休的話題。
油條的前世
油條是一種古老的中式麵食,一種用油炸的長條形食品,因為口感鬆脆有韌性,成為中國無論南北都喜歡的一種傳統早點。
南北朝的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裡這樣描述油炸食品:「細環餅,一名寒具,翠美」。
唐朝詩人劉禹錫在《佳話》中也提到了這個叫做「寒具」的油炸食品。從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寒具」應該形似女子佩戴的纏臂金,類似撒子,並非油條。油條應是南宋以後對油炸麵食的又一創新。
根據《宋史》中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嶽飛,民間通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麵食,其起源遠遠早於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
發展到如今,油條在各地大小不一,也有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山西叫麻葉;到了東北和華北叫做「果子」、安徽一些地區叫做「油果子」、廣州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潮汕地區稱作「油炸果」、浙江地區又有了天蘿筋的稱呼。老北京的叫賣中,被稱作「油炸鬼兒」。
油條在各地的不同吃法
剛從也說了,與其爭論是就豆漿還是蘸醬油,不如放眼看看全國乃至世界,大家到底都怎麼吃油條。
天津:煎餅果子
煎餅果子是天津當地人的早餐,也是天津乃至全中國都能見到的小吃。由綠豆面薄餅,雞蛋,還有餜子(油條)或者薄脆的「餜篦兒」組成,配以面醬,蔥末,腐乳,辣椒醬(可選)作為佐料。作為天津本地人的看家早點,天津的相關部門甚至頒布了《天津市地方傳統名吃 製作加工技術規範 天津煎餅果子》,嚴格規範了天津煎餅餜子的術語與定義、原、輔料要求、製作場所及設備要求、加工過程衛生及人員要求、製作工藝要求、標誌、包裝、運輸與貯存等內容。
上海:早餐四大金剛之一
在上海,油條和大餅、豆漿、粢飯糰並稱上海早餐屆的四大金剛。而粢飯糰其實也是由糯米、肉鬆、芝麻、白糖裹上油條一起來吃。這一下油條在上海早餐屆的地位又上了一個檔次。
廣州、香港地區:油條的多種形態到了廣州、香港地區,能吃會吃的食客們,又賦予了油條不一樣的吃法:
用腸粉卷著油條製成炸兩,淋上醬油食用,可隨意再加上辣椒醬和甜醬;
以瓦砵把油條和雞蛋及魚腸焗熟食用,稱砵仔焗魚腸
最簡單的就是拌粥當作早餐來吃。
杭州:回到油條最開始的形態
前文中也提到,南宋時期為了表達對秦檜的憤怒而生成了一個食品,這個就是現在在杭州能夠吃到的蔥包燴。做法也不算複雜,是用薄餅卷油條和蔥段,在平底鍋上壓扁並烤制而成。食用時塗抹上甜麵醬或辣椒醬。
河南:胡辣湯最好搭檔
到了河南鄭州,搭配著油條的一定離不開當地最有名的胡辣湯。來一碗方中山的胡辣湯,在來上一根油條,一天的生活一定是幸福滿滿。
臺灣:飯糰+豆漿,再來點醬
在寶島臺灣,油條或者切段裹入飯糰裡,或者搭配豆漿當早餐吃,有時亦會加入粥裡作為配料。總之有很多種吃法選擇。
馬來西亞、新加坡:肉骨茶裡的重要作料
當我們來到馬來西亞或者新加坡,肉骨茶不得不嘗,而肉骨茶裡重要的一個原料便是油條,缺少了油條就缺少了一副重要的作料,失去了味道。另外在馬來西亞,油條還可以搭配紅豆沙(糖水)或者咖啡烏(無奶黑咖啡)來吃,也是別有風味。
油條是一種最普通的平民小吃,可以是早餐、可以入菜,配豆漿也罷、蘸醬油也罷,總之吃的是一種心態和生活,簡單就是回歸生活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