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IB曾破解眾多空難謎團
林爽喆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24日在宣布馬航失聯客機「終結」時,抬出了英國航空事故調查局(AAIB),這是一個此前很少為人所知的機構。但其實,因多次在全球範圍內破解匪夷所思的空難謎題,AAIB被稱為全球「最權威的航空事故調查機構」。
AAIB成立於1915年,當時正是全球航空業方興未艾之際,空中事故時常發生。AAIB最初的名稱是事故調查局(AIB),幾經變更,於1987年正式改名為英國航空事故調查局。在行政上,它輾轉隸屬於英國政府屬下的幾個部,1983年開始歸運輸部管轄,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並不完全聽命於政府,這也是其調查結論具有權威性的保證之一。
最初接手空難調查,AAIB也有過「丟臉」時候,而且當時的情景與此次馬航失聯客機有些相像。1948年1月29日,英國南美航空公司的「星虎」號飛機搭載著31名乘客從裡斯本起飛,隨後消失在北大西洋的百慕達群島附近海域。第二年,南美航空公司的「星羚」號飛機重蹈覆轍,起飛一個半小時後與地面失去聯繫。
這兩次飛機失聯,都是AAIB負責調查的,但都沒有取得任何結果。其中,「星羚」號飛機失蹤時,AAIB在事發第二天,也就是搜救工作還在進行時就派人員開展了調查工作。但在經歷將近一年的調查後,AAIB在其法庭報告中無奈指出「由於沒有找到殘骸,無法獲得證據,事故原因無從得知」。
直到1954年,AAIB才再次向世人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當年,英國海外航空781號班機由一架彗星型客機執行由羅馬至倫敦航線。這架飛機在地中海上空發生爆炸解體,機上無人生還。
當時的飛機上還沒有黑匣子,因此事故原因調查十分困難。但AAIB還是發現,機艙頂部最先出現裂縫,隨後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飛機在空中解體、爆炸。調查人員為查明真相,將同型號的飛機放入一個巨大的水箱,用水中的環境模仿飛行時的條件,一周7天、一天24小時連續不斷試驗。5個月後,AAIB得出最後結論,認為飛機機艙頂部的「金屬疲勞」導致了此次空難悲劇,也就是在反覆加壓與減壓的過程中,機體頂部的金屬殼經受不住「折磨」終於出現裂縫,導致突然爆炸。馬航MH370客機失聯,一些專家頻繁提及「金屬疲勞」四字,典故正出於此。
到了1968年,AAIB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當年他們對1958年發生的一次空難重新調查。1958年2月6日,載著英格蘭足球超級球隊曼徹斯特聯隊的職員球員、球迷及隨隊記者的英國歐洲航空公司專機,在西德慕尼黑機場積雪跑道上第三度嘗試起飛時失敗撞毀,並發生爆炸。機上44名乘客及機組人員當中23人罹難,包括8名曼聯球員及3名職員。
事發後,德國機場管理當局在1959年發布報告,稱空難的主要原因是機師沒有在起飛前為機翼進行除冰程序,並對機長詹姆士·泰恩提出檢控。詹姆士·泰恩因此於1961年被英國歐洲航空公司開除,這名二戰中駕駛過戰機的優秀飛行員只能回家務農。但泰恩認為,事發時飛機跑道末端的積雪導致飛機失速,無法及時起飛才釀成慘禍。他不斷給英國和德國政府寫信、打電話,要求洗雪冤屈。
1967年,英國首相哈羅德·威爾遜過問此案,慕尼黑空難立刻成為英國議會關注的焦點。於是,AAIB於1968年對慕尼黑空難展開調查,他們立刻對德方公布的報告提出嚴厲質疑:首先,機翼上的白色不是積雪或冰,而是溼潤表面的反光,因為照片上的那一片白色下,清晰地顯示出飛機的標誌,也就是說,詹姆士·泰恩其實是按照程序給飛機的機翼進行了除冰的;其次,英方找到的目擊證人、最早趕到空難現場的萊哈·邁爾也稱,沒有在機翼上看到結冰,只有融雪;再次,AAIB的3名專家認為,德方調查人員在機翼上發現的積雪也並不足以造成飛機失速。最後的結論是,跑道末端的積雪才是導致意外發生的主要原因。1969年3月,也就是空難發生11年後,英國政府根據AAIB的調查報告洗脫了詹姆士·泰恩的罪名。但德國一直沒有撤銷對他的指控。
AAIB的「巔峰之作」,無疑是對洛克比空難的調查。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103號班機在蘇格蘭邊境小鎮洛克比上空發生爆炸,270人罹難。AAIB在空難發生當天就介入調查。空難發生一周後,AAIB宣布,發現恐怖襲擊痕跡。隨後,AAIB將飛機殘骸運到自己位於漢普郡的機庫中,在上萬件殘骸中尋找線索,並由一枚小小的晶片,還原事發時是行李艙的爆炸導致飛機解體。1990年,AAIB公布洛克比空難調查的報告,為英美調查機構確定利比亞為幕後兇手提供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