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南海新區擴大開放助力經濟發展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威海南海新區擴大開放助力經濟發展

2018-07-30 10:30:0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楷欣

    今年上半年,該區進出口額32.1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同比增長了57.4%。(資料圖) 王曉根 攝

  中新網威海7月30日電 (張玉雷 王曉根)眼下,位於威海南海新區的中韓跨境產業園內正一片繁忙。韓國商家通過線上下單後,一批批貨物在產業園打包發貨,第二天一大早就可以到達韓國仁川碼頭。

  「我們的電商模式為『集採+集貨+集撥』,目的就是縮短出口時間。」中韓跨境產業園的負責人介紹說。正是這種便利,產業園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跨境電商企業入駐。據了解,僅今年中韓跨境產業園就新增入駐企業21家,帶動出口9億多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42.2%。目前,產業園內入駐的各類企業已超過50家,平均每天出口韓國電商快件近1萬票,平均月出口額度2000萬美元。

圖為該區德瑞博新能源汽車。(資料圖) 王曉根 攝

  記者從威海南海新區獲悉,今年上半年,該區進出口額32.1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同比增長了57.4%。

  「出口增長快,與產業化出口分不開。」威海南海新區商務局工作人員介紹說。該區藉助「一帶一路」建設、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建設等機遇,發力開展招商引貿,通過完善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等產業鏈條,形成產業化出口集聚力量。

圖為中海川公共海外倉。(資料圖) 王曉根 攝

  今年上半年,該區徳瑞博新能源汽車製造有限公司與緬甸籤署了合作協議,向緬甸最大的汽車製造企業凱凱桑達出口整車散件2萬臺。未來更多的「威海南海造」新能源汽車還將「開向」美洲、非洲、東南亞、西亞等地。

  威海南海新區商務局工作人員稱,他們還將引導中韓跨境電商產業園拓展進口業務,支持雲盟註冊箱包品牌,擴大進出口,並依託中海川公共海外倉建設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打造跨境電商進口集散地。(完)

相關焦點

  • 威海南海新區半年經濟「成績單」出爐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7日訊8月6日,威海南海新區2020年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會暨招商引資調度會通報了上半年全區總體經濟運行情況。上半年,南海新區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外貿進出口等5項指標增幅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居全市前列。今年以來,南海新區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推進復工復產,加強對重點項目的統籌調度,擴大對外開放水平,努力做到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戰」並重,實現「雙勝雙贏」。
  • 推動慈善事業發展,威海南海新區慈善總會成立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5日訊 12月5日,威海南海新區慈善總會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表決通過了《威海南海新區慈善總會章程》,選舉產生了首屆理事及理事單位、監事,選舉產生首屆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等,標誌著南海新區慈善總會正式成立。
  • 威海南海新區:產教融合助推創新發展
    站在創新攻堅發展新起點上的南海新區,堅持把科技引領和平臺建設牢牢抓在手上,依託北交大(威海)、山東鋁業職業學院等高校資源,著力搭建創新平臺,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實現了「育人鏈」和「產業鏈」的無縫對接。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讓學生從『先學習再工作』轉變為『邊工作邊學習』,在學生培訓中開展『訂單式』『互動式』合作,為南海新區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人才支撐。」山東鋁業職業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山鋁學院自入駐南海新區以來,緊扣海洋經濟發展主題,積澱形成一整套產業人才教育培養新模式,突出企業需用人才的提前對接、度身培養,使學院成為「金藍領」的鍛造之地。
  • 威海南海新區:任前集中「充電」助力改革發展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3日訊日前,威海南海新區舉行全員崗位聘任任前培訓班,聚焦全員培訓、全體學習、全面提高,進一步凝聚思想共識,提升能力素養,適應改革發展需要,推動新區發展實現新跨越。
  • 2019海洋生態經濟國際論壇在威海南海新區開幕
    9月28日,2019海洋生態經濟國際論壇在威海南海新區開幕,來自國內外的100多位海洋生態、經濟和政策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探討海洋生態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新路徑、新模式,加快構建海洋生態經濟體系,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 威海南海新區吹響創新攻堅衝鋒號
    齊魯網威海4月17日訊(記者 肖夢凡 通訊員 劉昌勇)時下,新舊動能轉換、經略海洋等戰略機遇的到來,讓威海最南端的綿長海岸線上澎湃藍色浪潮。4月1日,威海南海新區召開創新發展三年攻堅推進大會,全面吹響了創新攻堅衝鋒號。
  • 威海南海新區入選全省第二批 經濟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單位
    近日,全省第二批經濟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單位名單公布,威海南海新區成功入選,為威海市唯一入選試點單位。
  • 打造威海南向產業發展隆起帶 南海新區這樣對標先進謀發展
    威海市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議結束後,日前,威海南海新區以慢不得的危機感、等不起的緊迫感,迅速組織考察團赴榮成市、經區、環翠區、高新區、臨港區、文登區考察學習,學習兄弟區市在「雙招雙引」、精緻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對照先進找差距、謀思路,推動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威海南海新區,正青春
    威海南海新區從無到有,變一次次不可能為可能。活力,是這座年輕城市的精神所在,是黨員幹部「敢為天下先」「敢啃硬骨頭」的精氣神兒。抓住有活力的人和事,城市發展的脈搏更快、更持久地跳躍起來。只用高樓大廈、霓虹燈和立交橋作標籤的城市,註定千城一面,缺乏氣質。在凸顯特色、描繪自我的過程中,南海新區瞄準「尖子生」爭第一,巧借「名人效應」扛紅旗,激發城市活力。
  • 威海南海新區黨政考察團抵達南方考察學習第一站——珠海橫琴新區
    7月23日至27日,威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海波率領威海市黨政考察團赴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學習,明確了「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爭當走在前列排頭兵」的新目標。新目標就要有新動力。對於站在創新攻堅發展新起點上的威海南海新區來說,新目標就是實現突破發展,新動力就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 威海南海新區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實行15年免費教育
    威海南海新區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實行15年免費教育 2016-05-14 17:12:22圖為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校區。(資料圖) 劉昌勇 攝 威海南海新區已形成涵蓋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高中教育、大學教育的完整教育體系。圖為威海南海實驗學校。
  • 南海新區推進精緻城市建設新區國際範兒
    南海新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威海要向精緻城市方向發展」的指示精神,以世界眼光加大招商引資,優化營商環境,實現經濟全球化、產業現代化;以國際標準加強城市功能建設,讓城市功能與國際全面接軌;以本土優勢開展系列國際交流活動,全力爭當建設國際化城市的「先行軍」。
  • 山東威海南海新區,已經建設了13年,看看現在怎麼樣了?
    威海雖然面積不大,但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是山東省最為富裕的城市之一。自2007年開始,威海市開始開發南海新區,已經過去了13年,看看建設的怎麼樣了?南海新區榮獲「山東省十大生態旅遊景區」稱號,是旅遊觀光、避暑消夏、養老康療的勝地。
  • 軟硬結合,威海南海新區從「面子」精緻到了「裡子」
    精緻不僅僅體現在生態文化等「軟實力」方面,更體現在項目建設帶來的「硬實力」上,南海新區全力以赴推進「雙招雙引」和項目建設攻堅突破,形成「在談項目促籤約、籤約項目促落地、落地項目促投產」的頂格推進格局,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蓄足後勁。2020年,全區在建重點項目45個,投產或投入使用項目20個。
  • 威海南海新區打造體育小鎮
    閃電體育11月13日訊 11月6日,威海南海體育休閒特色小鎮項目籤約儀式舉行。
  • 山東威海南海新區建設生態新城(圖)
    張玉雷 攝   中新網威海7月21日電 (張玉雷 劉昌勇)21日,在位於山東威海南海新區海濱的南海公園裡,一些遊客吹著涼爽的海風漫步其間,而不遠處的大海裡還有許多人在遊泳戲水,享受夏日海水的清涼。
  • 威海南海新區將打造體育休閒小鎮
    原標題:威海南海新區將打造體育休閒小鎮本報威海11月13日訊(記者 陳乃彰 通訊員 劉昌勇) 11月6日,威海南海體育休閒特色小鎮項目籤約儀式在威海南海新區舉行。雅居樂控股有限公司聯手劉國梁及王楠,將在威海南海新區打造體育休閒特色小鎮。
  • 威海南海新區校企牽手,打造「無人工廠」
    6月23日,位於威海南海新區內的明池玻璃有限公司與吉林大學威海仿生研究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新舊動能轉換和智能製造方面加強合作,打造「無人工廠」。吉林大學威海仿生研究院重點圍繞仿生機械與材料、仿生智能製造、仿生智能農機與仿生大健康工程等四大領域開展仿生項目建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致力於在南海新區打造和培育以仿生技術為鮮明特色的產業經濟。而明池玻璃作為一家專門為汽車提供玻璃配套的公司,低成本、高質量是公司發展之本,這幾年,明池玻璃持續加大投入進行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尋求數位化轉型。
  • 威海是發展東部濱海新城還是南海新區?看完後恍然大悟
    從潛力方面講南海新區跟濱海新城不是一個檔次,南海距離主城區太遠,規劃也相當落後,發展十好幾年啦主要還是依靠房地產,而且開發商基本都是三線或本土的,不具有很強的實力。
  • 威海南海新區:煉成從幼兒園到大學「全鏈條」教育
    舉全區之力栽培澆灌的教育「種子」,如今已開出教育強區的絢爛花朵:——從學生總數從僅有的400餘名,到近2500名學生享受從幼兒園和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從只有一所中學,到還在不斷擴大的由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校區、山東鋁業職業學院等高校院所組成的「大學朋友圈」;——從零開始辦教育,到教育成為南海新區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