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個絕不會冷場的這個話題,提及社交產品、社交需求,每個人似乎都有話要說。社交離我們太近了,每個人的心目中應該都有一副理想社交產品畫像。
導讀:
產品名稱叫做「尋」。從「尋」的結構看,四個模塊:
「消息」模塊,信息的收集和發布,是用戶之間互動區。本文不介紹了,關於「消息」,讀者可以閱讀《關於社交產品,我眼中最理想的樣子》。
「服務區」模塊,為用戶提供服務。服務分三大類,政務——用戶需要的政府服務,商務——用戶需要的商業服務,其他——用戶需要的其他社會服務。
政務,通過網絡可以辦理的政府服務,舉例:公積金查詢。
商務,通過網絡可以辦理的商務服務,舉例:購物和外賣。
其他,通過網絡可以辦理的其他社會服務,舉例:找工作,報名城市馬拉松。
「管理」,對模塊進行功能管理,開啟或者關閉某些功能,舉例,功能「招聘」,大部分時間,用戶用不到這個功能,就可以關閉,需要的時候再開啟。
「搜索」,主要是對「服務區」已開啟服務內容的檢索。
「掃描」,主要是掃碼。
「活動」,多用戶共同完成的行為,舉例:城市馬拉松。產品運營初期,「活動」只允許非直接盈利機構發布,比如:允許環保局發布環保類的講解活動,允許消防局發布消防科普類活動,允許行業協會發布行業活動。產品運營初期,「活動」儘量不要有付費性質,不然很容易被商業廣告堆塞。「活動」屬於三大類的「其他服務」。點擊「活動」,進入「活動」模塊,如下圖:
「活動」模塊首頁,展示活動主辦方名稱(必須是合法全稱),活動具體內容(活動內容展示區,最多兩行文字),活動相關時間和地點,以及活動地點離用戶的距離。活動只能提前10天發布(這個是隨意寫的,具體的時間需要讀者自己思考),首頁的排序是按距離來,也可以有其他排序規則。點擊具體的活動,進入相關活動頁面,進行詳細了解(關於「服務區」的具體功能和產品設計,本文不寫,本文只對各功能作簡單介紹,不會詳細描寫)。
「講座」,產品運營初期,只允許非直接盈利機構發布(比如:允許高校發布學術講座),禁止養生理財等講座。「講座」屬於三大類的「其他服務」。
「商家」,指附近商家。點擊「商家」進入,會顯示用戶附近登錄的商家(這個必須是有營業執照的合法商家,不同的行業,需要認證的證件不一樣)。產品運營初期,不是所有商家都可以登錄,有些的行業,只有「尋」成熟穩定後,才可以登錄。「商家」屬於三大類的「商務服務」。
「展會」,偏向付費展覽,舉例:車展,交易博覽會。「展會」屬於三大類的「商務服務」。
「招聘」,找工作,招人。「招聘」的發布,只允許有營業執照的合法企業發布。產品運營初期,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可以發布招聘,有些行業,只有「尋」成熟穩定後,才可以發布招聘。有些工種招聘,必須禁止,比如模特招聘。「招聘」屬於三大類的「其他服務」。
「政務」,政府的便民服務,比如:稅務諮詢,辦理等等。「政務」屬於三大類的「政務服務」。
「公益」,帶慈善性質的公益,只允許有合法資質的機構發布。「公益」屬於三大類的「其他服務」。
「發布」,這是企業和機構特有的功能,沒有相關資質認證的個人是發布不了的。根據發布者的需求和資質不同,允許發布的項目也不一樣,舉例:企業發布招聘,機構發布賽事,學校發布講座(企業或者機構發布的項目不會只有一種,例如:學校也可以發布招聘)。這個選項最初是隱藏的,需要用戶通過「管理」開啟。
「服務區」的功能還可以有租房和電影等。
「聯繫人」模塊,是用戶與外界的聯繫,分為與人的聯繫,與社會的聯繫。與人的聯繫,又分為人與人的聯繫,人與群的聯繫。
「群聊」,熟人群,這是人與群的聯繫;
「關注」,公眾號,這是人與社會的聯繫。
「關注」下面的就是用戶自己的「好友」了,這是人與人的聯繫。
此模塊容易理解,就不介紹了。
「自己」模塊,主要是用戶必要的信息和痕跡,產品信息。
「管理」,對模塊功能管理,開啟或者關閉某些功能,舉例功能「發布」,很多用戶用不了,就可以關閉。
「搜索」,主要是對「自己」模塊必要的信息進行檢索。
「設置」,產品設置。
「動態」,用戶和好友動態。
「信息」,用戶相關信息,舉例:ID,暱稱和頭像。
「財務」,財務。
「日記」,用戶日記。
「相冊」,用戶相冊。
「發布」,「自己」的「發布」和「服務區」的「發布」不同,「自己」的「發布」指用戶已發布的服務,所以這個準確的寫應該是「已發布」,舉例:企業已發布的招聘,機構已發布的活動等等。
「等待」,用戶已發起的某些行為,但是未完成。比如網購某個商品,但是還未收貨,點擊「等待」,就可以看到商品物流信息。「等待」裡的內容不只有商務的,還可以有政務和其他。
「收藏」。
「尋」的四個模塊,核心是「聯繫人」,「聯繫人」做好了,「消息」和「服務區」也會很順利。
「聯繫人」模塊,核心是「好友」和「群聊」,兩者,缺一不可。
「消息」模塊, 重點在於違法背德信息的抑制;
「服務區」模塊,重點是資質審查和運營;
「自己」模塊, 這個比較容易了。
我的理解裡,現今社交產品,不單單只是通信產品,應該作為生活平臺去設計,需要三種要素:
這些要素分別是什麼?
內容=交流內容+服務內容;
關係=人際關係+社會關係;
信息=必要的用戶信息+必要的產品信息。
「尋」的功能,就是按照以上六個小要素來設計的。
騰訊很強大,非常強大,可非無敵,「運營商系」(電信+移動+聯通)(不含虛擬運營商)和「阿里系+螞蟻系」,他們都有很大的機會,不過初創企業很難在熟人社交裡分蛋糕(也包括我,我是沒機會了)。
關於騰訊的強大,「運營商系」和「阿里系+螞蟻系」的機會,依照六個小要素來思考(不考慮具體產品和其他因素,只從六小要素來思考):
在現有成熟技術下,用戶信息和產品信息,這兩個要素很容易做到,騰訊,「運營商系」和「阿里系+螞蟻系」之間沒有什麼強弱之分。
「交流內容」等四個要素,騰訊全面開花,都很優秀,「運營商系」和「阿里系+螞蟻系」都是兩強兩弱。
「運營商系」弱的主要在服務這塊,但是運營商在「人際關係」這塊卻很強,有用戶,也有關係鏈。從產品這塊看,騰訊在「人際關係」這塊能做的,「運營商系」都可以做,但是「運營商系」可以做的,騰訊卻不一定可以做。有用戶,有關係鏈,就應有互動,也就是「交流內容」。有用戶,有關係鏈,有「交流內容」,那麼市場也會隨之而來,也就是「服務內容」,所以「運營商系」是有機會在熟人社交行業分一杯羹的。
現狀是,「運營商系」在社交網絡行業基本沒有什麼作為,移動「飛信」偶爾詐屍,電信「易信」默默無聞,聯通有無社交產品我不知道。但是,採用合適的產品模式,「運營商系」走一遍騰訊走過的路,慢慢完善自己的生態。騰訊摸著石頭過河,「運營商系」可以摸著騰訊過河。
「阿里系+螞蟻系」弱在「人際關係」這塊,但是支付寶是實名認證過的,且「阿里系+螞蟻系」有龐大的用戶量,加之「阿里系+螞蟻系」優質豐富的「服務內容」,採用合適的運營策略,可以打通關係鏈的(用戶都把錢和身份證交給支付寶了,如此信任支付寶,打通關係鏈不難的)。在熟人社交領域,「阿里系+螞蟻系」是很有機會的。
就國內而言,長遠看,「運營商系」會在社交網絡行業裡,機會最好。網際網路大佬掌握了流量入口,「運營商系」可是掌握了流量開關。
註:本文只側重寫了產品的功能和需求方向,沒有詳細些具體功能,更沒有寫產品需要的技術和產品運營,社交產業生態鏈,這些方面,騰訊有著最優秀的社交網絡技術和無可比擬的社交運營經驗,完善的產業鏈。即便如此,「運營商系」和「阿里系+螞蟻系」還是很有機會。
發布《關於社交產品,我眼中最理想的樣子》之後,網友的質疑,挑部分回答:
1. 怎麼看待黑產,廣告和荷爾蒙約會等?
答:黑產原則上是禁止,違法廣告原則上是禁止,合法廣告原則上是在合適界面展示(「服務區」模塊的部分功能,就是合法廣告展示區,比如:「商家」和「展會」),荷爾蒙約會原則上是禁止。完全消除黑產,違法廣告和荷爾蒙約會,「尋」做不到,只能做到將黑產,廣告和荷爾蒙約會降低到社會能接受的範圍內。
2. 怎麼降低黑產,廣告和荷爾蒙約會等?
答:黑產和廣告從業者,都有一定的社交規律,按照那些規律基本能識別出來,然後封禁帳號,嚴重者報警處理。荷爾蒙約會,涉及14歲以下用戶,這是犯罪,「尋」會採用一定規則禁止這種事情發生;對於14歲以上的用戶,「尋」更多的是從道德角度考慮,通過一定規則,降低這種事情的發生。
比如:a.對於不同年齡的人,「尋」是有不同的功能,未滿16周歲的用戶,是沒有臨時群功能的,也就是他們搜索不了附近的臨時聊天群,也創建不了臨時聊天群,「消息」模塊不是本文所展示的樣子;b.臨時聊天群,是不能發圖片,語音和視頻的,只能文字,這是為了減少一些不可逆的罪惡的。關於更多的這些規則,本文不寫了。
黑產和廣告從業者有特定的社交規律,如同詐騙犯使用支付寶也有特定規律。詐騙犯的支付寶使用習慣和正常用戶的支付寶使用習慣,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通過這些不一樣的地方,可以識別詐騙犯支付寶帳號,然後支付寶官方會阻攔正常用戶向這些詐騙犯帳號轉帳,從而保護正常用戶的財產。同樣,採用一定的規則,「尋」也是可以識別黑產和廣告的,然後禁止黑產和違法廣告。
違法廣告要杜絕,但是合法廣告,是允許的。廣告對於經濟,是一種浪漫,「尋」歡迎商家做廣告,鼓勵商家將自己的產品介紹給合適的顧客。採用合適的規則,「尋」會引導商家在合適的區域做廣告,從而不給其他用戶帶來幹擾。
3. 關於為什麼必須是熟人?
答:熟人關係鏈,會極大提升個人違法成本,從而降低違法背德之事。
4. 既然做熟人社交,怎麼鼓勵用戶玩陌生人的臨時聊天群?
答:人有無窮合法且合理的想法和慾念,簡單的熟人關係圈,往往滿足不了。
用一個比喻,把熟人社交比作家庭,把陌生人社交比作餐館。很多人的一生,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家就餐,但偶爾也可以去餐館,這是一個非常正常且合理的需求。我們一天中,很多時候會和熟人聊天,父母的問候,同事的請求,朋友的調侃,但我們也可以和陌生人聊聊啊,比如,在一次地鐵上,看著有人提著saber的周邊產品(saber是一部動畫裡的人物,本人很喜歡),雖然彼此互不相識,但因為saber,我們愉快的聊了起來。我也想和熟人聊saber,但是,熟人圈裡沒人喜歡動漫,更不用說saber了。周末,相比宅著看漫畫,通過臨時聊天群約點人打羽毛球不也很好嗎?
「尋」,以熟人關係鏈為基礎,然後又鼓勵用戶去接觸那些能帶給自己快樂的陌生人。
「尋」的設計,看似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以我的寫作水平,難以一一解釋清楚。採用一個問答來間接答覆吧。
請讀者思考一下,懷著惡意的用戶,是不是一定會在「尋」上大量作惡呢?
我的答案是:不一定哦,他們指不定會大量行善的。以社會痛恨的保健品為例。假設有兩家公司,分別銷售甲乙兩種不同的保健品。那麼甲乙兩家的業務員,使用「尋」時,正常情況,他們應該大量創建推薦保健品的臨時群,但可預測的實際情況,他們做的最多的,會是舉報保健品臨時群。因為在他們附近會購買保健品的客戶數量是一定的,如果這些顧客購買了甲種保健品,很有可能不會購買乙種保健品了,同行是仇家,那麼乙的業務員一看到甲種保健品推銷群,一定會舉報的,什麼群是推銷保健品的,這些業務員一眼就知道,而且會第一時間舉報彼此的推銷群的,舉報比建群的操作容易多了,長此以往,甲乙的業務員會慢慢不怎麼創建臨時群了,但是他們只舉報保健品群嗎?不,利益衝突的事情很多很多,我相信他們還會舉報其他群的。
在可預測的實際情況下,他們舉報的群大於自己創建的群的(在這個邏輯下,又會發現新的疑問,這裡就暫且不繼續討論了)(「尋」的舉報操作,是極其容易的,《關於社交產品,我眼中最理想的樣子》沒有展示出來的)。
綜上推導:懷著惡意的人,使用「尋」時,行善可能大於作惡。這看起來,難道不是很矛盾嗎?「尋」的一些設計看似矛盾,但運營的時候,會很合理。
不過,在「尋」的規則設計裡,是不會有機會大量創建推銷保健品的臨時群,會在初期就幹掉。
5. 為什麼不可以是小企業和初創公司?
答:在我國現行的社交環境中,小企業和初創公司採用「尋」的設計,很難消除黑產,廣告和荷爾蒙約會等,但也不是完全不行,小企業和初創公司如果採用「尋」的設計,有很多步驟得先做,相當於鋪墊。只是這些前期工作,耗時又費錢。
臨時聊天群,並不是隨意可以採用的。看過某個陌生人社交產品,採用臨時群聊+閃聊+紅包,這很危險,容易涉黃。
6. 市場上有沒有產品解決同類需求?
答:沒有,至少我沒看過,但是和「尋」部分功能很相似的產品有許多。本人所見過的優秀的幾個社交產品,如果採用「臨時聊天群」設計,也需要做相當多的前期工作,目前沒有哪個產品合適輕易採用。
7. 「臨時群有人數限制,最多11人,超過11人,臨時群會消失,檢索不出來。」假如有這樣一個場景,用戶並不知道或知道已達11人,就是想要進入該群,那群也解散嗎,先前進入該群的人會不會莫名其妙就不知道剛進的群去那了?
答:滿員的臨時群不是解散,只是不會在「附近」顯示出來,也「搜索」不到,非該群用戶看不到,該群用戶自然可以看到。這個設計的理由:滿員的臨時群,非該群的用戶是進不去的,對於非該群的用戶而言,這就是一個無效群,如果還在「附近」和「搜索」展示,會佔用非該群用戶的視覺空間,當滿員臨時群數量多的時候,會造成很大的不佳體驗。
8. 「舉報此群」,臨時群內的聊天內容出現不法,背德等不良現象,用戶點擊「舉報此群」,解散該群。」假如有這樣一個場景,某用戶就是不喜歡該群,故意點擊舉報此群,這樣也解散?
答:是的,解散,運營初期,舉報的權限非常高。但是,對於惡意大量舉報的用戶,會有一定的懲罰的。
惡意大量舉報的用戶,有一定的行為特點,根據這些特點,是可以識別出來,然後「尋」會降低該用戶的舉報權限,或者某段時間內限制該用戶的某些功能。
9. 這個產品優於微信什麼?沒有看到什麼特色功能,有的就是群的快速解散嗎?
答:這個不好直接回答,因為還有好些功能我沒寫。換一種方式回答你,微信剛出來的時候,有人問:「這個產品有什麼功能?」,微信可比「尋」更慘,不是有無特色功能,是直接問有無功能。
10. 技術高用戶多的公司,怎麼保證他的用戶就是善,就是熟人呢?
答:技術高,用戶多的公司,不能保證用戶善惡,但是通過一定規則,可以讓用戶不釋放惡意。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天下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天下無完人。沒有完人,只能鼓勵用戶行善,約束用戶作惡而已。
關於判定用戶關係鏈是否是熟人,這個辦法多種,讀者可以看一看騰訊和阿里的一些歷史,尤其是騰訊的。作為業界前輩大佬,騰訊給我們上了很多課,不過我沒學會,不知道;支付寶給我們上了一課,實名認證。
有了實名認證,把熟人關係鏈穩固下來,就相對容易了(用戶都把錢和身份證交給支付寶了,如此信任支付寶,打通關係鏈不難的)。這也是看好「運營商系」和「阿里系+支付寶系」的原因之一了,他們都是實名認證,實名身份證認證,不像其他產品綁定手機號而已。
技術高,主要指AI,「消息」模塊和「服務區」模塊非常倚重該技術。
用戶多,正常情況下,用戶越多,作惡難道越大。
11. 群聊我覺得核心地方,必須有個KOL,能讓這個群動起來
答:「尋」是沒有KOL的,遇到想說的臨時群,用戶直接進去說話就好了,不喜歡就退出好了。如果一個臨時群冷冷清清,為什麼不走人,為什麼不解散呢?
12. 「附近」這個版塊,不就是在結交陌生人嗎?不就是在滋長骯髒嗎?
答:是的,「附近」模塊,就是結交陌生人。想想,我們出生時,與誰相識呢?接生我們的醫生護士,還是愛我們的父親母親?都不是。一路成長,某些陌生人變成家人,某些成為親人,某些成為朋友,之後,部分熟人,慢慢再次陌生,有的同學不再聯絡,有的伴侶不再相見,有的朋友不再關心。陌生人成為熟人,熟人又變成陌生人,太正常了。
陌生人就一定「滋生骯髒」嗎?國人十四億,我認識的又幾人?一千,還是一萬?誇張為一萬。那除了自己認識的一萬人,其他十三億九千九百九十九萬都在「滋生骯髒嗎」?沒有的,我國犯罪率是非常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熟人圈,你和我是陌生人,但是我們有各自的熟人圈的。
13. 你真的做過產品嗎?
答:沒有做過產品,但不代表我不懂社交網絡。產品人具備的基礎技能,我沒有,正規的prd文檔我寫不來。我有的,是很多產品人不具備的邏輯思維。
14. 嘀嘀做這麼大都出事了,你這個附近的人讓我想到都是壞人,不敢約不敢約
答:就前些日子,埃航飛機出事故,一百多條人命,讓人惋惜心痛。那麼,是不是以後從中國去美國,大家都披個救生圈,遊過去?
中國犯罪率真的很低了,為什麼你身邊都是壞人呢?你是在監獄住著嗎?
滴滴出事故有太多因素,「尋」會從中吸取教訓,儘量杜絕類似案件。
文章還有很多規則沒有寫,產品也沒有詳細說明,可能後期會寫。文章有些繞和囉嗦,這和我寫作水平低有關係。
「尋」是熟人社交,不是陌生人,熟人關係鏈是基礎。
假設未來的某天出現了類似「尋」的產品,「運營商系」和「阿里系+支付寶系」還是有機會。這個機會在,「服務區」模塊。比如:「運營商系」是國企,有天然被國家信任的優勢,在「政務」這塊,比私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很期待,有企業實現「尋」,「尋」太可愛了。
希望有天:
凌晨四點,失眠的時候,不是糾結著猜測,聯繫人裡誰還沒睡?而是直接找個感興趣的臨時群聊一聊,一起失眠;
周末放假,不再只是宅著看漫畫啊,看小說啊,想去附近高校聽聽講座,去消防局學學逃生;
突發陣雨,困在地鐵,求助臨時群,遇到自己居所附近的人,和他共把傘,一起回去。
「尋」可以做很多很多的想像,「尋」是網際網路的縮影。
《關於社交產品,我眼中最理想的樣子》(一)
本文由 @ 言吉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