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陌生人社交出發,初創產品應該思考的幾個重點問題

2020-12-1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給大家分析一下各種陌生人情感社交產品的商業模式,試圖去闡述一些創業的思路。

一周前,在知乎看到了SOUL的廣告,出於網際網路人對於新奇事物的好奇,我還是下下來把玩了一下,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天內,我就陸續在抖音裡看到了「吱呀」和「蘇打」的廣告,更加讓我驚奇的是,這兩款APP均在APP Store上線不夠半年便開始在抖音上投放了。

隨著我下載了更多這類型APP,在抖音則出現了更加頻繁的陌生人情感社交APP的廣告。在我看來,這個行業就像是夜總會一樣,歷史悠久、世代流傳、悶聲發大財,是一個恆久不息的創業機會。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各種陌生人情感社交產品的商業模式,試圖給大家一些創業的思路。

關於產品形態的思考

我們從用戶增長的AARRR模型,去思考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產品形態的形成原因。

1. 產生連接是社交的基礎

讓用戶之間產生連接是社交產品的核心價值,通過人際關係我們可以有非常多的想像空間,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抖音上的這些廣告一般都以「找到另一半」作為最大的賣點來營銷,而Soul則以找到Soulmate作為賣點來營銷,他們都著重向用戶介紹了產品的「連接」屬性,各家產品讓用戶之間產生連接的方法則各有特色。

主要有如下產品形態:

  • 自動匹配:通過一定的系統機制,自動匹配陌生人,產生關係;
  • 狀態篩選:在廣場中查看用戶發出的「狀態」,用戶根據自身意願,找到合適的人,產生關係;
  • 推送選擇:系統不斷推送陌生人,用戶根據自身意願,選擇合適的人,產生關係。

2. 基於連接產生互動

當用戶之間產生了基礎的連接之後,我們則需要讓用戶基於連接產生互動,最就是即時通信工具常用的互動如文字消息、圖片、地理位置分享等。但是為了促進用戶活躍和激活用戶產生連接之後的相互互動,這些陌生人社交APP又加入了很多互動玩法。其中,語音交互為當前最熱門的參與方法。

(1)遊戲

以玩吧為例:用戶可以通過與陌生好友參與1V1的對戰遊戲如五子棋和連連看,又可以與好友組隊去參與團體遊戲如狼人和阿瓦隆。

(2)歌唱

以耳覓為例,用戶之間則可以通過接唱歌曲完成互動。類似的APP還有全民K歌,用戶可以和陌生人合唱歌曲。

(3)連麥

連麥其實就是雙方打開語音聊天,一般人對於這個玩法好像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其實連麥是當前的一種亞文化,是一種網戀手段,連麥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只是單純地聽著對方的呼吸聲和鼾聲入眠,也可以相互聊天哄對方入眠,也可以一起組隊玩王者榮耀或者吃雞,甚至可以通過語音模擬XXOO。

總括而言,連麥就是一種較為真實且不需要負責任的欲望滿足方式,是一種從現實剝離的虛擬戀愛方式。故此,基本上所有的陌生人社交APP都會主打連麥功能,因為大多數用戶使用陌生人社交APP是奔著戀愛去的。

(4)派對

派對就是一種群體連麥,由主持人統一主持這個派對,可能是針對某個話題進行交流,也有可能是在主持人的安排下進行一場遊戲。

3. 穩定的內容輸出才能造就用戶留存

筆者有過這樣的經歷,在2010年微博很熱的時候,關注了一名同校的但是從來沒見過的籃球愛好者,一直通過評論討論最近的籃球熱點,後來我們乾脆就加了對方QQ,相互約球並且成為了好兄弟。

在陌陌有句名言,「願得一人心,一起卸陌陌」,在陌陌上認識了的人,若要真正產生社交關係,都會轉移到QQ或者微信這些熟人社交工具上,所以陌生人社交APP的留存是相當困難的。對此,行業龍頭老大陌陌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內容。

我們看到,陌生人社交平臺的內容主要分成以下三大類:

(1)用戶狀態

用戶狀態是類似於微信朋友圈,由於陌生人社交的特殊性,用戶狀態成為了少數可以窺探陌生人內心的內容,是用戶之間產生連接的重要渠道之一。從產品的角度而言,用戶狀態是這些社交平臺的主要UGC內容,是保持產品活躍和用戶留存的根本。

(2)直播

直播是大多數陌生人社交平臺賴以變現的主要內容,也是像陌陌這種巨頭賴以生存和保留用戶活躍的重要手段。由於擦邊球直播內容與陌生人社交平臺的基調一致性,這似乎成為了陌生人社交平臺變現的主要通路,並且屢試不爽。

(3)電臺

電臺是一種特殊的直播,其邏輯與直播類似,但是由於電臺只需要播主的聲音,製作成本相對較低。由於不涉及視頻,則比較難打擦邊球,但單從留存的角度而言,電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4. 如何變現

我在另一篇文章《一套簡單易用的用戶增長方法論》中提到過,產品變現的方式主要是以下這些:用戶變現離不開三種方法:通過遊戲或直播銷售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意義的虛擬物品、通過巨大流量進行廣告變現、通過電商銷售有意義的現實商品和服務。

在陌生人社交平臺中,使用這三種方法變現的產品都是存在的,我們來看一下:

關於前期運營的思考

本文主要聊創業,的確,除了陌陌已經走上人生巔峰外,在陌生人社交這個領域大多數產品依然處於創業階段,甚至更多的團隊或者巨頭都想進軍這個領域,下面來談談創業前期的增長方法。

1. 如何找到種子用戶

首先要明確的是,種子用戶並不僅僅是第一批用戶的意思,種子用戶需要有如下特徵:

  1. 用戶畫像必須與產品的預期用戶畫像相似
  2. 必須是存在強烈痛點的用戶
  3. 對新事物充滿好奇且敢於提出意見的人士

必須明確,種子用戶求精不求多,並不是讓公司的每個同事隨便拉一個群,在群裡發放紅包並且發布新APP就完事了。像小米的MIUI早起的種子用戶,就為小米後來的成功奠定了夯實的基礎,這一批用戶都是手機刷機的發燒友,對安卓UI非常熱愛且熟悉,每個人都能提出有用的意見。那到哪裡去找到這批用戶呢?

(1)身邊

先從團隊自身出發,找到身邊的與用戶畫像高度相匹配的人士,邀請他們成為種子用戶,由於與團隊本身人員想認識,這些用戶更加原因開心見誠地與團隊交流我們的產品。

(2)論壇、貼吧、豆瓣

挨個去競品的論壇和微博私信給有平臺和發帖的粉絲吧,這些都是最為精準的用戶群,而且對於產品已經有一定的熟悉程度,能夠為新產品的迭代提供很多意見哦。

(3)競品APP

由於競品APP也都是陌生人社交APP,這就給我們能夠直接找到用戶的機會了,與競品的用戶交流,發現有潛力成為種子用戶的就可以亮明身份嘗試發出邀請。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用戶群主要是年輕人,年輕人對於新玩意是特別感興趣的。

2. 如何通過快速迭代,儘快找到用戶的核心需求

用戶增長的核心思想之一,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尤其在產品初期,我們要通過快速迭代儘快找到這批用戶的核心需求。以下是我的方法論:

(1)建立反饋通道

產品內必須有反饋問題的通道,大多數APP的「我的」界面裡面都會有反饋情況的功能,必須認真關注這裡反饋的每一個問題。還有其它的建立反饋方法,例如在用戶截屏的時候,則可以詢問用戶是否遇到了困難或者bug,讓用戶儘快反應問題,這樣子甚至可以防止一些漏洞被用戶傳播出去,產生不良的口碑。

在產品外部,則可以通過在貼吧、知乎、微博微信建立相應的反饋或投訴匯總貼。如果是APP產品,則還需要經常查看各個應用商店的用戶評論。總之,就是想盡辦法讓用戶在想要吐槽的時候沒找到吐槽的地方。

(2)與種子用戶建立最直接的聯繫,了解問題

在《參與感》一書中,我們看到小米在初創時期。雷軍會每天花一個小時回復微博上的評論,即使是工程師也要按時回復論壇上的帖子。而且,在每一個帖子後面,都會有一個狀態,顯示這個建議被採納的程度以及解決問題的工程師ID,這給了用戶被重視的感覺。

此外,和其他論壇純線上的交流不同,小米有一個強大的線下活動平臺「同城會」。小米官方則每兩周都會在不同的城市舉辦「小米同城會」,每次活動邀請30-50個用戶到現場與工程師做當面交流。這極大的增加了用戶的粘性和參與感。

(3)內部持續創新,進行A/B測試

產品策劃和產品運營團隊必須經常在一起對產品的功能進行頭腦風暴,可以是對產品的一些重大功能的創新,也可以是對於一些功能的小改動,甚至是一個文案,一句標題的微創新。內部持續創新是讓產品保持活力的源泉。對於一些新功能和小創新,我們可以使用A/B測試來了解這個新玩法是否對用戶受用。

(4)讓用戶用腳投票,關注數據

在我們進行了內部創新,或者基於某些用戶提出的需求進行產品迭代之後,我們就要看看用戶是否對此功能買漲了,用戶是用腳投票的,關注相關功能的PV,跳出率等重要數據,並關注新功能上線之後用戶在反饋通道上反饋的內容。同時,最重要的是關注種子用戶的反饋,主動與種子用戶交流這些創新點對他們的影響。

3. 如何在產品成型後,低成本獲客

在前期,我們主要使用一些低成本的方法去獲客,因為在這段時間,產品可能還存在很多問題,這時候如果使用高成本的方法獲客恐怕得不償失。如前文當中提到的SODA和吱呀,這些產品僅僅上線4個月就在抖音開展了投放,我認為有點操之過急。

(1)基礎設施建設官網、百科、應用描述

當我們聽到了一個新產品,我們可能會在百度上去搜索他,有可能去應用商店搜索他,這些都是產品的第一印象門面。如果在用戶不能快速地獲取到我們產品的信息,那就相當於用戶送上門我們都拒之門外了,這非常不可取。所以我認為,把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好乃是獲客的基礎。

(2)基礎流量池優化SEO/ASO

應用商店做為用戶的主要流量池,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巨頭們在應用商店一擲千金,都是為了獲得新用戶。很多APP在應用商店投放上一擲千金,卻忽略了成本較低的ASO和SEO,筆者曾經在大數金融任職的時候,就試用了「農村包圍城市」的ASO套路,即做長尾詞、諧音詞,通過對長尾流量的收集,實現低成本的增長。

而SEO則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基礎渠道,這裡舉一個反例,有一個陌生人社交APP叫做SAME,其官網使用了一種他們自創的文字進行編輯,這樣子對於用戶及其不友好,對於搜尋引擎爬蟲而言,那就根本是無法收集了。

(3)水貼、水文(包括在問答貼吧社區和自媒體水文+同行的APP的水文)

以用戶的口吻在貼吧分享產品的使用經歷、在問答社區用自問自答的口吻宣傳新產品,在同行產品中發送產品截圖,這些都是可以低成本獲取初期用戶的方法。一般來說,軟文由專屬的內容運營實習生去大量生產,生產出來的內容可以在多個平臺交叉散播。

以下是發布在如故APP裡面的一篇關於SOUL的水文:

4. 早期用戶如何實現增長,甚至裂變

(1)PGC先行,實現用戶有效留存

在前文,我曾經提到,內容是陌生人社交產品的一個重要模塊,而在產品初期,內容初始化是需要刻不容緩地開展的。有什麼樣的氛圍就會引來什麼樣的內容消費者,內容初始化的大權掌握在你的手中,你必須控制好整個社區的氛圍,以獲得與產品定位相匹配的內容消費者。

關於內容社區的從0到1運營,還可以參考筆者的另一篇文章。《探討|如何從0到1再到n地運營一個內容平臺》

(2)機器人或者人工陪聊要跟上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在創立QQ初期,曾經假裝成女生與用戶聊天,創造社區的初期分為。同樣地,作為一款社交APP,假如用戶沒有能找到能聊得對象,那麼第一批進來的用戶將會很快退出,實現早期的用戶增長,則必須建立社區的良好分為。所以,機器人和人工陪聊就必須在內容的基礎建設的同時同步跟上。

(3)創造分享能力(增加更多的可分享場景)

用戶的裂變一般源自於分享,產品要具備分享能力,並且產品經理在做產品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到用戶的分享場景,在用戶可能會進行分享的一切場景加入分享控制項。如用戶發送的朋友圈推文應該是可以分享到其它社交平臺的。

在這點上,SOUL做得挺有意思的,每次打開SOUL的開屏畫面都是一張頗有意境的圖,用戶可以把這張圖下載下來分享給別人,最重要的是,這張圖片是帶有SOUL的水印的。

(4)增加把線下延伸到線上的社交功能

基於用戶已經有的線下交際圈延伸到線上來是大多數熟人社交產品的基礎邏輯,對於陌生人社交產品來說,也是一種思路。像玩吧,我第一次接觸玩吧是因為朋友讓我一起組隊玩狼人殺,然後我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玩吧的用戶,並在之後觸及其陌生人社交的功能。

除了遊戲以外,邀請現實中的朋友來為自己添加標籤、邀請現實中的朋友一起討論某個話題都是一些吧線下延伸到線上的社交功能,能有效地為產品帶來新用戶。

(5)自媒體運營

雙微一抖作為自媒體的主要根據地,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我分享幾個。它們雖然是品牌號,但是卻非常有內容消費價值的公眾號或抖音號,這些號會給用戶提供一些或有用或有趣的信息,吸引用戶去訂閱關注,但是內容中又很自然地鑲嵌了一些品牌信息。

找靚機二手商城的抖音號主角是該商城的客服妹子,她經常會接到客人打來奇怪需求的電話,每一段對話的內容本身就是一個段子,這種為段子植入品牌元素的玩法是品牌自媒體的常見玩法。

(6)根據產品特性再決定做不做MGM

當我們談及用戶裂變,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到老帶新,不少陌生人社交軟體也會有這樣的功能,如網易花田、玩吧,老用戶邀請新用戶都可以獲得金幣或者VIP,但是否在前期就去做MGM則是由產品性質決定的。

像玩吧這種把線下社交場景轉移到線上的,則非常合適增加MGM,而像探探、SOUL這種主打純陌生人社交的產品,則未必合適,因為用戶並不想讓他們的朋友知道他們內心的孤獨。

而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我們則可以在產品內的內容做文章,像陌陌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直播平臺了,那麼我們則可以給用戶一個「這個直播平臺很多美女」作為推介理由。

(7)種子用戶口碑推介

種子用戶作為APP迭代的參與者和深度用戶,在用戶增長中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寫在最後

筆者目前並不是陌生人社交APP的從業者,只是基於一些看到的表徵和過去的運營經驗總結了這麼一篇文章,算是拋磚引玉,希望和各位一起交流思考。

#專欄作家#

梁彥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大數金融用戶運營經理,專注網際網路金融、電商領域的用戶運營和活動運營。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正版圖庫 圖蟲創意

相關焦點

  • 陌生人社交:探探、soul產品分析報告
    陌生社交app用戶主要需求有四類:找人聊天傾訴解悶、聊天消磨時間;結識好友擴大交際圈;關注好友動態,瀏覽陌生人的信息、照片等;結識陌生異性發展短期或者長期關係。陌生人交友App面臨的問題是以何種策略把兩個互不相識的人相互連結起來。
  • 關於社交產品,我眼中最理想的樣子(二)
    「社交」是個絕不會冷場的這個話題,提及社交產品、社交需求,每個人似乎都有話要說。社交離我們太近了,每個人的心目中應該都有一副理想社交產品畫像。必要的產品信息,比如產品的使用規則。「尋」的功能,就是按照以上六個小要素來設計的。七、對熟人社交的看法騰訊很強大,非常強大,可非無敵,「運營商系」(電信+移動+聯通)(不含虛擬運營商)和「阿里系+螞蟻系」,他們都有很大的機會,不過初創企業很難在熟人社交裡分蛋糕(也包括我,我是沒機會了)。
  • 陌陌「殺豬盤」背後:陌生人社交的「社交幣困境」
    從某種程度上講,抖音、B站也具備陌生人社交屬性,它們也會有個別垃圾信息,可它們有數量足夠多的有價值信息進行覆蓋,對於用戶而言無傷大雅,它們是從內容出發去實現社交。而陌陌則是從社交平臺出發,社交內容靠用戶自發組織,這樣一來信息從一開始就註定會良莠不齊。內容和社交本身都是提高粘性的武器,但相對於弱關聯的陌生人社交,依靠優質內容或許更長久一些。
  • Soul APP產品分析:陌生人社交的新生代攪局者
    17年年底以來,陌生人社交軟體Soul APP以迅猛的下載增長在各大應用商店社交類別排名中躍升,在陌生人社交賽道上顯露突圍。用戶規模在國內陌生人社交的賽道上,領先的頭號玩家陌陌2018Q1財報公開其月活用戶達1億,而據探探公開信息其月活用戶達2000萬。該賽道上已誕生的總體用戶規模以數億計,月訪問用戶數達千萬級別的產品已足以表明其用戶規模之大。2. 市場背景社交效率是陌生人社交產品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 光速中國看上陌生人社交「SUGAR蘇格」!玩膩了「翻牌子」的95後們...
    陌生人社交APP「SUGAR蘇格」今天對外宣布完成超千萬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光速中國,本輪資金將主要用於產品研發和用戶增長。社交一直是光速關注的重點,Snapchat的天使輪,FaceU的A輪都是光速成功的早期社交投資案例。潘翔在看了很多初期起量很快的社交App後發現,其中不少產品在後期發展過程中,高質量的用戶不斷流失。他覺得核心原因是這些高質量用戶不斷被騷擾,但「SUGAR蘇格」採取了一個巧妙解決方法規避了上述問題。
  • 與領英中國的沈博陽對話後,我把這幾款職場社交產品深挖了一番
    為什麼直接分析產品,因為產品是解決方案,分析產品可以直接洞悉背後的出發點,而回溯企業戰略意圖。就從這幾家的產品結構說起:1)赤兔的產品結構:赤兔、人脈、消息、發現、我既然大家都以「社交」為核心,那我的問題是,以社交為核心,就要默認以「動態流」為首頁,這個決定對嗎?各位可以思考一下,等分析到第四個環節的時候我再說我的判斷。
  • 從梁寧「識人五層次」說陌生人社交
    作者學習了梁寧的《產品思維30講》,從中認識到「人和產品的五個層次」,就此與陌生人社交的過程,分析五個層次如何層層遞進。梁寧在《產品思維30講》的第2講中說到了一個她朋友做結婚教練的事,其中有一個「人和產品的五個層次」,也是這一節梁寧主要講的內容。我聽了有些感觸,有一些關於這五層次與陌生人社交的思考,在這裡和大家聊聊。
  • 妥妥能聊上 聽到陌生人 都秀嗨皮2.1社交APP發布
    都秀嗨皮2.1全面升級,以陌生人社交的情感需求為原點、以「妥妥能聊上」為核心重構產品,全面優化用戶匹配邏輯和用戶的實時狀態,讓用戶在應用內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及時在線的,從而避免打招呼而無人答、語音連線需預約等陌生人社交應用中最易發生卻最不應該發生的情況。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 ...和探探的創始人一起聊了個天,得到了幾條陌生人社交的通關密語
    兩家公司,一家主打陌生人的社交場景,一家專注於一見傾心的相遇方式。他們合併在一起,會變成什麼樣子?關於讓陌生人約起來這件事兒,背後的基本邏輯是什麼?未來還有哪些想像力?第二個階段是在2015年,那會兒我們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大,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對女性用戶的保護比較差,女性用戶經常受到騷擾。其實它是產品形態決定的,所以很難改,非常被動。這導致我那會兒再來反思探探的模式,發現這個模式最好的一點是:產品邏輯從根本上是保護女性用戶的,因為如果她不去like一個人的話,是受不到騷擾的。
  • Soul App:陌生人社交市場的靈魂回音谷
    隨著越來越多的陌生人社交產品的出現,陌生人社交市場已出具規模。本文作者分別對產品Soul的市場、用戶、功能、運營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後Soul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展望。那句slogan「跟隨靈魂找到你」,那顆緩緩旋轉的「星球」,以及靈魂社交的產品定位,讓Soul看起來小眾又獨特。
  • 走在陌生人社交的岔路口,騰訊向左還是向右?
    最近,騰訊再度推出了一款新的社交產品HOOD,瞄準的同樣是陌生人社交賽道。事實上,騰訊此前對於陌生人社交領域一直沒有顯露出太大興趣。直到2019年開始,騰訊便加大力度向這一領域發起衝擊,連續推出了十餘款相關產品。而當今的陌生人社交賽道上,也橫亙了陌陌、探探、積目、soul等不少玩家。那麼,作為一個後來者,騰訊是否找到了一些新的打法?
  • 社交or社區產品,聊聊到底有什麼不同
    文章結構社交的底層心理驅動社交與社區產品的區別社交/社區產品分類一些思考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把所有可利用的時間都集中起來,花在思考社交這件事情上了。即大腦天生愛社交。我認為社交的初始心理驅動有:1. 排解孤單與空虛舉個例子,「獨在異鄉的小明,工作勞累了一天回到了出租屋,只能刷刷手機,很想找一個人聊聊天」。在這種場景下,人的精神需求就是尋找與他人的互動來排解空虛感。
  • 社交旅遊app市場分析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約伴社交旅遊痛點安全問題:經過產品的體驗,發現目前市場上關於約伴旅遊app還是存在人與人的信任和安全問題,有些人本身約伴的出發點可能並不是出於旅遊,而是可能另有目的,所以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導致這類產品並不能很好的發展。
  • 陌生人約飯的美食社交方式悄然興起 你敢和陌生人吃飯嗎?
    下班了,約幾個陌生人一起吃頓飯。你敢嗎?如今,以美食為基礎的陌生人飯局正在北上廣等城市流行。不少希望拓展自己社交圈的年輕人對此很有熱情,一些好的飯局往往一座難求。為陌生人約飯而創立的App平臺近一年來也不斷出現。不過,這其中的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問題也值得重視。
  • 3 個維度,拆解 3 款主流陌生人社交app(soul、探探、積目)
    本文以三款陌生人社交產品——soul、探探、積目為對象,分析了他們在底層核心的業務邏輯、社區差異、商業模式等方面的特點並做了對比分析,希望能幫你更好地了解這些產品。
  • 探討社交業務流:社交產品必做的那些事
    本文將整個用戶社交過程分成5個環節:發現好友、初次破冰、信息交換、關係鏈沉澱、關係鏈拓展,以此出發,解析當前市場中的社交產品是如何運作的。他們在功能設計上主要解決了哪些問題?帶著這些類似與社交相關的種種問題,筆者進行以下思考:將整個用戶社交過程分成5個環節,分別為:「發現好友-初次破冰-信息交換-關係鏈沉澱-關係鏈拓展」,以此來分析我們該如何做社交產品。
  • Soul產品思考:定位在靈魂交友有市場前景嗎?
    產品分析(3)根據目前產品的用戶畫像,三個百分比數據可以發現,其受眾群體的特徵十分鮮明,其痛點就是孤獨感,其訴求則是精神訴求,尋找靈魂匹配的人。瞄準用戶的精準需求之後,進行不斷的擴張市場,甚至是東南亞區以及海外留學生圈,市場前景會更加明朗。
  • 【WISE 1.0現場】三個很贊的年輕人,三個社交產品中的新星
    施凱文分享了他做產品的第一層方法論,不管做什麼他都會過一遍這三個問題:1.我提供的價值是什麼?否則產品就沒有存在的意義。2.它在現實生活中的影射能不能找到?某種意義上來講你再創造一種不存在的需求,它們更可能的是遊戲或是曇花一現的東西。 頻率是多少。
  • 「社交+拼團+旅遊」一站式省錢旅遊社交平臺《拼遊》
    2)約伴社交旅遊痛點安全問題:經過產品的體驗,發現目前市場上關於約伴旅遊app還是存在人與人的信任和安全問題,有些人本身約伴的出發點可能並不是出於旅遊,而是可能另有目的,所以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導致這類產品並不能很好的發展。用戶人群本身的需求問題:一般年輕人旅遊會喜歡和自己認識的人走,所以發布約伴的人就會少,人群對這個平臺的粘合度就會很少。
  • 多款社交產品同日發布,張一鳴、王欣「圍獵」微信?卻都在發布會上...
    另外,1月9日,在張小龍「微信之夜」刷屏之時,今日頭條CEO陳林通過悟空問答平臺稱:「中國的社交領域已經到終局了嗎?未來,社交領域可能會有哪些發展和創新?」並且隨後字節跳動社交產品發布會邀請函發出,陳林還配文:「小龍在思考重做朋友圈會怎麼做,其實我們有另外一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