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E 1.0現場】三個很贊的年輕人,三個社交產品中的新星

2020-12-17 網易科技

說Blink、Nice、same是今年移動社交領域崛起的三個新星毫不為過,今天我們把這三位年輕的創始人施凱文、周首和許旭恆請到了WISE現場做分享,他們產品核心體驗都很贊,創始人對自己的產品想得很清楚,分別對人性有不同角度的理解。

三個嘉賓的互動有些弱,但每個人還是在現場擦出一朵朵思維的火花(呃,怎麼用了這個詞),大家欣賞下:

施凱文和他的Blink:

Blink是一個瞬時IM產品,把一些把偏向非目標性導向的溝通的場景帶到線上,並在基於單個的場景進行簡單的討論,簡單說它就是一個針對非目標導向溝通的閒扯淡聊天產品。他覺得生活中其實目標性導向的溝通其實只佔一小部分,不少時候不過是抽根煙的空檔,聊各種八卦、女朋友、鞋什麼亂七八糟的,差不多是他之前所說的「垃圾聊天」。

這種需求有兩個特點,一方面"沒有辦法構建上下文的關係"另一方面這些需求沒什麼價值,"基本上聊完不記得聊些什麼,但感情會近一些」。Blink用戶93年以後會偏多一些,根據Blink抽樣監測數據,聊天場景多集中於用戶自黑、黑朋友,貓貓狗狗、吃飯的畫面等。

而且在現有的溝通類產品中嵌入這樣即焚性功能也很難,「可能要改動非常大的手筆,因為傳統的對話都是上下遊的東西,千古不變。你如果把碎片帶進去,這就你要考慮很抽象、很多的東西。如果他要硬塞的話,他的產品形整體都會調整,如果他只是加一個新的入口去做,有可能會被埋得非常地深,這樣的話,做起來要麼付出很大的代價,要麼得重新做。」

所以Blink的存在就是為了獨立解決這種需求。施凱文分享了他做產品的第一層方法論,不管做什麼他都會過一遍這三個問題:

1.我提供的價值是什麼?否則產品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2.它在現實生活中的影射能不能找到?某種意義上來講你再創造一種不存在的需求,它們更可能的是遊戲或是曇花一現的東西。

  1. 頻率是多少。Blink由活躍變得不那麼活躍是有可能的,但是它不會消失,它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東西,但對於我們怎麼讓它在線上更簡單易用,讓更多的人更快接受,是接下來一個要攻克的地方

之前他做音樂是因為熱愛,不過去年版權市場的變動讓他轉向了社交,既然不能憑興趣,於是做了點「讓自己興奮」的事,「微信在溝通上已經做得很棒了,這是一個非常深的紅海,如何找到裂縫這是我一直在想的,所以我說回到線下,看我們溝通真實的本質」;他對生活中存在感的理解是做Blink的另一層原由,「我們談到夢想或者理想的時候,可能會非常有大的衝勁和理想,但是真正每次孤獨的時候,或者說是特別難過的時候,真正讓我們有存在感的都不是理想和夢想,反而是朋友的安慰,或者說大家出去喝喝酒,扯個天、K個歌,完全把自己從非常緊張當中的環境抽出來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每天非常頻發,這種不用大腦的快樂也是我樂在其中的。」這讓他產生了把這個碎片聊天搬到線上的想法。

提到危機感,他是這樣說的,「未來危機感就是節奏的把握,因為1.0產品大都是MVP原型,大家會把比較重,構想比較遠的東西砍掉,這個過程中節奏把握就很重要,結合一系列數據測試產品的核心點在市場上什麼反饋,下一個功能怎麼迭代才能更好往前走。這是一個整體的節奏的把控,它來自於對產品的感覺,跟公司的管理,融資情況、團隊招聘等更宏觀的東西都有關。

一個社交創業者,總會對未來的社交模式有所設想,施凱文覺得《黑鏡》系列的《1500萬的價值》和《Her》能夠代表未來的兩個大方向。

《1500萬的價值》是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結合(我概括下: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差不多家徒四壁,四壁皆是IMAX,然後每天以踩自行車攢點數進行虛擬消費,以及維持生機機能的運轉。),它構建了一個特別龐大的,近似虛擬體系的社會關係,把你的另外的一個部分在裡面,同時它又不是單純的遊戲,同時還和線下結合,你的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如何完美融合,實際上是我們從碳水化合物轉向量子的轉化,是向超出肉體以外的虛擬經濟的過渡。

他當時有特別深刻想到如何構建,包括將移動網際網路與它結合起來,哪怕實現電影裡面的效果,都需要更好的硬體和更好的支持的,這離我們的生活還略遠。

還有《HER》裡面的狀況,如何通過人工智慧解決人和完美的理想體之間的溝通,每個人對異性或者朋友的,都有自己的期望,這個期望來自於你先天、後天的一些教育導致的,也導致我們很難遇到一個比較喜歡的情人、知己,好朋友,《HER》裡面就折射了這樣的場景,但是這個東西人工智慧是可以做到的,如何搭建這樣的一個產品,讓人的社交變成偏離人與真人之間的關係,而進入到完全自我的世界,應該是誰說過一句話,你的世界就是你眼前所見,那種《HER》描述的狀態誰都沒有關係,我要做的就是讓我開心快樂。

周首和他的Nice

周首做這個的原因很簡單,就因為他喜歡shopping各種有意思的東西,喜歡各種食物,也愛分享,而Nice就是一個以圖片+標籤形式;但它並非像Instagram那樣以呈現美的照片為主,而Nice上的照片側重把各種生活的瞬間故事曬出來。

跟Nice上很多用戶一樣,周首本人也是潮人一個,他曾有400多雙草鞋,在Nice之前大概是沒地方曬的。「當然我們現在已經沒有這麼多鞋了,我剛結婚,我老婆也不讓我放到那麼多鞋在家裡面。我原來不是做網際網路的,我做這款產品完全是自己的需求出發,我覺得朋友圈或者說其他的產品不能滿足我的需求,所以就做了。」

其實我覺得,我是這麼看這件事情的,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每個人的個性要去把它展現出來、體現出來,其實是通過兩種方式來體現的。

一是虛擬身份。包括他的精神生活,比如說遊戲為他尋找到了存在感,或者說聽音樂、看電影、看書都可以,這折射了一個人的精神層面。

二是他的真實生活反映出個性的另外一方面,比如說他穿的衣服、吃的東西,去什麼地方旅行,用什麼方式旅行,這些都算,包括養的寵物等,我最早的時候因為是求學,所以進了這個圈子。NICE上我發了將近2500張照片,大部分是吃,因為我最近也比較喜歡吃,所以我變胖了,這就是在用圖片分享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通過文章,或者虛擬身份,而是你真是的身份表達個性,我也希望通過NICE有更多的年輕人或者上了年紀的人能通過Nice重新發現他們的個性是怎樣的,這是Nice想做的事情。

Nice的標籤玩法幾乎成了圖片類產品的標配,這讓用戶更好表達自己的個性,標籤、地點、人物,這三點是照片的本質,因為我們拍照片的時候無外乎是這三個東西,一個是他所在的地方,另外一個是裡面的人是誰,NICE是在還原照片的本質,我覺得用照片就是記錄、分享你某一個生活當中的瞬間,這些瞬間組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他的個性。

原來他是Instagram是非常早期的用戶,後來不用的時候,是發現自己有點兒疲勞了,天天對著濾鏡來修,還是希望一張照片能夠把它更多的背後的元素表達出來,我後面就沒怎麼用Instagram了。除此之外他還有喜歡用的產品竟是LinkedIn,因為要挖人。。。

提到危機感,他又提到了招人,「希望能夠招到更多優秀的人加入我們,要讓用戶獲取速度更快,體驗最好,危機感總與有否牛B的人掛鈎。

談及未來的社交,他順口談及了WISE 1.0現場的彈幕,「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基於多媒體的交互方式,我覺得它把原來的一個視頻的1000枕拆成了1000個對話的場景,基於這1000個對話的場景,可以產生非常無數多有意思的互動。我其實是非常看好這個東西。」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去歸類它,我其實比較少去思考一些行業性或者說格局性的事兒,我更多的其實思考的是我自己喜歡什麼,我非常喜歡彈幕。

我覺得興趣社交在我看來,我不相信有興趣社交,因為我覺得真正能夠把興趣作為社交的一個切入點的人群,會非常地小,而對於,所以說我更相信興趣社區,大家都有一個很強的愛好對於某一方面,聚集在一起他們的生活可能都是完全圍繞這一方面展開的,然後每天在這個社區泡好幾個小時。

許旭恆和它的same

same是以一個無關注、無評論、無關係鏈的社區,但它的方向是「會逐步地從用戶的內容UGC發展到玩兒法UGC」(用戶可以創建各種稀奇古怪的頻道,這些頻道不必關乎興趣,可能只是一個狀態,情緒 ,about anything),"因此它會形成一套它非常獨特的自我更新迭代的社區體系,或者是說社區生態」。

對於一款社區來說,社交是一個某種特定的需求,並不是一個社區的全部,而他沒做關注、沒有去引導用戶產生社交行為,主要原因是想提供一種社交的空間,而不是一種社交的手法或者是形式,給的是一種社交場所。

他的構建same的思路很耐人尋味:

我本身是一個社交需求很弱的人,社交場所往往沒辦法積極自由發言,所以我去構建一個表達方式或者一個產品,我已經same已是三年之久,一款社交、社區產品用三年之久的時候,會暴露出大量的問題,也會促使我怎麼去改進它,而不是一個單一從手法或者是一種形式去解決掉的問題。

所以說Same的走向是按需求來的,或者說他是隨我自身的需求而變的,這三年我的興趣、我的愛好,我分享的、關注的點一直在變的,但產品本身也有些東西是不變的,所以我希望這個「不變」讓這個產品保持活力,讓我對它有保持使用的欲望,我必然去思考社區他原本帶有的一些東西。

社區就類似一個小的城市或者小的社會,它非常多樣化的,就好像我們在街上走著,希望看到不同的店,需要體驗不同的東西,這是一個社區的本身。在開發者去思考這件事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去做的就是影響建立一些體系,讓社區能自我地更新,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流行元素,這種流行元素是源於社區的人有這種文化,社區的氛圍,這個社區是長出了什麼標籤。它的整體需求還是通過我自身的使用,服務於我自身的一種做法,如果說社區比作城市的話,我一定是構建一個我最喜歡的城市。用戶他們也喜歡這個城市。值得比較慶幸的事情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了我所喜歡的城市,其實就是這麼一個訴求點。

孤獨感是same一種獨特氣質,這是產品也是許旭恆對人性孤獨理解的對象化。「孤獨感是挖掘自身的途徑或者說場景,我個人是非常喜歡孤獨感的這種感覺,所以我把這種感覺帶到了產品裡面,我覺得保持某些孤獨感,是保持自我、發現自我非常重要的一個元素,我再做產品設計和產品結構的時候,我有刻意地讓一些元素和表達剝離出來,比如說沒有評論等等,會形成某種特定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給我帶來非常棒的體驗,對於挖掘自身、對於社交、對於認識朋友,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挖掘途徑。」沒仔細用的朋友可能不知道,這裡的陌生人真得可以一對一真誠地交流起來。

「我希望這種孤獨感讓他更關注自己,讓他們覺得我為什麼要孤獨,我為什麼會處於這樣的情緒,因為我們生活如果說太忙了以後,會忽略自己的情緒、忽略了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是我覺得在生活裡面我們能抓住的或者說唯一能抓住的,就只有我們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者說是思維模式,我很喜歡這塊兒,我並不是說要服務於孤獨的人群,而是說每個人身上都會有這種孤獨的情緒。我推崇大家更關注自己的一種模式,這對於認識另一個人,或者跟另一個人成為朋友,或者說是真誠地去交友,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步基石。」

提到危機感,許旭恆的答案很清楚:流量。因為你去搜索目前上所有的社區,百度貼吧、陌陌、豆瓣小組,這些產品它的社區都是基於一個非常強大的引流體系,比如說百度是通過百度引擎,陌陌是通過工具化的引流,所以說他的一個發展都是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引流體系。你怎麼讓你的社區變成自身的引流體系,這是之前所有做社區的人沒有去解決的問題,而我們需要解決它自身的引流體系,就好像一座城市,我比較喜歡把一個產品比喻成一個城市,一個城市你需要他變成更龐大的一個城市,或者是說從一個小鎮的國際化,大城市人為什麼要來你的城市生活,有什麼人文情懷、提供了什麼機會,這是最需要去逐步解決的問題,人家如何給你這個社區貼標籤,這是一個非常Nice式的問題。

[36氪原創文章,作者: Chloe]

本文來源:36氪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借力有贊教育管理9個校區,三隻熊如何從0到1開拓「教育旅行」新賽道
    「和一般的旅行產品不同,我們堅持用教育的標準去做旅行產品,考慮更多的是讓孩子得到什麼、收穫什麼。」 三隻熊教育旅行創始人周兵如是說道。2015年,抓準旅遊業消費升級的風口,周兵在遊學、親子遊市場中發現了未被滿足的用戶需求——「家長希望孩子在旅行中學到東西」,因此,三隻熊首次嘗試推出「旅行+教育」結合式的旅行產品。
  • 想要和年輕人「玩起來」,樂堡啤酒今年發力這三個重點
    實際上,細看可以發現,這三組明星分別有著鮮明的音樂標籤,分別代表著流行、搖滾、說唱三個流派。在年輕人喜好或許難以捉摸的今天,樂堡試圖通過「豪華代言天團」實現「逐個擊破」,全面覆蓋不同圈層的樂迷粉絲。
  • 有贊金牌導師大連解密:故宮文創社交電商的5個秘密
    2018年11月24日,有贊大連商盟與混沌大學大連分社聯合舉辦的"從1到0"讓學習脫虛向實·中國商業大師實戰分享會,於濱城著名人文學府——東北財經大學,盛勢開啟。千人會場,一座難求。
  • 悅淘三周年慶典 三年新生持續領跑社交電商3.0時代
    7月31日,悅淘三周年慶典在杭州錢塘江湖畔如約召開!這是迎來集團母公司上市喜訊後悅淘的首度公開亮相!悅商集團創始人戴政先生、悅商集團CEO劉毅先生、悅淘總經理江麗娜女士以及眾多分公司代表共計一千多人齊聚錢塘江湖畔,共同見證悅淘乘風破浪的三周年發展歷程!
  • 維生素C、維生素B1、馬來酸氨氯地平三個產品通過藥品註冊現場核查...
    日前,東北製藥維生素C、維生素B1、馬來酸氨氯地平三個原料藥產品通過了藥品註冊現場核查和藥品GMP認證現場檢查。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1月11日,來自遼寧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遼寧省認證審評院的7位檢查員對東北製藥細河廠區原料藥維生素C、維生素B1、馬來酸氨氯地平三個產品進行了為期17天的藥品註冊地址變更現場核查和藥品GMP認證現場檢查。
  • 探探背後的產品邏輯:為年輕人打造社交新陣地
    這裡我們不講「強關係」與「弱關係」的邏輯比對,而是從社交的「公開鏈」與「私有鏈」來分析。  探探帶來的適當距離,反而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自然、主動,在無形中放下了對彼此的心理防備,對衝了那些讓我們覺得複雜而現實的社交法則,給彼此一個平等的、建立關聯的開篇。  在構建「私有社交鏈」上,探探從產品到運營並舉。
  • 為什麼說馬桶MT、聊天寶、多閃,這三款社交產品既滑稽又沒有意義
    11月15日黃曆上顯示原本是一個開工大兇的日子,但三款產品同時在這一天挑戰微信。很快馬化騰在朋友圈對這件事進行了回復,表示「放心啦」。要麼是4點鐘還沒睡覺,本來要睡覺,但是看到這麼個事情又興奮了一下,結果可能又睡不著了,早午飯時間就更晚了。這是更加不值得學習的。馬化騰在凌晨4點是已經起床了還是準備睡覺,這點姑且不討論,但是圖中有人在凌晨1點回復,那麼這個人大概率是還沒睡覺,這樣不規律的生活,是應當值得警醒的。
  • 社交軟體Blued上的三個陰暗面:欺詐、匿名化、加速性病傳播
    blued是世界LGBT人群使用的主流社交軟體,用戶遍布中國、日本、韓國、印尼、新馬泰、杜拜、埃及、阿拉伯等等亞非拉國家以及部分歐美國家,可以說作為一款中文APP,隨著華人在海外的腳印遍布了全世界;對於一般直男直女來說,這個軟體陌生而又不可思議。
  • 騰訊再發社交新產品「有記」,對標微博綠洲?
    Instagram在國內大火多年後,終於引起網際網路大廠集體對社交圈類型產品的關注。2019年1月,字節跳動的興趣社交產品飛聊上線,9月新浪重磅推出綠洲。如今,騰訊也上線了自己的社交圈產品。作為騰訊的「創新兵工廠」,該公司還開發了主打視頻美顏通話聊天的社交工具「貓呼」App,以及主打「高品質脫單」的戀愛交友產品「輕聊」。短期內發布了三款不同屬性的社交類產品,足以看出騰訊對社交細分領域的重視。
  • 香港年輕人在做哪些網際網路產品?
    香港年輕人在做哪些網際網路產品?David說了一個好玩的現象:一家被徐小平老師投資的公司是園區裡冉冉升起的一枚新星,產品是款音樂分享應用,創始人小夥子一直惦記著去海外發展,到美國矽谷參加一個創業集訓的第二天,他就意識到,同時也被海外的朋友提醒到,自己最佳市場根本不是海外,而是中國。三個月之後回到香港,立志把市場放到內地。
  • 看懂Soul,看懂年輕人需要什麼樣的社交
    可想而知,不同代際的人解決孤單感的方式更不同,需要不同的產品去滿足年輕人的需求。在社會迅猛發展的今天,即使底層的本質需求沒有巨大改變,但隨著科技進步、社會發展、人思想觀念的變化,一代人有一代人選擇的產品。很多非年輕人或者年輕人佔比比較低的產品,用戶數據是在下跌的。只有年輕人高比例的產品,才會增長。很多東西都在經歷代際變化,比如現在年輕人更加追求個性化的品牌、產品。
  • 活動社交產品淺談:乏味的社交很多,有趣的體驗太少
    對於社交來說,乏味的社交太多,有趣的體驗太少……在開始正文前,筆者先對社交活動和活動社交進行區分。社交活動是指為了維持社會人群中因交往而構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繫的社會關係而舉行的各種集體性活動。活動社交,是以活動聚會為樞紐而進行的社交行為。
  • Path3.0的十個問答:Path還是私密社交麼?
    尤其是現在私密社交也已經不是path一家的專利了。另外,Path是否也開始盈利了?收費表情明顯是學kakao的。」一個一個問題來回答:首先,這三家都已經被廣義上認為是成功的產品,Path還輪不到被他們衝擊。Path與其相比還遠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此外,基於即時通訊展開關係鏈和社交容易,反過來社交平臺做即時通訊要更難。
  • 產品分析:有贊,全場景SaaS服務商
    主要有以下三個方式去搭建:組建技術團隊開發外包第三方開發團隊選擇第三方平臺下面詳細分析這三種方式:3.1.1 組建技術團隊開發此種方式財務成本、時間成本及管理成本投入較大,對產品經理及技術團隊有較高要求,且預算充足的情況下才可以考慮。
  • 騰訊95 後團隊搞了個新社交產品,這次是真「不要臉」!
    正好我有個朋友在這個團隊,所以也從她那了解了一些基本情況,同時也搞了個內測版試用了一下。 團隊清一色的 95 後,以小姐姐為主,其中最小的實習生 99 年的,整個團隊十來人的規模。 一個小團隊,一群年輕人,一起做了一款「不要臉」的產品。
  • 從陌生人社交出發,初創產品應該思考的幾個重點問題
    關於產品形態的思考我們從用戶增長的AARRR模型,去思考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產品形態的形成原因。1.如何變現我在另一篇文章《一套簡單易用的用戶增長方法論》中提到過,產品變現的方式主要是以下這些:用戶變現離不開三種方法:通過遊戲或直播銷售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意義的虛擬物品、通過巨大流量進行廣告變現、通過電商銷售有意義的現實商品和服務。在陌生人社交平臺中,使用這三種方法變現的產品都是存在的,我們來看一下:
  • 玩私域最關鍵的三個指標是什麼,「私域三角」增長模型首發
    白鴉在現場也坦率的表示:「我們千億的含金量比絕大多數電商平臺公司的GMV要高很多,因為整個體系裡沒有人刷單,店鋪是他家自己的官方網站,你刷單就是自己哄自己。所以這個千億其實真實創造的社會價值遠大於其本身。這充分證明了社交電商和私域經濟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期待的新的賽道。
  • 3個3-0!孫穎莎獨得2分,陳夢吊打年度新星,完全不需要教練
    教練在比賽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一支球隊一定要有一個優秀的教練才能變得更強大。但是對於深圳大學桌球俱樂部來說,她們就完全不需要教練。在2020乒超聯賽的首場比賽中陳夢和孫穎莎表現出色,帶隊3個3比0橫掃世界職業隊,迎來開門紅。
  • 村裡來了三個年輕人,沒想到讓村子變成了這樣
    (左)許雪松(中)王越超(右)張弛三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未婚青年,帶著簡單的行李在縣城租住了一套辦公、居住兩用的房子後,便長久住了下來。此後他們隔三岔五走村入戶,張羅著要帶村民們脫貧致富。在很多貧困戶眼裡,這支扶貧團隊就是三個出身社會不久的孩子,「他們穿著打扮都是大城市年輕人那一套,每天來村裡宣傳要開展十幾萬扶貧項目,讓大家積極參與。太像騙子了。」 於營村李大爺回憶第一次見面時的情形說道。2018年,在田間種地的李大爺看到於營村廣場簇擁著很多村民,丟下鋤頭他也趕來圍觀。
  • 數字展覽:展覽上線的三個層次
    展覽上線的三個層次以我觀察,中國經貿展覽的上線狀況大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利用網際網路搜集客商信息。在網際網路上創建與展會主題相關聯的商貿平臺,為展會客商乃至行業客商提供包括產品展示、企業路演、貿易洽談和貨品交易的線上服務。以上三個層次,有人稱之為1.0版、2.0版和3.0版。這種稱謂符合網際網路思維。鑑於每個層次之間的技術配置有所交叉,又有1.5版、2.5版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