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出鏡記者在突發事件報導中的採訪技巧

2020-12-21 人民網傳媒

摘 要: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再次引起了我們對災難報導中出鏡記者的討論。在雅安地震報導中,蔣林因其思路清晰,表達準確,理智冷靜,客觀真誠,被眾多人稱為媒體報導的典範。本文筆者以蔣林為例,試述出鏡記者在突發事件報導中的採訪技巧。

關鍵詞:災難報導;蘆山地震;出鏡記者

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頻發,不僅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且給人們的心理帶來極大的衝擊力。這些不期而至的事件讓「災難報導」這個詞語日漸清晰,公眾對於事件的表層信息和深層信息產生了極大的需求,從而激起受眾的新聞欲望,由平時對新聞媒體的相對接受狀態轉變成主動接受狀態,對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較於其他國家,我國災難報導的機制還不完善,報導的理念相對滯後,但是,從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不難看出,我國媒體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報導的能力和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而出鏡記者作為現場報導的一部分,是災難現場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出鏡記者,是指在新聞現場,在鏡頭中從事信息傳達、人物採訪、事件評論的電視記者和新聞節目主持人(新聞主播)的總稱[1]。從汶川地震時的張泉靈、陳曉楠到雅安地震時的蔣林,可以看出,出鏡記者作為新聞現場的眼睛,是災區人民聲音的傳播者,是連接受眾和災難現場的一個重要紐帶。甚至可以說,沒有出鏡記者就沒有現場直播報導。

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再次引起了我們對災難報導中出鏡記者的討論。身穿白色婚紗進行現場報導的女記者,引發了公眾的批評和質疑,把災難現場當做秀場,很不應該。作為出鏡記者的一份子,蔣林因其思路清晰,表達準確,理智冷靜,客觀真誠,被眾多人稱為媒體報導的典範。筆者以蔣林為例,試述出鏡記者在突發事件報導中的採訪技巧。

一、要快速反應,熟練運用新媒體,提高報導的時效性

時效性,是指事實發生與作為新聞事實發生之間的時間差(時距),同新聞面世以後激起的社會效果的相關量,即新聞產生應有社會效果的時距限度[2]。時效性是新聞價值中最基本的前提,是新聞的「生命」。如何向受眾準確、及時發布有價值的信息,是當下出鏡記者在突發自然災害的報導中肩負的使命。

由於突發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加大了電視媒體直播報導的難度,對電視媒體從業人員的快速反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12汶川地震後,我國組建了應急報導小組,建立了健全的應急報導機制,這些改變,使傳統媒體在蘆山地震報導中的時效性大幅提升。筆者通過查閱資料顯示,在汶川地震發生後的50分鐘中央電視臺開始了直播。而在雅安市蘆山縣地震發生後的20分鐘,東方衛視第一個進行了直播報導。通過對比,雅安地震比汶川地震的反應速度更快,時效性更強。

在此次蘆山地震的報導中,電視媒體從業人員熟練運用新媒體在突發事件報導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都電視臺記者蔣林和他的直播團隊是全國第一個抵達震中開始報導的媒體。而他們獲得第一手信息的信源是微博,報導團隊的快速集結是通過微信。不難看出,熟練使用新媒體對今後新聞發布的時效性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蔣林作為第一個報導現場情況的記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滿足和尊重公眾的知情權,消解公眾對事件的不確定性。

二、要有敏銳的發現能力,讓細節的真實、現場的真實進行立體化的傳播

(一)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讓受眾感知受災現場

出鏡記者是連接現場和受眾的重要橋梁。出鏡記者的現場報導不僅僅局限於自己的語言和新聞畫面,災難現場,記者的一切感受都是可以報導的內容,尤其是對自己感官的描述。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體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擴展。電視直播就是受眾各個感官功能的延伸。而出鏡記者的現場感受就是受眾現場感受心理上替代者,記者可以積極調動自己的感官去聽,去看,去聞,去嘗,去觸摸,將電視畫面中無法呈現的體驗,通過描述自己的感受讓觀眾立體的感知現場的情況。比如,雅安地震,蔣林使用聲畫合一的報導方式對震後的房屋進行了報導:「大地震後房屋留下的X的裂口比比皆是,但是沒有出現大面積的房屋倒塌。」從這句話使受眾從心理上鬆了一口氣,雅安地震雖有一定的破壞性,但遠不及汶川地震時帶給我們的毀滅性破壞。蔣林在蘆山縣第一人民醫院對於當地天氣情況進行了報導,讓觀眾切身感受到災區的情況。

(二)敏銳的洞察能力,讓受眾全方位了解受災現場

普利茲曾說:「新聞事業最難之處就是既要保持新鮮報導的生命力,又要受到其精確和良心的約束,而不是隨心所欲。[3]」可見,突發自然災害不僅要注重時效性和快速反應能力,更要注重報導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將事實、現場、細節進行真實的立體化的傳播。在雅安地震發生時,蔣林進行了詳細的報導。比如,從去往震中時,路邊房屋倒塌的情況到國道通行的情況,從傷員的情況到醫院實施救治的方案,從醫院搭建帳篷到每一個帳篷的用途,其中哪些帳篷是用來搶險急救的,哪些帳篷是用來給傷員療傷的,哪些帳篷是用來做醫療物資儲備的都進行了報導。同時,蔣林在蘆山縣第一人民醫院對大量的事實的細節進行了報導,比如,對醫護人員在住院樓上往下仍紗布的報導,冰櫃裡血漿的儲備量的報導等,這些報導使現場的真實更加富有張力,為受眾傳遞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

三、要有精準的語言表達,讓說出來的事實儘量接近它的本源

出鏡記者是以語言為主要形式的傳播者,有聲語言是出鏡記者現場報導最有力的信息載體。準確、恰當的有聲語言,這種表達方式是出鏡記者現場報導的基本要求。出鏡記者掌控現場報導的話語權,必須做到對新聞事實:信息豐富,脈絡清楚,表達流暢;對情景描述:注重細節,生動鮮活,讓民眾感同身受。在採訪時,從容,自然,符合現場情境。在有聲語言的表達過程中要注意感情的拿捏,筆者發現,在雅安地震報導時,蔣林的表述口語化,語氣能夠融入現場的氣氛,這樣的報導方式受眾容易接受不會產生聽覺上的障礙。對於出鏡記者,重要的是「在於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4]」在此次蘆山地震中網民對於有些記者「官本位」的報導方式進行了指責,某些記者在報導時說到的「祖國在我們身後,相信有了祖國的八方支援,我們的家園會重建的更加美好」這些空洞的形式主義的報導是不合時宜的。對於災民而言,倒不如說現在又運來了什麼物資,還缺哪些物資?在災民的心裡,此時的祖國就在一瓶瓶的礦泉水裡,在一箱箱的方便麵中。報導災情時,不渲染災難,不消費災難,出鏡記者的語言不僅僅在傳播消息也是對災民心理的撫慰。

四、要把握視角,在報導中融入人文關懷

突發自然災害中,出鏡記者應該把人文關懷意識貫穿報導的始終。在突發的自然災害面前,有些記者不顧災民痛失親人的情況下,詢問一些地震發生時的情景,讓災民再一次回憶災難,遭受「二次傷害」。此時,人的情感和生命高於一切,出鏡記者應該尊重受訪者,理解、關愛他們,不能為了搶新聞,博眼球,而忘記我們為了什麼而出發。相較於汶川地震,蘆山地震中出鏡記者人文關懷的表現得到很大的改觀,如:記者對醫生救援時的幹擾現象大大減少,對不忍目睹的慘烈場景選擇了迴避,對災難中相關人群的「二次傷害」也有明顯減少。讓記錄者的身份在記者身上有了回歸,彰顯了人文關懷。蔣林在蘆山縣第一人民醫院裡報導時,醫生對一名傷勢很重的傷員進行搶救,此時蔣林始終保持著兩米的距離進行記錄,並沒有搶拍;當蔣林得知傷員生命逝去的時候,對逝者沒有進行跟拍,對於逝者的家人也沒有進行採訪,表現了蔣林對逝者的尊重,對逝者家人的保護都體現了厚重的人文精神。此時,新聞敏感的衝動在人文關懷的意識下全部歸零,正是對「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弘揚。

五、要找準角色定位,體現職業素養

記者是新聞的記錄者和傳播者,是具有好奇心、正義感、使命感、新聞敏感度極高的輿論引導者。在突發自然災害的現場,面對複雜多變的災區和災民,記者的角色定位尤其重要。作為記者,你要完成記者賦予的使命,準確及時的報導災情,讓受眾知曉災區的情況。作為災難的體驗者,看到一個個生命的逝去,心理都承受了最大的壓力和恐懼。作為支援災區的記者,要積極參與救災工作,對災民進行心理疏導。因此,找準角色定位,是能否順利圓滿完成突發事件報導的重要條件。

找準角色定位,能夠靈活處理報導中的突發狀況。蔣林在通往震中蘆山縣的國道上,對道路上的一個應急處理點進行採訪的時候,一個餘震襲來,蔣林立即中斷採訪並疏散群眾到安全區域,雖然報導未能順利完成,但是蔣林靈活處理突發狀況,減少了不必要的人員傷亡,讓職業素養得到體現。

突發自然災害帶給我們的不僅有痛苦還有反思,出鏡記者如何理智,客觀,真誠,以人為本的報導災情,是我們在追求專業化道路上需要研究的課題。

(作者簡介:任笑晨,女,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播音與主持藝術研究。)

參考文獻:

宋曉陽.出鏡記者現場報導指南[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孫曼曼.論危機管理中的媒體法律責任[J].新聞知識,2011(7) .

餘秋雨.山居筆記[M].上海: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

 

 

相關焦點

  • 出鏡記者如何駕馭現場直播報導
    出鏡記者是指在新聞現場,在鏡頭中從事信息傳達、人物採訪、事件評論的電視記者和新聞節目主持人的總稱。[1]在電視新聞報導中,無論是時政新聞還是民生新聞,記者出鏡已成為常態報導行為。特別是直播連線,作為融媒體環境下提升新聞競爭力的有力武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 我國出鏡新聞記者的口語能力分析
    關鍵詞:口語傳播;出鏡記者;口語能力 出鏡新聞記者是指在新聞現場,在鏡頭中從事信息傳達、人物採訪、事件評論的電視記者和新聞節目主持人的總稱[1]。出鏡新聞記者除了需要具備新聞從業人員所必備的採訪寫作能力外,還需要具備很強的口語傳播能力。 從傳播形態上來看,口語傳播能力包含「兩層八面」。
  • 主題報導中的出鏡運用
    一、以出鏡帶活新聞由頭 主題報導(特別是總結式、成就性報導)因為缺乏一般新聞所具備的時效、現場和情節,往往造成報導切入困難,就是業界通常所說的缺少新聞由頭。沒有由頭,報導就缺乏引發觀眾收視興趣的導入點。
  • 央視主播海霞的記者出鏡說
    如何適應媒體融合帶來的職業轉型與挑戰,是當下傳統媒體記者亟需面對的新課題。融媒體時代,要求記者不僅精通文字報導,還能攝影攝像,面對鏡頭更需自如大方。不久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海霞來到人民日報社,就做好全媒型人才談經驗說體會,為文字記者出鏡支招。
  • 重大事件直播出鏡,白巖松如何駕馭氣場
    聲音是那樣冷酷無情……」愛德華·默羅被看作記者現場直播的「開山宗師」,好萊塢著名影片《晚安,好運》便是以他為主角,講他與極端反共產主義者麥卡錫參議員鬥智鬥勇的故事。出鏡直播能成為經典,不僅是個人魅力,還是與歷史坐標的完美結合。例如白巖松與香港回歸,默羅與二戰。傳播學者卡茨在《媒介事件》中寫道,對「歷史性」事件的電視現場直播已經成為世界性儀式。
  • [學子論文]淺析融合新聞報導的運作與特點
    網絡的普及帶動了網媒的發展,利用網絡的平臺性優勢,融合新聞報導在近幾年越來越多地呈現。本文將以新浪網新聞中心對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的特別報導為例,主要結合結構的融合、信息採集的融合、故事敘述呈現的融合幾個方面,淺析融合新聞報導的特點和優勢。 【關鍵詞】融合新聞 新浪 十八大 互動 一、什麼是融合新聞?
  • 媒體融合下的突發事件國際傳播
    陸曄、餘衛東把新聞生產過程定義為「一篇新聞報導從確定選題到採訪、寫作再到見報或播出的過程」。可以肯定,在媒體融合環境下,這一宏觀的生產機理並沒有改變,但新聞生產流程各個環節的細節卻發生了根本性調整,不是橫向的機械相加,而是縱向的順序調整。未來突發事件的國際傳播要遵循「數字第一」的傳播流程,傳統媒體進而持續跟進,絕不能通過「懶人模式」一勞永逸。
  • 國慶70周年慶典+聯歡活動央視記者現場出鏡報導合集
    微評:何盈作為央視的老牌記者,採訪和出鏡經歷應該比較豐富,但是在這一次的高空採訪中思路卻顯得有些凌亂,可能在開始之前並沒有很好的與飛行員溝通,記者需要看到一個畫面再描述一個畫面,導致語句斷開。但是總體而言,何盈對於畫面的描述還是很精準的,沒有大的直播失誤。
  • 專業記者為何能在疫情報導中大放異彩?
    這篇僅700餘字的消息,是國內關於新冠疫情的第一篇報導。   1月20日,中國新聞周刊在《病毒專家管軼:要防止新型冠狀病毒出現高效人傳人》的報導中提出了防止出現「超級傳播者」的概念,當晚10點,鍾南山院士接受白巖松的採訪,也提到防治的關鍵是防止出現超級傳播者,中國新聞周刊的稿子比鍾南山在央視接受採訪早了3個小時。
  • 千島湖事件的秘密 為何不能讓記者採訪
    正在瀏覽此文章大概20年前,24名臺灣遊客和8名大陸導遊一共32人,遭劫船並焚船屠殺,本應該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疑犯作案手段和過程並不複雜,可是,大陸在處理此次事件中,卻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除了不讓記者採訪,
  • 上千名中外記者雲集青藏鐵路沿線各站點採訪報導
    新華社格爾木6月30日電(記者朱建軍、錢榮)青藏鐵路首趟列車的汽笛7月1日即將迴響雪域高原。為及時報導這一舉世矚目的新聞事件,目前至少有上千名中外記者雲集在青藏鐵路沿線各站點採訪報導。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受到海內外媒體高度重視。僅6月上中旬,就有海內外20多家媒體的100多名記者向青藏鐵路公司提出採訪申請。
  • 深圳建立突發公共事件舉報獎勵制度
    深圳建立突發公共事件舉報獎勵制度 2007年03月15日 12:30 來源:綜編
  • 被埋事件正在調查中,記者採訪卻遭動手阻撓
    今天是受廣大網友關注的河南原陽4名男童被土方埋壓事件事發第四天,四名遇難兒童的葬禮也已經在21日下午舉行。目前,遇難者家屬一邊收拾遺物,一邊等待事情下一步的具體通知。#4名兒童被埋土方下身亡誰之過#事件還未真相大白
  • 駐地方英語出鏡記者
    重慶晚報訊 4月22日開始,中央電視臺面向全國公開招聘30名優秀英語電視新聞人才,作為駐各省區市地方報導站點英語出鏡記者。本次招聘信息已在中國網絡電視臺、前程無憂網發布。重慶市報名者可以向央視重慶應急報導點具體諮詢,電話:86790902,QQ:1419012838。
  • 突發!計程車撞向等待安倍的記者團,2名攝影師受傷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崔天也 崔妍】據日本朝日電視臺剛剛消息,18日下午17時30分左右,東京港區突發汽車撞人事件,一輛計程車突然撞向等待採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記者群。所幸,此次事件僅造成2名攝影師受傷,無人有生命危險。
  • 央視記者走進辛巴辛選直播基地 報導燕窩事件最新進展
    12月8日,央視財經頻道記者探訪辛選位於廣州的直播基地,就燕窩事件的賠付情況採訪了辛選公司招商負責人楊芸。據採訪了解,辛選方自公告發出後一直在積極推進賠付進程。目前已經開始給兩次直播中燕窩產品的消費者進行賠償,合計兩萬七千單左右,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一些實際困難。
  • 監督體系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中的缺陷與修補
    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前後,部分傳統新聞媒體有時會保持緘默、反應遲鈍,時間上落後於自媒體、國(境)外媒體。即便報導也是肯定性的宣傳多,發出預警、披露問題、分析原因、進行批評的報導少,輿論監督作用發揮不大。有的媒體記者甚至還幫助地方「維穩」隱瞞真相,遭到群眾痛罵。現在,我國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從傳統媒體獲取新聞信息的人數量相對少。
  • 批評我們只採訪瑞典事件中國遊客的人,請看這篇
    瑞典事件更新:事發旅店稱當晚無監控,瑞典檢方說對警察不調查從上周六(15日)一早開始,環環持續報導了「瑞典警察粗暴對待中國遊客」事件。應該是追蹤報導這一事件最多的中國媒體之一。曾先生的父親被瑞典警察拖出酒店。曾先生及父母被警察放在路邊。
  • 感悟故事:在職場中,在發生突發事件時的說話技巧
    大家好,今天小編來跟大家說一說在發生突發事件時的說話技巧。比如說在職場上,面臨客戶毀約該怎麼辦?當遇到挑釁、抬槓的客戶,你該怎麼去收拾?當客戶在找各種藉口欲打退堂鼓時,你又該怎樣去說服?以下小編要跟大家分享事物這幾種典型的職場上突發事件的應對技巧,大家看一下。
  • 心理專家評「火鍋先生」事件 應掌握良性溝通技巧
    事情一經報導,立即攪動各大輿論場。  溫州網8月28日訊(記者項銳) 為什麼一次看似普通的口角,卻最終釀成這場悲劇?這個未成年人,將會為自己的瘋狂行為付出怎樣的代價?為什麼作為受害者的女顧客,卻並未獲得全部同情,相反不少網民卻持「女顧客言辭失當,也應對此事負責」的觀點,是什麼造成了現在的是非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