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立下的總規矩,要求長江經濟帶要做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一張藍圖施工,「一盤棋」布局,形成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整體合力。
全國兩會期間,貴州日報聯合新華日報、安徽日報、湖南日報、四川日報、雲南日報等6省黨報跨省聯動,邀請各省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暢談長江經濟帶保護與發展,促進流域協商合作機制,加強與長江上下遊相鄰省市協調發展、有機融合。
貴州:
強化制度約束築牢生態屏障
貴州是長江、珠江上遊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契機,推進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全力築牢綠色屏障。」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陳少波表示。
「把制度優勢轉變為治理效能,全省上下深入推進汙染防治『五場戰役』,持續抓好『雙十工程』和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深化河(湖)長制,實施長江經濟帶『三水共治』。」陳少波介紹,春節後上班第一天五級幹部上山種樹、貴州生態日五級河長下河巡河,已成為制度安排。
湖南:
治理「一湖四水」推動四個升級
形成共抓大保護合力。與鄂、贛籤訂省際協商合作行動宣言,在跨界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產業發展等13件實事上深入合作。
「湖南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著力推動環境治理、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體制機制『四個升級』,以『一湖四水』的清水長流、歲歲安瀾,為建設美麗長江作出新貢獻。」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胡偉林表示。
安徽:
七項舉措促進水清岸綠產業優
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從「長江三磯」之一的采石磯往北有一處名為薛家窪的天然江灣。曾經,薛家窪是長江馬鞍山段漁民、漁船最集中區段,也是非法碼頭和「散亂汙」企業聚集區。當地統籌推進拆違、復綠、環保、漁民上岸,對986畝薛家窪區域進行總體規劃,經過努力,展現出水清、岸綠、景美的優美景象。
「省委、省政府把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一號工程』。」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徐恆秋介紹,他們聚焦沿江1公裡、5公裡、15公裡岸線,實施分級管控,落實禁新建、減存量、關汙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制七項舉措。
江蘇:
建好黃金水道打造綠色走廊
長江江蘇段長達433公裡,串聯起南京、揚州、蘇州、南通等8個設區市。隨著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線貫通,長江江蘇段成為黃金水道「鑽石區段」,以長江1/7通航裡程承擔了全線70%的貨運量。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需要統籌好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和水陸面的綜合治理,水上交通運輸直接依託於長江黃金水道,身處保護母親河的最前線、最核心,責任重大。」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陸永泉表示,既要建好黃金水道,也要打造綠色走廊。
四川:
築牢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屏障
「長江、黃河上遊地區,既是生態建設核心區、重點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富集區,也是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兩屏三帶』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地位十分特殊,生態價值不可替代。」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阿壩州州長楊克寧提交了關於加強長江、黃河上遊生態保護建設的議案建議。
楊克寧建議,全面深化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問題調查研究,進一步摸清時空分布特徵、找準問題主要成因,為生態環境統一管理、科學保護、系統修復打下堅實基礎;堅持規劃先行、多規合一、系統保護原則,儘快編制《長江、黃河上遊地區生態保護修復總體規劃》,明確目標定位、空間布局、任務要求、責任體系等。
雲南:
補齊交通短板彰顯區位優勢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先手棋。昭通位於長江上遊、雲貴川三省接合部,是雲南「北大門」,擁有「萬裡長江第一港」水富港,是雲南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唯一門戶。
「抓住長江經濟帶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補齊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短板,發揮長江上遊黃金水道航運功能,讓『黃金水道』釋放出『黃金效應』,為滇東北崛起提供有力支撐。」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昭通市市長郭大進表示,深入實施交通先行戰略,高起點規劃「一環兩橫四縱六聯絡」高速公路網、「兩橫四縱一樞紐」鐵路網、「一中心四通用八航線」航空網、「一線四港九碼頭三轉運」水運網,努力打造「富民交通」「綠色交通」「智慧交通」「便捷交通」「美麗交通」。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蘇頡/製圖
整理
編輯 尚宇傑
編審 靖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