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由霸權戰略是一個代價高昂、消耗巨大、自相矛盾的大戰略。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美國帶來了極為安全的地位,這讓自由霸權戰略形同虛設。
作者:巴裡·波森(Barry Posen),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福特國際講席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項目主任。
美國的自由霸權戰略產生了諸多不良後果
自由霸權戰略是一個代價高昂、消耗巨大、自相矛盾的大戰略。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美國帶來了極為安全的地位,這讓自由霸權戰略形同虛設。美國曾斥巨資來維持自身的全方位軍事優勢。為了確保同盟的富裕和繁榮,美國殫精竭慮對從史至今的敵人,甚至日後的潛在對手進行威懾。為了重組他國的國內政治結構,美國不惜發動戰爭,通常情況下,這些國家都是弱國,對美國或美國的利益幾乎構不成威脅。自由霸權戰略並沒有使美國更加安全。在全球範圍內的巨大軍事存在以及頻繁訴諸武力的行動產生了諸多不良後果。
第一,美國的行動正在引發他國的反抗行為。美國引起了世界上中等規模霸權國家或大或小的反抗行動,這些行動增加了美國的成本,意圖削弱美國的優勢。其中大多數行為並未實現真正的「均衡」,反而成為一種反覆而持久的阻礙。然而,中國正發展其潛在的經濟實力,發展真正的均衡體系,並且正在加強其軍事力量。這正是競爭性等級體系的本質:一國的自我防禦行為通常是對他國進攻威脅。因此,很難分辨出中國的軍事行動中有多少成分是為了維繫均衡狀態,又有多少成分是崛起中大國普遍的軍備升級行動。同時,作為傳統大國的俄羅斯,有理由對中國的崛起充滿恐懼,儘管俄羅斯經常與中國聯合行動。這看起來似乎更像是傳統的均衡。所謂的「流氓」國家也會竭盡所能發展自身的實力——其中一些是蓄意危害他國的行為,但有些則是為了制衡未來美國的幹涉行為。其他國家正在努力發展自身的實力,似乎大有趕超美國之勢,如果美國仍然充滿活力,國際體系將會向著更為均衡的方向發展。當其他國家發展自身實力之時,自由霸權戰略的成本就會更加巨大。
2016年5月23至28日,中俄兩軍在俄羅斯國防部空天防禦部隊科研中心舉行「空天安全-2016 」首長司令部聯合反導計算機演習。
以色列的政策導致美國在阿拉伯世界形成了負面形象
第二,盟友對美國大戰略的普遍反應一直是「搭便車」或「魯莽的駕駛」。自二戰結束以來,多數盟友減少了依靠自身的防禦努力。在歐洲,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來自俄羅斯的直接威脅很難被察覺。儘管如此,美國始終對北約盟國不離不棄,放棄自身防禦的努力對歐洲國家來說更為便利。日本則更擅長搭便車的行徑。儘管日本的政策制定者屢次對中國的崛起表示擔憂,引人注目的是日本仍然保持過低的國防開支。美國強烈呼籲盟友——要求它們增加國防支出並進行更為有效的國防努力——其中多數未能如願,實現達成合作的目的。自由霸權戰略的倡導者或許認為,這反而為繼續實行自由霸權戰略提供了藉口。美國那些信奉自由民主的盟友不太願意自己「照顧」自己,所以美國必須「照顧」,以捍衛自己的利益。這忽視了一個事實:由於窮奢極侈的美國做出了保障盟國安全的承諾,它們就把防禦決策建立在美國的承諾之上。除非美國確定降低安全承諾的標準,否則它們絕不會付出更多努力。對於歐洲國家,我們必須認識到,它們對歐洲大陸安全狀況進行簡單估計的結果要比美國的估計好得多。因此,盟友在防禦上的缺失意味著美國將承擔更多的責任。
美國盟友的「魯莽駕駛」行為同樣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這些盟友很清楚,美國最終一定會為各國的安全付出軍事努力,它們制定的政策不會給美國帶來益處,最終反而會成為實際的軍事開支。以色列是最簡單的例子;以色列對被佔領土的政策導致美國在阿拉伯世界形成了負面形象,使美國對抗蓋達組織和制約伊朗的鬥爭更為複雜。很多人會覺得,以色列的政策會對其本身不利。美國的軍事支持降低了以色列執行這項政策的成本。誠然,由於以色列人只能承擔部分財政成本,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很可能降低了以色列國內潛在的反美情緒。要想把以上政治成本細緻地轉化為美國的安全成本並非易事。只有美國的外交官和士兵能夠證明,以色列的政策導致美國與阿拉伯國家的合作更為艱難複雜。
2009年1月6日,美國反戰人士在俄克拉荷馬州遊行示威,抗議以色列進攻加沙。示威者在旗幟上將猶太人的標誌大衛之星和納粹標誌畫在一起。
美國為鎮壓伊拉克叛亂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另一個「魯莽駕駛」的案例就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鎮壓叛亂和國家建設的行動中美國所支持的政治勢力。美國與伊拉克馬利基政府和阿富汗卡爾扎伊政府的關係表明,由不同霸權國支持的多個政治派別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鎮壓叛亂的成功取決於有技巧的「最佳實踐」和政治解決這對組合拳。但美國支持的政權主要的興趣點在於始終能夠執掌政權。此外,這些依賴美國的國家在自身的軍事改革上非常懈怠,因為美國永遠會保證它們的安全。如果美國在與它們的敵人打仗,那麼它們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搞好與國內朋友的關係上。如果開始與叛軍進行談判,他們對於能夠達成於己最為有利的方案持有同樣的興趣。政治安排與可以贏得「心靈和思想」的內部改革背道而馳,也與協商解決相互違背。這給來自外部的軍事努力帶來重負,在以上的案例中指的都是美國。最終,這也表明軍事努力在某種程度上是徒勞的。
2012年9月16日,巴基斯坦一個伊斯蘭政黨的支持者在伊斯蘭瑪巴德舉行示威活動,抗議詆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國影片《穆斯林的無知》。該影片在中東地區引發了猛烈的反美抗議風潮。
第三,自由霸權戰略並不具備足夠的政治敏感性。民族、種族和宗教在當今世界依然是強大的力量,特別是正在經歷劇烈的社會經濟變革的地區。身份政治給自由霸權戰略提出了三個宏大的問題。首先,世界上部分地區存在著強烈的反美情緒,這種情況在阿拉伯世界尤為突出。其次,很多國內暴力都與身份政治息息相關,這使美國建立民主制度的努力更加複雜,而建立自由制度是維和、國家建設和民族建設戰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權利共享在書面上比較容易實現,而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波赫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都表明了,以「協商民主」方式來解決身份政治引發的內戰異常困難。
最後,美國在伊拉克的經驗教訓以及目前的阿富汗狀況都表明,即使少數紮根於當地社會的武裝分子,一經煽動也能夠以較少的資源蓄積成為破壞力極強的暴力抵抗運動。儘管這些社會成員中的很多成員,或許其中的大多數成員會對暴力反叛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儘管如此,當地士兵仍然坐擁主場優勢。美國成功地鎮壓了伊拉克叛亂,卻只建立了能力有限的伊拉克安全部隊,打造了一個搖搖欲墜的治理體系,但是我們不應受這些行為蒙蔽,這樣的結果並不能令人感到滿意,因為美國為之付出了高昂的生命和財產代價。
(本文選自《克制:美國大戰略的新基礎》,[美]巴裡·波森著,曲丹譯。編輯:陳菲。騰訊思享會獲出版社授權刊發,文章標題和小標題、圖片為編者所加,圖片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
巴裡·波森(Barry Posen),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福特國際講席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項目主任,兼任《國際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和《安全研究》(Security Studies)期刊編委、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國際事務研究員、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客座學者、威爾遜中心研究員等。其主要著作有《軍事學說的來源: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法國、英國和德國》《不經意的升級:常規戰爭與核風險》和《克制——美國大戰略的新基礎》等。
圖書簡介
《克制:美國大戰略的新基礎》,巴裡·波森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自蘇聯解體以來,美國一直遵循著被波森稱之為「自由霸權」的大戰略,他認為這個戰略不僅不合時宜、毫無建樹,而且揮霍無度、耗資巨大。《克制》詳細精準地闡述了為何現行的大戰略毫無成效可言,並通過細緻的謀劃提出了一個替代大戰略——「克制」,及其相關的軍事戰略和兵力結構。「克制」戰略是作者對美國全球戰略的一種學術思考,對於我們了解美國戰略思想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出版方介紹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成立於1985年,是直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學術出版機構。堅持「創社科經典,出傳世文獻」的出版理念和「權威、前沿、原創」的產品定位。精心打造人文社會科學成果推廣平臺。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