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下午茶|劉斯奮:廣東精神造就近代廣東「異軍突起」
金羊網 2020-08-31
廣東的精神核心用一句話概括,即:不拘一格的務實精神,不定一尊的包容精神,不守一隅的進取精神。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李曼霞 呂心琳
圖/主辦方提供
近代廣東在中國處於什麼地位?是什麼原因讓廣東在近代「異軍突起」?8月30日,廣州文藝市民空間「大師下午茶」再辦一期,著名作家、書畫家劉斯奮做客「大師下午茶」直播間,圍繞「嶺南文化精神與近代廣東『異軍突起』」主題,與觀眾分享廣東文化的精神內涵,以及他的研究心得。
廣東地位在19世紀中葉轉變
廣東,地處五嶺之南,早在秦朝時期便有「南海郡」一稱。但因為遠離著權力中心,且相隔著崇山峻岭之故,廣東一直被視為「蠻荒之地」。
在直播中,劉斯奮提到,在中國漫長的農耕文明時代中,雖然一直有經濟重心向南遷移的現象,但一直到清代以前,廣東仍是落後於其他鄰近的省市,屬於相對後進的地區,這一點可以從當時活躍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傑出人物的籍貫得到例證。以江西為例,自宋代到明代,湧現出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朱熹、楊萬裡、宋應星、湯顯祖等一大批出生於江西的著名人物,便不難窺見其背後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
廣東的地位轉變發生於19世紀中葉。在劉斯奮看來,在受到工業文明風潮和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雙重鼓蕩和夾擊之下,廣東憑藉著廣州——這個當時惟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推動當時社會的發展和裂變。這一時期的廣東,破天荒地出現鄭觀應、黃遵憲、鄧世昌、康有為、詹天佑、梁啓超、孫中山等具有全國影響的人物。這些人物的成批湧現,無疑同樣是廣東社會發展的一個集中反映。它顯示著廣東由此「異軍突起」:從農業文明時代的後發地區,一躍而成為中國工業文明的出發點,發揮著引領時代潮流的作用。
廣東精神讓廣東「異軍突起」
廣東為何能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異軍突起」的角色?劉斯奮認為,這與廣東精神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
廣東精神產生於一定的經濟發展土壤,又反過來推動和引領著社會的變革。由於歷史因素,廣東文化是在當地百越族的土著文化、中原駐軍及移民帶來的移民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而來的海外文化,三個源頭影響下「雜交」而成的。在以「中原文化」為主流文化的中國文化的大格局中,廣東文化可以說更為多樣,個性更為獨特,適應性更加頑強。也正因如此,當西方文明強勢邁進中國土地,其他地區的抵抗力量仍十分頑固的時候,廣東人憑藉其獨特的精神力量得以率先邁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廣東精神有一股雄直之氣
廣東精神表現在哪些方面?劉斯奮認為,首先廣東人的秉性是務實的,不迷信不盲從,善於審時度勢,隨形勢而調整。其次,廣東精神是多元和包容的,這源於廣東文化的「雜交」屬性,它天然地擁有包容性。廣東精神的第三個特點,就是敢於嘗試,積極進取。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典型的移民心態:為了使自己和家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不惜經常變換生活的環境和方式。
廣東的精神核心用一句話概括,即:不拘一格的務實精神,不定一尊的包容精神,不守一隅的進取精神。
此外,廣東精神中還有一股公認的雄直之氣,無論是宋末元初,還是明末清初,廣東都是把反抗民族壓迫堅持到最後的地方之一。
在歷經世事滄桑所積澱下來的廣東精神裡,其實已經較充分地蘊含著實現突破的原動力。在中國進入近代以後,積澱已久的廣東精神得以將其影響輻射至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
由此而言,近代廣東的「異軍突起」是一種大勢所趨,是吹響時代變革的第一聲號角,中國由此打開了近代工業文明的新視角,而廣東憑藉自己的精神土壤得以在這場時代的狂浪中紮根生長,風雨不動。
編輯:智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