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博 在一家TOP3物業公司數位化板塊工作的林翔,最近經常和同事聊起一個話題,如果換工作,還會選擇房地產行業嗎?
他給出的結論是「應該不想留在這個行業了」。與林翔一樣,他身邊的同事幾乎清一色來自網際網路公司。
2018-2019年,不少龍頭房企用超過網際網路企業幾十個百分點的薪酬招攬技術人才,大量BAT人才投身房地產行業。
經過兩年的磨合,無論是房企、物業公司,還是這些被挖過來的技術人才都發現,兩個行業的產品、業務場景、企業文化等基因不同,成為橫亙在雙方之間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很多房企、物業管理企業都優先考慮從阿里、騰訊、華為等網際網路巨頭搶人才,這類人才的核心是可以實現信息化,但他們對於房地產核心業務鏈條的理解遠遠不夠。」 一家TOP10物業企業數位化板塊的中層管理者徐琦告訴經濟觀察網。
房地產數位化轉型經歷內部辦公信息化、提升管理效率後,如今開始趨向業務端的全面市場化。通過數位化轉型建立一個開放平臺,在核心業務節點重構商業邏輯,是今年以來諸多房企以及物業企業的新動作。
在這個過程中,涉房企業發現,從傳統業務轉型數位化,缺少的是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地產的人才。
基因衝突
林翔的電腦已經兩個月沒有重啟了,EXCEL、PPT、原型圖密密麻麻的鋪滿了桌面,他覺得重啟開機後還得重新逐個打開,太麻煩。
從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經理轉道房地產科技板塊,對於林翔來說是一個偶然的決定。但面試通過率高、高酬薪等方面也是他接受現在工作的重要因素。
而物業公司看中的是林翔豐富的網際網路從業經歷。彼時林翔計劃找到一份與所學專業相符的工作,在他的求職意向中並沒有排斥房地產,新工作的職責,他在面試過程中才略知一二。
最近兩年,為了配合數位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需要,眾多房企開始大規模搭建技術團隊,面對網際網路技術人才開出極具誘惑力的高薪,這場轟轟烈烈的跨行業「搶人行動」在2019年步入高潮。
隨著房企對發展數位化願望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多像林翔這樣的網際網路技術人才湧入房地產行業,推動者行業的數位化轉型和升級。
同時,從網際網路轉投房地產,兩類行業不同基因難免發生碰撞。無論是房企,還是物業企業,必須面對網際網路出身技術團隊與落地業務間的「天然屏障」。
早在2013年,中海物業旗下興海物聯計劃自建一個物聯網平臺,需要建立一支研發團隊,開始從外部吸收技術人才。
「2017年前,我們主要從合作廠商挖網際網路技術人才,這些人才主要聚焦建築智能化領域,但內部更想做的還是數字空間。」興海物聯品牌及市場管理部總監卓穎琪告訴經濟觀察網,當時遇到的問題是人才不對口。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興海物聯與廈門大學、北京大學、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等高校創立一套產學研合作體系,採用校園團隊模式進行研發工作。
2017年,廈門大學校園團隊創始人鄭宇天畢業後加入興海物聯,當年7月,以部門負責人身份,鄭宇天著手組建起一支50人規模的研發團隊,這些從網際網路企業挖來的人才,成為興海物聯搭建物聯網平臺「後盾」。
50人研發團隊成型的第一年,興海物聯就發現,由於研發團隊較少走出去,工作難免「閉門造車」。「他們用自己的專業語言來做這個事情,但研發出來的產品,與公司業務、物管體系運營存在脫節。」卓穎琪說。
同樣的問題出現在林翔身上。工作沒到半年,他就開始各種不適應,網際網路公司定義的產品和應用場景與物業企業大相逕庭。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磨合期,在項目中邊做邊學習才逐步開始適應。
從網際網路轉道房地產的這批技術人才,在企業文化融入、產品業務場景理解等方面必然經歷一番重塑。「網際網路從業者到了房地產企業,思維模式和觀念轉變需要一個過程。」一家區域房企負責人力的副總裁說。
林翔工作瓶頸來自實際業務層面。網際網路企業產品經理面向C端,專心設計產品就可以;但在物業公司產品工作佔比只有40%,林翔必須承擔售前溝通、產品交付、售後服務等一系列工作。
傳統網際網路公司,一個產品由幾個產品經理一起負責,每個人負責不同的業務版塊;而物業公司,一個產品經理需要負責好幾個產品。「這個落差確實有點大。」林翔和同事有過交流,大家都有這方面的焦慮。
工作氛圍和工作方式也是網際網路人才進入房企後不得不適應的一面。「進入公司第一個月,寫的PPT比過去八年加起來還多,當時感覺就一個字,累。」林翔提到。
薪酬之爭
出於成本管控,早期物業公司在數位化板塊薪酬支出普遍參照物業行業標準,與騰訊、華為等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的酬薪相差高達三四倍,這樣的酬薪顯然沒有太大號召力。
興海物聯最早搭建研發團隊的時候,曾因為薪酬不夠誘人,只能招聘對口專業的應屆生來「補血」。
萬物雲空間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物雲」)執行長朱保全表示,現在不能再按照物業企業的角度來談人才支出了。「一家物業公司市值300億,但一家科技公司市值可能達到16000億,員工在物業公司和科技公司獲得的股票價值完全不一樣。」
伴隨著數位化在企業內部所佔分量越來越重,更多的物業公司推進薪酬制度改革,薪酬競爭力水漲船高。
促使林翔涉足房地產科技的一部分原因也是薪酬。「2019年初網際網路行業進入低迷期,我面試過幾家網際網路公司,月薪都不超過20k。」目前林翔所在的TOP3物企開出了25k的月薪。
林翔說,這幾年,普通IT人員在網際網路公司只能拿到白菜價,BAT的待遇也趨於市場價。不過,房企高薪酬構成中,年終獎部分佔據較大比重,有的甚至高達6-8個月工資。
林翔談定的薪酬, 30%結合年度績效考評係數在年底以年終獎形式發放。「不確定性因素挺多,還是會有點忐忑。」林翔說。
卓穎琪告訴經濟觀察網,興海物聯最近一次改革是將薪酬提升至網際網路行業水平,提高基礎月薪佔比,降低年終獎比重,以基礎性工資加項目激勵提成來確定整體年薪包。興海物聯將自己定位為一家市場化公司,以創業公司、網際網路公司身份吸納人才。
從萬科物業更名的萬物雲,最新定位是致力於空間科技服務。承載萬物雲的不再是簡單的物業,而是從城市到園區、從寫字樓到家一系列空間,以及空間內設施、設備、資產、人及活動,這些皆可通過技術連接。
一切改變都是為了吸引更廣泛的人才。「萬科物業很難吸引到網際網路人才,現在萬物雲定義一個新的空間告訴網際網路從業者,我們市場足夠大、足夠快。」朱保全說。經濟觀察網了解,萬物雲正籌劃新一輪大規模人才招聘,薪酬體系也將調整。
雙料人才
下午4點,徐琦結束了一場面試。
應聘者科班出身,學歷符合徐琦公司所需求的軟體工程、電子信息科學、通信工程三類專業背景,而且已經有了十多年工作經歷,從業範疇覆蓋通訊行業、智能硬體設備廠商、地產類科技公司。
最近一段時間,徐琦前後面試了幾波具備網際網路經驗,又擁有房地產科技履歷的求職人員,「越來越多相關網際網路人才願意加入到我們公司,我們對於人才的招聘標準也越來越高。」
純粹網際網路人才與房企落地業務的脫軌,讓越來越多房企和物企的人發現,傳統地產做數位化缺少一批既懂技術又懂房地產的雙料人才。
「過往我們以為,在傳統物業人員基礎上增加一些技術人員和產品經理即可。」朱保全說,萬物雲現在有傳統物業的業務人員,也有技術產品經理,但還缺基於科技的業務人員,接下來萬物雲要組建的一個這樣的團隊。
興海物聯走得更遠一點,今年,他們琢磨實行事業部制,在公司設置了軟體業務部。這個新部門既包括研發板塊,又包括商務板塊。
「所有產品都必須與市場項目直接掛鈎,在這個過程中,研發人才必須主動接受市場考核,參與更多的對客項目。」卓穎琪透露,新部門還設立解決方案專家崗位,目前興海物聯的解決方案專家已經超過30位。
無論是興海物聯,還是萬物雲,解決方案專家是一個全新的人才概念,既要懂房地產業務流程,又必須掌握顧問諮詢領域的基本方法論,還需要拉通各類產品的落地事項。這類崗位並非專門寫代碼,但也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研發能力。
「很貴,也很難招攬到合適人才,招聘要求特別高。」卓穎琪說,這類人才一般從同行挖,再搭配校招進行種子人才儲備。興海物聯正在建立這類雙料人才培養體系,配套完整的方法論進行內部培訓。
這是地產、物業類企業推動數位化的必經之路。「尤其是智慧園區講究落地,我們通過這個角色將軟體平臺、硬體設計等與應用場景打通,通過場景理解做相應的落地;同時將業務價值向客戶講清楚,才能在業務獲取上具備優勢。」卓穎琪對經濟觀察網表示。
在浙江區域,興海物聯的解決方案專家團隊協助戰略合作夥伴華為拿下了一部分智慧園區項目。
市場化驅動
從跨行業搶人到青睞多重專業能力的解決方案專家,房企對數位化人才需求重構背後,是房地產數位化逐步從服務內部向幫助企業提升管理與運營效率升級後,再一次向協助業務升級方向滲透。
去年底,易居企業集團執行總裁、克而瑞CEO張燕提到,從開發建造、銷售、運營、物業服務,房地產有較長的業務流,每一個業務節點都有可能實現數位化應用場景,管理和業務有了技術做驅動,加上信息流貫通,就形成生態體系。」
根據她提供的數據,TOP50房企中踐行數位化發展的佔比80%,但真正開始落地僅佔15%。這種落地指的是前、中、後臺都有核心場景落地,並有解決方案,未來能實現數據貫通。
簡而言之,就是面向外部市場,通過數位化轉型建立一個開放平臺,在核心業務節點上重構商業邏輯。最近兩年,提出這類數位化新構想的房企比比皆是。
林翔所在的科技研發部門並不是創收部門,但卻被定位為核心部門,從去年開始試水將開發的系統出售給同行。
萬物雲也試圖打造物業開放性平臺。朱保全說,萬科物業變身萬物雲後,或許今天的對手就是明天的夥伴。搭建一支基於科技的業務人才團隊是萬物雲構建開放平臺的配套動作。
興海物聯希望自己的建築物聯網平臺能夠成為行業標準應用平臺,進行全業態覆蓋,未來基於整體業務搭建一個生態圈。
從信息化到數位化,再上升到全面市場化,涉房企業一系列動作背後,都是在傳統領域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卓穎琪告訴經濟觀察網,過去興海物聯的業務量在中海物業微不足道,現在中海物業希望興海物聯能夠做大規模,就是需要找到新的盈利突破口。
今年,興海物聯正式開啟全面市場化序幕,業務量突飛猛進。「公司的組織架構、人才素質模型、培訓體系都是按照新戰略目標進行調整。」卓穎琪說,今年以來,興海物聯的新入職人數超過200人,「工位都快坐不下了。」
(應採訪對象要求,林翔、徐琦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