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學教案:大氣的運動

2020-12-12 新東方網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產生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水平運動的產生及受力狀況。在學習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判讀原理圖和示意圖的能力,訓練學生繪製簡單原理示意圖的基本技能。在明確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大氣運動與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關係。

  教學建議

  關於讀圖能力培養和課後活動的 教學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是訓練學生閱讀地圖的基本技能,也是訓練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密切聯繫的很好途徑, 教師不能忽視這一 教育功能,應該充分利用此圖達到訓練的目的,另外本課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因此也應該引起 教師的重視,不能放任學生自由閱讀,潦草而過。

  關於風的形成和風的方向的 教學分析

  關於風的形成是本課重點的知識內容,而風向的確定則是本課的難點知識,確定風向的關鍵是明確幾種力的關係,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這種力在氣壓場中如何繪製應該使學生明確,無論等壓線的表現形式如何,水平氣壓梯度力始終與等壓線垂直並由高壓指向低壓。空氣一旦運動起來,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轉偏向力只影響空氣運動的方向而不影響空氣運動的速度,當這兩個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風而立低壓在左,高壓在右,這個運動的過程,教材中用一幅圖像加以表示。這種風向只會出現在高空大氣中,而近地面的風,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摩擦力既改變力的方向,又會對風速產生一定影響,當三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複雜,不必讓學生了解,學生只要知道結論即可。

  關於大氣的水平運動的 教學建議

  關於「大氣的水平運動」這部分內容,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引導學生判讀教材提供的圖像「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明確繪製水平氣壓梯度力應該注意的問題:水平氣壓梯度力總是與等壓線相垂直並由高壓指向低壓。當空氣開始運動後,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如果只受到兩個力的影響,二力平衡風向如何表示,這部分內容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如能夠提供學生動畫演示有助於學生理解地轉偏向力如何逐步影響水平氣壓梯度力最終達到二力平衡,使風向達到穩定。在近地面的風除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外,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複雜,不需要學生了解,但三力達到平衡後的風向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加以了解,學生了解了平直等壓線中風向的繪製方法後,可以結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示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繪製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壓線呈閉合狀態時的風向,並能夠總結出風向偏轉的規律。本節課 教學注意指導學生繪製示意圖的方法,訓練學生繪圖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關於熱力環流的 教學分析

  這部分內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圖像,說明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圖像時應特別注意A、B、C三地受熱不同,出現空氣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運動,由於這種運動導致高低空空氣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現氣壓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出現差異,就會產生空氣的水平運動,這就是風。

  關於熱力環流的 教學建議

  本節課以講授法為主,但應注意在 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意運用啟發式進行 教學。在引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總結學過的太陽輻射在各緯度分布的特點,由各緯度冷熱不均引導學生分析大氣的運動特點。在學生明確了冷熱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後,運用教材提供的熱力環流示意圖逐步分析冷熱不均首先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由於垂直運動導致不同高度大氣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區出現氣壓差異從而引起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了熱力環流。熱力環流在實際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閱讀材料,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段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在城市與郊區會出現熱力環流現象,使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切實感受到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教學設計示例

  【 教學重點】①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②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

  【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表面各緯度獲太陽輻射多少有何不同?總結太陽輻射隨緯度變化的規律。

  (學生閱讀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示意圖思考)空氣受冷熱不同,其運動有何不同?→受熱地區空氣上升運動,受冷地區空氣下沉運動。大氣垂直運動的結果是什麼?→導致大氣密度發生變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高低不同→空氣水平運動,從而形成環流。分析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熱力環流現象。

  ( 板書)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學生閱讀教材「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此圖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含義以及繪製的方法。並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 板書)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學生閱讀教材關於「二力平衡的風向」示意圖或 教師展示二力平衡的動畫過程) 教師講解二力達到平衡的過程中,風向如何偏轉,當二力平衡時,風向的特點,並向學生說明,在實際的大氣運動中,這種風向只在高空,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而在近地面,必須考慮摩擦力的影響,因此風向是在三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達到平衡後才可能穩定。

  (學生閱讀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壓線和風向」圖) 教師指導學生繪製閉合等壓線中三力平衡時的風向,並引導學生總結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空氣運動的規律。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學習對於學生有一定難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識,因此 教師的講授較為重要,雖然本課 教師的講授較為突出,但學生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 教師在 教學過程中應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並藉助計算機動畫演示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另外在 教學中應注意運用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及相關圖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使問題,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 板書設計】

  第三節  大氣的運動

  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

 

相關焦點

  • 高一地理教案:《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教案一  【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運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知識整合、梳理,學會分析地理事物因果關係,建構知識體系的方法, 通過具體的活動觀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在活動中感悟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解決學習的困難中培養堅強的恆心和學習毅力 。
  • 高一物理教案:《自由落體運動》教案二
    高一物理教案:《自由落體運動》教案二  一.教學設計思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教學方式多樣化,根據學習內容和目標的不同,採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由於學生在學習本節之前已經掌握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並能夠熟練應用,學生往往看輕自由落體運動模型建立,運動性質的探究過程,更加看重的是其運動規律的應用;另外學生受日常經驗的影響,對物體下落的運動普遍存在重快輕慢的錯誤認識;還有結合高一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物理思維方法和能力等正處於形成和發展的階段,在研究方法和探究過程中還缺乏應有的能力。
  • 初一地理教學教案:日本
    教學目標: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點,記住日本四大島、臨海、首都和主要海港及富士山。   3、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繫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領土組成,主要城市,瀕臨的海洋。
  • 高中地理《熱力環流》教案
    熱力環流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夠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並且用專業的地理術語表述熱力環流動態過程;2.能運用熱力環流的相關原理解釋海陸風、城市熱島效應等地理現象。【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實驗,提高從實驗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過探究生活中的實例,發展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能夠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開展實驗活動,獲得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 高一英語知識點:高一上Unit 13 (3)-教學教案
    高一英語知識點:高一上Unit 13 (3)-教學教案 2012-12-26 13:03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2019地理教師資格考試:《熱力環流》教案
    《熱力環流》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能夠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並且用專業的地理術語表述熱力環流動態過程。
  • 高一歷史教學教案: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教案之一
    第21 課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教案之一   第21 課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教案之一   教學目標   1.學生應該掌握的是歐洲三大工人運動;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動;《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 高一生物教案:《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教學設計
    高一生物教案:《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五章第三節「細胞呼吸」第2課時的內容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有細胞呼吸的過程及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其中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是教學的重點,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是教學的難點。  由於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初步形成了對「細胞呼吸」的認知。
  • 高中地理說課稿:《2.4全球性大氣環流》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氣的整體運動原理及其產生的重要意義,並為以後學習世界氣候類型、自然帶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論基礎。(二)學情分析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故教學過程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為標誌,在自主學習方式下,進行有效教學。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陸地環境的組成——巖石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整個單元的知識基礎,關於這一點教材在引言部分敘述的較清楚,引言部分說明巖石是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環境和整個地理環境重要的組成要素,是陸地上生命及人類生存的基地。
  • 高一語文教案:《別了 不列顛尼亞》優秀教學設計(二)
    高一語文教案:《別了 不列顛尼亞》優秀教學設計(二)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複習新聞知識。【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速讀 品讀 感悟 討論 【教具使用】 多媒體投影  【教學重點】新聞的結構、導語,學會壓縮語段,找關鍵詞,寫一句話新聞。 【教學難點】 1、學會分清新聞事實與背景,理解兩者結合交錯使用的妙處。
  • 初一地理教學教案:地圖和分區
    地理教案-世界政治地圖和分區   教學目標   1.通過讀世界政區圖和世界面積位於前列的國家示意圖,使學生能夠在世界政區圖上查閱出世界的主要國家,明確世界上的面積大國和人口大國,通過閱讀「世界地理區域的劃分」明確區域劃分的十三個分區的名稱和分布。
  • 高一英語教案:《Relaxing》教案三
    高一英語教案:《Relaxing》教案三  Teaching aims:  To practise listen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To learn about ways of
  •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專題:大氣的運動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專題:大氣的運動高考地理重點知識就那麼幾十個,大家要想在高考中拿高分,就要對高考重點知識進行專題訓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地理必背考點專題:大氣的運動,具體內容如下。
  • 滬教版高一英語教案:theme parks
    點擊下載全部「滬教版高一英語教案:theme parks」  小編推薦:  滬教版高三英語教案:倒裝句式和反義疑問句  滬教版高三英語教案:賓語從句大剖析>  滬教版高三英語教案:情態動詞和虛擬語氣
  • 緊抓九個方面 學好高一地理
    導語:本文從九個方面介紹了高一地理的學習方法,希望對大家學習高中地理有幫助。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
  • 高中地理教師招聘面試《熱力環流》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夠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並且用專業的地理術語表述熱力環流動態過程;2.能運用熱力環流的相關原理解釋海陸風、城市熱島效應等地理現象。【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實驗,提高從實驗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過探究生活中的實例,發展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能夠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開展實驗活動,獲得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 初中地理《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說課稿
    一、說教材本課介紹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變化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是對上一節熱力環流和大氣水平運動的實際運用,又是研究世界氣候類型、自然帶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礎,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些內容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繫,高考題經常涉及,屬於地理教材中的主幹知識。該節課內容較多,分為三課時。
  • 初中地理《人類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通過觀察、對比相關圖片,正確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觀差異。2.能分析出聚落的景觀不同的原因。【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增強學生的讀圖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 高一英語教案:《Friendship》教案一
    高一英語教案:《Friendship》教案一  【學習目標】  掌握本單元的常用詞彙表達。  【學習重難點】  熟練記住常用詞彙與詞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