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25日公布福島核電站員工的工作照片。
最新數據
死亡 10489人 失蹤 16621人
救治預案 考慮到東部一家核輻射專門治療機構無力同時收治超過100名傷員,日本政府制訂預案:如果核輻射傷員人數超過100,將把他們送往全國各地具備一定實力的醫療機構就醫。
遺體難尋
日本福島縣警方25日說,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10公裡範圍內,不少地震和海嘯遇難者遺體無法搜尋,確切人數尚未掌握。自衛隊偵察機在11日地震後發現核電站周邊區域不少城鎮遭海嘯襲擊。然而,隨後核電站洩漏事故使得搜救及善後人員無法前往這些區域尋找死者遺體。
目前現狀 海水輻射超標1250倍
東京電力公司26日說,繼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廠房24日出現含高濃度放射物質的積水之後,1號、2號和4號機組廠房25日發現類似積水。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在積水中檢測出多种放射物質。除碘-131和銫-137,其他物質通常密閉在燃料棒內,較少出現在反應堆內水裡。
原子能安全保安院發言人西山英彥26日說,由於積水遭受汙染,核電站部分區域輻射水平上升,阻礙反應堆冷卻作業。東京電力正檢測2號和4號機組積水放射物質濃度。一名發言人26日晚間說,作業人員開始使用抽水機清理積水。
用淡水替代海水降溫
東京電力25日晚些時候開始向1號和3號機組灌注淡水,26日起向2號機組注入淡水,以避免海水鹽結晶附著燃料棒,削弱卻冷效果。西山說,以淡水替代海水以來,1號機組的溫度趨於穩定。
防衛大臣北澤俊美25日晚間說,美國政府敦促日方儘早使用淡水冷卻反應堆。美軍駐日部隊加緊向核電站附近一座水庫運送淡水,以充分供應日方用於降溫作業的淡水。日方現階段從這座水庫取用淡水。美國海軍第七艦隊26日確認,裝載50萬加侖淡水的美軍艦艇已經趕往福島第一核電站。
海水輻射超標1250倍
東京電力25日上午在福島第一核電站以南大約330米處的核電站排水口附近海域監測點採集海水樣本。26日發布的檢測結果顯示,碘-131濃度是法定限度1250.8倍。每立方釐米的樣品中放射性物質強度約為380萬貝克勒爾,如果飲用這樣的水500毫升,相當於普通人1年所能承受的輻射量。
3名受輻射員工將出院
25日,保安院在眾院厚生勞動委員會上透露,在進行福島第一核電站修復作業的員工中,已有17人遭受了100毫西弗以上的核輻射。
保安院稱,截至25日,總計有約180人次參與修復作業。
日本千葉市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26日表示,在該所接受治療的3名受輻射工作人員狀況穩定。研究所介紹,其中2人腳踝以下皮膚受到輻射,出現灼傷症狀,另一人雖受輻射但沒有被灼傷。目前3人均能自己行走,預計下周即可出院。
■前景
核電站情況仍難預測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25日檢測顯示,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積水中放射性物質濃度是正常水平的1萬倍,說明反應堆或乏燃料池內的部分燃料棒已損傷,並且受損的燃料棒極可能釋放出核裂變物質。
東京電力公司原子能本部福島事務所副所長小山廣太25日表示,由於此次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非常複雜,目前很難確定事故何時才能處理完畢。公司暫時無法給出今後1個月或半年的工作日程表,此次事故處理可能長期化。
日本首相菅直人在25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說,目前核電站的情況仍很難預測,當局正努力避免事故惡化,仍要繼續保持警惕。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當天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核電站形勢依然「不可測」,化解危機可能耗時長久。
事故影響
核電站周邊土地可能無法再用
達6級「重大事故」水平
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員會近日啟用「緊急狀態放射能影響快速預測系統」,以近期各地的放射能測定值為依據,對福島核洩漏的放射性物質擴散量的數值進行了推算。
結果顯示,從事故發生的12日上午6時至24日零時止,福島第一核電站外洩放射性碘的總量約為3萬萬億~11萬萬億貝克勒爾。這個數值已超過美國三裡島核事故(5級),相當於國際評價機制的6級「重大事故」水平。
3月18日,日本經產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將福島核事故等級由4級提升為5級。但從目前的洩漏水平看,很有可能將對本次核洩漏事故的嚴重程度重新進行評估。一名官員說:「我們不排除把事件等級調高至6級的可能。」
土壤汙染程度相當高
在車諾比事故中,每平方米放射性銫濃度達到55萬貝克勒爾的地區,被劃為「強制遷移」區域。而在距福島第一核電站40公裡的飯館村,20日從每公斤土壤中檢測到16.3萬貝克勒爾銫137,換算後為每平方米326萬貝克勒爾,是車諾比事故「強制遷移」標準的6倍。
京都大學原子爐實驗所副教授今中哲二稱:「飯館村的核汙染程度已經達到了避難水平。車諾比事故發生後,放射能的外洩在10天後開始減少,但福島第一核電站至今仍在不停地外洩。受其核汙染嚴重的地區已經達到了車諾比的水平。」有分析稱,核洩漏依然在持續,核電站周邊的土地很可能無法再繼續使用。
放射物排放一直沒中斷
此外研究人員還證實福島每天排放的碘131相當於1986年車諾比核事故後排放量的73%。福島核電站每天排放的銫137水平約為車諾比核事故排放量的60%。
■解讀
車諾比影響至今仍在
據說,這起事故和車諾比核事故的區別在於,包括燃料粒子在內的許多放射性物質是在車諾比核電站一場大火中隨煙霧排放的,但在福島核電站,只是碘和銫這樣的易揮發元素從受損的燃料棒中噴出。
專家表示,福島核電站的銫137排放數量級與車諾比相同。車諾比核事故的放射性比福島核電站迄今為止大得多,放射性元素也多,但當時對人體健康的主要威脅是碘和銫。
和其他元素不同,碘和銫借風勢傳播,距離遠,範圍廣,人體也容易吸收。碘很快被甲狀腺吸收,僅會隨著放射性的衰減而消失。銫被肌肉吸收,在肌肉裡的半衰期為30年,意味著它會一直留在體內。而排出一半的吸入量需要10天至100天。
在體內,吸入碘131的兒童可能在10年或更多年以後罹患甲狀腺癌。美國上周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車諾比核事故釋放的碘131現仍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受影響最嚴重地區引起新的甲狀腺癌病例,數量沒有減少。
銫137因為半衰期長而存留在環境中。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歐洲現在仍有可能因此出現數千個新的癌症病例。
核危機的背後
在遭遇此次強震和海嘯前,外界對日本的評價普遍是:防災意識超強、防災預案完備。但這次核危機處理卻暴露了日本的種種問題。
北京大學日本問題專家梁雲祥表示,在這次災難之前,日本核電的安全與技術一直被稱為「世界一流」。但形勢依然並未明朗化的福島核洩漏事故,卻暴露了日本核電安全並非像外界印象中的那樣「神奇」。這恰恰說明,日本可能一直「固封於」核電的「安全神話」光環之中,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對危機發生的預防意識,以及危機處理的預判意識。
日本核電站眾多,技術也相當成熟,長期的安全運行讓日本政府與國民對核電安全有極強的自信心。若不是此次核洩漏,幾乎沒有一個日本人會認為自己的核電會受到洩漏威脅。
或許正因為對技術的過分自信,才致東京電力一再忽略國際社會希望予以其援助的請求,忽略了危機初期採取更為果斷的補救措施,致使核洩漏危機逐步升級。
梁雲祥教授指出,核危機處理中暴露的另一個問題是日本政府與東京電力公司之間的協調不力。
梁教授認為,在這次核危機處理上,日本政府與東京電力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多次說法不一,在人員調遣上也多次出現分歧。他指出,日常生活中日本企業與政府不是「隸屬」關係,但在危機時刻依然堅持「非隸屬」關係,顯然對危機處理沒有好處。如何「理順」政府與企業之間在危機處理上的協作,值得日本各界反思。
對於日本政府與企業對核危機披露的「輕描淡寫」,梁教授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兩者自身都不掌握準確的事故情況,從而無法做出準確判斷;二是在危機信息的披露上,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具有「保守性」。
本版供稿:新華社 中國日報 中新
(新華社 中國日報 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