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盤錦葦田,原為世界第二大葦田,亞洲第一大葦田;近年因世界第一大葦田——歐洲多瑙河三角洲大葦田萎縮,盤錦葦田因而躍升世界第一大葦田,也是「地球之腎」——遼東灣盤錦溼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藏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灘紅葦綠的「天下奇觀紅海灘」。
盤錦葦田,位於渤海遼東灣東北部瀕海溼地,東南起自大遼河入海口右岸,向西北蜿蜒至中點遼河入海口,再西至大凌河入海口左岸,為大遼河、遼河、大凌河共同衝擊的三角洲退海之地,葦田面積達超百萬畝,自東南向西北分布國有遼濱葦場、趙圈河葦場、東郭葦場、羊圈子葦場,間有國有平安農場葦田、新生農場葦田,平均年產蘆葦可達50萬噸。
廣袤無垠的葦海似波滔洶湧,河渠縱橫密布如網,湖泊水塘星散其間,養育的魚肥蝦壯,吸引大量飛禽鳥類紛紛駐足,成為鳥類生活棲息的天堂,有水禽200餘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鳥類有丹頂鶴、白鶴、白鸛、黑鸛4種;二類保護鳥類有大天鵝、灰鶴、白額雁等27種;有世界瀕危物種黑嘴鷗、斑背大尾鶯、震旦雅雀、灰瓣蹼鷸4種;特別是其中的黑嘴鷗,全世界僅有3000餘只;眾多鳥類生活棲息,構成蘆花搖曳、鶴翔鷗飛的獨特壯美風光。
蘆葦是造紙工業的主要原料之一,盤錦葦田生產的蘆葦,供應歷史上遼寧三大造紙廠之二的營口造紙廠、金城造紙廠,以及其他造紙廠; 蘆葦可以編織葦席、草帽、蘆箔、掃把等生產生活用品;也可以製作各種蘆編、蘆葦畫等工藝品,成為遊客喜愛的暢銷品;還是清熱,生津,除煩,止嘔的中藥材;此外,蘆葦還可以參與文化活動,製成演奏樂器——蘆笛。
蘆葦除經濟價值以外,蘆葦還有極為重要的生態價值,大面積的蘆葦生長生存,可調節地域氣候,涵養水源,形成的良好的溼地生態環境,被稱為「地球之腎」;在「以糧為綱」的歷史年代,曾經大面積的毀葦種稻,無異於「殺雞取卵」,造成溼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在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並重的英明決策下,堅決的「退耕還葦」,超百萬畝盤錦葦田面積的保護和擴大,在國際國內生態環境保護中佔有極為重大的戰略意義和十分重要的位置。
盤錦葦田,以前只是單純生產造紙原料,經濟效益低下;2000年,遼寧省蘆葦科學研究所,研究開發「一育三養」的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在育葦的同時,根據生物共生關係,在控制合理的放養密度的前提下,利用葦田中的天然餌料,水面養禽、水中養魚、水底養蟹,使葦田資源由單一利用向綜合利用轉化,從而形成高效益、無汙染的人工生態經濟系統。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附:溼地——「地球之腎」
廣闊眾多的溼地具有多種生態功能,蘊育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物種貯存庫、氣候調節器,在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以及發展經濟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溼地這一概念在狹義上一般被認為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廣義上則被定為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積水體。《國際溼地公約》對溼地的定義是廣義定義。
按照廣義定義溼地覆蓋地球表面僅有6%,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
中國溼地面積佔世界溼地的10%,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國境內,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溼地分布,一個地區內常常有多種溼地類型,一種溼地類型又常常分布於多個地區。
中國1992年加入《國際溼地公約》,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的溼地已達30處。